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西域駐足
字數:8802 加入書籤
1123 章西域駐足
駝鈴聲穿過戈壁的晨霧,蕭虎率領的使團終於抵達別失八裏城邦。城門是典型的西域土坯結構,拱門上方雕刻著纏枝紋,兩名身著褐色長袍、頭戴尖頂帽的守城士兵,正用混雜著蒙古語的當地話盤問往來商旅。“大元使節蕭虎,赴基輔通好,在此休整三日。” 隨從亮出樞密院的鎏金牌符,士兵們立刻躬身放行。
進入城邦,街道兩旁的商鋪錯落有致,土黃色的牆壁上爬滿了葡萄藤,商販們用氈毯鋪著貨物 —— 有色彩鮮豔的地毯、鑲嵌寶石的刀具,還有散發著香氣的烤饢。蕭虎勒住馬,目光掃過街角一座圓頂建築,頂端的新月標誌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那是當地人的禮拜場所。” 向導阿合馬低聲解釋,“別失八裏多信真主,每日五次禮拜,屆時商鋪會暫停營業。”
使團在城邦西側的驛館安頓下來。驛館是磚石結構的院落,院內種著沙棗樹,客房的牆壁上掛著羊毛掛毯,繪著草原與綠洲的圖案。蕭虎坐在客房的木榻上,接過阿合馬遞來的奶茶,沉聲道“休整期間,你帶兩人隨我熟悉城邦,重點觀察當地的宗教習俗,不可遺漏細節 —— 論道時若冒犯對方,恐影響通好大事。”
次日清晨,蕭虎便帶著阿合馬與兩名親衛上街。剛走到市集,就聽到一陣誦經聲從圓頂建築傳來,商販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麵向西方跪下禮拜。蕭虎駐足遠觀,見他們雙手撫胸、鞠躬、叩首,動作整齊劃一,便問阿合馬“他們每日都如此?”“回大人,每日晨、晌、晡、昏、宵五次,從不間斷。” 阿合馬答道,“當地官員說,這是‘順從真主’的功課。”
蕭虎默默記下,又走到一家售賣宗教典籍的商鋪。鋪主是個留著長 beard 的老者,見蕭虎穿著中原樣式的錦袍,便用生硬的漢話問“客人要買《古蘭經》嗎?” 蕭虎搖了搖頭,指著典籍上的文字“這些字怎麽讀?講的是什麽?” 老者耐心解釋“這是阿拉伯文,講的是真主的教誨,教人行善、誠實。” 蕭虎點點頭,沒有多問,卻讓親衛悄悄記下商鋪的位置 —— 他打算後續再來深入了解。
休整第二日,蕭虎特意選在非禮拜時間,前往市集旁的圓頂禮拜寺。寺門是銅製的,雕刻著複雜的幾何圖案,門口站著一位身著白色長袍的阿訇,見蕭虎一行到來,主動上前詢問來意。“我是大元使節,路過此地,想了解貴教的習俗,並無他意。” 蕭虎語氣平和,遞上一塊隨身攜帶的玉佩作為見麵禮。
阿訇接過玉佩,見上麵刻著草原常見的狼圖騰(符合蒙古貴族配飾習慣),眼中閃過一絲認同,便側身引路“請隨我來,但需遵守寺內規矩 —— 不可喧嘩,不可觸碰聖物,需脫鞋進入大殿。” 蕭虎依言脫下靴子,赤腳踩在鋪著羊毛地毯的地麵上,殿內光線昏暗,中央懸掛著一盞銅製吊燈,牆壁上用阿拉伯文書寫著經文。
阿訇指著大殿西側的壁龕“那是‘米哈拉布’,朝向麥加的方向,我們禮拜時便麵向那裏。” 他又指向殿角的經書架“那些是手抄的《古蘭經》,每本都由專人抄寫,耗時數月甚至數年。” 蕭虎走近書架,見經文書寫工整,字跡如同花紋,便問“普通人能讀懂這些文字嗎?”“需專門學習,” 阿訇答道,“寺裏設有學堂,孩童們會來學習經文與阿拉伯文。”
離開禮拜寺時,恰好遇到一群孩童放學,他們穿著統一的藍色長袍,手裏拿著木質的經文板。蕭虎叫住一個年紀稍大的孩子,問他“你學這些是為了什麽?” 孩子仰起頭,用當地話答道“為了理解真主的教誨,成為好人。” 阿合馬在旁翻譯後,蕭虎微微一笑,從行囊裏取出幾塊中原的糖塊遞給孩子,看著他們歡快跑開的背影,若有所思。
回到驛館,蕭虎讓親衛整理今日的觀察記錄“禮拜寺的布局、禮拜的流程、宗教教育的方式,都要寫清楚。” 他坐在案前,手指輕輕敲擊桌麵 —— 金帳汗國的屬臣多信仰伊斯蘭教,了解這些習俗,能在論道時避免冒犯,甚至找到共同話題,比如 “行善”“誠實” 等教義,可與大元的 “以儒治國” 理念相呼應。
別失八裏的市集是宗教交融的縮影。蕭虎在休整的第三日,特意花了整整一個上午在市集觀察。街角的烤饢攤旁,一位戴白色頭巾的穆斯林婦女,正與一位穿藏青色僧袍的佛教僧人交易 —— 婦女用饢換僧人的酥油,兩人雖語言不通,卻通過手勢友好交流。
“這裏的佛教徒多是從東麵來的商人或僧侶。” 阿合馬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小佛寺,“寺裏供奉著釋迦牟尼像,香火雖不如禮拜寺旺盛,卻也有不少信徒。” 蕭虎走進佛寺,寺內不大,隻有一尊泥塑的佛像,一位老僧正在蒲團上打坐。見蕭虎進來,老僧睜開眼,雙手合十“施主從遠方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我是大元使節,途經此地。” 蕭虎也雙手合十回禮,“請問大師,這裏的佛教徒與穆斯林相處得如何?” 老僧微微一笑“此處百姓信奉不同,卻都守‘和氣生財’的道理,市集上從不因宗教爭執,節慶時還會互相送禮。” 蕭虎點頭“大師說得是,若人人都能如此,天下便少了許多紛爭。”
在市集的另一側,蕭虎看到一群人圍在一起,中間是一位說書人,正用當地話講述著宗教故事 —— 既有伊斯蘭教的先知傳說,也有佛教的因果報應。聽眾中有穆斯林,也有佛教徒,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蕭虎駐足聽了片刻,發現說書人在講述時,有意淡化宗教差異,強調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的共同道理。
離開市集前,蕭虎買了一幅當地的地毯,上麵同時繡著新月圖案與蓮花圖案 —— 這是宗教交融的直觀體現。他對阿合馬道“把這幅地毯帶上,論道時若談及宗教和諧,便可拿它作為例子,說明大元對各宗教一視同仁的態度。” 阿合馬連忙接過地毯,小心地卷好放入行囊。
休整期間,別失八裏的城邦長官帖木兒特意來驛館拜訪蕭虎。帖木兒是當地貴族,身著繡金的長袍,腰間係著玉帶,見了蕭虎便行蒙古式的鞠躬禮“久聞蕭大人是大元名將,今日得見,榮幸之至。” 蕭虎起身回禮“帖木兒長官客氣,此次途經貴地,多有打擾。”
賓主落座後,侍女端上了當地的特色美食 —— 手抓羊肉、烤包子與葡萄汁。帖木兒舉杯道“請大人品嚐,這些都是按草原習俗準備的,雖不如中原精致,卻也有一番風味。” 蕭虎嚐了一口烤包子,外皮酥脆,內餡是羊肉與洋蔥,味道濃鬱,便讚道“味道甚好,比我在漠北吃的更有特色。”
酒過三巡,蕭虎轉入正題“帖木兒長官,我此次赴基輔通好,需與金帳汗國的屬臣論道,想請教貴地的宗教管理之法 —— 如何讓不同信仰的百姓和睦相處?” 帖木兒放下酒杯,正色道“其實不難,隻需做到兩點一是尊重各教習俗,不強迫改變信仰;二是用律法規範行為,無論何種信仰,違法者均受懲處。”
他舉例道“去年有個穆斯林商人誣告佛教徒偷東西,我查明真相後,不僅罰了商人的款,還讓他向佛教徒道歉。從此,市集上再無此類事情。” 蕭虎點頭“此法甚妥,大元在中原也是如此 —— 儒、釋、道並存,皆受律法保護。” 帖木兒笑道“大人若在論道時提及此法,金帳汗國的屬臣定會認同,他們最看重‘公正’二字。”
臨別時,帖木兒送給蕭虎一本《西域習俗錄》,上麵詳細記載了西域各宗教的節日、禁忌與禮儀。“大人帶上這個,論道時便不會因不懂習俗而失禮。” 帖木兒道。蕭虎接過冊子,鄭重道謝“這份禮物勝過金銀,我定妥善保管,日後若有機會,定當回報。”
蕭虎在別失八裏休整的第四日,恰好趕上當地的伊斯蘭教節日 “開齋節” 籌備期。市集上的商販們都在忙碌 —— 有的在製作節日特有的甜點 “哈爾瓦”,有的在縫製新的禮拜長袍,還有的在打掃禮拜寺周圍的街道。
蕭虎跟著阿合馬來到禮拜寺附近,見一群誌願者正在搭建臨時的棚子,準備在節日當天向貧困百姓分發食物。“開齋節是穆斯林最重要的節日,” 阿合馬解釋,“節前一個月是齋月,白天禁食禁水,日落後方可進食;節日當天,人們會先去禮拜寺祈禱,然後走親訪友,向貧困者施舍。”
蕭虎走到棚子旁,見一位老者正在指揮年輕人擺放麵粉與羊肉。他上前問道“老人家,每年都要準備這些嗎?” 老者點點頭“這是‘天課’的一部分,每個有能力的穆斯林都要施舍,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蕭虎又問“非穆斯林的貧困者也能領取嗎?” 老者笑道“當然,真主教導我們要善待所有人,不分信仰。”
在市集的另一處,蕭虎看到幾位佛教徒商販也在為節日做準備 —— 他們特意製作了符合穆斯林飲食禁忌的甜點,打算在節日當天送給穆斯林鄰居。“我們雖不信真主,卻尊重他們的節日。” 一位商販對蕭虎道,“節日當天,他們也會來買我們的佛教飾品,互相祝福。”
蕭虎讓親衛將這些場景一一記錄下來,心中對論道的思路愈發清晰可以從 “宗教節日中的互助” 切入,強調大元 “兼容並包” 的治國理念,說明不同信仰的百姓都能在中樞的統轄下和睦相處,這正是金帳汗國屬臣所期望的穩定局麵。
為了更深入了解教義,蕭虎在休整的第五日,再次拜訪了禮拜寺的阿訇,同時也邀請了佛寺的老僧一同前來驛館交流。阿訇與老僧雖信仰不同,卻早已相識,見麵後互相問候,氣氛融洽。
蕭虎先開口“今日請兩位前來,是想請教貴教關於‘治理’的看法 —— 如何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阿訇率先答道“伊斯蘭教認為,統治者需公正、仁慈,保護百姓的生命與財產,尊重宗教信仰,這樣百姓才會順從。” 老僧接著道“佛教則認為,統治者需‘仁政’,減少賦稅,體恤民情,讓百姓有飯吃、有衣穿,自然會安居樂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蕭虎點頭“兩位的看法雖源於不同教義,卻都強調‘仁政’與‘公正’,這與大元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 他舉例道“大元在中原減免苛捐雜稅,設立常平倉應對災荒;在草原尊重部落習俗,不強迫改變生活方式,正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 阿訇與老僧都表示認同,認為 “無論何種治理,百姓福祉都是根本”。
交流中,蕭虎有意避開敏感的宗教分歧,隻談共同的價值觀。當阿訇提到 “真主是唯一的主宰” 時,他沒有反駁,而是轉而說“無論信仰如何,隻要百姓能遵守律法、和睦相處,便是好事。” 老僧也附和“佛說‘眾生平等’,不同信仰的人都是眾生,本就該互相尊重。”
此次交流持續了近兩個時辰,臨別時,阿訇送給蕭虎一本阿拉伯文的《古蘭經》選譯,老僧則贈送了一串佛珠。蕭虎收下禮物,對兩人道“今日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論道時我定會提及兩位的觀點,讓金帳汗國的屬臣了解西域的宗教和諧之道。”
休整的最後一日,蕭虎閉門不出,在驛館整理連日來的觀察記錄。案上攤著《西域習俗錄》、親衛的觀察筆記、阿訇與老僧贈送的典籍,還有他自己畫的禮拜寺與佛寺布局草圖。
他先將宗教習俗分為 “禮儀禁忌”“節日慶典”“教義核心” 三類禮儀禁忌包括禮拜時的朝向、脫鞋入寺、飲食禁忌(不食豬肉、不飲酒);節日慶典重點記錄了開齋節的流程與施舍傳統;教義核心則提煉出 “公正”“行善”“誠實” 等與大元治國理念相通的內容。
接著,他又整理出 “論道切入點”以別失八裏的宗教和諧為例,說明大元 “兼容並包” 的政策;引用阿訇與老僧關於 “仁政” 的觀點,強調大元與金帳汗國在治理目標上的一致性;用市集上的宗教交融場景,證明不同信仰的百姓可以和平共處,無需因宗教差異產生衝突。
整理完畢後,蕭虎叫來核心隨從,召開小型會議。他將整理好的材料分發給眾人“這些是我連日來的觀察成果,你們每人都要熟悉,論道時若我提及相關內容,你們需能及時補充細節。” 他特別叮囑負責文書的隨從“將別失八裏的宗教管理案例整理成簡報,論道時可作為實證,增強說服力。”
隨從們散去後,蕭虎獨自坐在案前,望著窗外的沙棗樹。他拿起阿訇贈送的《古蘭經》選譯,雖看不懂阿拉伯文,卻能感受到字裏行間的莊重。他知道,此次西域駐足的觀察,不僅為論道做了充分準備,更讓他明白了 “尊重差異、尋求共識” 的重要性 —— 這或許正是大元與金帳汗國通好的關鍵。
就在蕭虎準備出發的前一日,使團中一名年輕隨從因不懂當地習俗,無意中冒犯了穆斯林百姓。這名隨從在市集上想買豬肉,卻不知當地穆斯林不食豬肉,且忌諱提及,被商販厲聲斥責,周圍很快聚集了不少圍觀的百姓,場麵有些緊張。
蕭虎得知消息後,立刻趕到市集。他先向商販誠懇道歉“我的隨從不懂貴地習俗,言語冒犯,我在此向你賠罪。” 說著,他讓隨從向商販鞠躬道歉,並賠償了雙倍的錢。接著,他對圍觀的百姓道“大元尊重各教習俗,此次是隨從失言,我已嚴加訓斥,日後定當約束手下,絕不再犯。”
此時,帖木兒長官也聞訊趕來,見蕭虎已妥善處理,便幫著解圍“蕭大人向來尊重我們的習俗,此次隻是誤會,大家散了吧。” 圍觀百姓見長官發話,又看蕭虎態度誠懇,便漸漸散去。商販也接受了道歉,對蕭虎道“大人如此通情達理,我們不會計較。”
回到驛館,蕭虎嚴厲訓斥了那名隨從“臨行前我再三叮囑要尊重當地習俗,你為何不當回事?若因此引發衝突,影響通好大事,你擔得起責任嗎?” 隨從低頭認錯“屬下知錯,日後定當牢記大人教誨,不敢再犯。”
此事雖已解決,卻讓蕭虎更加警惕。他立刻召集所有隨從,再次強調“抵達金帳汗國後,若不懂當地習俗,寧可沉默,不可妄言;飲食、言行都要謹慎,若有不確定之處,及時向阿合馬或我請示。” 他還讓阿合馬現場演示了一些基本的伊斯蘭教禮儀,如問候語、禮拜時的回避方式等,確保隨從們都能掌握。
根據別失八裏的觀察,蕭虎特意調整了赴基輔的禮品清單,增加了不少體現宗教和諧與文化交融的物品。他讓隨從將從市集上買的 “新月蓮花地毯” 包裝好,作為送給金帳汗國屬臣的主禮之一 —— 地毯上的兩種宗教符號,象征著 “不同信仰共生”。
此外,他還準備了中原的儒家典籍《論語》(選譯了 “仁”“禮” 相關章節,用蒙古文與阿拉伯文書寫)、佛教的念珠(選用上等菩提子,不刻宗教符號,適合各信仰人士佩戴),以及西域的特產葡萄幹、杏仁等 —— 這些禮品既體現了大元的文化特色,又尊重了金帳汗國的宗教背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在準備禮品時,蕭虎特意讓阿合馬檢查是否有冒犯宗教禁忌的物品。阿合馬逐一查看後,指著一件繡有龍紋的錦袍道“龍紋在當地雖不忌諱,但屬臣見了可能會覺得過於張揚,不如換成繡有雲紋的錦袍,更顯謙遜。” 蕭虎采納了他的建議,讓隨從立刻更換。
他還特意準備了幾份 “別失八裏見聞” 簡報,打印(此處應為 “抄寫”,符合古代背景)在精製的羊皮紙上,附在禮品中。簡報中詳細描述了別失八裏的宗教和諧場景、城邦管理方法,以及當地百姓對大元的友好態度,用實證證明大元的 “兼容並包” 並非空談。
準備完畢後,蕭虎看著整齊擺放的禮品,對隨從道“這些禮品不僅是禮物,更是大元態度的體現 —— 我們尊重金帳汗國的信仰與習俗,也希望對方能理解大元的治國理念。論道時,可結合禮品中的物品,讓對方更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休整結束的清晨,別失八裏的城門剛打開,蕭虎的使團便整裝出發。帖木兒長官親自來送行,贈送了一批幹糧與水囊“前路遙遠,這些東西或許能幫上忙。祝大人一路順風,通好成功。” 蕭虎翻身下馬,與帖木兒緊緊握手“多謝長官連日來的照顧,此次駐足讓我受益匪淺,若有機會,定當回報。”
使團的駝隊緩緩駛出城門,蕭虎回頭望去,別失八裏的圓頂禮拜寺與小佛寺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市集上已開始熱鬧起來,商販的叫賣聲、孩童的嬉笑聲漸漸遠去。他勒住馬,對身旁的阿合馬道“此次西域駐足,雖耽誤了幾日行程,卻為論道做了充分準備,值得。”
阿合馬點頭“大人說得是,別失八裏的宗教和諧案例,比任何言辭都有說服力。金帳汗國的屬臣見了,定會明白大元的誠意。” 蕭虎微微一笑,從行囊中取出《西域習俗錄》,再次翻看 —— 上麵的每一條記錄,都是他連日來的心血,也是通好成功的希望。
駝鈴聲再次響起,使團向著西方前進,穿過戈壁,向著基輔的方向駛去。蕭虎坐在駝背上,望著無垠的草原與天空,心中充滿了信心。他知道,此次論道不僅關乎大元與金帳汗國的通好,更關乎草原與西域的穩定 —— 而他在別失八裏的觀察與準備,定能助他達成目標。
夕陽西下時,使團抵達一處驛站休整。蕭虎坐在驛站的篝火旁,看著跳動的火焰,想起了在別失八裏市集上看到的場景 —— 不同信仰的百姓和睦相處,互相幫助。他喃喃自語“若天下都能如此,便再無紛爭了。” 身旁的親衛聽到後,問道“大人,您說什麽?” 蕭虎搖搖頭,笑道“沒什麽,早點休息,明日還要趕路。” 篝火映照下,他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仿佛已看到了論道成功的曙光。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