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鋼鐵洪流

字數:5924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希特勒在反複猶豫與將領爭執之間,最終拍板敲定了那場寄托著“東線扭轉乾坤”幻想的夏季攻勢——“堡壘”計劃。他相信,隻要能在庫爾斯克這一點上重創蘇軍有生力量,就能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把戰線穩固在更有利的地帶,為西線可能到來的盟軍登陸贏得時間。然而他沒有意識到,這一紙命令,實則是在將帝國最後的裝甲精銳,推入了敵人早已準備妥當的“鋼鐵陷阱”。
    與此同時,蘇軍也在悄無聲息地為這場生死決戰傾盡國力。他們深知這一戰若勝,便可真正擊潰德軍戰略反撲的希望,牢牢掌握整個東線的主導權;若敗,則可能讓幾個月來建立起的戰線功虧一簣,甚至重新麵臨退守的命運。因此,斯大林和他的將軍們將整個國家的資源調度到庫爾斯克周邊,調集百萬大軍,構築縱深百餘公裏的防線,將這片烏克蘭黑土地,打造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絞肉機”。
    就在幾個小時前,在突出部南翼,一支蘇軍的偵察小分隊,在一次大膽的夜間滲透中,抓獲了一名正在進行最後線路鋪設的德軍工兵俘虜。麵對著內務人民委員部官員那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眼神,這名俘虜的心理防線很快就崩潰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吐出了一個足以改變戰局的絕密情報:總攻,將在明天,也就是7月5日淩晨3點,正式開始!
    在1943年7月5日,那個注定要被載入史冊的黎明到來之前,一場由蘇軍導演的、史無前例的“炮兵交響樂”,提前奏響了它最狂暴的序曲!
    淩晨1點10分,在突出部的南線,沃羅涅日方麵軍的上千門大炮、喀秋莎火箭炮,率先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怒吼!無數的炮彈,拖著橘紅色的尾焰,像一群憤怒的流星,劃破漆黑的夜空,冰雹般地砸向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那些還在睡夢中的集結地域和炮兵陣地。
    淩晨2點20分,在突出部的北線,中央方麵軍的炮群,也同樣開始了怒吼!
    整個庫爾斯克前線,瞬間就變成了一片火海!爆炸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連大地都在劇烈地顫抖。德軍幾十個師的部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鋼鐵暴雨”給炸得是人仰馬翻,血肉橫飛。帳篷被撕碎,車輛被點燃,彈藥庫發生了殉爆,炮兵陣地陷入一片火海,很多德國士兵甚至還沒來得及從睡袋裏爬出來,就在睡夢中被炸成了碎片。
    蘇軍的這次炮火反準備,雖然因為情報的延遲和準備倉促,並沒有完全達到“摧毀德軍進攻能力”的戰略目標,但它卻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德國人的臉上,極大地打亂了德軍的進攻節奏,也讓德軍從一開始,就蒙上了一層出師不利的心理陰影。
    即便遭到了蘇軍那毀滅性的提前炮擊,但德國人那強大的戰爭機器,依然憑借其驚人的組織能力和紀律性,在拂曉時分,如期發動了進攻。
    淩晨4點30分,南線。
    隨著德軍自己的、更加猛烈的炮火急襲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那標誌性的、如同鬼哭狼嚎般的尖嘯聲,由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強大的德國第四裝甲集團軍,像一頭被徹底激怒的鋼鐵巨獸,從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一線,向著蘇軍的陣地,猛撲了過來!
    其左翼,是由霍特大將親自指揮的第48裝甲軍,他們的目標,是直取庫爾斯克以南的戰略要地——奧博揚。
    其右翼,則是整個德軍序列中,最精銳、裝備最好、也最狂熱的“王牌中的王牌”——由保羅·豪塞爾上將指揮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這支部隊,下轄著三個臭名昭著的黨衛軍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他們的目標,是沿著普肖爾河的鐵路,向著庫爾斯克方向,實施決定性的中央突破。
    拂曉的晨曦之中,一幅在後世被無數次描繪的、充滿了暴力美學的戰爭畫卷,在烏克蘭的草原上,緩緩展開。
    大批嶄新的“虎”式重型坦克,被部署在了進攻隊列的最前端,排成了一個巨大的“楔形箭頭”。在它們的後麵和兩側,則跟隨著數量更多的“豹”式和四號中型坦克。再往後,則是搭載著裝甲擲彈兵的半履帶裝甲車和負責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的突擊炮。
    這支鋼鐵洪流,以一種看似不可阻擋的氣勢,碾過那片布滿了彈坑的無人地帶。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由地雷、戰壕、反坦克炮和交叉火力點組成的、巨大的“死亡迷宮”。
    當德軍的坦克集群,耀武揚威地開進蘇軍的第一道防線時,災難,降臨了!
    地雷的爆炸聲,此起彼伏! 很多“虎”式和“豹”式坦克,雖然正麵裝甲厚得連蘇軍的76.2毫米反坦克炮都難以擊穿,但它們那相對脆弱的履帶和底盤,卻經不起反坦克地雷的“親密接觸”。一輛又一輛的德軍坦克,在巨大的爆炸聲中,履帶被炸斷,癱瘓在了雷場之中,動彈不得,成了一個個活靶子。
    反坦克炮的怒吼,從四麵八方傳來! 蘇軍將成百上千門反坦克炮,偽裝得極其巧妙,部署在各種意想不到的位置。他們往往等德軍的坦克開到隻有幾百米、甚至幾十米的距離時,才突然開火!密集的穿甲彈,雨點般地砸向德軍坦克的側後裝甲。
    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盡管蘇軍的防禦極其頑強,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德軍裝甲部隊那訓練有素的戰術協同和強大的火力優勢,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之後,還是起到了作用。
    特別是黨衛軍第2裝甲軍,他們憑借著一股子“不要命”的狠勁兒,硬是用坦克和士兵的血肉,在蘇軍那如同銅牆鐵壁般的防線上,撕開了一道又一道的口子。
    7月5日至6日,在連續兩天的血腥戰鬥之後,黨衛軍的裝甲矛頭,竟然連續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線,向北推進了數十公裏,其兵鋒,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整個沃羅涅日方麵軍的防禦體係。
    麵對德軍那咄咄逼人的攻勢,蘇軍的第1坦克集團軍,奮力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反突擊。但他們裝備的t34和kv1坦克,在麵對德軍“虎”式和“豹”式坦克那強大的火炮和厚重的裝甲時,顯得力不從心。很多時候,蘇軍的坦克手們,不得不駕駛著坦克,衝到極近的距離,去攻擊德國坦克的側後要害,其結果,往往是同歸於盡。
    據戰後報道,在南線的拉鋸戰中,蘇軍有的坦克旅,幾乎是成建製地被打殘,一個旅在短短幾個小時的戰鬥中,被擊毀的坦克就多達70輛!
    麵對南線那岌岌可危的局勢,斯大林和朱可夫,終於決定,打出他們手中最重要的一張王牌——從戰略預備隊中,緊急調動由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統帥的、強大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星夜兼程,向南線火速增援!
    這支強大的裝甲預備隊,集合了超過8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將成為阻止德軍南線突破的、最堅固的“鋼鐵堤壩”。
    就在南線打得天翻地覆、血流成河的時候,北線的戰鬥,則呈現出另一種更加殘酷、也更加令人絕望的“絞肉機”形態。
    莫德爾元帥指揮的第9集團軍,因為在進攻前遭到了蘇軍那長達兩個多小時的炮火反準備,損失慘重,整個進攻計劃,被迫比原計劃推遲了兩個半小時才展開。
    莫德爾先是在左翼發動佯攻,試圖牽製蘇軍的主力。但羅科索夫斯基這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早就識破了他這一套,根本不為所動。
    隨後,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絕對主力,對著蘇軍第13集團軍的防線,發動了猛烈的正麵強攻。
    在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激戰之後,德軍雖然也艱難地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陣地,向南推進了約5公裏。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更加堅固、也更加致命的防禦體係之中。蘇軍在兩翼的陣地,像兩把巨大的鐵鉗,死死地夾住了德軍那楔入過深的裝甲矛頭,使其側翼完全暴露在了蘇軍的炮火之下。
    到7月5日傍晚戰鬥結束時,德軍在北線,付出了至少70輛坦克被擊毀的慘重代價,卻僅僅向前推進了不到10公裏!
    7月6日,羅科索夫斯基指揮蘇軍,開始發動局部反擊,以鉗製和消耗德軍的攻勢。而莫德爾,也孤注一擲地投入了他手中最後的預備隊,加強進攻。雙方在北線,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坦克拉鋸戰。
    德軍的主攻矛頭,直指蘇軍第二道防線上的一個重要支撐點——一個名叫“波內裏”的鐵路小站。
    這個波內裏,是通往庫爾斯克的北部交通樞紐,其戰略位置,極其重要。雙方為了爭奪這個彈丸之地,都投入了血本,展開了二戰史上最殘酷的陣地爭奪戰之一。
    德軍出動了約300輛坦克,在大量的“費迪南德”重型坦克殲擊車的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地向波內裏鎮發動猛攻。德軍的坦克幾度衝入鎮內,與蘇軍的步兵和反坦克手們,展開了極其血腥的逐屋爭奪。戰鬥在車站、學校、水塔、甚至每一棟居民樓裏爆發。雙方士兵用衝鋒槍、手榴彈、火焰噴射器、甚至是刺刀和工兵鏟,進行著最原始的肉搏。
    蘇軍第17近衛步兵軍的士兵們,依托著城鎮的廢墟,死守不退,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成了一道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德軍雖然一度占領了波內裏的大部分地區,卻始終無法拔除蘇軍那幾個像釘子一樣釘在鎮子裏的頑強據點。
    這一片小小的土地,在短短幾天之內,就吞噬了數以千計的生命。其戰鬥之慘烈,令參戰的德軍官兵,都將其心有餘悸地稱為——“袖珍斯大林格勒”。
    時間,來到了7月10日前後。
    在北線,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連續強攻了5天之後,依然未能突破蘇軍的第二道防線。他們自己,卻已經損失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坦克,傷亡慘重,進攻的矛頭,已經被徹底磨鈍了。莫德爾元帥,在向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克盧格元帥匯報時,用沮喪的語氣承認:“我的集團軍,已經流盡了血。” 7月10日,他被迫下令,停止進攻,轉入防禦。北線的“堡壘”,已然崩塌。
    而在南線,曼施坦因的裝甲集團軍,雖然進展相對更深,但也同樣陷入了蘇軍那層層疊疊的、如同蜘蛛網般的頑強抵抗之中。
    第48裝甲軍,在向奧博揚方向的推進過程中,雖然也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但他們自己,也同樣損失慘重,始終無法在蘇軍預備隊的連續反擊之下,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眼看著從正麵強攻奧博揚已經希望渺茫,曼施坦因,這位機動作戰的大師,再次展現了他那敏銳的戰術嗅覺。他做出了一個將直接導致戰爭史上最大坦克會戰爆發的、決定性的戰術調整:
    7月11日,他下令,將作為主攻矛頭的、也是他手中最鋒利的寶劍——黨衛軍第2裝甲軍,停止向奧博揚的正麵攻擊,而是突然轉向東北方向,企圖從側翼,奪取一個在地圖上看起來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普羅霍羅夫卡!
    這個地區,地形開闊平坦,沒有太多的河流和沼澤,非常適合大規模的坦克集群展開決戰。曼施坦因的意圖很明顯,他要在這裏,用他最精銳的黨衛軍裝甲師麾下包括“骷髏”師、“帝國”師和“警衛旗隊”師),引誘蘇軍的裝甲主力,進行一場“麵對麵”的、決定性的坦克會戰!他相信,憑借著“虎”式和“豹”式坦克在火力和裝甲上的巨大優勢,他完全可以在一場開闊地的對決中,徹底摧毀蘇軍的坦克預備隊,從而一舉打開通往庫爾斯克的道路。
    而蘇軍的朱可夫和瓦圖京,在得知德軍的動向之後,也立刻意識到了曼施坦因的企圖。他們決定,將計就計,就在普羅霍羅夫卡,與德軍最精銳的部隊,進行一場“王牌對王牌”的、決定性的生死對決!
    他們,同樣打出了手中的王牌——剛剛增援到位的、由羅特米斯特羅夫中將指揮的、強大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
    就這樣,在1943年7月11日的黃昏,兩支代表著蘇德兩國最高裝甲兵水平的、由數百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正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向著普羅霍羅夫卡這片看似寧靜的田野,全速駛來。
    一場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也最慘烈的坦克大決戰,即將在這片被後世稱為“死亡之穀”的土地上,拉開它血色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