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烏克蘭的兩次突擊

字數:671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在德黑蘭的會議室裏,當三巨頭在地圖上重新規劃著世界的未來。在烏克蘭冰冷的土地上,真正決定地圖上那些線條走向的,依舊是士兵們的鮮血和鋼鐵的碰撞。基輔的解放,僅僅是拉開了一場更為宏大、也更為殘酷的冬季戰役的序幕。德軍以為,嚴冬和泥濘會是他們喘息的盟友;但他們很快就會發現,對於已經掌握了戰爭主動權的蘇聯紅軍而言,冬天,恰恰是發動總攻最好的朋友。
    1943年的秋天,對於東線的德軍來說,是一個充滿了苦澀回憶的季節。庫爾斯克那場賭上國運的“堡壘行動”,最終以慘敗告終。緊接著,蘇軍發動了雷霆萬鈞的夏季反攻,從奧廖爾到哈爾科夫,再到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紅軍的攻勢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將德軍的防線衝得七零八落。
    曾經不可一世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在接連的敗退中,士氣低落到了冰點。士兵們衣衫襤褸,裝備殘缺,臉上寫滿了對戰爭的厭倦和對未來的迷茫。作為這支敗軍的統帥,曼施坦因元帥,這位德國陸軍最傑出的戰略家,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以目前的狀態,想在烏克蘭廣闊的平原上,守住一條被拉得過長的、千瘡百孔的防線,無異於癡人說夢。他認為,唯一的出路,就是主動放棄一些不重要的突出部,大幅度向西收縮防線,用空間換取時間,重新集結兵力,以待來年再戰。
    然而,他的理性建議,卻無法說服遠在東普魯士“狼穴”裏的那個奧地利下士。希特勒,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和個人意誌的偏執,嚴禁任何形式的後退。他堅信,隻要意誌足夠堅定,就能創造奇跡。
    與此同時,在莫斯科,斯大林的心情則完全不同。剛剛結束的德黑蘭會議,讓他收獲頗豐。他向羅斯福和丘吉爾做出了承諾,將持續在東線向德軍施壓,以牽製其兵力,為盟軍即將在西歐開辟的第二戰場,創造有利條件。這個承諾,很快就變成了一道道具體的作戰命令,雪片般地飛向了烏克蘭前線。
    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負責總協調的朱可夫元帥,受命在烏克蘭,發動一場規模浩大的冬季攻勢。其戰略意圖非常明確
    粉碎德軍在基輔突出部的防禦,徹底消滅盤踞在此的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的有生力量。
    配合北翼白俄羅斯方向的進攻,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無法互相支援。
    為1944年春季,解放整個烏克蘭右岸的更大規模總攻,創造一個穩固的、前出的出發陣地。
    在1944年初的這個冬天和春天,整個蘇德戰場的戰略重心,已經完全集中到了南方。解放烏克蘭,成為了蘇聯紅軍壓倒一切的戰略任務。一場決定烏克蘭最終命運的冬季逆流,即將席卷而來。
    在聖誕節前夕,烏克蘭西部的原野,陷入了一種詭異的、令人窒息的對峙之中。殘雪覆蓋著大地,嚴寒將一切都凍得僵硬。
    蘇軍方麵,正在進行著一場緊張而有序的戰前準備。
    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司令員尼古拉·瓦圖京將軍的指揮下,將作為這次攻勢的主力。朱可夫元帥親臨該方麵軍,進行總協調。
    在其南翼,烏克蘭第2方麵軍,在伊萬·科涅夫將軍的指揮下,也完成了集結,隨時準備發動協同攻擊。
    為了確保一擊必中,蘇軍在主攻地段,集中了數百門重型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卡圖科夫元帥的第1坦克集團軍和雷巴爾科元帥的第3近衛坦克集團軍(注第1近衛坦克軍在此次戰役中是重要力量),其麾下的t34坦克,已經加滿了燃料,炮彈也已上膛。
    在一個個寒冷的夜晚,無數的蘇聯步兵,穿著白色的偽裝服,如同雪地裏的幽靈,悄無聲息地運動到進攻出發陣地。他們蜷縮在冰冷的散兵坑裏,用凍得發僵的手,擦拭著自己的武器,等待著總攻信號的響起。空氣中,彌漫著大戰在即的緊張氣息。
    而在他們對麵,德軍的陣地裏,則充滿了焦慮和不安。
    曼施坦因元帥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雖然名義上還是一支龐大的軍事集團,但其核心骨幹——第4裝甲集團軍,早已是外強中幹。他們在多個地段,構築了野戰工事,但兵力稀疏,防線漏洞百出。
    希特勒那道“堅守基輔突出部,不許後退”的嚴令,像一道催命符,讓前線的德軍將領們,徹底失去了戰術上的靈活性。
    從一個普通德國哨兵的視角看去,眼前的景象,是絕望的。身上單薄的冬裝,根本無法抵禦烏克蘭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因為缺乏燃料,許多坦克和卡車,隻能趴在原地,變成一個個冰冷的鐵疙瘩。後方的補給,時斷時續,士兵們常常要忍饑挨餓。而對麵那片沉寂的、白雪皚皚的原野,卻讓他們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他們知道,蘇聯人正在準備著什麽,但他們不知道,那場風暴,將在何時、何地,向他們襲來。
    1943年12月24日,基督教的平安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對於東線的德軍士兵而言,這個本應充滿和平與安寧的夜晚,卻成為了他們永生難忘的噩夢。
    黎明時分,天色還是一片漆黑。突然,蘇軍陣地上,萬炮齊鳴。數千門火炮和火箭炮,同時向德軍陣地,傾瀉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鋼鐵彈雨。炮火的密度,讓大地都在劇烈地顫抖。德軍的前沿陣地,在第一輪炮擊中,就被徹底地、係統性地摧毀了。
    炮擊過後,蘇軍第18集團軍和第1近衛集團軍的步兵,如同潮水般,衝向了德軍的防線。德軍的抵抗,在如此猛烈的打擊下,顯得微不足道。
    朱可夫的調度,在此時,展現出了他作為“勝利元帥”的冷酷和精準。他親赴前線指揮所,在電話裏,向坦克軍的指揮官們,下達了簡短而清晰的命令“不要理會那些殘餘的抵抗據點!你們的任務,不是占領村莊,而是向南,再向南!像一把刀子一樣,給我狠狠地切進去,把第4裝甲集團軍的後路,給我徹底切斷!”
    蘇軍的坦克集群,立刻開始向南穿插。在嚴寒和沒膝的積雪中,t34坦克的推進,雖然緩慢,但卻堅定不移。
    德軍的反應,則是一片混亂。 曼施坦因緊急飛抵戰區,當他從飛機上,俯瞰自己那條正在被蘇軍分割、包圍、不斷崩潰的防線時,他的心,沉入了穀底。他立刻向希特勒發電,再次請求,允許部隊進行機動撤退,以避免被全殲。不用想結果一聽到要撤退,那希特勒能同意嗎!
    前線的德軍部隊,被迫在毫無希望的情況下,進行著死守。陣地,在一天之內,數次易手。德軍士兵們,憑借著頑強的戰鬥素養,在局部,給蘇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但已經無法挽回整個戰線崩潰的命運。
    12月28日至31日,戰鬥進入了最激烈的階段。 蘇軍的步兵和坦克,緊密協同,經過數日的血戰,成功攻占了重要的交通樞紐——日托米爾。連日的大雪,雖然阻滯了雙方的行動,但也讓德軍的補給線,徹底斷絕。蘇軍的炮火,不斷地對德軍的撤退路線,進行著毀滅性的攔截。
    在新年到來之前,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終於支撐不住,開始向西南方向,全線潰退。
    就在瓦圖京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在日托米爾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同時,在其南翼,科涅夫將軍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也發動了致命的一擊。他們的目標,是另一個重要的戰略城市——基洛夫格勒。
    基洛夫格勒,是德軍第8集團軍和部分第1裝甲集團軍的重要集結點和後勤補給中心。拿下這裏,就等於斬斷了德軍在烏克蘭南翼的另一條大動脈。
    科涅夫的戰術計劃,充滿了智慧。他沒有選擇正麵強攻,而是
    首先,利用強大的步兵集團,在正麵發動佯攻,牢牢地吸引住德軍主力的注意力。
    然後,將他手中最精銳的坦克集團軍,秘密集結在東南方向,準備從德軍意想不到的側翼,發動突襲。
    1944年1月5日,夜色之中,科涅夫的突擊,開始了。蘇軍的坦克部隊,在沒有進行炮火準備的情況下,悄然出擊,打了德軍一個措手不及。德軍的防線,被輕易地撕開了一個口子。
    第二天,蘇軍的裝甲縱隊,已經攻占了基洛夫格勒的外圍陣地。德軍這才如夢初醒,倉促組織抵抗。
    戰鬥,很快就演變成了激烈的巷戰。德軍的殘餘部隊,依托城內的建築,進行著最後的頑抗。但此時,蘇軍的第5近衛坦克軍,已經像一把尖刀,成功地插入到了德軍的後方,切斷了他們的退路。
    城內的德軍,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最終全線崩潰。1月8日,蘇軍宣布,全麵收複基洛夫格勒。
    這兩場幾乎同時打響的、教科書般的突擊戰役,如同兩把巨大的鐵鉗,狠狠地夾碎了德軍在基輔突出部的防禦。
    日托米爾和基洛夫格勒的同時失守,標誌著德軍在烏克蘭右岸的防線,已經徹底崩潰。一場災難性的全麵後撤,開始了。
    冬季的道路,在短暫的冰凍之後,又因為氣溫的微弱回升和車輛的碾壓,變得泥濘不堪。德軍的裝甲車隊,在撤退途中,大量的坦克、突擊炮和卡車,因為燃料耗盡或陷入泥潭,被迫遺棄。這些曾經讓整個歐洲為之戰栗的鋼鐵巨獸,如今,隻能像一堆廢鐵一樣,被丟棄在烏克蘭的田野裏。
    撤退的德軍隊列,還不斷地遭到蘇軍遠程炮火的無情攔截,以及遊擊隊的瘋狂襲擾。傷員們,在冰天雪地裏,絕望地等待著遙遙無期的救援。許多人,沒能死在戰場上,卻最終凍死在了撤退的路上。
    而在“狼穴”,希特勒得知前線的慘敗後,陷入了暴怒。他拒絕了曼施坦因再一次提出的、關於收縮戰線的最後請求。他將失敗的責任,全部歸咎於前線的將領們,認為他們缺乏“戰鬥到底的意誌”。
    南方集團軍群,在希特勒僵化的指揮下,徹底陷入了戰略上的被動。他們隻能在蘇軍的追擊下,節節敗退,企圖尋找到下一個可以立足的防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軍高昂的士氣。他們踏著德軍的屍體和被遺棄的裝備,繼續向西,向著勝利,堅定地推進。
    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和基洛夫格勒戰役的勝利,是蘇聯紅軍在1944年初,取得的第一次輝煌勝利。
    在戰果上,蘇軍成功收複了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基洛夫格勒等一係列重要城市,將戰線,普遍向西推進了約100公裏。
    在戰略後果上,這次勝利,在德軍的烏克蘭防線上,撕開了一個寬達數百公裏的巨大缺口。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其南北兩翼的聯係,被嚴重地削弱,麵臨著被蘇軍分割、包圍、乃至全線崩潰的巨大威脅。
    而對後續戰役的影響,則是決定性的。 這次勝利,直接導致了在德軍防線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向東突出的囊形地帶。在這個地帶裏,駐守著德軍第8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的部分主力。而這個囊形地帶,在不久之後,就將成為另一場更為著名的、被稱為“東線的斯大林格勒”的圍殲戰的戰場。這次勝利,為即將在2月份打響的、驚心動魄的科爾鬆–切爾卡塞圍殲戰,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
    蘇軍,已經牢牢地掌握了整個冬季戰役的主動權。
    在這場冬季的風暴中,雙方統帥的命運,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朱可夫的決斷,再次證明了他作為蘇聯“勝利的象征”的價值。他堅決主張,必須利用冬季,連續不斷地發動進攻,不給德軍任何喘息和重組的機會,以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軍。他也精準地調配了方麵軍的資源,有力地支援了南北兩翼的進攻。
    而曼施坦因的困境,則是一個軍事天才的悲劇。他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戰術才能,在局部,他甚至還能打出像樣的反擊。但他的才能,在希特勒僵化的、不切實際的戰略指揮麵前,變得毫無用處。他就像一個被捆住了手腳的頂級劍客,空有一身絕世武藝,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一步步地走向失敗。在這次戰役之後不久,因為與希特勒的矛盾徹底激化,他最終被解除了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務,從此告別了東線戰場。
    而對於那些在冰天雪地裏,用生命去執行命令的普通士兵而言,戰爭,則更為具體和殘酷。一位幸存的蘇聯老兵,在回憶錄中寫道“冬天,是我們最好的盟友,也是我們最可怕的敵人。我們一邊追擊著德國人,一邊與嚴寒和饑餓作鬥爭。在戰場上,你分不清倒下的人,是被子彈打死的,還是被活活凍死的。”
    而在德軍一邊,則充滿了絕望。“我們沒有冬衣,沒有燃料,沒有食物。我們唯一的命令,就是守住陣地。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究竟在為什麽而戰。我們隻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存而戰。”
    根據戰後的統計,在這兩場冬季突擊戰役中
    蘇軍投入的總兵力,約為50萬人,配備了約600輛坦克和近8000門各型火炮。其付出的傷亡代價,約為7萬人。
    德軍投入的總兵力,約為30萬人。其傷亡總數,約為5萬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被俘人員)。
    雖然從傷亡比上看,蘇軍的代價依舊不菲,但從戰略結果上看,這無疑是一次決定性的、輝煌的勝利。它徹底粉碎了德軍在烏克蘭右岸建立穩定防線的企圖,並將戰爭的洪流,不可逆轉地,繼續向西推進。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二戰那些事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