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行跡敗露

字數:2945   加入書籤

A+A-


    吳權臉上的笑容微微收斂。陽群提出的這個問題,確實尖銳而現實,像一根針紮破了方才略顯樂觀的氣氛。數千人的遷徙,絕非兒戲,這已不是簡單的潛行匿蹤,而是一場規模不小的人口轉移,想要在敵國腹地悄無聲息地完成,幾乎是天方夜譚。他沉吟著,目光掃過周圍險峻的山勢,仿佛在衡量著這條歸途的艱難。
    一時間,山寨前的空地上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隻有山風吹過林梢的嗚咽聲。
    就在這時,一直靜立在吳權身側,沒有發言的祝公道,忽然上前一步,冷削的臉上帶著一種江湖人特有的誠意說:“陛下,甘將軍,陽先生,”他拱了拱手,聲音不大卻清晰地打破了沉寂,“諸位所慮,確是難題。不過,老朽在江湖上行走多年,倒也結識了一些朋友。或許,此事並非無解。”
    眾人的目光瞬間集中到他身上。甘寧性急,忙問道:“祝老先生有何高見?快快請講!”
    祝公道不緊不慢地說道:“從此地廬山往北,不遠便是舒城。舒城地界上,有一位響當當的人物,人稱‘金頭獅子’孟恩。此人是老朽的舊識,為人最重義氣,輕財重諾,在江淮一帶的綠林和鏢行中極有名望。他經營著一家規模不小的鏢局,專做南北保鏢押運的營生,手下趟子手、鏢師眾多,路線熟絡,與沿途各處的關隘、碼頭乃至一些江湖勢力都有些交情。”
    他頓了頓,看向甘寧和陽群:“若二位信得過老朽,信得過孟恩的為人,可將家眷、族人這些不擅長途跋涉、需要妥善安置的人員,先行集結,由老朽修書一封,派人連夜送往舒城,托付給孟恩。讓他以押運‘特殊貨物’或‘遷移大族’的名義,組織一支龐大的鏢隊,一路護送北上。他們的目的地隻需到達豫州汝南郡即可。”
    祝公道看向吳權,吳權微微點頭示意他繼續。
    “甘將軍、陽先生有所不知,如今魏國已被我北漢所滅,汝南郡已是北漢國與吳國的邊境郡地了。隻要隊伍能安全進入汝南地界,便可得到北漢國的接應,再無風險。孟恩此人能力卓著,信譽極佳,走通這條北路,應當比我們想象的要穩妥得多。”
    甘寧和陽群聽完,對視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希望的光芒。甘寧用力一拍巴掌:“好!這個法子好!俺聽說過‘金頭獅子’的名頭,是個講義氣的好漢子!把家眷托付給他,俺放心!”
    陽群沉吟片刻,也緩緩點頭,臉上的凝重之色稍減:“若真有如此可靠的路線和人物,家眷之憂確實可解。祝老先生,多謝仗義相助!”他對著祝公道鄭重一揖。
    祝公道連忙還禮:“陽先生客氣了,分內之事,皆為陛下分憂。”
    然而,陽群心思縝密,解決了家眷問題,立刻想到了另一重困難:“家眷可由孟恩的鏢隊護送,這確是解了後顧之憂。然而,我等麾下尚有兩千餘能戰之士,這些人目標同樣不小,且皆需跟隨陛下與興霸兄行動,我們又該如何走?總不能也混入鏢隊,那恐怕立刻就會引來懷疑。”
    這一次,吳權沒有再猶豫,他顯然早已思考過這個問題,胸有成竹地接過話頭:
    “陽先生問到了關鍵。精銳戰力,自然不能與家眷同行,那樣反而不安全。”吳權目光炯炯,透露出帝王的決斷,“我們的路線,與來時大致相仿,但更為直接。仍從襄安方向走,經蕪湖,然後利用水路,乘船沿江東進,再轉入邗溝,北上淮水,最終進入徐州地界。”
    他頓了頓,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一種令人心潮澎湃的誘惑力,特別是對甘寧:“而且,到了徐州東海郡,朕要讓你,甘興霸,好好看一看我北漢國的水軍艦隊!雖然初創,艦船或許不及吳國精良,但士卒皆北方健兒,渴求良將統領!那才是你真正的用武之地!”
    甘寧一聽“水軍艦隊”四個字,眼睛瞬間亮得嚇人,呼吸都急促了幾分。他落草前便是縱橫長江的錦帆賊,對水戰、對戰艦有著近乎本能的渴望與熱愛。吳權這番話,簡直說到了他的心坎裏,比任何高官厚祿的許諾都更讓他激動。
    “水軍!艦隊!好!太好了!”甘寧興奮地搓著手,幾乎要手舞足蹈,“陛下放心!隻要有船,有水軍,俺老甘一定給您帶出一支能橫掃江海的虎狼之師來!”
    陽群見甘寧如此,又見吳權計劃清晰,連目的地和後續安排都已想好,心中最後一點疑慮也消散了。他拱手道:“陛下深謀遠慮,我等佩服。既然如此,事不宜遲,我等即刻準備,盡快啟程!”
    雙方計議已定,氣氛頓時輕鬆熱烈起來。甘寧興衝衝地就要下令讓山寨收拾行裝,陽群也準備去安排家眷集結事宜,隻等祝公道書信一到,便分頭行動。
    然而,世間之事,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看似已經化解的危機,卻在他們身後悄然滋生。
    襄安縣令孫潘,那個看似玩世不恭、貪婪無度的小官僚,在吳權一行人離開襄安之後,獨自坐在後堂,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他反複琢磨,一種強烈的“上當”感攫住了他——那夥人應該不是北漢簡單的細作,他們一定帶著某項重要的任務來的廬江郡,似乎他們還要去廬山……哎呀,自己怎麽就為了一箱銀子和那名姓吳客商的一句空口承諾,就糊裏糊塗地放了行,這要是被上麵查出來……
    孫潘越想越怕,冷汗直流。他不敢再隱瞞,為了撇清責任,甚至為了搶個“揭發”的功勞,他立刻連夜修書,將吳權等人的形貌、人數、疑似去向廬山方向),以及自己的猜測,一五一十,緊急報給了他的父親——廬江太守孫輔。
    孫輔接到兒子的密報,驚得魂飛魄散!疑似北漢的重要人物可能潛入廬江郡,還上了廬山與賊寇勾結?這簡直是塌天之禍!他絲毫不敢怠慢,一方麵火速下令,調動廬江郡能調動的所有兵馬,星夜兼程,趕往廬山,務必將所有下山通道團團圍住,一隻鳥也不許放出去!另一方麵,他立刻寫下十萬火急的奏表,將此事詳細說明,用上最快的八百裏加急快馬,直送吳國京都,報與皇帝孫權得知!
    就這樣,就在吳權與甘寧、陽群約定路線、準備啟程之際,一張無形的大網,已經開始向著廬山迅速收攏。危機的陰影,以遠超他們預期的速度,驟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