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此事唯有太子心知肚明

字數:7082   加入書籤

A+A-


    將士們耐心解釋趕屍道士之事,當百姓得知這神奇趕屍之術竟是漢王朱鬆所傳,對朱鬆更是敬仰如神。
    在他們眼中,此等手段已與仙術無異。
    大軍駐紮輪台城的三天裏,陸續有十多個部落歸降大明。
    伊犁、阿勒泰等地的部落也派使者表示願歸順大明,期望得到與輪台城同等的待遇。
    西域局勢在短短數日內迅速傾斜,向著對大明有利的方向發展。
    大部分部落宣布歸降,東察合台分崩離析,幾近名存實亡。
    三天後,哈密衛調撥的五千漢中軍抵達輪台城駐防,而朱鬆與朱元璋則率大軍繼續向東察合台王都阿力麻裏城進發。
    ……
    北平燕王府,漢中軍在西域大勝的消息已傳至朱棣處。
    吐魯番首戰,五萬大軍頃刻瓦解,令朱棣心生欽佩,自信若他領兵,亦能成就此功。
    然老爺子心中唯有老九,似已將老四遺忘。
    “沙漠平定者,乃燕王也!”
    憶往昔,北征生擒北元太尉乃兒不花之時,朱元璋的讚譽猶響耳畔,卻不過兩年光景,世事已大不同。
    “若漢中軍能保持此戰績,西域三戰皆捷,東察合台必亡,西域亦將安定。”
    “唯一變數,乃帖木兒汗國與瓦剌部是否會出兵助東察合台。”
    姚廣孝心生感慨。
    漢中軍出征僅半月,吐魯番已收入囊中,十餘部落歸順大明,漢中軍之威,朱鬆之果斷,可見一斑。
    姚廣孝更精準洞察朱鬆用兵之道:吐魯番至阿力麻裏,三點一線若定,西域大局可安。
    輪台城雖尚未傳來捷報,但此戰之關鍵,姚廣孝早已預見。
    輪台若失,西域大亂,東察合台政權名存實亡,阿力麻裏亦將不保。
    “哼,本王豈不能為之?”
    “老爺子偏心太過!”
    朱棣聞此,怒氣衝衝。
    “殿下自然有此能耐!”
    姚廣孝見朱棣氣惱,唯有苦笑搖頭。
    他信朱棣能征西域,但斷不如漢中軍輕鬆。
    裝備上,燕軍遠不及漢中;戰鬥力上,漢中軍更勝一籌。
    “太子已從漢中返京。”
    朱棣麵色陰沉地問道:“那些朝中的老臣,怎會突然被罷官?老大是否已察覺我們的動作,以此警告我?”
    自朱標返回應天府後,他安排在應天府的暗線秘密聯絡的文官,竟相繼被革職,關入了錦衣衛的昭獄!
    朱棣未曾料到,一向仁慈的太子朱標竟會如此行事,這更像是老皇上的作風!
    “此事唯有太子心知肚明。”姚廣孝正色提醒,“殿下近期還是保持低調為好。”
    “我不甘心!”朱棣怒道,“老大明顯站在了老九那邊!”
    “我就想不通,老大為何……”他話鋒一轉,“對了,朱允炆那邊有何動靜?”
    姚廣孝無奈苦笑:“吳王一直與黃子澄、齊泰等人通信,但太子回京後,這兩人也被直接請出東宮,回翰林院養老了。”
    連太子的親兒子也未能幸免!東宮中支持朱允炆的舊臣,也全遭朱標清除!
    “大哥真是心狠手辣!”朱棣咬牙切齒,“我竟越來越看不懂他!難道他寧願皇位落入老九之手,也不願傳給親兒子嗎?”
    “或許,我也該出去走走了。”姚廣孝突然道。
    “你要去何處?”朱棣皺眉問。
    “北邊。”
    “與韃靼深入交談,或許能為殿下開辟新途徑!”
    “漠北戰火重燃之時,殿下定能大展身手!”
    姚廣孝含笑解釋。
    朱棣聽後,緊繃的臉色瞬間舒緩。
    聯手外族以增強自身實力,他朱棣並非初犯,不過是與韃靼部共演一出戲罷了。
    “你多加小心,本王會讓張玉助你。”
    朱棣略作思索,點頭應允。
    繼續坐以待斃,皇位恐將遙不可及。
    覆滅韃靼對朱棣而言不難,但漠北荒涼,即使征服,那片不毛之地也無大用。
    再者,生死關頭,瓦剌部定會插手。
    然而,老九正攻打西域,若他假戲真做,滅韃靼,瓦剌未必敢輕舉妄動,生怕漢中軍滅東察合台後轉而攻他們。
    如此,漢中軍西征反而助朱棣控製韃靼,牽製瓦剌。
    麵對單獨的韃靼,朱棣信心滿滿。
    曆史上,他征討漠北,從未想過徹底滅絕哪一部,總是維持微妙平衡。
    但這種平衡在明英宗朱祁鎮時已被打破,導致大明中後期瓦剌獨大。
    姚廣孝的提議,讓朱棣看到希望:
    老九能收複西域,他朱棣為何不能收複韃靼?
    他要向父親證明,漢王朱鬆能做到的,他燕王朱棣同樣行!
    ……
    西域。
    朱元璋與朱鬆父子率漢中軍,十日後抵達東察合台國都阿力麻裏。
    此刻,阿力麻裏城已失去往日喧囂。
    各部族軍隊悄然撤離王城,鮮有人願與王室共存亡。
    黑的兒火者麾下僅剩八萬兵馬,其中三萬隨怯馬魯丁出征,城內守軍唯餘五萬。
    王公貴族惶恐逃竄,唯黑的兒火者一脈王室被強行留下。
    他誓率五萬大軍及王室成員,在阿力麻裏與明軍決一死戰。
    若戰敗城破,他將攜王室成員及王宮葬身火海,不讓明軍得寸進尺。
    此乃他身為東察合台最後的尊嚴,投降大明,絕無可能。
    漢中軍圍困阿力麻裏,未急於攻城,先布圍困之局,待神武大炮運到。
    此間隙,亦是朱元璋與朱鬆給予守軍的最後機會。
    “父皇,進程比兒臣預想更快。”
    “兩月內可收複西域,回漢中府過年。”
    朱鬆笑對朱元璋言。
    朱元璋點頭微笑。
    漢中軍神勇,各部落無心抵抗;加之朱鬆所倡政策,欲安居者自知抉擇。
    輪台城即為明證。
    “耿青,自明日起,每日早中晚,勸降守城將士。”
    “向他們詳細宣傳我們的政策!”朱鬆對耿青笑道,下達了指示。
    “遵命!”耿青迅速回應。
    “你這是想攻心為上嗎?”朱元璋問道,但隨即表示疑慮,“這城中的守軍乃東察合台的精兵,不同於那些易變之人,恐怕最終難免一戰。”
    朱鬆清楚朱元璋的擔憂,但他自有打算:“無妨,反正神武大炮未到,權當是消磨時光了。
    即便他們不降,也能攪亂軍心,削弱戰力。
    真要動手,能減少我方傷亡便是好事。”
    朱鬆神色凝重,他雖不吝撫恤傷亡士兵,但漢中軍的撫恤標準遠高於朝廷,損失一員大將,撫恤金便是龐大開支,財政難以承受。
    然而,他並未因此降低撫恤,認為這是應有之義。
    正因如此,漢中軍士兵才敢於英勇作戰,因為他們為國捐軀,無後顧之憂。
    至於那所謂的“不死不滅的寂軍”,朱元璋提及此事,朱鬆心知肚明,他的攻心策略在東察合台王城效果有限。
    畢竟,能堅持至今包圍王都的,皆是王室核心親信。
    權貴和平民早已在大軍壓境前逃離,而黑的兒火者並未阻止,尤其是城中百姓,他不願讓阿力麻裏的無辜百姓陪葬。
    連續五日,漢中軍每日早中晚三次至城門前勸降。
    西域守軍雖對漢中軍心存畏懼,但降意寥寥。
    意誌不堅者,當即被守將斬首示眾,其餘將士更不敢萌生降念。
    這五日,對阿力麻裏城而言,無疑是極度煎熬。
    尤其黑的兒火者及王室成員,個個麵色沉重。
    死不足懼,可怕的是漫長的等待。
    漢中軍圍而不攻,實乃心理煎熬,可見眾人所受壓力之巨。
    黑的兒火者端坐王座,仿佛瞬間蒼老數十歲,黑發盡白,昔日英姿不再,形如垂暮老者。
    “大汗,不如降於明軍,或可求生。”
    一王室女眷恐懼難當,向黑的兒火者哀求。
    黑的兒火者神色一凜。
    瞬間,一箭穿透該妃子身軀。
    她瞪大雙眼,難以置信地望著黑的兒火者,最終頹然倒地,血染衣襟。
    變故突起,眾人皆驚。
    場麵失控之際,護衛隊突現,封鎖宮門,彎刀箭矢直指王室成員。
    “再言降者,無論何人,皆如此下場!”
    黑的兒火者指著昔日摯愛妃子,麵無表情,冷聲警告。
    一時,殿內死寂,眾人望向黑的兒火者,眼中滿是驚恐。
    “報!可汗,明軍似欲攻城!”
    此時,一守城將領匆匆入殿稟報。
    “嗬嗬,終是忍不住了麽?”
    黑的兒火者冷笑回應。
    聽聞明軍即將攻城,宮殿內的王室成員瞬間驚慌失措,麵色慘白。
    “速去守衛王城!城一旦失守,一切都將終結!”黑的兒火者向將領揮手,冷靜地下達指令。
    此刻,他們渾然不知宮殿已被火油浸透。
    黑的兒火者決心與王宮共存亡,所有王室成員都將隨王宮一同葬身火海。
    城破之時,一切終結,他不會留給明軍任何王室成員或財富。
    這是他的最後堅持。
    在阿力麻裏城外,朱元璋與朱鬆立於大軍之前。
    身旁,十八門神武大炮整齊排列,炮口對準城門,隻待朱元璋一聲令下。
    “老九,這感覺好不真實啊。”望著東察合台王都的城牆,朱元璋感歎。
    他曾夢想收複西域,卻力有未逮。
    此刻成真,如夢似幻。
    沒有朱鬆,西域能否收複?或許可以,但絕不會如此輕鬆,必將耗盡國力。
    而今,這一戰無需朝廷插手,僅憑朱鬆麾下的漢中軍便足以,裝備、糧草皆來自漢中,朝廷無需花費分文。
    這對大明朝廷而言,無異於白得。
    “父皇放心,漢唐時期西域便是漢人領土,大明不僅要收複西域,日後漠北、南越亦將歸入大明版圖!”朱鬆笑道。
    “收複西域隻是第一步!”
    “我信你,不過也算是我沾了你的光。”朱元璋回應。
    “西域輕易收複,大明疆土得以擴展,你與漢中軍功不可沒,我不過順勢而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