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坦克大絕戰

字數:5377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北翼,莫德爾元帥的第九集團軍,一頭撞在了羅科索夫斯基那由地雷、壕溝和鋼鐵意誌共同構築的“死亡迷宮”上,寸步難行。而在南翼,曼施坦因元帥的南方集團軍群,則像一把燒紅的尖刀,雖然也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但依舊在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麵軍防線上,撕開了一道深可見骨的口子。
    到1943年7月11日,整個庫爾斯克戰役的焦點,都開始向著南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普羅霍羅夫卡——聚集。德軍最精銳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已經逼近了這裏。而他們對麵,一支龐大的、由鋼鐵組成的“紅色雪崩”,蘇聯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也正日夜兼程地趕來。
    一場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最血腥的坦克集群對決,即將在這片原本寧靜的、開滿了向日葵的俄羅斯黑土地上,拉開它鋼鐵的、充滿了血與火的序幕。
    7月10日至11日的兩天裏,普羅霍羅夫卡的上空,充滿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氣息。
    豪塞爾上將指揮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以其下轄的“帝國”師、“骷髏”師和“警衛旗隊”師為三支無堅不摧的矛頭,已經成功突破了蘇軍的兩道主防線,兵鋒直指普羅霍羅夫卡西南的普塞爾河西岸。在德軍的作戰地圖上,隻要再向前推進不到20公裏,他們就能切斷庫爾斯克通往後方的重要鐵路,完成對突出部南翼的戰略包抄。
    蘇軍最高統帥部,也敏銳地意識到了危險的臨近。他們判斷,普羅霍羅夫卡,將是德軍突破其整個縱深防禦體係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節骨眼”。一旦這裏失守,後果不堪設想。
    一道十萬火急的命令,從莫斯科發出,直達草原方麵軍司令伊萬·科涅夫的大本營:立刻調動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全速開進普羅霍羅夫卡地區,不惜一切代價,擋住德國人的進攻!
    於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在普羅霍羅夫卡的東西兩側,同時上演。
    德軍的坦克和裝甲擲彈兵們,正在鞏固著剛剛占領的陣地,補充著彈藥和燃料,準備發起最後一擊。而蘇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近9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則卷起漫天的煙塵,從後方的草原深處,日夜兼程地向著這片命運的戰場集結。
    戰場的地形,對即將到來的這場大決戰,也產生了微妙的影響。普羅霍羅夫卡地區,並非一馬平川的開闊地,而是一片由起伏的丘陵、縱橫的溝壑、以及星羅棋布的小村莊和農場所組成的複雜地帶。這片狹長的穀地,極大地限製了大規模裝甲部隊的展開,使得雙方都無法從容地部署兵力,但也為伏擊和近戰,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夜幕降臨,雙方的偵察部隊,像幽靈一樣,在各自的陣地前沿,進行著最後的、也是最致命的“窺探”。德軍的偵察兵發現,大量的蘇軍坦克,正在向普羅霍羅夫卡地區集結。而蘇軍偵察兵帶回的情報,則更是讓蘇軍指揮官們,倒吸了一口涼氣。
    一名蘇軍偵察兵在報告中,用緊張的語氣描述道:“在敵人的陣地上,我們發現了大量的‘虎’式重型坦克!”
    這個情報,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誤判。當時,德軍在南線裝備的“虎”式坦克,數量並不多。但他們裝備了大量的、經過現代化改裝的四號坦克。這些四號坦克,換裝了威力巨大的長身管75毫米主炮,並在炮塔和車身兩側,加掛了一圈被稱為“舒爾茨”的附加裝甲,主要用於防禦蘇軍的反坦克步槍和聚能裝藥彈頭。這些附加裝甲,使得四號坦克從遠處看去,輪廓比以前大了一圈,與“虎”式坦克頗有幾分神似。
    然而,在那個緊張到極點的夜晚,這個小小的誤判,卻直接導致了蘇軍指揮官做出了一個極其大膽、甚至是堪稱“瘋狂”的戰術抉擇。
    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司令,帕維爾·羅特米斯特洛夫中將,在收到了前方的偵察報告後,立刻陷入了沉思。
    他手裏,絕大部分都是t34中型坦克和t70輕型坦克。t34雖然是一款優秀的坦克,但它的76毫米主炮,在正常交戰距離上,很難對“虎”式坦克的正麵裝甲構成威脅。而t70這種小家夥,在“虎”式坦克麵前,更是跟紙糊的沒什麽區別。
    羅特米斯特羅夫認為,如果按照常規的戰術,與德國人展開遠距離的炮戰,那自己的部隊,就隻有被那些傳說中的“虎”式坦克,像打靶一樣,一輛一輛從容“點名”的份。
    唯一的生機,就在於——衝鋒!不惜一切代價地衝鋒!衝到德國人的跟前去,在最近的距離上,用數量優勢,抵消掉對方的質量優勢,用t34的側翼火力,去攻擊“虎”式坦克那相對薄弱的側後方裝甲!這是一場豪賭,賭注,就是整個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命運!
    他希望,能夠借助數量和速度上的優勢,在德軍尚未完全站穩腳跟、鞏固側翼之前,就用一次猛烈的“迎頭痛擊”,徹底打亂其進攻部署,粉碎其突破普羅霍羅夫卡的企圖。
    就這樣,史詩級的坦克大戰,一觸即發!
    1943年7月12日清晨,普羅霍羅夫卡的上空,還籠罩著一層薄薄的晨霧。
    上午8點30分,在經過了短暫但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羅特米斯特洛夫下達了總攻的命令。
    “為了祖國!為了斯大林!烏拉!”
    伴隨著震天的呐喊聲,數百輛t34和輕型的t70坦克,像一群從地獄裏衝出的、咆哮的野獸,從各自的出發陣地上一躍而出,以最高的速度,衝向了德軍的防線。
    這是一場在戰爭史上都前所未見的、極度混亂的、也是極度血腥的坦克對決。
    由於晨霧、炮火的硝煙以及坦克發動機揚起的巨大塵土,整個戰場的能見度,一度不足百米。雙方的坦克,幾乎是在一種“臉貼臉”的距離上,才猛然發現對方的存在。
    “這是一次肉眼看不清敵我的衝鋒!”一位幸存下來的蘇聯坦克手,在戰後回憶道,“我們隻能憑著感覺,向著前方一切看起來像是德國坦克的東西開火。我們的坦克和德國人的坦克,完全攪在了一起,就像一鍋煮沸了的鋼鐵粥!”
    在這種極端的近距離上,德國坦克的火炮射程優勢,被完全抵消了。而蘇聯t34坦克機動性好、速度快的優勢,則被發揮到了極致。
    德軍的“虎”式和四號坦克,雖然依然能憑借其精良的蔡司瞄準鏡和威力巨大的主炮,在混戰中,準確地點名並擊毀一輛又一輛衝上來的t34。但它們也很快就陷入了蘇軍坦克的“狼群圍攻”之中。經常是三四輛t34,圍著一輛“虎”式,從四麵八方向它開火。就算不能擊穿“虎”式那厚重的裝甲,也能打斷它的履帶,卡住它的炮塔,甚至直接用高速撞擊的方式,來與它同歸於盡。
    整個普羅霍羅夫卡穀地,變成了一個巨大而恐怖的“鋼鐵屠宰場”。到處都是被擊中後、燃起熊熊大火的坦克,到處都是拖著黑煙、徒勞地旋轉著炮塔的鋼鐵殘骸,到處都是被炸斷的履帶、被掀飛的炮塔和被燒焦的屍體。
    由於交戰距離極近,戰場上甚至出現了在軍事教科書裏都聞所未聞的“坦克白刃戰”。
    坦克撞擊:在炮彈打光或者火炮被毀的情況下,一些瘋狂的蘇聯坦克手,會毫不猶豫地駕駛著自己的t34,全速撞向德國的坦克,試圖用這種最原始、也最慘烈的方式,來與敵人同歸於盡。
    步兵附著進攻:蘇軍的步兵,緊跟在自己的坦克後麵。一旦發現落單的德國坦克,他們就會立刻衝上去,用集束手榴彈、燃燒瓶和反坦克槍,攻擊其脆弱的側後方和觀察口。
    炮塔交錯掃射:在最混亂的地段,雙方的坦克,甚至會出現炮塔交錯、互相用機槍掃射對方車體的情況,其慘烈程度,不亞於中世紀的騎士對決。
    德國空軍的ju87“斯圖卡”和hs129攻擊機,也拚命地想要支援地麵的友軍。但彌漫的煙塵和蘇軍密集的防空火力,極大地削弱了它們的攻擊效果。很多時候,飛行員們根本無法分清,下麵那些糾纏在一起的坦克,到底哪一個是自己的,哪一個是敵人的。
    這場慘烈的大混戰,一直持續到當天黃昏時分,才因為雙方都已筋疲力盡,而逐漸平息下來。
    當夜幕再次降臨,槍炮聲逐漸平息下來之後,雙方都開始清點著自己那慘重的損失。
    蘇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在這場慘烈的對攻戰中,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據戰後統計,他們在一天之內,就損失了超過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幾乎被打殘。但他們也成功地達成了戰役目標——用鮮血和生命,死死地堵住了德軍前進的道路,阻止了黨衛軍裝甲師的整體突破。
    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瓦圖京上將,在看到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的慘重損失之後,也清醒地認識到,再繼續發動進攻,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他立刻命令所有部隊,停止反擊,轉入全麵防禦,連夜挖掘戰壕,將那些還能開動的坦克,都埋入土中,作為堅固的火力支撐點使用。
    德軍這邊,雖然在交換比上,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擊毀了數倍於己的蘇軍坦克,但他們自己,也同樣是損失慘重。據統計,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當天的戰鬥中,也損失了超過60輛寶貴的“虎”式、四號和“豹”式坦克,其中很多都是無法修複的永久性損失。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未能占領普羅霍羅夫卡村。這是一場典型的“戰術上勝利但戰略上失敗”的戰鬥,其向心突擊的銳氣,被徹底地遏製住了。
    南線的指揮官曼施坦因和豪塞爾,開始緊急地就下一步的戰術調整,進行著磋商。他們都意識到,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不可能按時完成了。
    戰後,羅特米斯特洛夫因為其在指揮上的“魯莽”和所造成的巨大損失,而遭到了斯大林的嚴厲批評,甚至一度麵臨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但在朱可夫的力保之下,他最終還是保住了自己的職位。
    而在德軍這邊,豪塞爾在給曼施坦因的報告中,無奈地承認,黨衛軍裝甲師雖然戰鬥力強悍,但在蘇軍這種“不計成本”的、以縱深和數量為核心的防禦體係麵前,他們也同樣感到無能為力。
    曼施坦因再次向希特勒提出了那個他最初的、也是他一直認為最可行的建議——放棄對庫爾斯克的正麵進攻,將裝甲主力轉向西南的羅斯托夫方向,進行一次大縱深的機動作戰。但這個建議,再次遭到了希特勒的斷然拒絕。
    也正是在這一天,也就是1943年7月12日,一個來自地中海的、比庫爾斯克的戰況更讓希特勒感到震驚的消息,傳到了“狼穴”大本營:
    英美盟軍,已於7月10日,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成功實施了大規模登陸作戰!意大利的局勢,急劇惡化!
    希特勒被迫緊急召開會議。他的目光,第一次,不得不從那片讓他傾注了全部心血的庫爾斯克黑土地上,艱難地移開。
    “堡壘”行動,那座由他親手設計和建造的、號稱“堅不可摧”的戰爭堡壘,在其內部,已經出現了第一道致命的、也是無法彌補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