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回 黛玉析忠義 賈府明正道

字數:5774   加入書籤

A+A-


    話說林黛玉於學堂講罷忠義故事,眾子弟心潮澎湃,對忠義之道萌生深切向往。然林黛玉深知,忠義絕非表麵那般簡單,需明辨是非,切不可流於愚忠愚義。數日後,她又召集眾子弟於學堂,欲將此中深意細細剖析。
    這日,晨曦透過雕花窗欞,宛如絲絲縷縷的金線,在學堂青磚地麵灑下斑駁光影。林黛玉身著一襲月白綾羅長衫,那質地輕柔得仿若月光傾灑而下,又似山間流淌的清泉,靈動而飄逸。衣擺精心繡就的淡紫色鳶尾花,花瓣脈絡細膩逼真,每一條紋理都仿佛蘊含著生命的氣息,仿若微風輕輕拂過,便會顫動著舒展身姿。她頭戴一支溫潤白玉簪,簪頭雕琢成如意形狀,線條流暢自然,瑩潤光澤中透著一股淡雅的貴氣,簡約之中盡顯典雅之韻。隻見她蓮步輕移,身姿婀娜宛如弱柳扶風,款步入堂。
    眾子弟早已等候多時,見她前來,趕忙整齊起身,身姿挺拔如鬆,恭敬行禮,齊聲說道:“母親嬸嬸)安。”那聲音洪亮有力,猶如洪鍾般在學堂內久久回蕩,仿佛帶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林黛玉的敬重。林黛玉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溫和笑意,那笑容恰似春日裏初綻的花朵,輕柔而溫暖,她輕輕抬手,如同拂過琴弦般優雅,示意眾人落座,目光如春日暖陽般溫和且深邃,緩緩環顧四周後開口:“前幾日與你們講了忠義之事,諸位心中想必已有感悟。但忠義二字,看似簡單,實則暗藏諸多微妙之處,今日便與你們細細剖析,以免走入歧途。”
    眾人皆正襟危坐,神色莊重,眼神中滿是專注與期待,猶如嗷嗷待哺的雛鳥,渴望汲取知識的養分。林黛玉輕抿如櫻桃般嬌豔的嘴唇,那嘴唇恰似三月桃花,不點而朱,神色逐漸凝重起來,微微側身,目光似穿越時空的長河,緩緩說道:“忠義雖為美德,卻絕非盲目順從,切不可淪為愚忠。就如那比幹,乃殷商王室重臣,眼見紂王無道,殘害忠良,禍亂朝綱,百姓苦不堪言。心中不禁泛起對紂王暴行的憤慨,那憤慨如熊熊烈火在心中燃燒,又對比幹的忠義之舉深感敬佩,暗忖賈府子弟若能秉持這般忠義,家族何愁不興 )
    比幹秉持對殷商社稷的忠義,多次冒死進諫。他不顧個人安危,一心隻為拯救國家於危難,此乃大忠大義之舉。然而,紂王昏庸至極,不僅不聽勸諫,反而殘忍地剖了比幹之心。比幹雖死,但他的忠義之舉,光照千秋,為後世敬仰。但從另一角度看,若比幹能審時度勢,尋求其他拯救殷商的途徑,而非一味死諫,或許能有不同的結局。這便告訴我們,忠義並非愚笨地堅持,亦需智慧與變通。”
    賈蘭微微皺眉,劍眉緊擰在一起,仿佛兩座即將交匯的山峰,陷入沉思。片刻後他起身,身姿矯健,恭敬抱拳說道:“嬸嬸所言極是,比幹之忠令人敬佩,但其方式或許可再斟酌。孩兒以為,忠義既要堅守本心,又要懂得權衡利弊,尋求最佳之法,方能真正實現忠義的價值。”說罷,目光堅定地看向林黛玉,眼神中透著睿智與果敢。林黛玉讚許地點點頭,眼中滿是欣慰之色,猶如一灣清澈的湖水泛起溫柔的漣漪,說道:“蘭哥兒悟性極高,正是此理。忠義絕非頭腦一熱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抉擇。”
    這時,賈珩忍不住起身,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急切與困惑,拱手說道:“二嫂嫂,那如何才能做到審時度勢,不盲目盡忠呢?”林黛玉目光溫和地看向賈珩,眼中滿是鼓勵與耐心,猶如春風化雨般說道:“珩哥兒此問甚好。這便需你們多讀書,增長見識,明事理。遇到事情,不可急於下判斷,要冷靜思考,看清局勢。就如比幹,若能知曉紂王已無可救藥,或許可另尋能拯救殷商百姓之人,而非將希望全寄托於紂王一人。讀書可以讓你們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經驗,明白何時該堅持,何時該變通。就像《論語》中說‘三思而後行’,凡事多思考幾遍,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林黛玉頓了頓,輕輕拂了拂衣袖,那衣袖如同流雲般飄動,又接著說道:“再看那三國時期的陳宮。陳宮原本輔佐曹操,見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般話後,認為曹操心術不正,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眼中閃過一絲不屑,那不屑如同利刃,為曹操的自私行徑而不齒,又憂慮賈府子弟若不辨善惡,恐入歧途 )後來,陳宮輔佐呂布。
    呂布雖有萬夫不當之勇,但剛愎自用,不聽陳宮之計。即便如此,陳宮始終堅守自己的選擇,在呂布兵敗後,也不願投降曹操,最終慷慨赴死。陳宮對呂布,可謂盡忠,但他當初選擇呂布,卻未看清其本質,且在明知呂布難成大事的情況下,仍一味愚忠,未能及時止損,實在令人惋惜。由此可見,忠義之前提,是要擇明主而事,若所忠之人背離正道,仍盲目追隨,便是愚忠。”
    隻見林黛玉手持書卷,蛾眉微微一蹙,神色間略帶憂思,輕聲說道:“昨夜,我讀了些前朝舊史,心中感慨如亂麻般紛擾,便想著與你們再講講那愚忠之事,也好讓大家有所警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話說那前朝,有一臣子,名為蘇穆。這蘇穆自幼便浸淫在詩書典籍之中,胸懷匡扶天下、報效國家的鴻鵠之誌,對君主的忠心,恰似那磐石般堅定不移。彼時,天下局勢猶如狂風中的湖麵,動蕩不安,四方戰火紛飛,硝煙彌漫;朝堂之上更是亂象叢生,黨派林立,各懷鬼胎,紛爭不休。
    而那君主,並非聖明之主,耳根子極軟,偏聽偏信,被奸佞之臣如木偶般操控。那些奸佞之徒,為謀一己之私利,極盡諂媚之能事,蒙蔽君主視聽,屢屢進獻讒言,打壓朝中忠良之士。蘇穆心懷赤誠,數次冒死進諫,欲撥亂反正,無奈皆被那奸佞之臣橫加阻攔,不僅如此,還遭惡意詆毀,聲名受損。
    然而,蘇穆卻並未因此對君主心生半分怨懟,他心中所思所想,依舊是如何為君主排憂解難,如何保國家社稷之安穩。恰在此時,外敵如餓狼般入侵,邊疆告急。蘇穆見此情形,義憤填膺,主動向君主請纓,願率軍出征,擊退外敵,保家衛國。他本就胸藏韜略,腹有良謀,一心想著在戰場上大展身手,立下赫赫戰功,護百姓於水火,守家國之安寧。
    怎奈那君主已被奸佞徹底蠱惑,在戰事膠著的關鍵時刻,竟下了一道荒謬至極的旨意,令蘇穆即刻撤軍。蘇穆深知,此時撤軍,無異於前功盡棄,且會讓敵軍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長驅直入,百姓必將再次陷入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可他心中執念深重,念及“君命不可違”的古訓,竟未做絲毫猶豫,毅然決然地遵從此令。
    大軍回撤途中,果不其然遭遇敵軍精心設下的埋伏。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蘇穆雖臨危不懼,奮勇抵抗,親自率軍與敵軍展開殊死搏鬥,怎奈敵軍勢大,且有備而來,終究是回天乏術,軍隊傷亡慘重,慘不忍睹。
    待回到朝中,蘇穆滿心期待君主能明察秋毫,知曉他的一片忠心與此次出征的艱難。然而,那奸佞之臣豈會放過這等落井下石的良機,竟誣陷蘇穆作戰不力,導致戰事失利。那昏聵的君主不做任何調查,偏聽偏信,竟將蘇穆下獄問罪。
    即便身處陰暗潮濕的牢獄之中,受盡百般折磨,蘇穆依然未曾對君主有過半分怨言,心中始終認為君主隻是一時被奸佞蒙蔽了雙眼,總有一日會恍然大悟,明白他的赤膽忠心。他每日在獄中,望著那狹小的天窗,心中所想仍是君主的安危與國家的命運,卻不知那君主早已被奸佞玩弄於股掌之間,將他這個忠心耿耿的臣子拋諸腦後,更不顧國家已然在內憂外患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如此愚忠之舉,實在是可悲可歎。為臣者,忠心固然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可也需明辨是非,審時度勢,萬不可盲目聽從那荒謬至極的旨意,將國家與百姓的生死存亡置於不顧。這等愚忠,非但未能挽救國家於危難之際,反而讓奸佞之臣陰謀得逞,使得國家陷入更深重的災難之中。言罷,林黛玉輕輕搖頭,麵上滿是惋惜之色,眼神中透露出無盡的感慨與憂慮。
    賈玉瀾若有所思,秀眉微蹙,猶如春日裏被微風輕拂的柳葉,起身說道:“母親,如此說來,忠義不僅要忠誠於人和事,更要忠誠於正道。若所忠之事有違正義,便不應盲目堅持,需及時回頭。”說罷,眼中透露出聰慧與堅定,那眼神仿佛夜空中閃爍的星辰,明亮而堅毅。林黛玉欣慰地笑道,笑容如春日綻放的花朵般燦爛,恰似陽光穿透雲層灑向大地,說道:“玉瀾說得對,忠義需以正道為指引,心中要有一杆衡量是非的秤。心中有了這杆秤,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能堅守正義,不迷失方向。”
    此時,賈琮也站起身來,他撓撓頭,臉上帶著幾分憨厚與純真,問道:“嬸嬸,那咱們在賈府,如何才算對家族盡忠呢?”林黛玉看著賈琮,目光中滿是慈愛,耐心說道:“於賈府而言,你們努力上進,修身立德,不惹是生非,為家族增光添彩便是盡忠。若見家族中有不當之處,也要敢於諫言,助家族走上正道。就如同建造一座大廈,每一塊磚石都要穩固,每一個梁柱都要正直,賈府才能屹立不倒。你們每個人都是賈府的磚石梁柱,隻有大家齊心協力,秉持正義,賈府才能繁榮昌盛。”
    林黛玉目光掃過眾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咱們賈府子弟,日後無論身處何境,麵對何事,都要明白忠義並非愚忠。對家族、對國家盡忠,要以智慧和理性為支撐,以正義和道德為準則。不可為了所謂的忠誠,而做出違背良心、損害家族或國家利益之事。”
    眾子弟齊聲應道:“謹遵母親嬸嬸)教誨!”聲音堅定而洪亮,充滿了對正道的追求與堅守,仿佛誓言般在學堂內久久回蕩。
    自此次講學之後,賈府眾子弟對忠義之道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以明辨是非、堅守正道為行事準則。
    賈蘭在治學過程中,不僅追求知識的積累,更注重品德修養,力求成為一個有智慧、有擔當的忠義之士。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如同金色的紗幔,輕柔地灑在賈府花園的小徑上,賈蘭便已起身,身著素色長袍,手持書卷,在花園的亭中誦讀經典。遇到疑惑之處,他或皺眉沉思,那眉頭緊鎖的樣子仿佛在與書中的難題進行一場激烈的較量;或來回踱步,腳步沉穩有力,每一步都似乎在丈量著知識的深度,直至領悟其中真諦。他深知,唯有自身學識淵博,品德高尚,方能為家族和國家貢獻力量。透過亭外搖曳的翠竹,那翠竹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為他的努力而鼓掌,仿佛能預見他未來的擔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賈玉瀾在經營茶樓時,秉持正義,不與奸商同流合汙,若遇不合理之事,敢於據理力爭,以維護家族聲譽。茶樓內,裝飾典雅,木質的桌椅散發著古樸的氣息,牆上掛著幾幅水墨字畫,更添幾分雅致。茶香四溢,那嫋嫋的茶香仿佛能沁入人心。她笑迎每一位茶客,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陽,溫暖而親切,用心經營著茶樓的每一個細節。一日,有茶商欲以次充好,賈玉瀾嚴詞拒絕,那茶商惱羞成怒,臉色漲得通紅,猶如熟透的番茄,擼起袖子欲尋釁滋事。
    賈玉瀾毫不畏懼,身姿挺直如鬆,義正言辭地說道:“我賈府行事,向來光明磊落,絕不做這等坑蒙拐騙之事。你若再糾纏,休怪我不客氣!”那聲音清脆響亮,如同洪鍾般在茶樓內回蕩。那茶商見狀,被賈玉瀾的氣勢所震懾,心中雖有不甘,但也隻好灰溜溜地走了。此事傳出,眾人皆對賈玉瀾和賈府稱讚有加,賈府的聲譽在當地更加響亮。
    賈海、賈安等年幼子弟,在待人接物中,也懂得了分辨善惡,不盲目跟從,堅守正義之道。學堂裏,他們認真學習,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如同渴望知識的小海綿,不斷吸收著老師傳授的智慧。課後,他們互相幫助,一同探討學問。一日,有外姓孩童欺負賈府年幼子弟,那外姓孩童身材高大,麵露凶色。
    賈海、賈安挺身而出,擋在前麵,他們雖然身形稚嫩,但眼神堅定,大聲說道:“不許欺負人!有什麽事衝我們來!”那聲音雖帶著幾分稚嫩,卻充滿了勇氣。那外姓孩童見他們小小年紀,卻如此勇敢正義,心中不禁有些膽怯,原本囂張的氣焰頓時消散,灰溜溜地跑了。
    且看賈府在林黛玉的循循善誘下,眾子弟以明辨後的忠義為指引,在人生道路上穩步前行,賈府能否借此再度興盛,續寫家族輝煌,且聽下回分解。
    詩曰:
    黛玉詳析忠義篇,是非明辨理昭然。
    比幹死諫留青史,陳宮愚忠惹歎憐。
    子弟聆聽開智竅,家族承訓譜新篇。
    且期正道常相伴,賈府重輝耀世間。
    喜歡新良緣請大家收藏:()新良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