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沈追求靖王主理賑災

字數:4741   加入書籤

A+A-


    在秦般若的一再懇求下,本來已經歸隱的四姐化名雋娘,假扮成外地逃荒過來尋親,從而用媚術來攻破蘇宅。
    從幾日前倒地被童路送到隔壁賣糖水的大娘家裏,到兩人經常接觸,一來二去的,童路就已經欲罷不能。
    ………
    完了,童路不會叛變吧?】
    【那他母親怎麽辦?不是還在江左盟嗎?】
    【會不會娶了媳婦忘了娘】
    【四姐的出現也說明了譽王和靖王的戰爭已經鬥到了細微末節之處了】
    ………
    然而正如四姐編織的這個謊言,五洲饑荒災情嚴重,已然到了屍橫遍野的程度。隨之而來的便是靖王和譽王的第一場朝堂肉搏。士兵給靖王稟報。
    “殿下戶部尚書沈大人求見。”
    “沈追?這麽晚了,他來幹什麽?”
    沈追進門後直接解釋了他此次前來的目的。
    “以前亦有賑災事宜,陛下指派的主事之人不是譽王就是太子。他們把這個差事爭到手之後,就當成一塊肥肉,大家切成塊來分,賑災銀兩十分鍾能有三分落入災民手中就已經算不錯了。用不了多久,就會餓殍遍野,饑民四散,甚至有暴亂之患。”
    年尾霜降後,各地秋收統計都已陸續送達中樞。由於春夏幹旱,多達五州之地都遇上了災情。
    曆年來戶部賑災,沈追全都參與,那些黑暗麵更是曆曆在目,無奈自己人微言輕,他隻能眼睜睜的看著樓之敬與主事的皇子暗通款曲,世道的渾濁讓那些苦主狀告無門,可即便如此,沈追還是暗中將往年的那些罪證一樁樁一件件全都收集起來。
    而今年自己在麒麟手段的助力下終於上位,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權力去為那些災民做些實事,這和靖王參與奪嫡的初衷如出一轍,於是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靖王身上,而當靖王看到他遞來的罪證時,更是觸目驚心。
    “這是承平七年”
    “好了,沈大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想讓我做什麽?”
    沈追微微垂眸,沒有多言,靜靜的放下手中的罪書,鄭重地移步到案台旁斂衣而跪,拱手於胸前,聲音低澀卻是字字鏗鏘。
    “靖王殿下,我希望這次賑災的主事職責,您無論如何都要去爭一下,如果這差事再落入譽王之手,屆時局麵失控,他拿一頂暴民的帽子就可以蒙騙住陛下,到時候難道殿下您,您能夠提槍上馬去鏟除這些暴民嗎?”
    沈追的話道出了對世道的無奈,但卻沒有任何放棄或是退縮的跡象。片刻後,沈追繼續說道。
    “這不是政權,不是奪利,這是社稷之本,廟堂之責呀。為今之計,隻有依靠殿下了。”
    靖王本性厭惡權謀,所以心中有過猶豫。然而這等國士之言振聾發聵。不是所有的朝局爭鬥都應該被一概而論的否定。靖王探身去扶沈追,而沈卻深鞠不起。靖王也斂衣而跪,眸中炯炯鄭重表態。
    “沈大人之心,本王佩服。我答應沈大人,明日在陛下麵前一定全力相爭!”
    果然,勇士的腳下不會有絕路,而懦夫的眼前竟是斷崖。
    直到此時,沈追臉上的愁容才漸漸消散,他明白明天並不一定能成功,但靖王的異軍突起,對他來講,無疑是將這渾濁的朝堂擊出了一道裂縫,而這道裂縫也必將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第二天退朝後的金殿上,沈追、柳澄靖王和譽王被梁帝留了下來,梁帝提起五州災情,還沒有具體說到處置安排的時候,譽王就先入為主,開始表起了決心,一副責無旁貸、大包大攬的樣子。
    “請父皇不必憂急,近年來國勢平穩,沒有大宗的靡耗,國庫的底子還算可以,沈大人對於應撥付的銀兩也沒有異議,那麽接下來隻是派官員到各級州府開始賑災事宜了。這些事物,兒臣素有經驗,並無疑難之處。請父皇放心。”
    “你確實不是第一次為朕分憂了,朕知道你素有班底,當不會臨時手忙腳亂。”
    這些話譽王說的習慣,梁帝也聽得順耳。往年他和太子就是這樣,他們甚至會默契的去均分這份油水。然而靖王崛起,勢必要打破他們這樣的默契。
    “父皇,兒臣自父皇恩準接辦實務以來,自覺進益良多,賑災之事責任重大,處事之人雖不必事必躬親,但至少應該前往災區親自勘察實情。這次有五洲之地,受災範圍極廣,又頗有些苦寒之地,譽王兄的貴體又如何能經受得住如此的風霜煎熬?倒是兒臣,常年住於沙場,一向摔打慣了,筋骨粗糙。所以還望父皇恩準,這次賑災之事,就由兒臣為父皇分憂吧。”
    而了解了往年太子和譽王主事賑災事情後的靖王,立刻開始擺事實講道理,證明他比譽王更適合去處理賑災一事,也是立刻打動了梁帝,讓原本已成定局的天秤開始搖擺不定。於是禁欲之戰也正式打響。
    “想請問王兄,這賑災的銀子撥付下去,要達到什麽樣的目的才算災情平複?”
    “災民有了錢,銀糧草可以度日,災情自然平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兒臣以為主事之人,心中應有全局,需統一上下,整合資源,最終的目的就是少死人,不起暴亂,平安過冬,來年春耕不慌。做不到以上任何一點,災情就不算平複。”
    譽王抨擊靖王沒有經驗,靖王反手就是經驗不夠大餅來湊,不得不說對賑災的理解也是下了大功夫。這樣富有建設性的建議,相當於是給自己立了一個軍令狀,更是給往年主持賑災怒點了一個差評。
    柳澄看到梁帝露出讚同的神色,立刻針對譽王的抨擊,給予靖王最有力的加碼。
    “靖王殿下學習政務上手極快,這一點頗讓老臣佩服。”
    譽王見形勢不妙,便開始偷換概念,翻起舊賬。
    “你現在有人手嗎?你知道地方上下是如何運作的嗎?上次你推行新馬政還都是你拿手之事,結果還不都是波折百出。”
    “推行新政不順,那是因為兵部掣肘,而且最終新政不也順利完成了嗎?此次賑災,我相信戶部一定會將一應器物全都安排妥當。”
    沈追拱手道:
    “戶部責無旁貸。”
    “把全部責任都推到兵部身上。這可不是你一貫的風格呀,景琰。”
    其實這裏譽王已經有點胡攪蠻纏了。推行新政和賑災完全是不同性質的兩件事,從古至今,隻要觸及新政,或多或少都會損害一些人的利益,需要極大的韌性和抗壓能力,受到阻撓失敗是正常的,反而成功卻是鳳毛麟角。
    而賑災是被動的對已經發生的災難事件進行補救,所以本身這兩件事就不好比較。然而與太子鬥爭十年,譽王深諳差事最終的歸屬在於聖心,所以他下個回合便開始用蕭景琰被詬病了十幾年的脾氣來激怒他,從而將梁帝拉到自己的陣營中。
    “你年輕無威望,有人不服是正常的。如何收服各方?如何化解阻礙和監製,如何平衡官場人脈, 這不都是你該學的嗎?”
    “平衡官場,收服各方,不僅這次我不會學,以後我也不會學。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賑災也有賑災的章程。如果心中隻有自己的私利,這絕非是朝廷和官場應有的風氣。”
    “你這話是什麽意思?現在父皇在位,朝政清明,你就說官場風氣不好,景琰,你現在還隻是親王,就急著想替父皇清理官場了嗎?”
    “譽王兄又何必故意曲解我的意思!我是說”
    “好了!無緣無故的怎麽吵起來了!都不會說句中聽的話嗎?”
    ………
    【真正的勇士,就是在探清真相後,依然會繼續追逐心中的清明。和靖王結交的人都是這樣的勇士】
    【譽王他們隻要是錢都敢拿,】
    【那些下發的銀錢就像洋蔥一樣,一層一層的,隨後就隻剩一個名頭了】
    【沈追是郡主的兒子,自己也是世家公子,但是連他這樣地位的人都無法揭穿這些黑暗的事實,更何況遭受苦難的黎明百姓了】
    【感覺到深深的無力和悲哀】
    【這麽多年,要不是有林帥和言侯他們打下的底子,早就已經亡國了】
    【說實話,我這會真想看他被敵國俘虜,】
    【同意】
    ………
    喜歡讓你寫朋友你寫琅琊榜權,文抄公請大家收藏:()讓你寫朋友你寫琅琊榜權,文抄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