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豪紳?豪紳算個屁!

字數:6475   加入書籤

A+A-


    方府是亂作一團,可身在宮廷裏的張書緣卻是在喝著茶與朱由檢談論。
    “陛下,你方才說的我聽明白了,你是怕那商人架空皇權對吧?”
    “自然如此。小哥你應該知道,這自古以來我華夏三權相頃,互有進退。時至我朝,三權中的相權已被我祖皇帝給抹去,而所剩下的士大夫之權也不過是土雞瓦狗,可唯獨這新生商權……”
    朱由檢說的沒錯,大明在明麵上是對商人群體不好,也沒給他們什麽權利。但隨著天下百姓的需求日益茂盛和國家的時局變化,再加上大明的商稅一直很低,這間接就讓那天下的商戶擁有了龐大的能量。
    而這股能量一旦失控,不單可威脅到朝政的穩定,更是會影響到皇權的延續,因為這群人手握巨財且利益熏心,倘若施以重典隻怕他們會當場造反。
    “陛下,此事你隻看到了表麵一層。”
    聽這朱由檢的皺眉心語,張書院就搖了搖頭,同時心道“看來這還是得教教他後世的知識。”
    “哦?表麵一層?”
    “沒錯。陛下認為商戶豪紳他們是一群什麽人?”
    “自然是利益熏心之輩。”
    “那既然是利益熏心,那他們喜歡一個什麽樣的環境?是戰爭?還是和平?”
    張書緣是笑著就開始付諸行動了。
    “自然是和平,因為和平乃一切之發展基石。”
    “沒錯,那我再問陛下一言,你認為他們為何要花錢資助族人步入朝堂?”
    “為何?哼,他們入朝不就是為方便行商,了解時局利弊,外加獲取路引文書嗎。”
    朱由檢是想也不想的就回答。
    “陛下聖聰,他們確實是為這個目的,所以在我看來,陛下不必為此事憂心,他們觸及不到皇權。原因有三,一是他們無兵,二是天下士大夫也不會允許,三是較之戰爭他們更喜歡和平。所以隻要您死死的掌握住軍權,哪怕是給他們些高位他們也翻不起什麽大浪來!”
    張書緣是慢慢的開口,言語中很是自信。
    在他看來眼下雖然是人心不一,達不到《孫子兵法》中所寫的上下同欲者勝的地步,但經過了兩百餘年的朱家管理,他相信這天下的絕大多數人還是站在他朱由檢這邊的。
    當然,他這話是除去那些鬧饑荒的地方,因為人餓急眼了那還會去管什麽忠孝廉恥祖宗法度!
    朱由檢是默默的聽著張書緣的言語,腦海中是在快速分析著他的話。
    “陛下在我們後世,商業也要遠比我們眼下發達,後世的華夏擁有堪比國財的巨富商人就不下十位。”
    看著朱由檢沉思,張書緣想了想就決定跟他講講後世的商業情況了。
    “不下十位國之巨富?那…那你們是怎麽管理的?”
    聽到這話,朱由檢就驚了,他完全無法想象那十位擁有國之巨富的商人是有多麽大的能量,朝廷又是如何進行管理的,難道後世的皇帝就不怕巨富造反?
    在他的思維邏輯裏,一個人擁有了滔天巨富基本就等同於有了資格造反,而這樣的人是無論如何都要打壓的,因為隻有這樣,他,亦或者古代的任何帝王才能夠安心的坐穩皇位。
    “嗬嗬,陛下我隻能說你把那群人想的太有心力了,這群人每天忙生意就已經是累的夠嗆了。再說後世,我們對商人隻有三個要求,一不可苛民,二不可抗歲,三每年必須得提出發展民生建議。除了這三條外他們什麽也可以做,不但可與朝中大臣一樣,穿著華貴的衣服,更是能享受人間一切之繁華。”
    “是嗎,那看來這後世的皇帝很有手腕嘛,居然敢下如此決策。”
    朱由檢是十分無語且又滿眼羨慕的看著宮門外,好似是想透過蒼穹見見後世的領導。
    “陛下這並非是有手腕,我們後世之所以敢做如此決策,靠著的是那龐大的民心做保障,隻要發現一個商人敢苛民,我們老大就會重拳出擊,打的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說道這,張書緣就很自豪,他很慶幸自己是華夏國人。
    “明白了,這說到底一切是在於民心。”
    聽到這,朱由檢是終於弄明白了。
    “沒錯!不過,那淩義渠幾人上報的事我們也得注意。雖然他們翻不起什麽大浪,但說到底一旦生亂傷的還是國家和百姓。”
    “是啊,小哥對此事你是什麽想法?”
    “將他們全部驅逐出朝,不過此事得慢慢來。我的想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日朝會借著明誌的案子入手,將那些入手惠民坊的劣紳族人給清出去。第二步就看李若鏈南下的情況了,至於第三步,若是李若鏈能查出些走私眉目,我們就可以借此理清天下商戶且改革稅製,同時也可開始重新丈量天下田畝。”
    見朱由檢明白了,張書緣便就笑了笑,轉而就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小哥不愧是小哥呀,點子就是比朕多。方才朕還在想此事該究竟怎麽辦才好……”
    “嗬嗬,陛下你呀是當局者迷,有時候將事情換個角度想想就明白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嗯,小哥說的是,朕受教了。”
    說著朱由檢就要站起來施禮。
    見他要站起來了,張書緣是趕忙起身製止。
    結束了談話之後,張書緣就準備回文淵閣辦公了,可就在此時一聲急奏聲就從殿外傳了進來。
    而這急奏的人是順天府尹劉宗周。
    劉宗周,字起東,別號念台,浙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世稱蕺山先生。
    這劉宗周可是有說道的,因為他乃是有名的理學家、儒學大師以及抗清名臣,且還是前些年與魏忠賢爭鬥的大臣之一,更是東林書院的創建人之一,是天下士大夫仰之為泰山北鬥!
    見是這位進來了,張書緣便就有些納悶了,心說這老家夥不在城裏待著跑到宮裏來幹啥?
    可還沒等上張書緣走出多遠,突然就聽到殿裏傳出了一聲驚詫,緊跟著他就見到了疾步走出的朱由檢。
    “參見陛下。”
    來到近前,朱由檢也顧不上當著劉宗周的麵兒表演什麽君臣之禮了,當即便就道了一聲“張師傅隨朕出宮!”
    見朱由檢如此著急,張書緣就更懵了,心說這究竟是出啥事兒了,能把朱由檢給急成這副樣子。
    “是,臣遵旨。”
    雖然不解,但礙於有外人在,張書緣也不好問隻得是跟著朱由檢急走。
    當他們幾人來到禁城東華門時,張書緣才弄明白發生了何事。
    在聽到是方從哲去世的消息後,張書緣也驚了趕忙就去喊文淵閣的幾人。
    無他,隻因他方從哲的地位太過重要了,中樞的大臣們是必定要去祭奠的,而且,朱由檢身為一個受儒家學說教育長大的人,是很尊敬這些老夫子的。
    再加之他方從哲是三朝老臣,又做過萬曆與泰昌朝的內閣首輔,所以無論從那個角度來講他方從哲是配得上讓朱由檢親自去祭奠的。
    不大會兒功夫,一眾京官便就齊聚到了方從哲的府上。
    而此時的方府已是掛滿了白布,燈籠對聯也被摘了下來,府上的眾人更是哭喊一片。
    見到此景,朱由檢一行便就有些感慨良多了。
    這明明在昨日還曾見過,但誰曾想到僅半天不見,就已成了陰陽兩隔。
    “陛下駕到!”
    隨著王承恩一聲高喊,一些早到的京官便就跪地叩拜見禮,不但外麵如此,就連方府中的一眾家丁奴仆也是如此。
    “平身。”
    “謝陛下!”
    朱由檢也沒理他們,邁著四方步便帶著內閣大臣衝入了方府。
    進入方府,沒走兩步朱由檢就見到了,跪在地上已是哭的不成人樣的尚寶司丞,方世鴻。
    見方世鴻哭的這般模樣,朱由檢也不知該說什麽好了,搖了搖頭又寬慰了其幾句後,朱由檢便就帶人走到正堂裏給方從哲的靈位上香了。
    隨著朱由檢的動作,一眾內閣大臣便也緊隨其後,先是當今首輔韓爌,再又是畢自嚴、李標、李邦華、王永光、楊景辰、錢龍錫、最後才輪到了張書緣。
    挨個上完了香,眾人便就陪同著朱由檢開始慰問起了方從哲的夫人……
    安慰了老夫人良久,朱由檢也很是落寞噓噓,隻因這方從哲走的太突然了。
    而方從哲是嘉靖四十一年生人,距今也不過才六十六歲,按他這年齡來說是遠不到說走就走的地步的。因為他方從哲可不是什麽得不到醫食保障的人,他是做過大明兩朝首輔的人物!
    但沒辦法,人走了就是走了。
    歎了口氣後,朱由檢便就掃向了屋內的一眾京官,他在想這些人裏究竟那些人是那所謂的“浙黨”又有那些人會接替方從哲的位置?
    而張書緣則是毫無所感,在他看來有沒有方從哲不重要,因為沒了他,浙黨還是浙黨,絕不會因為沒了領袖就向東林黨投降,內部更不會亂!
    張書緣想的沒錯,在曆史中浙黨也的確是這樣的做法,在方從哲死後一眾浙黨人便就集合齊、楚、宣外加閹黨餘孽之力繼續與東林黨人鬥,直至南明滅亡了才算消停。
    而他們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他們雙方代表的利益不同……
    在祭奠完了方從哲之後,眾人便就散去了,朱由檢也沒啥心情再找張書緣談話了。
    與眾人分別之後,張書緣便就回到了自己的郡王府上,開始著手書思量起了來年的計劃。
    次日朝會。
    由於方從哲突然去世,今日朝會的第一件事便就成了對其歌功頌德了。
    說實在的,方從哲在任首輔之時是做了些事的,隻不過那些事並未起到什麽大作用,他也隻是做到了在這陰謀詭譎的黨爭之中保全自身。
    所以,在張書緣看來他方從哲有個屁的功勞,眼見朝政崩壞毫不作為,隻為顧全自身性命與利益,所以他方從哲又跟那佞臣又有何區別?至多說他是個循吏,放在太平年間倒還可以,但放在這明末那就基本等於是個佞臣!
    雖然他是這麽想,但架不住此時的社會風氣和輿論,而朱由檢想了想便就尊重大臣們的意見,追封了其為太傅,諡號文端。
    在朱由檢想來,反正人都已經死了,哪怕是給再高的位置也沒什麽問題,總不能他能因為此事再從棺材裏爬出來吧?
    至於張書緣對此決定則是無所謂,連話都沒有說。
    談論完了這件事,朱由檢便就示意朝臣們開始臣奏近日的大事。
    可百官們臣奏的事情,卻是讓張書緣啼笑不易,因為時至眼下,居然還有人企圖臣奏祥瑞來蒙蔽皇帝!
    對此,朱由檢是一陣無語,想也沒想就駁斥了他們的請奏。
    處理完這些雜事,時辰便也到了巳時一刻。
    見百官無事了之後,朱由檢便開始讓淩義渠等人匯報山西一行的事了……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