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產業布局

字數:6774   加入書籤

A+A-


    “陛下恭喜恭喜!”
    聽到朱由檢有子了,張書緣雖然是高興,但一時間也沒有反應過來。下意識就說出了後世的賀喜之詞。倘若有其他大臣在場的話,必然是對他嗤之以鼻,因為他說的話太沒水平了,這怎地如何也要對皇帝道一句“龍種降世,國祚綿長”之類的話。
    “這殿裏就你我承恩三人,這套就免了吧。”
    聽著小哥的恭賀之詞,朱由檢是笑意盈盈的擺了擺手。
    “對了小哥,除卻鳳兒孕子一事外,你那產業該如何整?還有那佛郎機國總督的事兒,你是什麽看法?”
    一屁股坐到床沿兒,朱由檢是好奇的看著他。
    “陛下產業之事,我打算以朝廷的名義開設一間“惠民坊”專程發展我大明境內的民生產業。”
    看著坐了過來的朱由檢,張書緣揉著眉心,想了想便就道出了自己的計劃安排。
    “惠民坊,這個名字不錯。不過眼下隻有一個煤爐這可行嗎?”
    “陛下,飯要一口一口吃,眼下我朝局麵剛剛穩定下來,多的事不宜做,而且眼下馬上要入冬了。所以這第一要務就要幫百姓們過冬。所以我打算用煤爐作為打開市場的突破口,然後大肆收購江南的棉布製成棉衣,配合煤爐銷售!”
    而此時的棉價大約是0.32兩白銀陝西華州物價記載),算上運輸到北方的成本,怎麽著也能合到每斤值一兩銀子左右。
    雖然一兩銀子對於廣袤的百姓來說,有點貴,但要是把價格算到那煤爐之中,想來百姓們就應該就能接受了,而且再加上批量采購,那棉花成本或許還能在降低些。
    “那這豈不是要做賠本買賣?”
    一聽這話,朱由檢就不樂意了。
    “陛下,你想想若不這麽幹,那百姓們有幾個能買的起的?隻怕買完了煤爐,就沒有能力買棉衣了。”
    “況且,我還製定了兩個價格,賠本買給百姓的那部分折損,我是無論如何要從那些個貪官汙吏那邊給弄回來。”
    張書緣是堅定的開口,他可沒忘了自己給這煤爐定的價格。
    先前他與王夫之定下的價格是,裝有刻板的山嶽爐售五十兩,黑鐵爐售五兩,分別針對兩個目標群體。
    這說實話,這件事早在上個月就應該辦了,可誰曾想到蒙古戰事告急,他又跑去了蒙古,以至於這件事拖到了十一月。
    可能有人會問,崇禎辦不了此事嗎?抱歉他是辦不了一點,因為他剛開口就會被群臣冠上個與民爭利的帽子。
    “既然如此,那朕就放心了。”
    見小哥是製定好了安排,朱由檢就笑的更開心了。
    “對了,那關於佛郎機人和宗室的事兒……”
    “陛下,宗室的事兒我是真幫不了一點,這事兒得交給你來弄,總之我們要的是錢和田。至於王尊德上奏的貿易一事,我倒有些想法。”
    這一說起葡萄牙人,大明是很憋屈的,因為葡萄牙人在嘉靖年間取得了澳門的永久定居權利,後來更是成立了澳門議事會開始管理葡萄牙社區的自治,每年隻需給朝廷五百兩白銀作為地租銀。
    而在前些年1623年)朱由校又跟葡萄牙人正式簽訂了租借條約,於是澳門就有了總督,更是接管了澳門修築城防的權利,完全就當作是自己領地在發展了。
    對於葡萄牙國的曆史,張書緣記的不是很清楚,隻大概記得此時的葡萄牙國王好像是費利佩四世,正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他又麵臨尼德蘭與英國的挑戰,內政上好像也有點問題,但究竟是什麽問題,他就記不清楚了。
    不過,對於哈布斯堡王朝,他倒是有很深的印象,因為這王朝是涵蓋了大半個歐洲,曾統治過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亞、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以及意大利的多個公國!
    我們再說回來。
    “哦?有什麽想法?”
    聽得此言,朱由檢頓時就冒起了金光。
    “陛下,若我沒記錯的話,這佛朗機人眼下正有兩個對手,兩個對手分別是與他隔海相望的英格蘭王國,東北方向的尼德蘭王國,重要是的是我記得他好像弄不過這兩個國家。”
    “所以,我想借此貿易的機會跟他做一筆交換,我們以低價出售他所需要的東西,甚至還可以派兵支持他戰鬥。而我們要的則是他葡萄牙的火器技術和造船技術,若是他不答應,那我們不妨可以跟他打一仗,正好還可以借此收回澳門、台灣等島嶼!”
    張書緣是思量著開口,腦中盡是在盤算如何達成這個想法。
    眾所周知,大明的海軍即等於沒有,可朝廷沒有不代表民間沒有,他大明可還有一群海盜呢,若是能以利誘鄭芝龍、汪直等人歸降,那海軍不就有了嗎?
    “小哥想的甚好,若是那馬士加路也同意,那我大明就可重拾遠洋了。”
    “沒錯。”
    “誒,小哥,你跟朕講講那個什麽英格蘭……”
    兩個人統一了想法之後,朱由檢便就詢問起了西方國家的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奈何,由於西方曆史中的混亂關係,以至張書緣在前世時就沒怎麽去看過,隻是知道個大概輪廓。
    但不管怎麽說,他相信,隻要鄭芝龍等海盜願意歸附,那他就不怕跟西班牙人撕破臉!
    別問,問就是你西班牙有多少人能到大明?
    聊了一夜,次日寅時,他二人便一前一後的上朝去了。
    王承恩剛宣完“有事啟奏,無事退朝”後,張書緣還沒開口,便見到了王與胤啟奏。
    王與胤字百斯,濟南新城(今山東桓台)人,於兩個月前中進士,被朱由檢封為了庶吉士,授湖廣道監察禦史。
    看了眼這新秀,張書緣便就感到了一陣惡意,因為他這個人乃是文人出身,不用想就大概能猜出來他是那個黨的人,不是浙黨的人,就是東林黨的人。
    “啟奏陛下,臣王與胤上任湖廣兩月,巡查十五府一百一十縣,發現我朝戶部尚書橫征糧米以至我百姓怨聲載道,故此,臣懇請吾皇暫停賑災事宜,緩解我湖廣百姓之饑。”
    “確有此事?”
    “臣已收五十七縣縣令手書請陛下明察,另外臣還發現溫尚書之屬下欺壓佛郎機之傳教士,易使我朝火器研究受阻。”
    麵對坐在皇位上的朱由檢,雖然王與胤是有些膽顫,但還是聽從了背後大佬的意見來搞溫體仁。
    “給朕呈上來!”
    見他說的確有其事,朱由檢便就嚴肅的命王承恩去取王與胤手中的奏報。
    結果一看,朱由檢當即就便拍在了龍案上。
    “放肆,劉廷元何在,為何沒有收此奏疏?”
    “啟奏陛下,臣日夜梳理並未發現司部有任何湖廣之官員上奏……”
    劉廷元也麻了,這王與胤是瘋了嗎,搞溫體仁也就算了,怎麽連帶自己也被搞了。
    沒辦法,誰讓他劉廷元是執掌通政司呢,任何奏報都得要經過他那裏才會送到朱由檢那裏。
    “哼,來啊給朕將溫體仁叫回來!”
    “不可陛下!”
    正當朱由檢發怒馬上要就犯那急躁的毛病時,張書緣就趕忙站了出來。
    “張閣是何意?難道你不見下官之奏?”
    “嗬嗬,王禦史本閣見到了,但僅憑幾張紙就能叫停我朝之賑災事宜?陛下臣張書緣啟奏,此事應當查明後再辦!”
    “嗯,張師傅所言有理。”
    見小哥站出來了,朱由檢這才回過了神來,心道差點被氣懵了。
    “陛下,張閣所言有誤,如此大事乃當機立斷之要務,若等查明再辦,倘若民生哀怨生出禍端該如何?老臣以為還是先將溫尚書給叫回來吧。”
    見朱由檢要站到張書緣那一邊了,韓爌與方從哲旋即就對視了一眼。
    “這…此事先暫且留置吧,王禦史朕命你時刻關注湖廣之事。另外曹伴伴即刻派人進駐湖廣!”
    “是,臣遵旨!”
    見皇帝實在不想動溫體仁,韓爌等人也沒著急這一時半刻,因為那個坑溫體仁是無論如何也躲不掉的。
    “諸位愛卿,可還有奏?”
    “臣有奏。”
    聽到這話的一瞬,張書緣趕忙抓住機會站出來說“惠民坊”的事兒。
    果然,隨著他這話一出,百官就發起了反對,那說辭還是老一套,不是與民爭利,就是陷吾皇於不義。
    “諸位大員,這官商一事自古有之,且不論古時如何,但我朝眼下就有官鹽售賣。這又如何能稱得上與民爭利?”
    “陛下,臣以為張閣此言乃繆談,官商之事古已有之不假,但曆朝曆代焉有直取小民之利呼?”
    一些都察院的老臣是紛紛開口,完全就不想今時今日,依舊是拿著老一套來說事。
    “您是陳禦史吧,那古時曆朝有我朝之形勢?眼下天象異變,旱災不斷,百姓們本就食不果腹,倘若我朝再不開設助民之事,豈不是要讓他們凍死?”
    張書緣是與這群老家夥互噴,一點都不拿他們當回事,隻有韓爌等人沒有開口。
    在他們看來,這件事可有可無,反正又不是在他們地盤南方)裏開,這弄不好自己還能進去摻和一腳撈點銀子。
    “夠了,都勿要在說了,惠民坊一事,朕已有計較。先於京師、山西、陝西三府開設,至於是否與民爭利且看張師傅製定的售價如何。”
    朱由檢知道,此事事關民怨,若開辦的好那他就暫且不用操心今年冬季再有民變了,若敢有人阻擋,那他就不介意舉起屠刀了,反正李若蓮已經就位,就等他掌握這些人的爛事了。
    “啟奏陛下,臣擬定爐火為兩品,一品為山嶽售價五十,二品為黑鐵爐售價五兩,且臣於半年前在山西範家礦場擬定煤球一策,粗略核算京畿煤炭售價當定為每斤三百文。”
    隨著朱由檢出聲了,一眾大臣便就閉了口紛紛看向張書緣。
    “啟奏陛下,張閣所言的確是為民福著想,可眼下我朝並無多少錢糧,臣粗略估算了一番。今年秋時兩場戰事,外加償還兩次興寶之後,我朝國庫僅剩六十餘萬兩,一旦遭遇突變便將再無轉圜之餘地了,故此臣以為張閣所奏,我朝實難支付坊市之本金。”
    聽到張書緣的臣奏,身為次輔的畢自嚴便就琢磨了一番。
    “嗯,朕心中有數,那既然如此,此“惠民坊”一事就勞煩張師傅想折籌集款項吧……”
    見守財奴道出了餘額,朱由檢細細一想也確實如他所說那樣。
    這兩月前又是賑災,又是造槍且兩次派兵蒙古,再加兩次用興寶借糧於民間,估計那庫裏的白銀應該是見底了,所剩的銀錢應當隻有那折合成白銀六七十萬兩的黃金了。
    別看著這五六十萬兩是很多,但對於大明來說卻是猶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弄不好今年冬天還得要救濟窮苦的百姓過冬。
    “臣遵旨。”
    而張書緣早就是門清了,想也不想便應下了此事……
    散朝之後,文淵閣值房內,韓爌等一眾大臣是紛紛誇獎他張書緣善待黎民百姓,竟不惜一己之力籌措三省之坊市本錢,雖然好話是說不少,但卻沒一個人打算給他支持。
    別問,問就是誇你可以,要錢免談。
    對此,張書緣早已是心中有數,在忙完了手中的事後,就去找小英國公了。
    無他,此事隻有這個人能幫上忙……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