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夜行者(三)

字數:3116   加入書籤

A+A-


    淩晨五點,天色依舊漆黑如墨,山口村被一片寂靜籠罩著,隻有遠處傳來幾聲犬吠。程望獨自一人在田野裏來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格外沉重,仿佛要將這片土地的秘密踩出來。
    山口村外沿村道農用小道上,采集到的兩枚42碼登山鞋印已被醒目地標注編號。他神情專注,指揮著技術偵查組:“拍圖測距要精準,用粉末複印的時候注意細節,準備比對嫌犯可能的鞋底紋路型號。”
    “證據連點成線,這就是我們要的方向。”他指著地圖上的腳印點和村口兩個煙蒂的坐標,對林嘯和技術員說道。
    林嘯眉頭緊鎖,焦急地說:“但我們沒法從這唯一的鞋印判斷出鞋款啊,42碼的鞋太常見了。”
    程望目光沉穩而堅定,思索片刻後說道:“我們可以查周邊五十公裏內所有正規登山鞋銷售記錄,尤其是42碼的。不僅如此,要仔細詢問銷售人員,看能不能回憶起購買者的特征。同時篩選出可能買家,再通過支付方式鎖定身份。如果是線上支付,就從交易記錄入手;要是線下現金交易,就從周邊監控找線索。”
    技偵員聽後,迅速點頭,立刻著手組織工作。
    早上八點,陽光剛剛灑在大地上,程望帶領團隊來到王家所在的村道口雲南工商所,申請調取監控流量記錄。
    一路走訪下來,發現十公裏範圍內僅有三名村民安裝了私家監控。然而,這些監控大多集中在中午時段,淩晨時分,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線路都是斷開的。
    村口僅一家旅館有個老式錄像頭,畫麵模糊不清,錄製頻率也很低。程望和隊員們盯著那模糊的畫麵,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經過仔細辨認,終於識別出在淩晨11點的時候,有一輛灰色三廂轎車長時間停留在附近。但可惜的是,車牌被巧妙地打了馬賽克,極有可能是嫌疑人踏足此地。
    程望當機立斷,指示道:“凡是灰色三廂轎車,01  05年注冊的,排除家用國民品牌後,把車主名全部調出。我們再進一步排查。”
    午後,陽光變得熾熱起來。刑偵組帶隊回到學校,重點調查王一丁的上下學線路。孩子原本就讀鎮小學,但因為前段時間學校停電,改走了小路,經常由鄰家姐姐牽手送學。
    程望親自調取了鎮學校端監控,一幀一幀地仔細查看。終於,在3月下旬的監控畫麵中,發現了一名身影異常的中年男子。他身穿深色外套,背著一個大包,從田間小徑經過一年級教室門前時,逗留了整整1分鍾後才離開。而且,他反複出現在孩子返校與送學時的監控畫麵中。
    隻見那男子,腳步看似隨意,卻又時不時地往教室裏張望,眼神在孩子們身上遊移,停留片刻後又迅速移開,似乎在刻意掩飾自己的行為。
    “不一定是他,但肯定是踩點。”程望神色凝重地沉聲道。
    回到指揮部,程望與村委及鄰居一起審查筆錄。這時,有位村民突然回憶道:“案發前兩周的一個傍晚,我看到有人騎摩托繞村多次,還在田埂上停留了好一會兒,一直盯著王家屋看。那人戴著頭盔,看不清臉,但身形看著挺壯實的。”
    程望聽後,腦海中那些分散的線索,仿佛拚圖的碎片,逐漸拚接出一幅可視圖譜。
    晚上七點,夜幕降臨,指揮部裏燈火通明。程望在指揮部長麵前,鄭重地提交初步畫像報告:
    ?\t年齡:35  45歲;從作案手法的成熟度和體力來看,這個年齡段較為合理。
    ?\t衣著:身著灰\深色衣物;根據監控畫麵和村民回憶,多次出現的可疑人員穿著此類顏色衣服,且這種顏色便於在夜間行動時隱藏身形。
    ?\t通勤方式:單車或摩托通勤;結合村民看到騎摩托繞村以及學校監控中男子的出現方式推測。
    ?\t環境熟悉度:熟悉山區小道及人群稀少時間;選擇偏遠山村作案,且能避開人群,說明對周邊環境和人員活動規律有了解。
    ?\t體力與能力:有足夠力氣控製成年男子與兒童,具備持續殺人能力;從案發現場死者情況判斷。
    ?\t作案特點:操作冷靜、無痕跡,反偵查意識強;現場幾乎沒有留下關鍵線索,處理屍體等行為有條不紊。
    ?\t可能區域:可能來自鄰省或流動區域,因作案類型在外省已有檔案;綜合多起類似案件發生地點以及作案手法的相似性推測。
    江州市局迅速與兩省刑偵聯動,啟動跨區協查,通報相關分局進行比對分析。
    同時,跨省協查辦公室收到三省檔案組比對結果,確認三起舊案龍南、北川、荊坪)作案手段高度近似,正式開啟“山口村係連環案”,將鎖定嫌疑人為國家級重點關注目標。整個過程紀錄逐步納入專偵組檔案。
    夜晚十一點,萬籟俱寂。程望獨自一人在檔案室整理資料,微黃的燈光灑在他疲憊卻堅定的臉上。他望向牆上的時間線圖表:2001年11月、2002年3月、2003年1月、2005年6月。這些時間點,如同一個個沉重的烙印。
    他輕歎一句:“如果人是惡的,他不是偶爾抬頭,而是走在路上。”
    這一夜,他發送了一封加急報告至市局副局長,明確請求擴大協查範圍:對42碼鞋底進行全麵監測,排查三省所有摩托注冊人中年齡相符者,同時對灰色三廂轎車一類車輛進入村莊半徑內進行詳細的軌跡重建。不僅要調查車輛行駛路線,還要走訪沿途居民,查看是否有異常情況。
    很快,程望收到三省協查反饋,二省認定在嫌疑車型範圍內出現3次出租駕駛記錄。然而,駕車時間未完全與案發點時間重疊。
    麵對這一情況,程望深知排查工作刻不容緩。他立刻組織人員,對這3次出租駕駛記錄展開深入調查。一方麵,詳細調查出租車在案發時間段前後的行駛路線,看是否經過案發相關地點;另一方麵,全力尋找當時的司機,仔細詢問乘客的特征、上下車地點、交談內容等細節。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可能的乘客,希望能從他們那裏獲取更多線索。案件進入“關鍵拚圖時刻”,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