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積德行善

字數:2430   加入書籤

A+A-


    正想著,王相堯送來一個物件,臉色沉重。
    崇禎拿過來看了看,隻見那物件是一方龜紐金印 , 印麵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印身鏨刻著 “蜀王之寶” 四字。
    這枚金印原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的信物,曾在蜀地王府中見證過數代宗親的興衰。
    隨金印一同呈送的,還有另一枚 “蜀世子寶”。
    按後世度量衡換算,此印邊長約 10 厘米,厚 3 厘米,入手竟有十多斤重。
    作為明代蜀王世子的身份信物,這枚金印曆經蜀王府數代傳承,本應是宗室血脈延續的象征,蜀王遭難後卻蒙塵於江底。
    看著王相堯的臉色,崇禎知道,他這是擔心自己發火。
    畢竟,這些年每逢藩王遭流賊屠戮,自己總會因盛怒而誅殺當地官吏。此刻兩枚金印的出現,恰似兩聲悶雷,隨時會掀起狂風暴雨。
    隻是,現在的崇禎完全不怒,臉上毫無波瀾,隻是問道:
    “應該還有襄王、楚王、瑞王、岷王、荊王、惠王、長陽王、鬆滋王、安仁王、貴陽王的印信吧。”
    王相堯小心道:“回陛下,按名冊該是有的。但是現在還沒找到。”
    崇禎點點頭:“尋著了便一並裝箱,著人快馬送進京師,叫太子在文華殿側辟出專殿擺放,警示後人。”
    “遵旨。”
    王相堯正要離去,門外有侍衛匯報:
    “啟奏陛下,營外有兩個自稱宗室的人求見,一個說叫朱統鑰,自稱是益王之後;另一個自稱朱容藩,說是楚王的血脈。”
    崇禎微微皺眉,心道:
    “朕記的朱容藩是楚藩遠支,曆史上在永曆初年被封為定武侯,後割據四川,自稱天下兵馬大元帥,因叛亂被南明將領李占春擒殺。
    朱統鑰……沒聽說過。不過,朕不準備養太多明皇子嗣。”
    想到這,崇禎問道:“他們二人是單獨前來麽?有沒有帶兵或者仆從?”
    “回陛下,隻有兩個衣衫襤褸的年輕人,沒帶一兵一卒,也沒有金印、玉牌等信物。”
    “嗯。”崇禎應道,“王相堯,去審一審,若是敢冒認天潢貴胄,不必報來,就地斬了。”
    王相堯聞聲心道:
    “陛下隻說冒名攀附的就地斬首,沒說其他,這分明是給營外那兩個不知死活的人定了死罪。我過去隨便審審,殺了便是。”
    他領旨而去,不多會兒送回兩個人頭:
    “啟稟陛下,奴婢審明白了,此二人是獻賊軍中的賊兵,揣著匕首想混進來行刺。”
    崇禎滿意地點點頭:
    “你做得很好!以後再有自稱皇室宗親或者各王子嗣前來投靠的,都要好好審一審。”
    他頓了頓,自言自語道:
    “如今宗室玉牒已記三十餘萬丁口,每年耗去八百萬石祿米。就算折半支給,也得四五百萬石,耗去朝堂四成稅賦。
    倒不如借這亂世當口,各州府的親王郡王多被誅殺、鎮國將軍至奉國中尉各等宗爵亦多流散四方的機會,能不認的一概不認,不再入籍造冊,任其自謀生路罷。
    至少,他們不會因為‘食祿而不治事’的祖製,不得仕宦、不得務農、不得為商,不得出城百裏,隻能等著朝堂撥付俸祿。
    一旦朝堂財政陷入困難,低級宗親便陷入貧困,最終餓死家中。
    朕,這也算是積德行善。”
    ……
    三天後。
    江底的沉銀因為地點集中、江水不深、將士能幹等有利因素,大多被撈了出來。
    經過王相堯、張煌言等人的反複清點後登記造冊,呈到禦前。
    崇禎看到了一整箱冊子沉聲問道:“統計出的總數有多少?”
    王相堯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