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9章 西使見聞

字數:8354   加入書籤

A+A-


    1129 章西使見聞
    基輔驛館的窗欞外,晨霧正緩緩籠罩著遠處的教堂尖頂。蕭虎坐在案前,鋪開一疊特製的厚麻紙 —— 這是臨行前翰林院特意準備的,防潮耐折,便於長途攜帶。他拿起狼毫筆,在紙頁頂端寫下 “基輔見聞錄” 五個大字,墨色濃淡均勻,筆鋒沉穩。“此次西使,除通好基輔,更要為中樞帶回詳實的風土記錄,讓中都知曉西域情狀,為歐亞商路與文化交流依據。” 蕭虎對侍立一旁的郭敬之道。
    郭敬之捧著一疊空白紙冊,應聲答道“將軍放心,屬下已按您的吩咐,將記錄分為‘城郭、民俗、商貿、教務、工藝’五類,每類單獨成冊,方便後續整理。趙全負責商貿與飲食,孫和記錄城防與交通,屬下則協助您核對細節、補充注釋。” 蕭虎點頭,翻開第一冊 “城郭類”,提筆寫下引言“基輔為金帳汗國屬臣重鎮,西接波斯,北連北歐,城郭規製兼具草原與西域特色,茲詳錄之,以備中樞參酌。”
    此時,趙全端來一碗溫熱的麥粥,見蕭虎正專注落筆,輕聲道“昨日市集上,屬下見基輔人多以黑麵包為食,佐以發酵飲品,與中都飲食差異頗大,已將食材與做法記下,待將軍空時過目。” 蕭虎抬頭笑道“此類細節最是緊要,民生之本莫過於飲食,詳實記錄方能知其俗、通其情。”
    孫和也從門外進來,手裏拿著一張手繪的草圖“將軍,這是基輔北門的防禦示意圖,屬下觀察到其城門設有雙重吊橋,城牆上有箭孔與了望台,與中都衛所的城門布局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特繪下來供您參考。” 蕭虎接過草圖,仔細端詳,在紙邊批注 “吊橋高度可測、箭孔間距需核”,叮囑道“明日再去核實細節,不可有誤。”
    次日辰時,蕭虎帶著郭敬之與孫和,漫步考察基輔城郭。整座城市依托第聶伯河而建,西岸是核心城區,東岸為碼頭與糧倉。城牆由夯土與石塊混合築成,高約三丈,頂部寬兩丈,可供騎兵往來巡邏。“中都城牆多以青磚包砌,此處因石材易得,故以石為基、以土為牆,雖不及中都堅固,卻更易修繕。” 蕭虎用馬鞭輕敲城牆,觸感粗糙堅硬。
    行至東門 “日出門”,隻見城門由厚重的橡木製成,外包鐵皮,門軸處塗有獸油,轉動時聲響低沉。城門內側設有絞盤,控製著城外的吊橋,橋身由鬆木搭建,鋪著防滑的木板。“此門每日辰時開啟、酉時關閉,主要供商旅出入,故吊橋設計得比其他城門更寬,可容兩輛馬車並行。” 郭敬之向守門的士兵詢問後,如實記錄。
    城區街道多為土路,雨後雖顯泥濘,卻均設有排水溝渠,渠邊種植著榆樹,既固土又遮陰。主幹道 “王公街” 從東門直通王宮,寬約五丈,兩旁排列著石砌的商鋪與木屋民居,錯落有致。“中都街道多呈棋盤狀,此處則依地形而建,雖不規整,卻更貼合河濱地勢。” 蕭虎對比著中都的布局,在冊子上畫出街道走向的簡圖。
    城市核心處是王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王宮為石木結構,屋頂覆蓋著銅瓦,在陽光下泛著淡綠色;教堂則是典型的穹頂建築,穹頂外塗白色灰漿,頂端立著金色的十字架。“王宮與教堂相鄰,可見其王權與神權的緊密關聯。” 蕭虎駐足遠眺,讓孫和測量兩座建築的間距與高度,詳細記錄在 “城郭類” 冊子裏。
    考察途中,蕭虎特意走進一家街邊的食鋪,觀察基輔人的日常飲食。食鋪老板是個絡腮胡的中年漢子,見蕭虎一行穿著異鄉服飾,便熱情地端來黑麵包、烤肉與一壺琥珀色的飲品。蕭虎拿起黑麵包,觸感緊實,咬下一口,略帶酸香,“此麵包以黑麥製成,發酵時間較長,耐儲存,適合遊牧與長途商旅。” 趙全立刻補充“屬下已問過,黑麥在基輔周邊廣泛種植,產量高於小麥,故為日常主食。”
    那壺飲品名為 “格瓦斯”,由麵包幹發酵製成,口感酸甜清爽。蕭虎淺酌一口,對趙全道“此飲品可解暑,且製作簡便,若能將技法引入草原,想必受牧民歡迎,可記錄其發酵方法,帶回中都試做。” 趙全連忙取出紙筆,詳細詢問老板發酵的時間、溫度與配料,一一記下。
    食鋪外,幾位身著皮毛長袍的婦人正坐在木凳上縫補衣物。她們的長袍多為灰色或棕色,領口與袖口鑲著狐狸皮,腰間係著麻布腰帶。“基輔冬季寒冷,故服飾多以皮毛為主,平民用羊皮、狐狸皮,貴族則用貂皮、紫貂皮。” 郭敬之翻譯著婦人的話,蕭虎則讓孫和畫出長袍的樣式,標注材質與剪裁特點。
    隨後,蕭虎又走訪了一戶普通民居 —— 木屋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住人,上層儲物,屋內中央設有火塘,既可取暖又可做飯。火塘邊鋪著氈毯,家人圍坐用餐、議事。“這種布局與漠南部落的氈房有相似之處,都是以火塘為中心,體現了對溫暖的需求。” 蕭虎摸著火塘邊的石灶,感受著殘留的溫度,在 “民俗類” 冊子裏寫下 “火塘為居宅核心,兼具暖、食、聚三大功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基輔的市集位於城中心,占地約十餘畝,四周用木柵欄圍起,設有四個出入口,由士兵值守查驗貨物。蕭虎一行走進市集時,正是交易最熱鬧的辰時,商販們的吆喝聲、牲畜的嘶鳴聲、金屬的撞擊聲交織在一起。“此處市集每日開放,每月初一、十五為‘大集’,周邊部落與城邦的商人都會前來,交易量是平日的三倍。” 郭敬之向市集管理員詢問後匯報。
    市集內按商品種類分區皮毛區擺滿了狐狸皮、狼皮、羊皮,商人正用尺子丈量尺寸,討價還價;食品區則堆著蜂蜜、鹹魚、醃肉,空氣中彌漫著鹹甜交織的氣味;鐵工區裏,鐵匠們揮舞著鐵錘,打造馬蹄鐵、刀具與農具,火星四濺。“中都市集多按行業集中,此處分區方式與之相似,便於交易與管理。” 蕭虎在 “商貿類” 冊子裏畫下市集分區圖,標注各區域的主要商品。
    在一處售賣東方商品的攤位前,蕭虎看到了來自波斯的絲綢、印度的香料與大元的青花瓷。攤主是個來自保加利亞的商人,見蕭虎關注青花瓷,便介紹道“大元的瓷器在基輔貴族中極受歡迎,一件中等青花瓷可換十張貂皮,或五十隻羊。” 趙全立刻問道“從大元運來的瓷器,沿途需經過哪些部落?關稅如何?” 商人一一作答,趙全詳細記錄,蕭虎則批注 “商路關稅過高,需與沿途部落協商減免,以促流通”。
    交易方式上,基輔市集既有貨幣交易(使用金帳汗國的銀幣),也有物物交換。一位牧民用兩匹良馬換了一把鐵犁與十斤鹽,雙方還請市集管理員作證,寫下交易憑證。“物物交換更適合草原部落,貨幣交易則多見於城邦商人,兩種方式並行,兼顧了不同需求。” 蕭虎讓孫和抄錄了一份交易憑證的樣式,以備中樞參考。
    午後,蕭虎一行前往聖索菲亞大教堂,觀摩東正教的日常儀式。教堂門口的石階上,信徒們正依次進入,每人都手持一支蠟燭,神情肅穆。一位神職人員身著黑色長袍,胸前掛著十字架,在門口迎接信徒,用手在他們額頭輕點祈福。“這位是教堂的助祭,負責引導信徒、準備儀式用品,地位僅次於主教。” 郭敬之輕聲解釋。
    走進教堂,內部空間寬敞高大,牆壁上繪著彩色的宗教壁畫,描繪著聖經故事;穹頂下懸掛著銅製的吊燈,點燃著數十支蠟燭,光線昏暗而莊嚴。儀式在神父的帶領下開始,信徒們跟著唱詩班哼唱聖歌,聲音低沉而悠揚;神父手持聖經,用俄語誦讀經文,不時抬手祈福。“東正教儀式注重集體參與,與我大元佛教的誦經儀式雖內容不同,卻都強調莊嚴肅穆。” 蕭虎在 “教務類” 冊子裏記錄儀式流程,標注關鍵環節的含義。
    儀式中途,有信徒上前向神父懺悔,神父側耳傾聽,隨後輕聲給予告誡與祝福。蕭虎注意到,懺悔者既有平民,也有穿著華貴的貴族,神情均十分誠懇。“懺悔是東正教的重要儀式,信徒認為通過懺悔可洗清罪孽,這與佛家的‘懺悔業障’有相似之處。” 郭敬之翻譯完神父的話,蕭虎點頭道“雖教義不同,卻都重視道德自省,此為共通之處。”
    儀式結束後,神職人員向信徒分發 “聖餐”—— 一小塊麵包與一小口葡萄酒。信徒們雙手接過,虔誠地吃下。蕭虎向一位老信徒詢問聖餐的含義,老人答道“麵包代表基督的身體,葡萄酒代表基督的血,吃下聖餐可與神親近。” 蕭虎讓郭敬之準確記錄原話,在旁批注 “聖餐為核心儀式,需尊重其宗教內涵”,避免主觀評判。
    為詳細記錄基輔的民居特點,蕭虎特意征得一戶貴族與一戶平民的同意,分別考察其居所。平民民居為單層木屋,屋頂覆蓋著茅草,屋簷伸出牆外,以遮擋雨水與陽光。屋門矮小,需彎腰進入,據說可抵禦寒風;屋內分為兩間,外間做飯、待客,內間睡覺,陳設簡單 —— 一張木桌、幾把木椅、一個鋪著氈毯的土炕。“此類民居造價低廉,易於搭建,適合平民居住,但防寒性能有限。” 孫和用尺子測量牆壁厚度,記錄道 “木牆厚約五寸,內填幹草保溫”。
    貴族居所則為兩層石木結構,底層用石塊砌成,防潮防鼠;上層為木屋,設有寬大的窗戶,窗欞雕刻著花紋。院內有獨立的廚房、倉庫與馬廄,圍牆外種植著果樹與蔬菜。屋內陳設華麗,客廳擺放著雕花的木櫃與絨麵沙發,牆壁上掛著皮毛與地毯,火塘改為磚砌的壁爐,更易控製火勢。“貴族民居兼顧舒適與體麵,布局與中都的地主宅院有相似之處,隻是材質更偏重石材與木材。” 蕭虎對比著中都民居的特點,在冊子上畫出兩種民居的剖麵圖,標注差異。
    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民居,都設有 “神龕”—— 平民的神龕在火塘旁,擺放著十字架與簡單的聖像;貴族的神龕則單獨設在一間小屋裏,裝飾著金銀飾品與彩色玻璃。“神龕是基輔民居的必備之物,體現了東正教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郭敬之觀察後道,蕭虎補充記錄 “神龕位置多在房屋東側,朝向教堂方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考察完畢,蕭虎對孫和道“基輔民居的木材使用技巧值得借鑒,尤其是木屋的榫卯結構,無需鐵釘,卻十分堅固,可讓中都的木工工匠學習,用於草原衛所的營房建造。” 孫和連忙記下,標注 “榫卯技藝可推廣,降低營房建造成本”。
    考察期間,蕭虎恰巧遇上基輔的 “豐收節”,這是當地慶祝穀物豐收的傳統節日,為期三天。第一天清晨,村民們身著盛裝,抬著用麥穗編織的 “豐收女神” 雕像,在街道上遊行,敲著鼓、唱著歌,氣氛熱烈。“豐收節是基輔最重要的民俗節日,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會參與,意在感謝神靈賜予豐收。” 郭敬之向一位老村民詢問後,向蕭虎解釋。
    遊行結束後,廣場上舉行了競技活動 —— 摔跤、賽馬、射箭,參賽者多為年輕男子,圍觀者則大聲喝彩。蕭虎注意到,射箭比賽的靶心是用麥秸紮成的,射中者可獲得一袋蜂蜜作為獎品。“此類競技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進鄰裏情誼,與中都的廟會競技有異曲同工之妙。” 蕭虎讓孫和記錄競技的規則與獎品,在 “民俗類” 冊子裏寫下 “豐收節競技重實用,獎品多為食品與工具”。
    傍晚,村民們在廣場上燃起篝火,圍著篝火跳舞、烤肉。烤肉用的是羊肉與豬肉,塗抹著鹽與香料,架在鐵架上慢慢烤製,香氣四溢。蕭虎被邀請品嚐烤肉,肉質鮮嫩,味道濃鬱。“烤肉時需不斷翻動,確保受熱均勻,這種技法與漠南部落的烤肉方式相似,隻是調料更豐富。” 趙全詳細詢問了調料的種類,記錄下 “鹽、胡椒、大蒜、迷迭香” 等配料。
    節日的最後一天,有 “祈福儀式”—— 神父帶領村民向神靈祈禱,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隨後村民們互相贈送豐收的穀物與水果,象征 “共享豐收”。蕭虎看到一位婦人將一袋小麥送給鄰居,笑著說 “願你的麥田明年比我的更茂盛”,心中頗有感觸“無論何種習俗,‘祈福豐收、鄰裏互助’都是共通的主題,可記錄此點,供中樞參考文化交流的切入點。”
    基輔的手工業工坊集中在城西,蕭虎一行逐一考察了製革、鍛造、木工與紡織工坊。在製革工坊裏,工匠們正將生皮浸泡在石灰水中脫毛,隨後用樹皮鞣製,使皮革變得柔軟耐用。工坊主展示了鞣製好的皮革,既有用於製作衣物的軟皮,也有用於製作鎧甲的硬皮。“他們用的鞣製原料是柳樹皮與橡樹皮,浸泡時間約二十天,比中都常用的硝石鞣製更環保,且皮革更耐磨。” 蕭虎讓孫和收集了一些樹皮樣本,標注 “可帶回中都試驗,若可行則推廣”。
    鍛造工坊裏,鐵匠們正打造馬蹄鐵與刀具。他們使用的風箱是雙缸式的,風力更強,爐火溫度更高,可鍛造更堅硬的鐵器。一位鐵匠打造的馬刀,刀刃鋒利,刀身刻有簡單的花紋,既實用又美觀。“這種雙缸風箱的設計值得借鑒,中都衛所的鍛造坊若采用,可提高兵器打造效率。” 蕭虎讓鐵匠演示了風箱的使用方法,孫和詳細畫出結構圖。
    木工工坊以製作家具與建築構件為主,工匠們使用的鋸子、刨子與中都相似,但榫卯結構更複雜,尤其是 “燕尾榫” 的使用,使家具拚接更牢固。工坊裏陳列的木櫃,無需鐵釘,卻能承重數百斤。“木工技藝精湛,尤其是榫卯結構,可讓中都的木工與之一同交流,提升技藝。” 蕭虎在 “工藝類” 冊子裏寫下 “基輔木工榫卯精巧,建議中樞組織工匠互訪”。
    紡織工坊則以麻布與羊毛紡織為主,織機是手動式的,與中都的織機結構不同,織造速度雖慢,但花紋更精細。織出的羊毛毯,圖案多為幾何圖形與植物紋樣,色彩鮮豔。“羊毛毯保暖性好,適合草原部落使用,可與基輔達成協議,批量采購或引進紡織技藝。” 趙全核算了羊毛毯的價格與成本,記錄下 “批量采購可降低單價,每毯約值兩匹絲綢”。
    為了解基輔的交通狀況,蕭虎考察了城外的驛路與渡口。基輔的主要驛路有三條向西通往波蘭,向北通往諾夫哥羅德,向東通往金帳汗國的薩萊城。驛路多為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但每隔十裏設有一處驛站,驛站內馬匹、幹糧與住宿,供商旅與信使使用。“驛站的馬匹多為本地品種,耐力好但速度較慢,信使傳遞緊急文書時,需中途換馬。” 孫和向驛站驛丞詢問後,記錄下馬匹的日行裏程與換馬頻率。
    在第聶伯河的渡口,蕭虎看到數十艘木船正在擺渡,船身多為平底,適合淺水區航行,每船可載十餘人或兩輛馬車。渡口設有收費處,按人頭與貨物重量收費,渡一次河需繳納兩枚銀幣。“渡口管理有序,但收費較高,且木船載重量有限,若要擴大商路,需改善渡船條件。” 蕭虎讓趙全記錄收費標準與渡船運力,批注 “可建議中樞與基輔協商,降低商隊渡河費用,同時引進更大噸位的渡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除了驛路與渡口,基輔城內還有簡易的石橋,連接著河兩岸的城區。石橋由石塊堆砌而成,沒有欄杆,橋麵寬約三丈,僅供行人與馬車單向通行。“石橋年代久遠,承載力有限,大型商隊需分批通過,易造成擁堵。” 孫和觀察後道,蕭虎補充“可記錄石橋的尺寸與承載力,若未來商路擴大,需協助基輔修繕或重建石橋。”
    考察途中,蕭虎偶遇一支來自波斯的商隊,商隊首領抱怨道“從薩萊城到基輔的驛路常有盜匪出沒,需雇傭護衛,增加了不少成本。” 蕭虎立刻讓郭敬之記錄盜匪出沒的路段,對孫和道“此信息需重點標注,回中都後建議中樞與金帳汗國協商,聯合清剿驛路盜匪,保障商路安全。”
    離開基輔的前幾日,蕭虎將所有記錄匯總整理,在驛館內閉門著錄。五本厚厚的冊子已寫滿大半,每頁都有文字、圖示與批注,字跡工整,條理清晰。郭敬之協助核對翻譯的準確性,趙全補充商貿數據,孫和完善圖示與尺寸,三人分工協作,確保記錄無遺漏、無差錯。
    蕭虎在 “總序” 中寫道“基輔地處歐亞要衝,風俗兼草原與西域之特點,商貿活躍,工藝有長。此次記錄,凡城郭、民俗、商貿、教務、工藝、交通,皆據實而錄,不求文采,唯求詳實,為中樞歐亞交流之參考。” 隨後,他為每冊寫下 “按語”“城郭篇可資衛所布局借鑒,商貿篇可為商路規劃依據,工藝篇可促技藝交流,民俗與教務篇則助文化互鑒。”
    在 “商貿篇” 的結尾,蕭虎特別補充了建議“其一,與基輔建立固定互市,每年春秋各一次;其二,協商降低沿途關稅,簡化通關流程;其三,聯合金帳汗國清剿驛路盜匪;其四,組織工匠互訪,學習製革、鍛造技藝。” 這些建議均基於實地考察,貼合實務需求。
    整理完畢,蕭虎將冊子用布包好,放入特製的木匣中,加鎖封存。“此匣需妥善保管,回程時隨身攜帶,不可有失。” 他對隨員們道。郭敬之、趙全、孫和齊聲應諾 —— 他們深知,這些記錄不僅是蕭虎的西使見聞,更是大元與歐亞交流的重要參考,承載著中樞對商路安穩、文化互通的期望。
    驛館外,基輔的晨鍾再次響起,蕭虎望著東方的天空,心中默念“待歸中都,定將此見聞呈於中樞,願能為歐亞交流略盡綿薄之力。” 此時的他,已不再僅僅是退居二線的將領,更是連接大元與西域的文化信使,而這些詳實的記錄,便是他西使之行最珍貴的成果。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