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雪崩之門
字數:5774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希特勒派出了他手底下最“靚”的仔——刀疤臉斯科爾茲內,開著滑翔機,上演了一出“山巔救駕”的英雄大戲,硬是把已經成了階下囚的墨索裏尼給從意大利人的眼皮子底下給撈了出來。這事兒在宣傳上,那叫一個“提氣”,戈培爾的廣播裏,都快把斯科爾茲內吹成“德意誌的蘭博”了。
然而,這戰術上的“高光時刻”,卻掩蓋不了戰略上的“一地雞毛”。意大利,這個軸心國集團裏最不靠譜、但也畢竟是個“腕兒”的二號玩家,已經徹底“跳船”了。它的投降,像一塊被抽掉的積木,使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南大門”,轟然洞開。
盟軍的登陸艇,已經嗅到了靴子國那混合著橄欖油和火藥味的氣息,正準備踹開這扇大門。而迎接他們的,將不再是那些一聽槍響就想舉手投降的意大利“麵條兵”,而是剛剛占領了羅馬、正準備在亞平寧半島的崇山峻嶺之間,布下一道道“鋼鐵防線”的德國國防軍。一場更血腥、更泥濘、也更折磨人的意大利戰役,即將在那不勒斯的炮火聲中,拉開它漫長的序幕。
時間,1943年8月底。西西裏島的戰鬥剛剛結束,整個意大利都籠罩在一片末日般的恐慌和混亂之中。
墨索裏尼的倒台,像一場政治大地震,震碎了法西斯在意大利長達二十年的統治根基。新上任的巴多格裏奧政府,一邊對柏林的希特勒信誓旦旦,拍著胸脯保證“將繼續與德國兄弟並肩作戰到底,絕不動搖!”,一邊卻又像個偷情的丈夫,悄悄地通過各種秘密渠道比如梵蒂岡、葡萄牙),跟盟軍暗送秋波,眉來眼去,商量著怎麽才能“體麵地”跳船投降,別把自己也跟著法西斯這艘破船一起沉了畢竟這“牆頭草”意大利也不是第一次幹了)。
這場“地下談判”,進行得是既緊張又滑稽。盟軍這邊呢,要求很簡單——“無條件投降”,這是羅斯福總統在卡薩布蘭卡定下的調子,沒得商量。而意大利這邊呢,還想討價還價,希望能保留點軍隊,保住點臉麵,最好盟軍還能在羅馬空降,保護他們免遭德國人的“報複”。
雙方就這麽拉拉扯扯,磨磨唧唧,總算是談妥了。1943年9月3日,在西西裏島一個名叫卡西比爾的小村莊,意大利的代表,與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代表,秘密地簽署了一份停戰協定,也就是所謂的“卡西比爾協定”。協定的內容,就是意大利向盟軍無條件投降。
但艾森豪威爾和丘吉爾這倆“老狐狸”,留了一手。他們決定,暫時不公布這個消息!為啥?他們要在意大利人宣布投降、德軍還沒來得及反應的這個“時間差”裏,發動一次大規模的登陸作戰,搶占意大利南部的戰略要地,最好能兵不血刃地拿下羅馬。這個登陸計劃,代號——“雪崩行動”。
可這世上的事兒,往往是“人算不如天算”。
9月8日傍晚,就在盟軍的登陸艦隊還在海上晃悠的時候,艾森豪威爾將軍可能覺得,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德國人就該起疑心了。於是,他下令,通過盟軍的廣播電台,單方麵地、提前向全世界公布了意大利投降的消息!
巴多格裏奧政府一聽,傻眼了!“大哥,咱不是說好了等你們登陸了再說的嗎?你們這不按劇本演啊!”沒辦法,戲都演到這份上了,隻能硬著頭皮上。當晚,巴多格裏奧也通過羅馬電台,有氣無力地向全國宣布:“意大利……停止對盟軍的敵對行為……”
這一下,整個意大利都炸了鍋!而反應最快的,不是盟軍,而是德國人!
希特勒早就料到意大利這幫“軟骨頭”靠不住,提前就製定好了應對預案,代號——“軸心行動”。投降廣播一響,德軍立刻動手!駐紮在意大利各地、原本還是“盟友”的德國軍隊,瞬間就翻了臉,繳了近八十萬意大利軍隊的械,控製了羅馬,占領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所有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
可憐的意大利國王和巴多格裏奧政府,在羅馬城裏待不下去了。9月9日淩晨,這幫“國家領導人”,趁著天黑,連夜從羅馬逃了出來,坐著一艘軍艦,狼狽不堪地跑到了已經被盟軍占領的南部港口城市布林迪西,在那裏,建立了一個隻控製著“靴子跟”那麽一小塊地盤的所謂“南方王國政府”。
就在意大利上演著這出“國王跑路、盟友反目”的政治鬧劇的同時,盟軍的“雪崩行動”,也正式拉開了它混亂而又血腥的序幕。
1943年9月9日,拂曉。意大利,薩萊諾灣。
海麵上,薄霧彌漫。一支由數百艘艦船組成的龐大艦隊,悄然出現在了海岸線外。美國第五集團軍的登陸部隊,在他們的司令官馬克·克拉克中將的指揮下,準備向這片看似平靜的沙灘,發起衝擊。
克拉克手裏的兵,那也是個“聯合國軍”,包括了約瑟夫·特拉斯科特指揮的美國第六軍這可是從西西裏一路打過來的老兵了),以及理查德·麥克裏將軍指揮的英國第十軍旗下有英軍第46、56步兵師和著名的第7裝甲師等精銳部隊)。
這位克拉克將軍,是個極度自信、甚至有點自負的人。他覺得,要想打贏,就得出奇製勝!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也極其冒險的決定——取消登陸前的預先艦炮轟擊!他天真地以為,隻要悄悄地摸上岸,就能打德國人一個措手不及,說不定還能兵不血刃地拿下灘頭。
一開始,似乎還真讓他給蒙對了。當第一波美英聯軍的登陸艇衝上薩萊諾海灘時,迎接他們的,隻有一些零星的、來自意大利守軍的抵抗。很多意大利兵一看到盟軍的陣勢,立馬就舉著白旗跑了出來,熱情得像是來歡迎“解放者”的。
然而,克拉克的“好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就在盟軍士兵還在為“輕鬆”的登陸而慶幸,準備在沙灘上抽根煙、喝口水的時候,隱藏在灘頭後方丘陵和橄欖樹林裏的德國人,終於露出了他們猙獰的獠牙!
駐守在薩萊諾地區核心防區的,是德國第16裝甲師。這可不是什麽善茬!他們早就料到盟軍會從這裏登陸,提前就構築了大量的隱蔽火力點和炮兵陣地。
當盟軍的後續部隊和裝備還在灘頭上亂糟糟地擠成一團的時候,德軍的機槍、迫擊炮和88毫米反坦克炮,突然同時開火!子彈像暴雨一樣,潑向了毫無遮蔽的灘頭!炮彈在登陸艇和車輛之間爆炸,掀起衝天的沙柱和水柱!
克拉克那套“無炮擊登陸”的如意算盤,徹底落空了!盟軍的“突然性”優勢,在德軍嚴陣以待的交叉火力麵前,變成了一場災難性的“集體裸奔”!形勢,迅速惡化!
從9月10日到13日,這短短的三天,對薩萊諾灘頭上的盟軍來說,簡直就是地獄般的煎熬。
英軍瀕臨崩潰:在薩萊諾的西部,英軍第46師遭到了德軍的重點攻擊,一度被分割包圍,傷亡慘重,防線瀕臨崩潰。
美軍反複被衝:在南邊的帕埃斯圖姆海灘,剛剛登陸的美軍第36師,更是被德軍的坦克部隊,翻來覆去地“蹂躪”。德軍的四號坦克,像一群鐵甲怪獸,一次又一次地向著美軍那脆弱的灘頭陣地發起衝擊,好幾次都差點把美國人給趕回海裏去。
克拉克準備跑路:灘頭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傷亡數字像滾雪球一樣往上漲。總指揮克拉克將軍看著眼前這副慘狀,也慌了神。他一度甚至準備下令,讓整個登陸部隊放棄灘頭,撤回到海上去!這要是真撤了,那“雪崩行動”可就真成了二戰史上最大的“雪崩笑話”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艾森豪威爾的緊急電令來了,措辭嚴厲地勸阻實際上是命令)克拉克必須堅守陣地,絕不能後退!
海軍炮火的“救贖”:真正把盟軍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是海軍的炮火!
盟軍的戰列艦比如在珍珠港幸存下來的“內華達”號和“阿肯色”號)、巡洋艦和驅逐艦,不顧德國飛機的轟炸和岸炮的威脅,拚了命地靠近海岸,幾乎是把炮管子頂在德國人的腦門上開火!
那些威力巨大的16英寸、14英寸艦炮,對著德軍的坦克集結地和炮兵陣地,就是一頓排山倒海般的猛轟!一枚炮彈下去,就是一個巨大的彈坑,幾輛德國坦克連同周圍的步兵,瞬間就上了西天。正是這來自海上的、持續不斷的、毀滅性的火力支援,才最終壓製住了德軍的反擊勢頭,挽救了瀕臨崩潰的灘頭陣地。
克拉克在戰後心有餘悸地說:“這是靠海軍的炮火,才挽救回來的一次行動。”
然而,戰場的混亂,還遠不止於此。由於空軍和地麵部隊的協調嚴重不足,悲劇再次上演。多架負責為灘頭運送補給和傘兵的c47運輸機,竟然被己方的防空炮火誤認為是敵機,當場擊落!美國第82空降師的增援空投,也因為導航失誤和地麵指引混亂,被扔得是天南地北,很多傘兵甚至直接降落到了德軍的陣地裏,成了“送上門的俘虜”。
就在克拉克的部隊在薩萊諾海灘上苦苦支撐、浴血奮生的時候,他們的“隊友”,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在幹嘛呢?
他們在意大利“靴子”的最南端——卡拉布裏亞地區,進行著一場不緊不慢的“武裝大遊行”。
蒙哥馬利這位爺,打仗的風格,就是一個字——“穩”!他堅持要“步步為營”,在確保後勤絕對安全、兵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才肯慢悠悠地往前拱。他指揮著第八集團軍,沿著那地形複雜、道路崎嶇的意大利南部山區,小心翼翼地向北推進。那速度,慢得讓在薩萊諾挨揍的美國大兵們都快急哭了。
直到9月15日、16日左右,在薩萊諾的戰鬥已經進入最危急的時刻好幾天之後,蒙哥馬利的先頭部隊,才總算是姍姍來遲地出現在了薩萊諾戰區的南翼。
雖然來得晚了點,但總歸是來了。德軍指揮官一看,壞了!這要是再打下去,就得被英美兩軍南北夾擊,包了餃子了!於是,在9月17日,德軍開始主動脫離戰鬥,全線向北,撤退到了更有利於防禦的沃爾圖諾河一線。
薩萊諾的危機,總算是解除了。
但蒙哥馬利和克拉克這倆人之間的“梁子”,算是結下了。克拉克覺得蒙哥馬利見死不救,磨磨蹭蹭;蒙哥馬利則覺得克拉克魯莽冒進,瞎指揮。兩人之間的戰術節奏差異和個人矛盾,也為後來盟軍在意大利戰場上的種種不協調,埋下了伏筆。
薩萊諾登陸戰,最終以盟軍的“慘勝”而告終。
盟軍傷亡:從9月9日到17日,盟軍總傷亡超過7000人,其中美軍約5500人,英軍約1800人。空降部隊的損失更是慘重。
德軍損失:德軍傷亡估計在3000人左右,雖然也不小,但其主力部隊成功地撤退,並未受到殲滅性的打擊。
這次登陸,在戰術上雖然勉強成功,建立起了灘頭陣地,但在戰略上,卻徹底暴露了盟軍在指揮、協同和準備方麵的諸多問題,也讓盟軍為自己的輕敵和混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隨著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的登陸和步步推進,意大利的政治版圖,也徹底分裂了。
南方:由國王和巴多格裏奧政府控製的“南方王國”,在盟軍的“保護”之下,苟延殘喘,地盤也就那麽一小塊,基本上是個“象征性”的存在。
北方:則被德國人牢牢控製。墨索裏尼在被斯科爾茲內救出來之後,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在薩羅成立了“意大利社會共和國”,開始了其作為“傀儡元首”的最後一段可悲生涯。
中部:則成了德軍與盟軍激烈爭奪的戰場。德國空軍元帥凱塞林,這位在意大利戰區獨當一麵的德軍總指揮,開始利用意大利中部那崎嶇多山的地形,構築起一道道極其堅固的、被稱為“冬季防線”和“古斯塔夫防線”的防禦體係,準備與盟軍進行長期的、殘酷的消耗戰。
意大利,這個曾經的軸心國,從此陷入了南北分裂、同胞相殘的內戰深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