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隧發槍行動

字數:940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美軍在塔拉瓦環礁那片小小的、血色珊瑚礁上,用76個小時和數千名海軍陸戰隊員的生命,上了一堂太平洋戰爭中最慘痛的戰術課。他們用蠻力推開了中太平洋的“前門”,但也暴露了其兩棲作戰在情報、炮火、協同等方麵的諸多弊病。塔拉瓦的勝利,與其說是凱旋,不如說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當陣亡將士的屍體還在被運離那片海灘時,整個太平洋艦隊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下一次,我們該怎麽打,才能避免重蹈覆轍?這個問題的答案,即將在馬紹爾群島的“燧發槍行動”中,以一種革命性的方式揭曉。
    塔拉瓦的血與火尚未冷卻,美國海軍的戰爭機器已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瞄準了下一個,也是更宏大的目標——馬紹爾群島。但要理解即將到來的這場戰役,我們不能再簡單地將目光聚焦在一個點上。這一次,尼米茲將軍要下的,是一盤關乎全局的、雙線作戰的精妙棋局。
    馬紹爾群島是“目標”。它是美軍中太平洋反攻計劃中必須拿下的下一個關鍵跳板。一旦占領這裏,美軍的兵鋒就將直逼馬裏亞納群島,等於一腳踹開了日本“絕對國防圈”的北大門。
    而馬紹爾以西的特魯克環礁,則是“威脅”。這裏是日本聯合艦隊在整個中太平洋最重要、最堅固的海軍基地,雲集著大量的戰列艦、巡洋艦和航空兵,被譽為“太平洋上的直布羅陀”。
    尼米茲和他的參謀們非常清楚:如果不先拔掉特魯克這把抵在腰間的匕首,任何在馬紹爾群島的大規模登陸,都將冒著巨大的風險。 日軍隨時可能從特魯克派出強大的海空力量,對美軍的側翼發動致命反擊,重演薩沃島海戰的悲劇。
    於是,一個在太平洋戰爭史上極具開創性的作戰構想誕生了:同時在兩條戰線上發動攻擊!
    這個構想的背後,是基於對日本人指揮體係和心理的深刻洞察:
    第一,製造指揮混亂和時間壓迫。尼米茲料定,一旦馬紹爾遭到攻擊,日軍的本能反應,就是從特魯克派出艦隊增援。但如果就在他們準備增援的時候,自己的老家特魯克也同時燃起熊熊大火呢?這就好比一個人家裏兩處同時失火,他必然會手忙腳亂,不知該先救哪一頭。通過同時發起“燧發槍行動”進攻馬紹爾)和“冰雹行動”空襲特魯克),尼米茲要讓日軍的指揮係統在短時間內徹底癱瘓,陷入被動挨打的絕境。
    第二,給予雙重心理打擊。自所羅門和吉爾伯特群島失守後,日本的“外洋基地防禦網”已是風雨飄搖。如果美軍不僅能攻占馬紹爾,還能把他們最引以為傲的“不沉航母”特魯克打成一片廢墟,這將給日本軍方乃至國內民心,帶來毀滅性的心理衝擊。這等於在向他們宣告:“你們沒有安全的地方了,我們想打哪裏,就打哪裏。”
    第三,戰果協同,趁你病要你命。“冰雹行動”對特魯克的毀滅性空襲,將擊沉大量日本運輸船和油輪,摧毀其後勤儲備。而一個失去了後勤補給能力的要塞,就是一座死城。緊接著,“燧發槍行動”就能以最小的代價,迅速鞏固馬紹爾的戰果,讓日本人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反擊。
    為了避免混亂,我們先來講“隧發槍行動”。
    在製定“燧發槍行動”的計劃時,美軍高層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略辯論。這場辯論的核心,是如何避免重蹈塔拉瓦的覆轍。
    最初,美軍的作戰計劃非常保守。指揮官們深受塔拉瓦慘敗的心理陰影影響,傾向於一種穩紮穩打的“步步為營”策略。
    他們的計劃是:先攻擊馬紹爾群島外圍的幾個日軍重兵防守的環礁,比如沃傑、馬洛埃拉普和米利。先把這些“踏腳石”一塊塊地啃下來,肅清外圍,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群島中心的、最大的環礁——誇賈林。
    這個方案,看起來最安全,也最符合傳統的軍事邏輯。
    然而,就在這個保守方案即將被通過時,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堪稱革命性的新方案。
    他的情報部門,通過“utra”密碼破譯和大量的空中偵察,已經洞悉了日軍的防禦部署。情報顯示,日本人正拚命地加固外圍島嶼,把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好的裝備,都部署在了沃傑、馬洛埃拉普等地。他們恰恰也認為,美軍會從外圍打起。
    尼米茲看著地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我們不打外圍了!繞過所有這些重兵設防的“踏腳石”,用我們強大的航母特混艦隊,將它們徹底孤立起來,然後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擊整個馬紹爾群島防禦體係的心髒——誇賈林環礁!
    他的邏輯很簡單:那些外圍島嶼,一旦失去了製空權和製海權,就成了一座座海上監獄。島上的數萬日軍,就算再能打,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補給被切斷,然後“在藤蔓上枯萎”。我們何必去跟他們硬拚呢?
    這個大膽的方案,立刻遭到了前線指揮官們的強烈反對。他們擔心,這樣做會使美軍的補給線拉得過長,側翼暴露在敵人的威脅之下,一旦進攻誇賈林受挫,後果不堪設想。
    但尼米茲,這位外表溫和、內心卻無比堅毅的戰略家,力排眾議。他用自己作為戰區總司令的權威,強行通過了這個方案。他後來對斯普魯恩斯說了一句名言,道出了他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戰爭中,最短的路徑,往往就是最安全的路徑。”
    與此同時,遠在東京的日本帝國大本營,也犯下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他們已經意識到,外圍島嶼很可能守不住,在他們的作戰圖上,這些島嶼實際上已經被當成了“犧牲品”,用以消耗和遲滯美軍。
    但矛盾的是,他們又向這些島嶼的守軍,下達了“玉碎防守”、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死命令。這種高層與前線的脫節,導致了一個荒謬的結果:日本陸海軍把最寶貴的兵力,都集中在了那些注定要被放棄的外圍島嶼上,而作為核心的誇賈林環礁,防禦兵力卻相對薄弱,且遲遲得不到增援。
    島上的守軍,根本不知道,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最高統帥部,給拋棄了。
    當“燧發槍行動”的艦隊集結完畢時,任何一個理性的觀察者都會得出一個結論:這已經不是一場對等的較量,而是一場預先安排好的毀滅。
    為攻打馬紹爾群島,美軍動員了超過名官兵,集結了300多艘各型艦艇包括11艘航空母艦、12艘戰列艦、大量巡洋艦、驅逐艦和登陸艦艇)及700多架艦載機,由特納中將負責登陸行動,霍蘭·史密斯中將統率地麵部隊,主攻由陸軍第七步兵師進攻誇賈林島、海軍陸戰隊第四師攻擊羅伊納穆爾雙子島,並以第22陸戰團和第106步兵團為預備隊,同時配屬udt蛙人小分隊和“海蜂”工兵部隊協同作戰,規模和火力之強,開創了兩棲戰爭的新紀錄。
    與美軍龐大的艦隊和精銳部隊相比,駐守誇賈林環礁的日軍力量顯得既薄弱又孤立無援,由秋山門造少將指揮,總兵力約9000人,其中誇賈林島5000人、羅伊納穆爾約3500人,但真正的戰鬥部隊不到4000人,其餘大多是地勤、後勤和征召勞工。防禦工事沿襲塔拉瓦的老思路,將絕大部分火炮和碉堡集中在環礁麵向外海的灘頭,卻對內湖一側幾乎沒有任何布防,缺乏縱深和交叉支援。隨著航空兵力在美軍攻勢前被徹底摧毀,特魯克環礁的日本艦隊又遠在千裏之外無法馳援,這支守備隊完全失去了製空權和海上增援,注定要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盟軍進行一場絕望的防禦戰。
    戰爭的天平,在開打之前,就已經徹底失衡。誇賈林的戰鬥,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唯一的懸念是:美軍將如何執行這場“手術”,以及,他們從塔拉瓦學到的東西,到底管不管用。
    在登陸艇接觸海灘之前,一場長達數月的“空中清洗”,已經有條不紊地展開。美軍決心,絕不讓任何一架日本飛機,有機會威脅到自己的登陸艦隊。
    從1943年底到1944年1月,部署在吉爾伯特群島等地的美軍陸基航空兵,b24“解放者”和b25“米切爾”等重型和中型轟炸機,就對馬紹爾群島,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慢火炙烤”。
    他們的目標,是那些被美軍“跳”過去的外圍環礁。日軍在這些島上的機場跑道被反複炸成彈坑,船塢被摧毀,儲油設施燃起熊熊大火。這些曾經的“踏腳石”,如今變成了被徹底癱瘓的“死棋”。
    登陸前夕,由馬克·米切爾海軍中將指揮的、強大的第58特混艦隊,如同一群凶猛的獵鷹,撲向了馬紹爾群島。
    1944年1月29日,也就是登陸前兩天,美軍航母發動了最後的、也是最猛烈的一次空襲。數百架艦載機,對誇賈林和外圍島嶼,進行了地毯式的轟炸和掃射。
    經過這一輪“清洗”,日軍在整個馬紹爾群島殘存的、有作戰能力的飛機,被徹底拔除。天空,完全變成了美國人的天下。
    在確認已無任何空中威脅之後,那支由300多艘艦船組成的龐大登陸艦隊,才浩浩蕩蕩地駛抵誇賈林環礁的外海,並在環礁的內湖之外,從容地整裝待發。
    這一次,所有的準備工作,都做得滴水不漏。
    誇賈林的戰鬥,真正體現其“革命性”的第一步,不是主島登陸,而是一係列看似不起眼,卻極其聰明的“踏腳石”之戰。這是對塔拉瓦教訓最直接、最有效的回應。
    在主攻發起前一天,也就是1月31日的夜裏。
    在南邊,第七步兵師的先遣部隊,悄無聲息地登上了誇賈林主島旁邊幾個代號為“塞西爾”、“卡爾森”的無人小島。
    在北邊,第四陸戰師也同步占領了羅伊納穆爾旁邊的幾個代號為“伊萬”、“雅各布”的小島。
    這些行動,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
    占領這些小島的目的,不是為了前哨觀察,而是為了一個顛覆性的戰術創新:在這些小島上,建立陸基炮兵陣地!
    在塔拉瓦,美軍完全依賴海軍艦炮提供火力支援。但軍艦是移動的,受海浪和自身搖擺的影響,射擊精度有限。而現在,美軍要在登陸前,就把自己的重型火炮,部署到與主目標近在咫尺的陸地上。
    工兵部隊“海蜂”以驚人的速度,在這些小島上修建了炮位。一門門105毫米和155毫米的榴彈炮,被迅速運送上岸。
    到主攻發起前,美軍已經在誇賈林南北兩端,構築起了由五個陸軍炮兵營和四個陸戰隊炮兵營組成的、龐大的濱海炮兵群。
    這些火炮,可以從一個穩定的、固定的平台上,對近在眼前的目標,進行長時間、不間斷、且極其精確的打擊。
    濱海炮兵,這種在以往兩棲作戰中無足輕重的力量,在誇賈林,第一次成為了與海軍艦炮、航母空襲並列的核心支援力量。
    這三股火力,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無死角的、壓倒性的火力網。灘頭防禦,在這種火力麵前,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1944年2月1日,對誇賈林環礁的總攻正式開始。北端的羅伊納穆爾雙子島,由海軍陸戰隊第四師負責。
    登陸羅伊島的過程,順利得令人難以置信。
    在長達數小時的、由艦炮、陸炮和飛機組成的“三位一體”飽和轟炸之後,第一波vt兩棲登陸車,衝上了羅伊島的沙灘。
    陸戰隊員們發現,灘頭上的日軍工事,幾乎已經全部被夷為平地。少數幸存的日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陸戰隊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向內陸推進。
    到當天下午5點30分,僅僅開戰不到半天,羅伊島就被宣布完全肅清。
    與羅伊島相連的納穆爾島,戰鬥過程則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血腥的插曲。
    陸戰隊在納穆爾的登陸,同樣非常順利。然而,就在他們向內陸推進,準備用炸藥包摧毀一個大型地堡時,意外發生了。
    工兵引爆的炸藥,意外地引爆了地堡內儲存的大量日軍魚雷和彈藥。
    “轟!!!”
    一聲天崩地裂的巨響,一個巨大的、蘑菇狀的火球,衝天而起,席卷了半個納穆爾島。衝擊波將坦克和士兵像玩具一樣掀飛。在這場驚天動地的大爆炸中,超過20名陸戰隊員當場死亡,上百人受傷。
    整個攻擊節奏,瞬間陷入了混亂。
    當晚,幸存的日軍,利用爆炸造成的混亂,發動了零星的滲透和騷擾,但很快被擊退。
    第二天清晨,陸戰隊重新整頓了部隊,在坦克的掩護下,發起了全麵的清剿。他們用從塔拉瓦學來的經驗,逐一用火焰噴射器和炸藥包,清除了那些在飽和轟炸中幸存下來的、最堅固的碉堡。
    到2月2日下午,納穆爾島也宣告淪陷。
    整個羅伊納穆爾的戰鬥,僅僅持續了一天半。海軍陸戰隊以相對輕微的代價,完成了一次堪稱完美的速決戰。
    在環礁的南端,由美國陸軍第七步兵師主攻的誇賈林主島,戰鬥過程則呈現出另一種風格:更慢,但更穩,更係統。
    在登陸前,誇賈林島承受了連續數天的、堪稱“奢侈”的密集炮轟。海軍的戰列艦,甚至駛近到隻有一兩公裏的地方,用它們16英寸的主炮,對日軍的工事,進行近乎“抵近射擊”的直射。
    這一次,他們吸取了塔拉瓦的教訓,大量使用了穿甲彈。高爆彈負責掀掉表麵的偽裝和沙袋,穿甲彈則直接貫穿鋼筋混凝土,在碉堡內部爆炸。
    2月1日,當第七步兵師的兩個團,乘坐著vt,從環礁內湖一側的“紅灘”和“綠灘”登陸時,他們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有組織的抵抗。
    灘頭上,日軍的碉堡和工事,已經變成了一片冒著青煙的廢墟。少數幸存的日軍,也被炮火震得暈頭轉向,無法構成威脅。
    與海軍陸戰隊大開大合的風格不同,陸軍的推進方式,顯得更為謹慎
    他們以步兵坦克工兵協同的小組形式,一寸一寸地向前推進。每前進一步,都要先用炮火進行覆蓋,再由坦克進行壓製,最後由步兵進行清剿。
    殘餘的日軍,利用被炸毀的建築廢墟,進行了極其頑強的抵抗。戰鬥很快就演變成了殘酷的、逐個廢墟的巷戰。
    在接下來的幾個夜晚,被分割包圍的日軍,發動了數次絕望的“萬歲衝鋒”。但在美軍嚴密的防線和壓倒性的火力麵前,這些衝鋒,無一例外地都以被粉碎而告終。
    到2月4日下午,經過了四天的戰鬥,美軍肅清了島上最後一小片抵抗區域。誇賈林島,這片馬紹爾群島中最大、最重要的島嶼,被美軍攻克。
    整場戰役,美軍陣亡372人。這個數字,與塔拉瓦的慘重傷亡相比,簡直是一個奇跡。
    誇賈林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是一係列戰術、技術和情報革命的集中體現,是美軍強大戰爭機器學習和適應能力的最佳證明。
    誇賈林最大的成功,在於火力的運用。美軍首次實現了由海軍艦炮、航母空襲和登陸炮兵組成的“三位一體”火力支援體係。這三種火力,在不同的階段,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個無縫銜接、覆蓋全程的火力網,徹底粉碎了日軍的灘頭防禦。同時,高爆彈和穿甲彈的組合使用,也讓炮擊的效率,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在塔拉瓦,vt“鱷魚”隻是解決了“上岸”的問題。而在誇賈林,它們已經全麵進化。新型的vt(a)“水牛”,裝備了37毫米火炮和多挺機槍,從一種運輸工具,變成了一種既能渡海、又能提供直接火力支援的水陸兩棲坦克。它們在登陸過程中,為步兵提供了寶貴的、近在咫尺的火力支援。
    吸取了塔拉瓦潮汐災難的教訓,美軍在誇賈林,首次將新成立的“水下爆破隊”投入實戰。這些“蛙人”在登陸前夜,悄悄地潛入預定海灘,偵察水文、潮汐情況,並用炸藥清除了日軍布設的水下障礙物,為登陸艦隊,開辟了一條安全的海上通道。
    誇賈林的戰鬥,以一種無可辯駁的方式,宣告了日軍“水際殲敵”戰術的徹底破產。在美軍壓倒性的、精確的、多維度的飽和火力麵前,任何構築在灘頭上的防禦工事,都顯得脆弱不堪。這場戰役的慘敗,迫使日本大本營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的防禦策略,為今後日軍轉向更具韌性、也更血腥的“縱深防禦”戰術,埋下了伏筆。
    “燧發槍行動”的勝利,其影響遠遠超出了馬紹爾群島本身。它深刻地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和形態。
    誇賈林,是塔拉瓦經驗的終極總結和完美驗證。它證明了,隻要準備充分、戰術得當,美軍完全有能力以較低的傷亡,攻克太平洋上任何一個堅固設防的島嶼。
    從此,兩棲登陸作戰,對美軍來說,不再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而變成了一條可以精確計算、可以大規模複製的“工業化生產線”。這種能力,是盟軍最終贏得戰爭的根本保證。
    這場速勝,極大地鼓舞了美軍的士氣,也讓尼米茲有信心,將原定於下半年才發動的馬裏亞納群島進攻計劃,大幅提前了近6個月。
    誇賈林環礁,很快就被“海蜂”部隊,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海空軍前進基地。從這裏起飛的b29轟炸機,將對更遠的目標,構成致命的威脅。美軍的“跳島”推進,勢不可擋。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對日本人同樣適用。誇賈林的慘敗,讓日軍高層徹底放棄了在灘頭與美軍硬拚的幻想。他們開始轉向一種更可怕的防禦戰術:將主力部隊隱藏在內陸的山地和洞穴中,利用複雜的工事,進行逐寸土地的、以大量消耗美軍有生力量為目的的縱深防禦。
    這種戰術的“進化”,將直接導致未來在貝裏琉、硫磺島和衝繩的戰鬥,變得愈發慘烈和血腥。
    戰爭結束後,誇賈林環礁的軍事使命,並未終結。在冷戰時期,這裏成為了美國進行洲際彈道導彈試驗的重要靶場。直到今天,它依然是美國全球彈道導彈防禦體係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這片曾經的戰場,以一種新的方式,延續著它的軍事價值。
    就在美軍地麵部隊還在誇賈林島上清剿殘敵的同時,尼米茲的目光,已經投向了下一個,也是當時在許多人眼中,比誇賈林更重要的目標。
    那就是位於加羅林群島的特魯克環礁。
    與此同時,在馬紹爾群島西部,恩尼威托克環礁也正靜靜等待著風暴的降臨。這裏是美軍向馬裏亞納群島推進的必經之路,也是未來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跳板。
    為了同時解決這兩處威脅,尼米茲決定發動一場雙重打擊:
    1944年2月17日清晨,強大的第58特混艦隊突入特魯克空域,發起代號“冰雹行動”的毀滅性空襲,意圖一舉摧毀日本在該地區的艦隊和航空力量。幾乎在同一時刻,美軍兩棲部隊也開始對恩尼威托克環礁實施“隧發槍行動”,以奪取這個關鍵前進基地,封鎖日本通往中太平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