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攻守易形

字數:733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羅科索夫斯基在奧廖爾的戰火中,將手指堅定地指向了地圖的南方。他的話語,預示著蘇聯紅軍夏季攻勢的第二幕,也是最高潮的一幕,即將上演。這場攻勢,將被賦予一個同樣充滿榮耀與曆史厚重感的名字——“魯緬采夫統帥行動”,以紀念18世紀那位在烏克蘭痛擊土耳其人的俄國名將。
    其目標,正是烏克蘭東部的工業心髒、那座在戰爭中三度易手的英雄城市——哈爾科夫。對於曼施坦因元帥而言,這是他挽救整個東線南翼的最後機會;而對於斯大林來說,這則是將勝利的旗幟插遍整個烏克蘭的開始。
    在“庫圖佐夫行動”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同時,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南翼,一場規模更為龐大的力量集結,正在悄然完成。蘇聯最高統帥部在這裏,布下了一盤必殺的棋局。
    棋局的主力,是兩個方麵軍組成的強大突擊集群,其兵力之雄厚,足以讓任何對手感到窒息。
    沃羅涅日方麵軍,由尼古拉·瓦圖京指揮。這支方麵軍是絕對的主力,幾乎囊括了蘇軍最精銳的裝甲力量。其麾下包括:剛剛在普羅霍羅夫卡血戰過的、由羅特米斯特洛夫指揮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卡圖科夫元帥的第1坦克集團軍;以及久經沙場的第5和第6近衛集團軍。總兵力高達75萬人,擁有超過24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這是一把準備一擊致命的重錘。
    草原方麵軍,由伊萬·科涅夫指揮。作為戰略預備隊,它在庫爾斯克防禦階段養精蓄銳,此刻正兵強馬壯。下轄第47、第52、第53集團軍和第5近衛軍等部隊。它的任務,是在瓦圖京的部隊撕開缺口後,如潮水般湧入,擴大戰果,直取哈爾科夫。
    為了確保這次行動萬無一失,蘇聯空軍的第2和第5航空隊,集結了近3000架拉5fn、雅克9等新式戰機。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從德軍手中,徹底奪取烏克蘭南部的天空。
    所有力量的目標,都指向了那條連接著別爾哥羅德與哈爾科夫的戰略軸線。
    在蘇軍壓倒性的力量麵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元帥的處境,可謂是捉襟見肘。
    “堡壘行動”的失敗,幾乎耗盡了他手中所有的精銳。此刻,他能用來防禦廣闊戰線的機動兵力,隻有埃爾哈德·勞斯將軍的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其中,最核心的打擊力量,依然是那幾個在庫爾斯克遭受重創的黨衛軍裝甲師,如“帝國”師和“骷髏”師“警衛旗隊”師已被調往意大利)。
    他的坦克總數,勉強湊了約600輛,其中能投入戰鬥的“虎”式坦克僅有6070輛,“豹”式坦克約90輛,其餘大部分,還是那些經過升級的四號坦克。
    這是一場實力極度懸殊的對決。然而,曼施坦因畢竟是曼施坦因。這位被譽為“德國陸軍最強大腦”的戰略家,在絕境中,依然保持著獵豹般的敏銳。他精準地判斷出,蘇軍在奧廖爾得手後,下一個目標必然是哈爾科夫。
    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部署:沒有將自己寶貴的裝甲部隊死板地擺在防線上,而是將其作為一支強大的機動預備隊,隱藏在後方。同時,他緊急從後方調來了第24裝甲軍,部署在哈爾科夫以南的波爾塔瓦地區,作為最後一道活動的防波堤。
    他準備用自己最擅長的戰術——“移動防禦”,來對抗蘇聯人的鋼鐵洪流。他要用戰術上的天才,來彌補戰略上的貧弱。一場天才與巨人之間的較量,即將展開。
    1943年8月3日,拂曉。
    天際線剛剛泛起微光,一場比奧廖爾戰役更為猛烈的鋼鐵風暴,就在別爾哥羅德前線爆發了。蘇軍數千門大炮同時怒吼,炮彈的密集程度,讓經曆過凡爾登和斯大林格勒的老兵都為之色變。德軍的前沿陣地,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就被徹底“翻耕”了一遍。
    炮擊剛一結束,瓦圖京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就全線出擊。羅特米斯特洛夫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卡圖科夫的第1坦克集團軍,如同兩股並排的鋼鐵洪流,在別爾哥羅德至紮克帕夫卡一線,狠狠地撞向了德軍的防線。
    德軍的抵抗,遠比想象的要薄弱。駐守在這裏的,是德軍第332和第167步兵師,他們在“堡壘行動”中就已遭到重創,兵員和裝備都嚴重不足。麵對蘇軍泰山壓頂般的攻勢,他們的防線幾乎是瞬間就被撕裂、碾碎。
    蘇軍的t34坦克集群,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他們甚至來不及清理戰場,就繞過燃燒的德軍坦克和熊熊燃燒的村莊,向著縱深猛插。
    8月5日,僅僅在攻勢開始兩天之後,蘇軍就已兵臨別爾哥羅德城下,並於當天傍晚,徹底攻占了這座城市。
    消息傳到莫斯科,斯大林興奮不已。為了慶祝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的雙重勝利,他下令在莫斯科,同時鳴放24響禮炮。這是衛國戰爭爆發以來,蘇聯首次為慶祝勝利而鳴放禮炮,史稱“第一次勝利禮炮”。電台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戰略反攻的第二階段,已經勝利開始!”
    然而,對於前線的蘇軍坦克兵來說,真正的硬仗,才剛剛開始。別爾哥羅德的快速失守,一部分是蘇軍攻擊力強大的結果,另一部分,則是曼施坦因“誘敵深入”計劃的一部分。他正在用空間,換取集結和反擊的時間。
    當蘇軍的裝甲矛頭越過別爾哥羅德,興高采烈地向哈爾科夫推進時,他們很快就一頭撞上了一堵看不見的牆。
    這堵牆,就是曼施坦因精心組織的“移動防禦”體係。
    他沒有讓部隊死守某條戰壕或某個村莊,而是命令黨衛軍第二裝甲軍的“帝國”師和“骷髏”師,化整為零,組成數十個靈活機動的戰鬥群。這些戰鬥群,以幾輛“虎”式或“豹”式坦克為核心,配屬數輛四號坦克和突擊炮,以及精銳的裝甲擲彈兵。他們像狼群一樣,潛伏在烏克蘭起伏的丘陵、茂密的向日葵地和村莊的廢墟之中。
    蘇軍的推進速度,立刻明顯放緩。
    往往,一個t34坦克旅在開闊地帶快速前進,看似一帆風順,但在經過某個看似平靜的樹林時,側翼會突然竄出幾輛“豹”式坦克。德軍坦克手們利用其精準的火炮和厚重的前裝甲,在1500米甚至2000米的距離上,從容地對t34進行“點名射擊”。等蘇軍坦克反應過來,試圖包抄時,德軍戰鬥群早已利用煙霧彈作掩護,迅速轉移到下一個預設陣地。
    這種“打了就跑”的“反穿插”戰術,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蘇軍的坦克手們,常常在不知道敵人來自何方的情況下,自己的坦克就變成了一團火球。在哈爾科夫西北郊的博戈杜霍夫地區,戰鬥尤為慘烈。德軍組織的“豹式+88毫米反坦克炮”伏擊群,在短短幾天內,就擊毀了數百輛蘇軍坦克。
    蘇軍指揮官們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被迫改變戰術,放慢了推進速度,以更為穩健的步坦協同方式,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啃。
    戰鬥至8月10日,蘇軍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後,終於在哈爾科夫的西北方向,像釘釘子一樣,楔入了一個穩固的突出部。雙方的戰鬥,從野外的機動戰,即將轉入更為血腥的城市攻堅戰。曼施坦因用他天才的戰術指揮,為哈爾科夫的防禦,贏得了寶貴的一周時間。
    8月11日,蘇軍從北、東、西三個方向,對哈爾科夫市區發起了總攻。這座烏克蘭第二大城市,瞬間變成了一個巨大而殘酷的絞肉機。
    負責主攻北部城區的是羅特米斯特洛夫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和舒米洛夫的第7近衛集團軍。他們的對手,是德軍戰鬥意誌最為頑強的“骷髏”師。
    德軍早已將城市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壘。在市中心的火車站、拖拉機廠和電車廠等關鍵區域,他們設置了密集的街壘、反坦克壕和交叉火力點。每一座樓房,都變成了一個噴吐著火舌的碉堡。
    蘇軍的坦克在狹窄的街道裏,優勢盡失,反而成了德軍“鐵拳”反坦克小組的絕佳靶子。蘇軍指揮官們吸取了斯大林格勒的經驗,迅速改變戰術。他們組建了數百個“突擊工兵小組”,每個小組由步兵、工兵、火焰噴射手和狙擊手組成,在少量坦克的掩護下,對德軍據點展開“逐樓、逐屋”的清理。
    戰鬥進入了白熱化。雙方士兵在樓道裏、在地下室、在工廠的車間裏,用衝鋒槍、手榴彈乃至刺刀進行著最原始的搏鬥。今天被蘇軍占領的一棟大樓,明天可能又被德軍一個反擊奪了回去。
    蘇聯空軍的對地攻擊機,對德軍的頑抗據點進行定點清除。巨大的航空炸彈落下,整條街區都在爆炸中化為廢墟。
    戰鬥持續了一周,到8月18日,哈爾科夫90以上的設施,都已在反複的爭奪中被徹底摧毀。這座美麗的城市,變成了一片名副其實的焦土。
    在市區血戰的同時,蘇軍草原方麵軍的部隊,則從外圍,向著哈爾科夫的南麵和西南麵,進行著大範圍的迂回包抄。一個巨大的、封閉式的包圍圈,正在慢慢地合攏。
    哈爾科夫城內的德軍,已成甕中之鱉。
    身處後方指揮部的曼施坦因,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再不采取行動,哈爾科夫的守軍將被全殲。
    8月15日,他做出了一個最後的、也是最大膽的賭博。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反突擊計劃:集結他手中最後還能動用的機動力量——第24裝甲軍和黨衛軍“帝國”師,從哈爾科夫西南的波爾塔瓦方向,向北發動一次閃電般的反擊,如同一把利刃,切入蘇軍包圍圈的腰部,不僅能解哈爾科夫之圍,甚至還有可能反過來包圍蘇軍突出的裝甲矛頭。
    這是一個經典的“曼施坦因式”的側翼反擊,充滿了風險和誘惑。然而,這一次,幸運女神沒有再眷顧他。
    德軍的反擊,從一開始就遭到了巨大的困難。連日的陰雨天氣,讓地麵變得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裝甲部隊的機動。更致命的是,蘇聯空軍牢牢地掌握著製空權,德軍的集結和調動,完全暴露在蘇軍偵察機和轟炸機的眼皮底下。德軍的坦克剛剛集結完畢,鋪天蓋地的炸彈就落了下來。
    經過數日徒勞的嚐試,曼施坦因的反擊計劃,在付出了一定的損失後,宣告徹底失敗。
    8月20日,曼施坦因懷著沉重的心情,向“狼穴”的希特勒發報,請求批準哈爾科夫的守軍,在被完全包圍之前,進行有序撤退。
    希特勒,這位一向嚴禁後退的元首,在電話裏咆哮、怒罵,但最終,在冰冷的現實麵前,他還是退縮了。8月22日,他以一種不情願的沉默,默許了曼施坦因的請求。
    得到批準後,德軍在8月22日夜間,趁著夜色和暴雨的掩護,開始悄悄地放棄城區,向西南方向突圍。
    1943年8月23日清晨,當蘇軍第53集團軍和第89步兵師的士兵小心翼翼地進入哈爾科夫市中心時,他們發現城市已經是一片死寂。德軍,已經跑了。
    哈爾科夫,這座烏克蘭的東部門戶,在經曆了第四次慘烈的爭奪後,終於永久地回到了蘇聯的版圖。
    至此,從7月5日德軍發動“堡壘行動”開始,到8月23日蘇軍收複哈爾科夫為止,曆時50天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宣告結束。
    曼施坦因元帥在給最高統帥部的報告中,用一句話總結了這場失敗的後果:“隨著哈爾科夫的失守,整個頓巴斯工業區的門戶,已經向敵人敞開。”
    這場勝利的代價是高昂的。據戰後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庫爾斯克戰役期間含德軍進攻和蘇軍反攻),蘇軍傷亡總數高達86萬人,其中陣亡超過25萬,損失坦克約6000輛,作戰飛機1600餘架。德軍方麵,投入的90萬兵力,損失超過20萬,其中陣亡約5萬人,損失坦克超過1500輛,飛機1600餘架。
    而德軍官方戰報和多方研究估計,德軍在整個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總共損失兵力約20–25萬人,其中陣亡和失蹤約5萬人,負傷或被俘約15–20萬人;坦克和突擊炮約損失1500–1800輛,作戰飛機約損失1500餘架。
    對於德軍最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庫爾斯克是一個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雖然從戰術交換比上看,一個德國坦克王牌,往往能擊毀十幾輛甚至更多的t34,但這種戰術上的勝利,已經完全無法帶來戰略上的勝利。被寄予厚望的“豹”式坦克和“費迪南德”重型坦克殲擊車,在倉促上陣的情況下,雖然偶有亮眼表現,但其暴露出的諸多機械問題和數量上的劣勢,讓它們根本沒有起到扭轉戰局的實質性作用。
    從全局來看,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最核心、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兵力和資源的枯竭與不足。
    戰前,希特勒在是否要發起這場攻勢的問題上,一直反複猶豫,幾次推遲開戰時間,既想奪回東線主動權,又害怕再度消耗殆盡的裝甲力量。結果,這種搖擺和拖延,恰恰給了蘇軍最寶貴的東西:時間。
    在這幾個月裏,蘇聯通過極其龐大的情報網絡,已經幾乎完全掌握了德國的意圖和兵力部署。斯大林、朱可夫、瓦圖京們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情報,擁有了充分準備的條件。於是,蘇軍在庫爾斯克周圍修築了深達數百公裏、縱深多層的防禦體係,堆積了堪比凡爾登的火炮、坦克和人力資源。這場戰役,從一開始,德軍就在與一個準備充分、兵力幾乎無限的對手較量。
    相比之下,德國已經被近兩年的東線拉鋸戰徹底透支:
    人力儲備嚴重不足,再也無法迅速填補傷亡的空缺。
    戰車和飛機雖先進,但數量有限且無法快速補充。
    部隊的戰鬥意誌,隨著一輪又一輪的消耗,已不複從前。
    而更要命的是,德國最害怕的局麵——兩線作戰,終於還是到來了。
    “哈士奇行動”在西西裏登陸成功,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從東線抽調寶貴的精銳部隊南下救火,進一步削弱了本就緊繃的戰線。而此時,美國的工業能力已經達到新的巔峰:坦克、軍艦、飛機、火炮、子彈、燃油,源源不斷地從美國本土駛向各條戰線。麵對這種幾乎無限的物資支援,德國的戰爭潛力顯得愈發渺小。
    同時,經過兩年多極其慘烈的洗禮,蘇軍已經在兵員素質、戰術水平和指揮協同方麵顯著提升。雖然他們的綜合作戰能力仍未完全超越德軍巔峰時期的水準,但此時的德國,早已不是當年橫掃東歐的那個陸軍強國,而是一頭正在失血、疲憊不堪的巨獸。
    可以說,從庫爾斯克戰役之後,戰爭的天平已不可逆轉地倒向了盟軍。納粹德國的失敗,不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隻是“何時徹底崩潰”的時間問題。
    哈爾科夫的紅旗,標誌著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更宏偉階段的開始。在慶祝勝利的會議上,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瓦圖京和科涅夫,立即重新整編部隊,不得休整。
    他的手指,從哈爾科夫,一路向西劃去,最終停在了烏克蘭中部那條寬闊的、奔騰不息的大河上——第聶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