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大理尋僧

字數:8586   加入書籤

A+A-


    1137 章大理尋僧
    驛館的議事廳內,蕭虎展開中樞送來的急件,墨跡未幹的文字清晰可見“大理段氏近年與吐蕃佛教往來頻繁,其‘以武入禪’之法或可補實務治理,著蕭虎遣次使赴大理,查佛教流派、探武學與禪修淵源,勿擾地方,以交流為名行考察之實。”
    蕭虎將急件遞給郭敬之“中樞此令,與我遣使吐蕃的初衷不謀而合。大理佛教興盛,段氏曆代崇佛,且‘以武入禪’獨樹一幟,若能探明其理,既可豐富中樞佛法治世的思路,又能牽製吐蕃與大理的宗教聯係,一舉兩得。”
    郭敬之沉吟道“赴大理需經蜀地、滇西,沿途多為大理屬地,使者需兼具佛教素養、武術認知與外交手腕,方能既完成考察,又不引起大理猜忌。中都昭慶寺的住持慧能大師,曾在大理雞足山掛單三年,懂大理方言與佛教流派,且年輕時修習過少林武術,熟知‘以武入禪’的基礎要義,是合適人選。”
    蕭虎點頭“慧能大師確實妥當。再配兩名副使戶部員外郎柳承宗,熟悉滇西商路與地方事務,可負責物資與聯絡;禁軍教頭秦峰,出身武僧世家,能辨識武術流派,協助探究‘以武入禪’細節。三人搭配,文武兼具、佛俗皆通,可保此行順利。”
    當日午後,蕭虎便修書兩封一封致慧能大師,闡明 “考察佛法與武學融合,服務實務治理” 的使命;一封致大理段氏國王段興智,以 “大元遣使交流佛教文化” 為名,避談考察之實,降低對方戒心。兩封書信均由快馬送往中都與大理,同時著手籌備使者隊伍的物資與護衛。
    慧能大師接到書信後,三日內便抵達基輔。驛館內,他與柳承宗、秦峰首次會麵,三人圍坐案前,展開大理地圖與佛教典籍,細化籌備事宜。慧能指著地圖上的 “崇聖寺”“雞足山”“感通寺”“這三處是大理佛教的核心場所 —— 崇聖寺為皇家寺院,段氏王室常在此舉行佛事,流派以密宗與禪宗融合為主;雞足山是禪宗聖地,‘以武入禪’的實踐多源於此;感通寺則側重武學與禪修的結合,寺內武僧眾多,是考察的重點。”
    秦峰補充“‘以武入禪’需從兩方麵考察一是武學套路與禪修的結合方式,如是否以樁功入禪、以拳法悟理;二是武學在寺院管理中的作用,如武僧是否參與地方治安、如何平衡‘武’的剛猛與‘禪’的平和。我需帶足紙筆,繪製武術圖譜,記錄修行方法。”
    柳承宗則梳理物資清單“從基輔經蜀地至大理,需兩月路程,沿途多山地與部落,需籌備三類物資佛事用品,如經卷、念珠、佛幡,作為拜訪寺院的禮物;實用物資,如防潮帳篷、治瘴氣的草藥、不易變質的幹糧;外交禮物,選中都的絲綢、瓷器與茶葉,贈予大理王室與寺院住持,以表誠意。”
    慧能特別強調禮儀“大理佛教雖兼容並蓄,卻重等級 —— 見國王需行君臣禮,見寺院住持行佛教合十禮,見武僧則行武林拱手禮。需提前訓練護衛與隨員,避免因禮儀不當引發誤會。此外,交談中需多談‘佛法融合’‘文化交流’,少提‘考察’‘研究’,多用‘請教’‘學習’等謙辭,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三日後,籌備基本就緒護衛選定二十名熟悉山地作戰、懂基礎佛禮的禁軍士兵;物資分裝成十馱,由健壯的騾馬馱運;文書準備完畢,包括致段氏的國書、致各大寺院的拜帖與空白的考察記錄冊。
    確定啟程日期後,柳承宗主導路線規劃,他攤開手繪的《滇西商路圖》,向慧能與秦峰詳解“從基輔出發,先沿西域商路向東,經撒馬爾罕、於闐進入河西走廊,再南下蜀地,經成都、姚安進入大理境內,全程約五千裏。此路線雖繞遠,卻有三個優勢一是河西走廊與蜀地為大元屬地,安全有保障;二是沿途商隊眾多,可結伴而行,減少盜匪威脅;三是姚安為大理與大元的邊境重鎮,有官方驛站,可提前通報大理,避免突襲式入境引發猜忌。”
    秦峰提出擔憂“蜀地至姚安的‘博南古道’,山路崎嶇,且有彝族、白族等部落聚居,若遇部落衝突,恐延誤行程。需提前與沿途部落聯絡,以‘佛教交流’為名借道,避免卷入紛爭。”
    慧能回應“我與博南古道上的‘石寶山石窟寺’住持相識,可提前修書一封,請他協助聯絡沿途部落。石窟寺是彝、白兩族共尊的佛教場所,有其引薦,部落定會便利。此外,可攜帶一些小禮物,如茶葉、絲綢手帕,贈予部落首領,增進友好。”
    柳承宗補充安全預案“若遇部落刁難,由慧能大師以佛法勸解,秦峰教頭展示武術威懾(點到即止),我則以商路利益遊說,三管齊下。若遇瘴氣、暴雨等天災,需就近尋找寺院或部落暫避,不可冒進。每日行進不超過三十裏,確保隊員體力與安全。”
    最終確定的路線,在地圖上以紅線標出,標注了沿途的驛站、寺院、部落與危險路段,每個節點都注明了聯絡人、應對方案與補給點。出發前一日,柳承宗將路線圖抄錄三份,三人各執一份,確保行程中信息同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啟程當日,基輔北門的晨光尚未完全驅散晨霧,使者隊伍已整裝待發。慧能大師身著灰色僧袍,手持錫杖與蕭虎手劄,站在隊伍最前;柳承宗身著青色官服,清點著最後一批物資;秦峰則一身勁裝,檢查護衛的武器與馬匹,確保萬無一失。
    蕭虎親自送行至北門,將一個紫檀木匣遞給慧能“匣內有三樣東西一是先母遺留的《金剛經》抄本,大理崇聖寺住持曾與先母有書信往來,以此為信物,可獲信任;二是大元與大理的邊境貿易清單,若需以商路利益遊說地方,可出示此單;三是密信一封,若遇大理王室猜忌,可呈給崇聖寺住持,請他居中調解。”
    慧能接過木匣,雙手合十“貧僧定不負將軍與中樞所托,既探明大理佛教與武學淵源,又維護大元與大理的友好,不辱使命。”
    柳承宗與秦峰也上前告別,蕭虎叮囑“柳員外郎需管好物資與賬目,不可貪墨;秦教頭需約束護衛,不得滋擾地方,尤其在寺院附近,不得展露兵器。遇事多與慧能大師商議,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辰時三刻,慧能大師一聲 “啟程”,隊伍緩緩向西出發。蕭虎站在北門城頭,望著隊伍消失在晨霧中,心中默念大理與大元雖未交戰,卻也隔閡已久,此次尋僧考察,既是文化交流,更是實務試探,若能借 “以武入禪” 搭起溝通橋梁,對中樞治理西南意義重大。
    隊伍行至蜀地成都時,按計劃停留三日,一是休整隊員與騾馬,二是打探大理的最新動向。慧能大師帶著秦峰前往成都大慈寺,拜訪住持玄奘大師(與唐代玄奘同名,非同一人),柳承宗則去戶部成都分署了解滇西商路與大理佛教的近期動態。
    大慈寺內,玄奘大師聽聞慧能的來意,取出一封書信“上月大理感通寺的住持智光大師曾派人送來書信,提及段氏國王近期在崇聖寺舉辦‘武學禪修大會’,召集各地寺院的武僧切磋,旨在推廣‘以武入禪’的修行方法,同時選拔武藝高強的武僧入王室護衛隊。你們此時前往,恰逢其時,可親身參與大會,深入考察。”
    秦峰追問“感通寺的‘以武入禪’有何特色?與少林、武當的武學禪修有何不同?” 玄奘大師思索道“據智光大師信中所述,大理的‘以武入禪’更重‘實踐’—— 不以靜坐為主,而以拳法、樁功為禪修載體,認為‘拳中悟理,動中入靜’,與中原的‘靜中求禪’差異較大。且其武學多融入大理本土的‘南拳’技法,剛柔並濟,更適合山地作戰。”
    與此同時,柳承宗在戶部分署得知大理近期與吐蕃的佛教交流雖頻繁,但段氏對吐蕃的 “密宗獨大” 有所警惕,暗中希望與大元加強佛教與商路聯係,以製衡吐蕃。這一消息讓柳承宗振奮“這正是咱們的機會 —— 以佛教交流為切入點,逐步推進商路合作,符合雙方需求,可降低考察阻力。”
    三日停留結束前,三人匯合,整合信息“武學禪修大會” 是考察核心,需提前與智光大師聯絡,爭取參會資格;利用段氏製衡吐蕃的心理,強調大元佛教的 “兼容並蓄”,拉近關係;重點記錄 “以武入禪” 的具體方法、武僧管理模式與王室護衛選拔標準,為中樞實務參考。
    離開成都,隊伍進入博南古道。古道沿瀾滄江修建,山路陡峭,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湍急江水,行走十分艱難。行至 “豆沙關” 時,一群身著黑色布衣、頭裹青布的彝族部落民眾攔住了去路,為首的首領手持長矛,大聲喝問“你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為何帶如此多的護衛與物資?”
    慧能大師上前一步,雙手合十,用大理方言道“貧僧慧能,自大元而來,欲往大理拜訪寺院,交流佛教文化,這些物資是送給寺院的禮物,護衛隻為防備盜匪,絕無惡意。這裏有石寶山石窟寺住持的書信,煩請首領過目。”
    首領接過書信,翻看後臉色稍緩,但仍有疑慮“近年常有商人借‘交流’之名窺探我部落情況,你們如何證明是真的佛教交流?” 秦峰上前,拱手道“在下秦峰,略通武藝,聽聞彝族部落的‘火把拳’獨具特色,願與首領手下切磋,點到即止,以武會友,證明誠意。”
    首領聞言,眼中閃過興趣,揮手召來一名年輕武士“若你能接他三招,便信你們是友非敵。” 秦峰與武士相對而立,武士率先出拳,拳風剛猛,直指秦峰胸口;秦峰側身避開,以柔克剛,輕輕一帶便化解了攻勢;第二招武士用腿橫掃,秦峰借力躍起,穩穩落地;第三招武士使出絕招 “火把焚天”,秦峰不躲不閃,以掌擊其腕,武士長矛落地,卻未受傷。
    首領見狀,哈哈大笑“好一個‘點到即止’,果然是武僧風範!我信你們了。前麵‘無量山’一帶近日有盜匪出沒,我派五名族人護送你們過山,確保安全。” 慧能與柳承宗連忙致謝,贈予首領絲綢與茶葉,部落民眾也主動幫隊伍牽扶騾馬,穿過最陡峭的路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曆經半月跋涉,隊伍終於抵達大理邊境重鎮姚安,進入大元與大理共管的驛站。驛站驛丞早已接到蕭虎的提前通報,熱情迎接“慧能大師與兩位大人一路辛苦!大理王室已收到書信,段興智國王吩咐,待你們休整後,派王室使者護送你們前往大理城。”
    在驛站休整期間,慧能三人會見了大理派來的王室使者段世宏 —— 段氏旁支,熟悉佛教事務。段世宏取出崇聖寺住持的回信“住持大師聽聞慧能大師曾在雞足山掛單,十分欣喜,已為你們安排好住宿與參會事宜。國王陛下也同意你們參與‘武學禪修大會’,但有一事相請大會期間,請勿提及大元與吐蕃的宗教競爭,以免引起寺院不滿。”
    柳承宗回應“請使者放心,我們此次前來,隻為交流佛教與武學,絕不涉及政治紛爭。此外,大元願向大理一批中原佛教典籍與絲綢,贈予崇聖寺與感通寺,以表交流誠意。” 段世宏聞言,十分高興“國王陛下定會樂見其成,我這就回稟陛下,為你們安排盡快啟程。”
    秦峰則利用休整時間,向驛站的大理士兵打探 “以武入禪” 的民間反響“當地百姓如何看待寺院武僧?武僧是否參與地方事務?” 士兵答道“武僧不僅在寺院修行,還常幫百姓訓練防身術,遇到盜匪或山洪,也會出麵相助,很受百姓愛戴。感通寺的武僧還負責守護博南古道的商隊,收取少量保護費,既保障了商路安全,又充實了寺院經費。”
    這些信息讓三人對大理 “以武入禪” 的實務價值有了初步認知 —— 並非單純的修行方法,而是融入地方治理、商路安全與民眾生活的綜合體係,這正是中樞需要借鑒的核心。
    在段世宏的護送下,隊伍順利抵達大理城。古城背靠蒼山,麵朝洱海,街道整潔,房屋多為白族特色的 “三坊一照壁” 建築,沿途可見不少身著僧袍的僧人,或化緣,或趕路,佛教氛圍濃厚。崇聖寺位於城西北,三座白塔高聳入雲,遠遠便能望見。
    崇聖寺住持虛雲大師已在山門外等候,見到慧能大師,上前握住他的手“一別三年,慧能師弟風采依舊!當年你在雞足山與我探討‘禪修與實務’,今日終於有機會再續前緣。” 慧能笑道“虛雲師兄客氣了,此次前來,一是向師兄請教,二是為大元與大理的佛教交流而來,還望師兄多多指點。”
    進入崇聖寺,殿宇宏偉,香火鼎盛,僧侶們各司其職,或誦經,或灑掃,或演練武術,秩序井然。虛雲大師指著庭院中正在練拳的僧人“這些便是‘以武入禪’的修行者,每日清晨練拳,午後誦經,晚間打坐,以拳法的‘動’助禪修的‘靜’,以禪修的‘定’規範拳法的‘剛’,兩者相輔相成。”
    秦峰湊近觀察,隻見僧人們練的是 “大理南拳”,招式簡潔實用,沒有花哨動作,每一拳都配合呼吸,出拳時呼氣,收拳時吸氣,拳風沉穩,卻暗含力量。“這拳法與中原的少林拳相比,更重‘意’而非‘形’,強調‘心到拳到,禪意隨行’。” 秦峰低聲對柳承宗道,同時取出紙筆,快速繪製招式圖譜。
    當晚,虛雲大師設素宴款待使者隊伍,席間談及 “武學禪修大會”“大會將於三日後舉行,為期五日,分為‘拳法展示’‘禪修交流’‘實務研討’三個環節,你們可全程參與,若有興趣,秦峰教頭也可上台切磋。” 慧能與秦峰、柳承宗對視一眼,均露出期待之色 —— 考察的核心環節即將到來。
    大會召開前,慧能三人在虛雲大師的引薦下,前往感通寺拜訪住持智光大師 ——“以武入禪” 的主要倡導者。感通寺位於蒼山腳下,與崇聖寺的宏偉不同,更顯清幽,寺內開辟了專門的練武場,數十名武僧正在分批次訓練,場邊有僧人記錄每個人的招式與呼吸節奏。
    智光大師帶著三人參觀練武場,解釋道“‘以武入禪’的淵源,可追溯到大理開國君主段思平 —— 他既是國王,又是武僧,認為‘治國需剛柔並濟,修行需動靜結合’,便將王室武學與禪宗修行融合,創立了這種獨特的修行方式。曆經數代發展,形成了‘三階段’體係初階練拳強身,理解‘動中有序’;中階以拳入禪,體會‘意與拳合’;高階禪拳合一,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秦峰問道“武僧如何平衡‘武’的攻擊性與‘禪’的慈悲心?若遇外敵入侵,是否會以武拒敵?” 智光大師指向練武場邊的石碑,上麵刻著 “武為護,非為攻” 六個大字“這便是我們的準則 —— 武僧練拳是為了守護寺院、百姓與佛法,而非主動攻擊。當年蒙古大軍逼近大理時,感通寺武僧曾協助守護城池,卻從不追殺敗兵,這便是‘慈悲為懷,武為護道’。”
    柳承宗則關注實務運作“感通寺的武僧如何管理?是否有層級劃分?經費來源如何?” 智光大師答道“武僧分為‘教頭’‘行者’‘沙彌’三級,教頭負責教學與管理,行者參與實務(如護商、救災),沙彌專注訓練;經費來自王室撥款、信徒捐贈與商路保護費,收支公開,由寺院與王室共同監督,避免貪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期間,慧能大師還與智光大師探討了佛教流派的融合“大理佛教融合了密宗的‘儀軌’、禪宗的‘頓悟’與本土的‘巫教’元素,這種兼容並蓄是否影響‘以武入禪’?” 智光笑道“正因為融合,才讓‘以武入禪’更具包容性 —— 密宗的儀軌規範練武的秩序,禪宗的頓悟提升禪修的境界,本土巫教的自然觀則讓武學更貼合大理的山地環境。”
    三日後,“武學禪修大會” 在崇聖寺的廣場上舉行。大理國王段興智親自主持開幕式,身著白色王袍,頭戴金冠,與虛雲大師、智光大師並肩而立。廣場上整齊排列著來自大理各地寺院的五百餘名武僧,分為紅、黃、藍三隊,分別代表密宗、禪宗與融合流派,氣勢恢宏。
    開幕式後,首先進行 “拳法展示”。感通寺的武僧隊率先登場,演練 “大理南拳”,招式整齊劃一,呼吸同步,拳聲與腳步聲交織,震得地麵微微震動。秦峰看得仔細,發現每一組招式結束後,武僧們都會閉目靜坐片刻,顯然是在 “以拳悟禪”。隨後,雞足山、崇聖寺的武僧隊也依次展示,各有特色,卻都遵循 “動中入靜” 的核心。
    “禪修交流” 環節,慧能大師受邀發言,他結合蕭虎母親的《金剛經》批注,闡述 “禪修需落地實務” 的觀點“先母曾說‘慈悲非空泛,需見諸行動’,正如大理的‘以武入禪’,不是閉門靜坐,而是以武護民、以禪修心,這才是佛法的真諦。大元佛教也注重實務,如養濟院、護商隊,願與大理佛教攜手,共探‘佛治民生’之道。” 段興智國王與在場僧侶均報以熱烈掌聲,段世宏在旁低聲對柳承宗道“大師這番話,說到國王心坎裏了。”
    “實務研討” 環節,柳承宗介紹了大元的商路保護與寺院管理經驗,秦峰則與大理武僧教頭交流了 “武學與治安結合” 的具體方法,雙方還約定互派武僧與僧人交流學習。大會結束時,段興智國王贈予慧能大師一套《大理以武入禪要義》抄本,智光大師則將 “南拳樁功圖譜” 贈予秦峰,柳承宗也代表大元,將中原佛教典籍與絲綢贈予大理寺院。
    離開崇聖寺時,慧能三人手中的考察記錄冊已寫滿大半,不僅有佛教流派的詳細梳理、“以武入禪” 的方法與淵源,還有實務管理的案例與雙方交流的約定。柳承宗望著洱海的波光,笑道“此行收獲遠超預期,這些成果帶回中樞,定能為西南治理與佛教交流重要參考。” 慧能點頭“這隻是開始,大元與大理的佛教與實務合作,還需後續深耕。” 三人相視一笑,心中明白,大理尋僧的使命已初步達成,而更深遠的交流,才剛剛拉開序幕。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