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閃擊奧廖爾

字數:6691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德軍“堡壘行動”的轟然倒塌。在東普魯士“狼穴”的陰鬱和南方集團軍群的沮喪中,第三帝國徹底交出了在東方戰場的戰略主動權。然而,在戰爭這盤巨大的棋局上,一方的終局,正是另一方的開局。當德國人還在為失敗而震驚時,蘇軍的反攻計劃也開始了。
    這個計劃,可以被形象地稱為“斯大林的三板斧”,它沿著三條巨大的作戰軸線,同時展開。
    北線:指向通往白俄羅斯的門戶涅韋利斯摩棱斯克方向)
    行動代號:蘇沃洛夫行動後發展為著名的斯摩棱斯克戰役)
    預定發起時間:1943年8月上中旬
    主要作戰集團:加裏寧方麵軍與西方麵軍,這兩支長期在莫斯科以西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對峙的部隊,將聯手出擊。
    戰略目標:向西推進,攻取維捷布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線。斯摩棱斯克,這座在1941年曾讓德軍付出慘重代價的城市,被視為“通往白俄羅斯的大門”。
    戰略意義:旨在對德軍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形成一道致命的“北方鐵鉗”。一旦成功,不僅能牽製該集團軍群的大量兵力,使其無法南下增援庫爾斯克方向,更為關鍵的是,它將為1944年那場規模空前、將徹底碾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巴格拉季昂”行動,做好至關重要的戰略鋪墊。
    中線:直刺德軍心髒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
    行動代號:“庫圖佐夫”行動
    發起時間:1943年7月12日在德軍攻勢最盛時即已發動)
    主要作戰集團:由西方麵軍索科洛夫斯基)、中央方麵軍羅科索夫斯基)和布良斯克方麵軍波波夫)三大方麵軍聯合執行,兵力空前。
    戰略目標:快刀斬亂麻,切除並“消化”掉德軍在奧廖爾形成的巨大突出部,拔掉這顆釘在莫斯科西南方向的釘子,並打通至關重要的莫斯科基輔鐵路主軸。
    戰略意義:“庫圖佐夫”是整個三線反攻計劃的“中軸心”。它的成功,將直接割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南北聯係,剝奪德軍在東線中部最重要的戰略樞紐之一,成為整個反攻結構的中心承力點,為南北兩翼的行動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撐。
    南線:殲滅德軍精銳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
    行動代號:“魯緬采夫”行動
    預定發起時間:1943年8月3日
    主要作戰集團:由剛剛在庫爾斯克防禦戰中打殘了德軍的沃羅涅日方麵軍瓦圖京)和草原方麵軍科涅夫)擔綱主力。
    戰略目標:向南猛攻,收複別爾哥羅德和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更重要的目標是,徹底殲滅在“堡壘行動”中遭受重創但尚未被消滅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主力,尤其是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黨衛軍的幾個王牌師。
    戰略意義:這一斧,旨在打開通往烏克蘭糧倉頓巴斯地區和首都基輔的門戶。一旦成功,不僅將實現烏克蘭戰線的戰略性反轉,更將從經濟和兵源上,給德國以沉重打擊。
    三線合擊的戰略意圖
    這三條巨大的戰線,如同三把巨大的戰斧,被蘇聯最高統帥部同時舉起,遙相呼應,彼此配合,形成了一種精妙而致命的戰略態勢——“北鉗牽製、中軸穿刺、南翼殲滅”。
    北線的“蘇沃洛夫行動”,其主要任務是“牽製”。它就像一個壯漢,死死地抱住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左臂”北方部隊),讓它動彈不得,無法抽調兵力去救援身體的其他部分。
    中線的“庫圖佐夫行動”,其任務是“穿刺”。它是一把最鋒利的匕首,直插德軍的“胸膛”,切斷其大動脈,使其陷入混亂和癱瘓。
    南線的“魯緬采夫行動”,其任務是“殲滅”。它是一柄最沉重的鐵錘,旨在砸碎德軍最強壯的“右臂”南方集團軍群),徹底摧毀其有生力量。
    整個戰略反攻並非一次性的猛擊,而是形成了一套持續性的、多方向的、讓德軍防不勝防的“組合拳”。它標誌著蘇聯紅軍,自衛國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次能夠以如此宏大的規模,在如此廣闊的戰線上,牢牢地掌握著戰爭的節奏,主動選擇開戰的時間和地點。
    我們先來看看講講中線的“庫圖佐夫”行動。
    計劃的目標清晰而致命:從南北兩個方向,以強大的裝甲和步兵集團,發動一場經典的鉗形攻勢,合圍並徹底摧毀盤踞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一部兵力,拔除這顆深入蘇軍陣地腹地、危害極大的戰略毒瘤。
    北翼:由西方麵軍左翼發起主攻,集團軍司令為瓦西裏·索科洛夫斯基上將,其中先鋒部隊是由伊萬·巴格拉米揚中將指揮的第11近衛集團軍,兵力約15萬人、300餘輛坦克,從北向南直插突出部根部的卡拉切夫方向,旨在切斷德軍南北補給聯絡線。
    東翼:由布良斯克方麵軍發動正麵突擊,由馬克西姆·波波夫上將指揮,承擔從正東方向進行持續擠壓的任務。該方麵軍下轄3個集團軍,總兵力約20萬人、約400輛坦克與自行火炮,目標是將德軍壓縮在突出部內,迫其縮線固守,為南北夾擊製造有利條件。
    南翼:則由剛剛在庫爾斯克防禦戰中打出赫赫威名的中央方麵軍發起,由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上將擔任司令。羅科索夫斯基此役調動了第13集團軍、第48集團軍、第70集團軍等主力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配屬近700輛t34中型坦克與su76火炮,從南向北實施鉗形推進,目標是與北翼部隊在奧廖爾市郊實現合圍。
    三大方麵軍總體協同投入兵力逾60萬人、約1500輛坦克和突擊炮、超過1.5萬門各型火炮,再輔以航空兵上千架次的火力支援——這是蘇軍繼斯大林格勒後又一次大縱深、多集團聯合作戰的戰略範例。
    7月12日,淩晨。
    就在普羅霍羅夫卡那場史詩級坦克對決爆發的同一天,在奧廖爾突出部的北翼,戰鬥率先打響。
    西方麵軍司令索科洛夫斯基大將,將其最鋒利的矛頭——由伊萬·巴格拉米揚將軍指揮的第11近衛集團軍,作為北線的突擊先鋒。
    巴格拉米揚,這位亞美尼亞裔的蘇軍將領,以其冷靜、果敢和富於創造性的戰術而聞名。他沒有采用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打法。在淩晨密集的炮火準備之後,他祭出了一套他稱之為“跳躍式火力壓製”的戰術。
    蘇軍的炮火沒有一味地猛轟前沿陣地,而是分為幾個波次:第一波,集中火力精確打擊德軍的炮兵陣地和指揮所,先打掉對方的“眼睛”和“嘴巴”;第二波,炮火向前延伸,為步兵衝擊掃清障礙;當步兵成功突破第一道防線後,第三波,坦克集群才在炮火的再次掩護下,高速跟進,擴大突破口。
    這一套組合拳打得德軍措手不及。德軍的防禦兵力配置過於靠前,一線陣地在蘇軍的飽和攻擊下迅速瓦解,而後方的預備隊由於指揮中斷和蘇軍炮火的封鎖,調動嚴重遲滯。
    第11近衛集團軍的重點突擊方向,直指卡拉切夫一線,意圖非常明顯——像一把快刀,斜插進奧廖爾突出部的西北角,切斷德軍南北兩翼的橫向補給通道。
    德軍的抵抗異常頑強,尤其是第5裝甲師,他們利用地形反複組織反擊。但在巴格拉米揚淩厲而有序的攻勢麵前,這種抵抗顯得杯水車薪。在短短5天之內,蘇軍北線部隊就成功向南推進了超過25公裏,迫使德軍第46步兵師和第5裝甲師狼狽後撤。
    北線的“快刀”戰術取得了成功,它不僅撕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更像一個楔子,狠狠地釘入了德軍的防禦體係,使其首尾不能相顧。
    如果說巴格拉米揚的北線攻勢是鋒利的快刀,那麽在突出部東緣,由馬基恩·波波夫將軍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麵軍,則更像是一把沉重的鈍刀。
    7月13日,在北線取得突破的第二天,波波夫的方麵軍發起了主攻。他的戰術,沒有北線那麽多的花巧,卻充滿了俄國軍隊最原始、也最令人生畏的力量——壓倒性的火炮和無窮無盡的步兵。
    數十萬蘇軍士兵,在震耳欲聾的炮火掩護下,向著德軍在蘇霍多裏至米岑斯克一線的堅固陣地,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這裏的戰鬥,沒有快速的穿插和機動,隻有最殘酷的塹壕對峙和陣地爭奪戰。
    德軍的第293和第292步兵師,在這裏展現了驚人的防禦韌性。他們依托早已修築好的永備工事和雷區,用機槍、迫擊炮和反坦克炮,瘋狂地收割著蘇軍進攻部隊的生命。每一米陣地,都要用鮮血來浸泡。
    從戰術上看,波波夫的進展極為緩慢,傷亡也相當巨大。然而,從戰略層麵看,他的“鈍刀戰術”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是由於他從正麵施加的巨大壓力,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施密特上將被迫將手中本就捉襟見肘的預備隊,不斷地投入到東線這個“無底洞”裏。波波夫的部隊,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牢牢地吸住了德軍的主力兵團,使其無法抽身去增援更為危急的北線和南線。
    他用巨大的犧牲,為南北兩翼的兄弟部隊創造了絕佳的突破機會。這把“鈍刀”雖慢,卻完成了它最重要的戰略牽製任務。
    當北線和東線打得如火如荼,成功吸引了德軍全部注意力的時候,真正的致命一擊,在南翼展開了。
    7月14日,剛剛在庫爾斯克防禦戰中頂住了莫德爾瘋狂進攻的中央方麵軍,在司令員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的指揮下,轉入反攻。
    羅科索夫斯基,這位在蘇德戰爭中屢建奇功的元帥,最擅長的就是大規模、大縱深的裝甲包圍戰。他將方麵軍中的第13、第48和第70集團軍作為主攻力量,並將手中近700輛t34中型坦克和su76自行火炮,集中投放在一個極其狹窄的突破口上。
    德軍的防禦重點,一直放在南部的哈爾科夫方向,他們萬萬沒有料到,剛剛經曆了一場殘酷防禦戰的中央方麵軍,能如此迅速地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反攻。德軍第25裝甲師的防線,在蘇軍壓倒性的裝甲洪流麵前,幾乎是瞬間就被衝垮。
    與東線的穩紮穩打不同,羅科索夫斯基的戰術充滿了靈活性和速度感。他命令t34坦克群不要理會德軍殘餘的支撐點,而是采用靈活的穿插和側包戰術,高速繞過德軍防線,像水銀瀉地一般,向德軍縱深滲透。
    他向所有部隊下達了一道冷酷的命令:“所有部隊,不得以任何理由中途休整!隻有一個目標,直逼奧廖爾外圍!”
    南線的蘇軍,如同出閘的猛虎,以驚人的速度向北推進。到7月20日前,羅科索夫斯基的先頭部隊,已經在奧廖爾東南郊,與從北麵殺來的巴格拉米揚的部隊,實現了初步的接觸。
    至此,南北兩把巨大的鐵鉗,已經開始合攏。奧廖爾突出部內數十萬德軍的命運,已經被死死地鎖定了。
    麵對三麵合圍的絕境,德軍指揮官莫德爾元帥再次扮演起他“消防隊長”的角色。他緊急從後方調來了最後的王牌——第656重型坦克殲擊車團的“費迪南德”和一些“虎”式重型坦克,在幾個關鍵點組織了瘋狂的反擊。
    這些鋼鐵巨獸,在局部戰場上確實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麻煩,成功地延緩了蘇軍的推進速度。然而,在整個戰役的大棋盤上,這些戰術性的成功,已經無法挽回戰略上的敗局。
    德軍的總體兵力嚴重不足,後勤補給線在蘇軍南北兩翼的穿插下,被切得七零八落。德軍的防線,從僵持、到動搖、最終陷入了全線退守。
    蘇軍三大方麵軍,則像三股洶湧的洪流,齊頭並進,不斷地壓縮著德軍在奧廖爾地區的機動空間。
    7月28日至8月3日,決戰在奧廖爾的外圍和市區爆發了。戰鬥進入了最殘酷的巷戰階段。蘇軍的突擊工兵小組,用炸藥包、火焰噴射器和反坦克槍,與據守在樓房和廢墟中的德軍,展開了逐街、逐樓、逐屋的爭奪。每一寸土地,都意味著生命的消逝。
    最終,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的有生力量被消耗殆盡,被迫放棄了這座已經化為焦土的城市。
    8月5日拂曉,在奧廖爾市中心的中央火車站,兩支疲憊不堪但興奮不已的部隊勝利會師了——他們分別是從北麵殺入城區的第11近衛集團軍的偵察兵,和從南麵攻入的第13集團軍的戰士。兩麵紅旗,在布滿彈孔的火車站大樓上空,緊緊地靠在了一起。
    蘇聯紅軍,正式宣告收複奧廖爾。
    奧廖爾解放的當晚,莫斯科上空,124門禮炮齊鳴,發出了12響震天的轟鳴。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蘇聯第二次為慶祝軍事勝利而鳴放禮炮。斯大林以這種方式,向全世界宣告了“庫圖佐夫行動”的輝煌勝利。
    這場勝利,意義非凡。
    它不僅拔除了德軍在中央戰線這顆最危險的釘子,極大地改善了莫斯科的戰略態勢,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證明了:蘇聯紅軍,已經從一支擅長防禦和韌性消耗的軍隊,成長為一支能夠策劃、組織並成功實施大規模、多兵種協同戰略進攻的現代化軍隊。
    從此,德國國防軍在東線全麵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徹底轉入了他們最不擅長、也最不願意麵對的戰略防禦和節節敗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