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街巷裏的百味課
字數:2554 加入書籤
美食從係統:擺攤開始第702章:街巷裏的百味課
清晨五點的老菜場後門,林陽正將一筐新鮮艾草倒進石臼,蘇瑤拿著木槌捶打的動作帶起艾草的清香。係統麵板在晨光裏閃著微光:【主線任務:解鎖“地域小吃隱藏菜單”,24小時內教會15名學員製作8種冷門特色美食,任務獎勵:百年老鹵配方+可移動廚房模塊】
“第一位學員到了。”蘇瑤擦了擦額頭的汗,看向推著三輪車來的陳姨,車鬥裏裝著剛蒸好的糯米,“陳姨想學製安徽黃山的清明粿,說是女兒在外地總念叨這口。”
林陽將捶好的艾草擠幹水分,和糯米粉按13的比例混合,邊加溫水邊揉:“清明粿的麵團要‘三光’——盆光、麵光、手光。500克糯米粉加150克艾草泥,300毫升溫水,揉到麵團能捏成球不鬆散。鹹餡是春筍、臘肉、豆幹各200克切丁,加一勺辣醬炒香;甜餡用黑芝麻300克拌150克白糖,再加50克豬油拌勻,這樣才夠潤。”
他捏起麵團搓成小球,用拇指按出窩狀:“包的時候邊緣要捏出花邊,既能鎖住餡料,又好看。蒸屜墊粽葉,上汽後蒸8分鍾,關火燜2分鍾,不然會粘皮。記著,吃不完要冷藏,第二天煎一下,外皮焦脆更好吃。”
第二位學員是開早餐店的小趙,想學浙江溫州的燈盞糕。蘇瑤舀起黃豆漿:“麵糊是黃豆和大米按12泡6小時,打成漿加少許鹽,稠度要能掛住筷子。蘿卜絲擠幹水分,加蝦皮、蔥花、雞蛋拌勻——燈盞糕的模具要先熱油,舀一勺麵糊轉一圈,放蘿卜絲,再蓋一勺麵糊,炸到金黃浮起,外脆裏嫩,咬開要冒熱氣。”
係統提示音突然響起:【觸發“非遺美食”支線,解鎖福建莆田紅團】。林陽從竹筐裏拿出紅曲粉,和糯米粉按110的比例混合:“紅團的紅色得用天然紅曲,500克糯米粉加50克紅曲粉,300毫升溫水揉成粉紅色麵團。餡料是綠豆沙300克加100克白糖,捏成小球。包好後用木模壓出花紋,墊香蕉葉蒸10分鍾,過年吃寓意團團圓圓,平時擺攤可以做甜鹹兩種餡。”
第三位學員是想做夜市的小情侶,點名要學湖南長沙的糖油粑粑。林陽把糯米粉和粘米粉按41混合,加溫水揉成光滑麵團:“500克粉加350毫升水,醒15分鍾後搓成乒乓球大小的球。油溫六成熱下鍋,慢炸到金黃,撈出瀝油。糖汁是300克白糖加100毫升水,熬到起大泡,倒粑粑翻勻,裹上糖霜,咬一口要流心,甜而不膩。”
蘇瑤那邊已經圍了幾個學員,她正在教做雲南的豌豆粉。“幹豌豆泡12小時,打成漿過濾,500克豌豆漿加1000毫升水,小火煮到濃稠,倒盆裏冷藏4小時凝固。切成長條,調料是生抽、香醋、花椒油、小米辣,再加一勺肉醬——肉醬是豬肉末加豆瓣醬炒香的,拌豌豆粉滑嫩爽口,夏天賣最受歡迎。”
中午來的是位寶媽,想學江西南昌的白糖糕。林陽揉著麵團:“糯米粉500克加250毫升溫水,揉到能拉出手套膜,醒30分鍾。搓成長條,切成小段,每段揉成圈,像甜甜圈。六成熱油炸到膨脹,撈出滾白糖,外酥裏軟,帶點嚼勁,剛出鍋最好吃,涼了可以蒸一下回軟。”
第四位學員是做外賣的小李,想學貴州遵義的雞蛋糕。蘇瑤調著麵糊:“低筋麵粉和玉米澱粉按31,500克粉加300克白糖、5個雞蛋,用打蛋器打到提起能畫出花紋。模具刷油,倒八成滿,烤箱180度烤20分鍾,表麵金黃開裂就好。這種雞蛋糕不用一滴水,靠雞蛋打發蓬鬆,甜香濃鬱,配豆漿絕了。”
傍晚來的學員想學山東濟南的油旋。林陽擀著麵團:“麵粉500克加250毫升溫水,少許鹽,揉成麵團醒30分鍾。擀成薄餅,刷油撒蔥花,卷成螺旋狀,壓平擀圓,六成熱油炸到兩麵金黃,中間要空心,咬著酥脆掉渣。記著,卷的時候要鬆,不然炸不透,沒空心就不好吃了。”
最後一位學員是擺攤賣小吃的大叔,想學山西太原的灌腸。林陽舀起蕎麥麵:“蕎麥麵和水按13調成糊,加少許鹽和堿麵,蒸20分鍾凝固。切成長條,平底鍋少油,煎到兩麵焦黃,澆上蒜水、醋、辣椒油,酸辣爽口,是山西人最愛的街頭小吃,成本低,利潤高,擺攤最合適。”
夜幕降臨時,15位學員捧著自己做的美食站成一排。陳姨的清明粿青綠油亮,小趙的燈盞糕金黃酥脆,寶媽的白糖糕雪白滾圓。係統麵板彈出:【任務完成,獎勵發放】,林陽看著蘇瑤把百年老鹵的配方貼在牆上——八角5克、桂皮3克、香葉2片、草果1個、丁香1克,還有最重要的“每天加新湯,二十年不斷火”。
“其實啊,”林陽拿起一個紅團遞給大叔,“美食的比例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就像這紅團,糖多一分則甜膩,少一分則寡淡;就像做生意,實在多一分則暖心,少一分則難久。擺攤不光是為了賺錢,是讓每個路過的人,都能嚐到一點地方的味道,記住一點生活的甜。”
蘇瑤笑著打開可移動廚房模塊,裏麵整齊地擺著各地小吃的模具:“明天咱們教西北的漿水麵、西南的葉兒粑,還有沿海的海蠣煎。”她看向林陽,眼裏的光映著路燈,“畢竟,這街巷裏的百味,得有人一代代傳下去,才叫人間煙火啊。”
夜風帶著食物的香氣穿過菜場,學員們的笑聲混著三輪車的鈴鐺聲,成了老街上最溫柔的背景音。林陽看著牆上的配方,忽然明白,最好的教程從來不是精確到克的比例,而是帶著溫度的“多一分用心,少一分將就”——這才是美食裏最動人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