第120章 鐵底灣的葬禮

字數:8826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百武晴吉的陸軍在亨德森機場南側的山脊上,撞得是頭破血流,屍橫遍野。而南雲忠一的海軍呢,在聖克魯斯群島海戰中,雖然把美國的“大黃蜂”號給送進了海底,但自己手底下那些經驗豐富的王牌飛行員,也跟下餃子似的,損失了一大堆,剩下的兩艘主力航母“翔鶴”和“瑞鶴”也得回廠大修。這“陸海協同”的總攻,算是徹底演砸了。
    消息傳回東京,大本營裏的那幫陸海軍大佬們,臉都綠了。他們終於意識到,瓜島上那幫衣衫襤褸、天天跟瘧疾和爛泥巴作鬥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遠比他們想象的要難纏得多。光靠“東京快車”那種“添油戰術”偷偷摸摸地送點步兵上去,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要想拿下瓜島,就必須來一次“下血本”的、也是最後的總攻!
    日軍計劃:三板斧的最後豪賭
    於是,一個更大規模、也更具賭博性質的增援和炮擊計劃,被迅速地製定了出來。這個計劃,是一套典型的“三板斧”組合拳:
    運輸船隊唱主角:由“運輸大隊長”田中賴三海軍少將親自押送,組織了11艘大型運輸船,上麵滿載著日本陸軍第38師團約七千名生力軍,以及他們賴以攻堅的重型火炮、彈藥和大量的糧食補給。這是日軍第一次嚐試在瓜島戰役中,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重裝備和物資強行輸送。
    炮擊艦隊當先鋒:為了確保運輸船隊能夠安全地靠近瓜島並卸下“寶貝疙瘩”,聯合艦隊派出了一支由阿部弘毅海軍少將指揮的“挺身炮擊隊”。這支艦隊的火力,那叫一個凶悍,核心就是兩艘高速戰列艦——“比睿”號和“霧島”號!他們的任務,就是在運輸船隊抵達的前一個晚上,突入“鐵底灣”,用他們那356毫米的巨炮,把亨德森機場再像上次一樣,給徹徹底底地“犁”上一遍,把“仙人掌航空隊”的飛機全都炸成廢鐵,讓美國人徹底變成“睜眼瞎”。
    主力艦隊在後壓陣:在更遠的後方,還有由近藤信竹海軍中將指揮的、包括重巡洋艦“愛宕”號、“高雄”號在內的第二艦隊主力,隨時準備支援炮擊艦隊,並與可能出現的美軍水麵艦隊進行決戰。
    這個計劃,從紙麵上看,環環相扣,氣勢洶洶,似乎是誌在必得。日本人覺得,隻要這次能把第38師團和他們的重炮安全送上岸,那瓜島的陷落,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可日本人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這點“小九九”,早又被珍珠港那幫“破譯天才”給摸了個一清二楚。尼米茲上將看著情報部門送來的、關於日軍即將對瓜島發動“最後總攻”的報告,眉頭緊鎖。
    他知道,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鬥,也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當時,美軍在南太平洋能動用的水麵艦艇力量,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不如日本人。特別是戰列艦,美國人更是連一艘能跟“比睿”、“霧島”正麵抗衡的都沒有。
    但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新上任的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公牛”哈爾西海軍上將,展現出了他那特有的、充滿了“牛仔”風格的強悍和決斷。他桌子一拍,電報一發,內容隻有一個字——“打!”
    哈爾西的決心,是極其堅定的。他下令,將整個南太平洋戰區所有能動彈的、能開炮的軍艦,不管是巡洋艦還是驅逐艦,不管是新船還是老爺船,全都給湊到一塊兒,交給瓜島前線的指揮官們,讓他們去跟日本人拚命!他甚至還做出了一個極其冒險的決定:命令那艘在聖克魯斯群島海戰中受了重傷、好不容易才拖回後方基地進行緊急搶修的“企業”號航空母艦,立刻停止修理,帶傷上陣,為水麵艦隊提供極其有限、但卻至關重要的空中支援!
    更重要的是,哈爾西還把他手裏最後兩張“王牌”——兩艘剛剛抵達太平洋戰區不久、裝備了新式雷達火控係統的現代化戰列艦“南達科他”號和“華盛頓”號——也派往了瓜島前線。這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美國海軍第一次,也是在極度被動的情況下,主動尋求與日本海軍進行戰列艦級別的正麵硬撼!
    一場關係到瓜島命運、也關係到整個太平洋戰爭走向的戰列艦大混戰,即將在“鐵底灣”那片充滿了沉船和怨魂的死亡海域,拉開它血腥的序幕。
    第一夜11月13日淩晨):近身肉搏的“酒吧間鬥毆”
    1942年11月12日夜,瓜島海域,天色漆黑如墨,海麵上波濤洶湧,下著瓢潑大雨。
    一支由丹尼爾·卡拉漢海軍少將指揮的美軍巡洋艦編隊tg 67.4特遣艦隊),正排著單縱隊,小心翼翼地在薩沃島和瓜島之間的水道裏,進行著警戒巡邏。這支臨時拚湊起來的艦隊,可以說是美國海軍的“雜牌軍”,包括了2艘重巡洋艦旗艦“舊金山”號、“波特蘭”號)、3艘輕巡洋艦“亞特蘭大”號、“海倫娜”號、“朱諾”號)和8艘驅逐艦。他們沒有戰列艦,大部分官兵也缺乏夜戰經驗。雖然一些軍艦上裝備了新式的sg搜索雷達,但在惡劣的天氣和混亂的指揮下,這些“千裏眼”的效能,也大打折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他們以為這又是一個普通的、充滿了緊張和無聊的巡邏之夜時,雷達屏幕上,突然跳出了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光點!阿部弘毅指揮的、由“比睿”號和“霧島”號兩艘戰列艦領銜的日本炮擊艦隊,正以高速,從西北方向,直撲過來!
    一場雙方都毫無準備的、極其混亂的近距離遭遇戰,瞬間爆發!
    極端近距離的混戰
    由於雷達情報的解讀和傳遞出現了延誤,再加上指揮官卡拉漢少將的猶豫不決,美軍艦隊錯失了利用雷達優勢、在遠距離上搶先開火的最佳時機。等他們反應過來的時候,雙方的艦隊,已經在黑暗中,以極近的距離,幾乎是“臉貼臉”地撞在了一起!有些地方,兩艘軍艦的距離,甚至不足2公裏!
    這已經不是海戰了,這簡直就是一場在午夜的“酒吧間裏關了燈的群毆”!
    雙方的軍艦,在黑暗中互相穿插,敵我難辨。探照燈的光柱在海麵上瘋狂地掃來掃去,炮彈帶著尖嘯聲在頭頂亂飛,曳光彈在夜空中交織成一張死亡之網。
    指揮的災難:美軍的指揮係統,在戰鬥開始的幾分鍾之內就徹底癱瘓了。“亞特蘭大”號輕巡洋艦,剛用探照燈照亮了日軍的驅逐艦,準備開火,結果就被友軍旗艦“舊金山”號的炮彈給誤擊了!緊接著,它又遭到了日軍驅逐艦和“比睿”號戰列艦的集火攻擊,艦橋被摧毀,副司令諾曼·斯科特少將當場陣亡。而旗艦“舊金山”號上的卡拉漢少將,也沒能幸免,在與“比睿”號的近距離對射中,同樣被炮彈擊中,壯烈犧牲。兩位艦隊指揮官,在短短的十幾分鍾之內,相繼陣亡,這在美國海軍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慘烈的戰果與高昂的代價
    這場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的夜間大混戰,其結果,對美軍來說,是災難性的:
    美軍損失:輕巡洋艦“亞特蘭大”號和“朱諾”號被擊沉;4艘驅逐艦“庫欣”號、“拉菲”號、“巴頓”號、“蒙森”號)也被擊沉;重巡洋艦“舊金山”號和“波特蘭”號,以及輕巡洋艦“海倫娜”號和數艘驅逐艦,都遭受了極其嚴重的創傷。整場夜戰,美軍參戰的13艘軍艦中,沉了6艘,重創了4艘,幾乎是全軍覆沒。
    日軍損失:日本人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們的旗艦、“比睿”號戰列艦,因為在混戰中打開了探照燈,成了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集火攻擊的靶子,上層建築被美軍的炮彈打得千瘡百孔,舵機也嚴重受損,徹底失去了機動能力。驅逐艦“曉”號和“夕立”號,也在混戰中被擊沉。
    朱諾號與沙利文五兄弟的悲劇
    在這場海戰的眾多悲劇之中,輕巡洋艦“朱諾”號的沉沒,以及發生在它上麵的“沙利文五兄弟”的故事,更是給這場慘烈的夜戰,增添了一抹令人心碎的、也是永難磨滅的悲情色彩。
    “朱諾”號在夜戰中被一枚日軍魚雷擊中,受了重傷,但勉強還能航行。第二天清晨,它在與其他幾艘受損的美軍軍艦一起,向後方的聖埃斯皮裏圖島基地撤退的途中,不幸又遭到了日本潛艇伊26號的伏擊。一枚致命的魚雷,準確地命中了“朱諾”號的彈藥庫!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之後,這艘巡洋艦瞬間就被炸成了兩截,在短短的20秒之內,就帶著艦上近700名官兵,消失在了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之中。
    更令人悲痛的是,在這艘軍艦上,同時服役著來自艾奧瓦州滑鐵盧市的沙利文家的五位親兄弟!在珍珠港事件之後,一同應征入伍,並堅持要求在同一艘軍艦上服役,希望能互相照應。然而,命運卻跟他們開了一個最殘酷的玩笑。“朱諾”號的沉沒,使得這五位親兄弟,在一瞬間,全部葬身大海。據稱,在軍艦沉沒後,隻有大約100名幸存者漂浮在海麵上,但由於帶隊的指揮官擔心再次遭到潛艇攻擊,沒有下令進行及時的搜救,導致這些幸存者在經曆了數日的饑餓、幹渴和鯊魚的襲擊之後,最終隻有10餘人被救起。
    沙利文五兄弟全部陣亡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美國,並造成了不小的輿論影響。羅斯福總統親自致信他們的父母,表達哀悼。這一悲劇,也直接促使美國國防部頒布了一項新的規定,即“唯一幸存者政策”,禁止同一家族的直係親屬在同一艘軍艦或同一個作戰單位中服役,以避免類似的家庭悲劇再次發生。後來,美國海軍為了紀念這五位為國捐軀的英雄兄弟,還將一艘新建的弗萊徹級驅逐艦,命名為“沙利文兄弟”號,這也是美國海軍曆史上,第一艘以多人名字共同命名的軍艦。
    白晝空襲:11月13日下午的複仇打擊
    第一夜的混戰,雖然美軍損失慘重,但他們也成功地達成了最重要的戰略目標——那就是阻止了阿部弘毅的艦隊炮擊亨德森機場!
    第二天白天,那艘被打殘了的、在海上動彈不得的“比睿”號戰列艦,就成了美軍飛機最好的靶子。從亨德森機場的“仙人掌航空隊”和剛剛趕到戰場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和tbf“複仇者”魚雷攻擊機,像一群聞到血腥味的鯊魚,對這艘龐大的“海上堡壘”,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空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終,在身中數枚炸彈和魚雷之後,這艘曾經不可一世的戰列艦,徹底失去了自救的希望。阿部弘毅在萬般無奈之下,下令棄艦,並由己方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自行擊沉。“比睿”號也因此成為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艘被擊沉的戰列艦。
    當擊沉“比睿”號的消息,通過簡報傳達到每一艘還在戰鬥的美軍軍艦上時,那些剛剛經曆了慘烈夜戰、軍心幾乎崩潰的美國水兵們,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這勝利,來得太及時,也太提氣了!
    而田中賴三的運輸船隊呢?在得知炮擊機場的計劃失敗,而且還要麵臨美軍飛機的巨大威脅之後,也被迫暫時轉向,撤回到了安全海域,登陸計劃,隻能暫時延後。
    第二夜:11月14日深夜的戰列艦雷達大逆襲
    日本人是不肯輕易服輸的。阿部弘毅的第一波攻擊雖然失敗了,但聯合艦隊總指揮近藤信竹中將決定,親自出馬,帶領第二波、也是更強大的炮擊艦隊,再次南下,務必要把亨德森機場給徹底摧毀!
    近藤的艦隊,核心是另一艘高速戰列艦“霧島”號,以及重巡洋艦“愛宕”號、“高雄”號,還有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強大護航編隊。他們自認為,美軍在經曆了一夜的慘敗之後,已經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了。
    然而,他們做夢也想不到,在“鐵底灣”那漆黑的海麵上,等待他們的,是美國海軍的兩張“王牌”——由威利斯·李海軍少將指揮的戰列艦“華盛頓”號和“南達科他”號!
    11月14日深夜,雙方的艦隊,再次在薩沃島附近狹路相逢。
    戰鬥初期,美軍這邊又出了點“幺蛾子”。“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因為一係列的電路故障,導致全艦的電力係統一度癱瘓!雷達失靈,炮塔轉不動,通訊也中斷了,在黑暗中,它就像一個又聾又瞎的“鐵巨人”,完全暴露在了日軍艦隊的探照燈和炮火之下,遭到了“霧島”號和幾艘巡洋艦的集火攻擊,上層建築被打得是一片狼藉。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華盛頓”號,以及它上麵裝備的那套當時最先進的sg雷達火控係統,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指揮官威利斯·李少將,這位在美國海軍中以精通炮術和雷達技術著稱的“技術宅”將軍,在極度的混亂和緊張之中,保持了驚人的冷靜。他指揮著“華盛頓”號,巧妙地利用“南達科他”號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自己則在黑暗中,悄悄地接近了日軍旗艦“霧島”號。
    在距離不到8000米的“近距離”上,“華盛頓”號上的雷達,準確地鎖定了“霧島”號的位置!緊接著,它那9門406毫米16英寸)的主炮,同時發出了怒吼!
    短短七分鍾之內,“華盛頓”號就向著“霧島”號,傾瀉了超過75發16英寸的穿甲彈和數百發5英寸的副炮炮彈!其中,至少有9發一說20發)16英寸的主炮炮彈,準確地命中了“霧島”號的要害部位!
    這簡直是一場單方麵的“吊打”!“霧島”號的裝甲,在“華盛頓”號那威力巨大的穿甲彈麵前,如同紙糊的一樣。它的炮塔被摧毀,舵機失靈,艦體多處起火,很快就失去了戰鬥力。最終,在第二天淩晨,也步了“比睿”號的後塵,在“鐵底灣”那冰冷的海水中,自行沉沒。
    這場戰鬥,是雷達技術在夜間海戰中,第一次如此淋漓盡致地展現其巨大威力!它標誌著,日本海軍那種依靠肉眼、探照燈和高超訓練水平的傳統夜戰優勢,在更先進的科技麵前,已經變得不堪一擊。
    決戰收尾:運輸船的覆滅
    近藤信竹的炮擊艦隊在遭受了重創之後,倉皇撤退。而負責押送運輸船隊的田中賴三少將,此刻陷入了兩難的絕境。他知道,沒有了戰列艦的炮火支援,要想在白天強行登陸,無異於自殺。但軍令如山,他不得不硬著頭皮,做出了一個孤注一擲的決定。
    11月15日清晨,田中命令他手下僅存的4艘運輸船,不顧一切地向著瓜島的塔薩法隆加海灘,發起了最後的“搶灘衝鋒”!他希望能趕在美軍飛機大規模出動之前,把船上的士兵和物資,能送上岸多少是多少。
    結果呢?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火雞大屠殺”!
    從亨德森機場和“企業”號航母上起飛的美軍飛機,像一群聞到血腥味的鯊魚,對著這幾艘緩慢移動、毫無還手之力的運輸船,進行了輪番的轟炸和掃射。4艘運輸船,全部被擊中,燃起大火,最終在距離海灘不遠的地方,搶灘擱淺,變成了燃燒的廢鐵。船上的大量士兵,在跳海求生的過程中,或被美軍飛機的機槍掃射而死,或在海水中溺亡,或是在登陸後,很快就被嚴陣以待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給包圍、俘虜或殲滅。
    據估計,最終成功登上瓜島的日軍士兵,不到原計劃的十分之一,而且他們幾乎沒有攜帶任何重武器和補給。日本陸軍第38師團,這支被寄予厚望的“增援主力”,在還沒來得及投入戰鬥之前,就基本宣告覆滅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場海戰,也是整個太平洋戰場上,唯二的戰列艦與戰列艦之間的正麵對決之一另一次,發生在兩年之後的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中)。那些曾經被視為“海上霸主”的“大炮巨艦”,在這場以飛機和雷達為主導的新型海戰中,顯得是那麽的笨拙和脆弱,它們的時代,真的要結束了。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也叫第三次薩沃島海戰,這場持續了三天三夜的海空大混戰,最終以美軍的慘重勝利和日軍的災難性失敗而告終。
    美軍的慘重代價
    美軍雖然贏了,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在整個戰役中,他們損失了2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另有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遭受重創。數千名海軍官兵陣亡,其中包括了卡拉漢和斯科特這兩位艦隊指揮官。這場戰鬥的慘烈程度,被一些美國曆史學家,譽為“海軍版的阿拉莫”之戰。但是,他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最寶貴的勝利:亨德森機場保住了,島上的陸戰隊得以喘息,而日軍最後一次成建製地、大規模地向瓜島進行增援的企圖,被徹底粉碎了!
    日軍的崩盤前奏
    而日本人呢?他們輸得更慘。2艘戰列艦、1艘重巡洋艦、3艘驅逐艦被擊沉,11艘運輸船全軍覆沒,數千名海軍官兵和近萬名陸軍士兵葬身大海。更重要的是,他們徹底喪失了在瓜島海域的製海權和製空權,也徹底斷絕了向島上守軍進行大規模補給和增援的可能。“東京快車”雖然在此後還在零星地進行一些“老鼠運輸”,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難以為繼了。戰略上,日本大本營不得不痛苦地承認,奪回瓜島的作戰,已經徹底失敗了。
    戰略意義:真正的轉折點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與中途島海戰一樣,都是太平洋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略轉折點。它標誌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從戰略進攻,徹底轉入了戰略防禦。而美軍,則從此牢牢地掌握了整個南太平洋戰場的製海權和製空權,為後續更大規模的戰略反攻,鋪平了道路。
    瓜島海戰的失敗,像一記重錘,徹底砸碎了島上數萬名日軍官兵最後的希望。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被帝國所拋棄,成了名副其實的“棄子”。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們將在饑餓、疾病和美軍越來越猛烈的清剿之下,進行著最後的、也是最絕望的掙紮。很多日本士兵,在戰壕裏,用刺刀在貝殼上,刻下了給家人的遺書。
    而遠在東京的大本營裏,那些曾經不可一世的陸海軍大佬們,也終於不得不麵對殘酷的現實。一場關於“是否應該從瓜島撤退”的、充滿了痛苦和爭吵的秘密會議,開始悄然地進行。
    與此同時,美國人則開始為下一階段的戰鬥做準備了。更多的部隊,更多的物資,更多的飛機,正源源不斷地運往瓜島。他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守住這座島,更是要把它變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鋼鐵基地”,一個向著日本本土發動全麵反攻的、最重要的“前進跳板”。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