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承天大朝儀!群臣的不安!

字數:4060   加入書籤

A+A-


    晨曦微露,金色的霞光穿透雲層,灑在巍峨的紫禁城上,將琉璃瓦映照得熠熠生輝。
    承天元年正月十五,新朝大朝儀如期舉行,這是承天帝朱標登基後首次主持的盛大朝會,關乎大明未來的政治走向,注定被載入史冊。
    天剛破曉,午門之外已人聲鼎沸,文武百官身著嶄新的官服,按品級高低整齊列隊,肅穆恭敬。
    吏部尚書茹瑺、戶部尚書鬱新、禮部尚書陳迪、兵部尚書齊泰、刑部尚書暴昭、工部尚書嚴震直六位尚書領銜文臣隊列,冠帶整齊、神色凝重;宋國公馮勝、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等開國武勳則身披鎧甲,立於武將之列,氣勢凜然。
    百官齊聚,空氣中彌漫著既興奮又不安的複雜氣息,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難以掩飾的忐忑與期待。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新帝登基,這大朝儀上必然要宣布新政,往後的日子可就不一樣了。”吏部尚書茹瑺撚著胡須,低聲對身旁的戶部尚書鬱新說道。
    他掌管百官考核任免,最是清楚新帝即位意味著朝堂格局可能麵臨的變動,心中既有對新政的期待,也有對自身職位的顧慮。
    鬱新深以為然地點點頭,眉頭微蹙:“是啊,洪武朝的規矩嚴苛了這麽多年,新帝性子仁厚,想必會有變革。隻是這新政不知會觸及誰的利益,咱們這些人能不能保住現有的位置,還未可知啊。”
    作為戶部尚書,他深知江浙賦稅、財政調度等問題的敏感,新政若涉及這些領域,自己肩頭的擔子必然更重。
    禮部尚書陳迪接口道:“依我看,新帝自小受大儒教導,仁心宅厚,新政定然離不開‘仁政’二字。咱們隻需恪守本分,順應時勢,想必不會有太大問題。”
    話雖如此,但他的眼神中仍難掩一絲不安——禮部掌管禮儀教化,若新政對禮製有所調整,自己也需重新適應。
    文臣們三三兩兩聚在隊列邊角,壓低聲音私下議論,話題始終圍繞著即將揭曉的新政展開,言語間滿是忐忑與期盼。
    他們大多在東宮任職過,或是在朝會中與朱標有過直接接觸,深知這位新帝自小受宋濂等大儒熏陶,性情溫和寬厚,骨子裏刻著儒家仁義之道,凡事講求以德服人,推行仁政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這讓他們懸著的心稍稍放寬了些。
    畢竟洪武朝的政治酷寒早已讓文臣們心有餘悸,多年來,“剝皮實草”的酷刑如利劍高懸,官員們動輒因言獲罪、因小過遭重罰,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如履薄冰。
    上至六部尚書,下至地方知縣,每日上朝都如同赴刑場,生怕一時疏忽便招來殺身之禍,連帶著處理政務都束手束腳,不敢有絲毫創新。
    多少同僚因觸怒龍顏或卷入冤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這些前車之鑒讓每一位文臣都刻骨銘心。
    他們早已厭倦了這種高壓氛圍,誰都盼著新帝即位後,能一改洪武朝的嚴苛,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執政環境,讓他們能放下戒心,安心施展抱負,以儒家所學教化天下、治理內政。
    但很快,話題便轉到了另一個關鍵人物身上——大將軍王朱高熾。
    “此次新政,據說陛下與太子、大將軍王在宮內密議了整整三日,大將軍王的意見怕是起了決定性作用。”
    刑部尚書暴昭語氣複雜地說道,“這位大將軍王可不好揣摩啊。”
    提及朱高熾,文臣們的神色頓時變得微妙起來,紛紛點頭附和,言語中滿是複雜的情緒。
    工部尚書嚴震直感慨道:“說起來,咱們也該感念大將軍王。他力主開拓航路貿易,如今南洋、東海的商路暢通,咱們江浙的士紳商賈可是賺得盆滿缽滿,不少人家的家產都翻了幾番。”
    “話雖如此,可這位大將軍王行事張狂霸道,也損害了不少人的利益啊。”茹瑺麵露難色,“前兩年他整頓鹽鐵,嚴查貪腐,不少官員都栽在了他手裏,連帶著咱們吏部的考核都得跟著調整。他要是在新政裏再出些‘幺蛾子’,咱們可有的忙了。”
    文臣縉紳對朱高熾的態度,可謂是又愛又恨。
    愛他開拓貿易帶來的巨大利益,讓士紳階層獲利頗豐;恨他行事雷厲風行,不循常規,對貪腐的打擊毫不留情,且常常不按文臣們熟悉的規則出牌,讓他們時常感到被動。
    他們最擔心的,便是朱高熾會在新政中提出一些激進的舉措,觸及自身的既得利益,或是進一步加強對文臣的約束。
    “你們說,大將軍王會不會借著新政,進一步擴大武勳的權力?”齊泰身為兵部尚書,對軍政格局的變動最為敏感,“洪武朝重武輕文,若是新政繼續偏向武勳,咱們文臣的話語權怕是會更弱。”
    這句話戳中了不少文臣的心事,議論聲漸漸低沉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多了幾分凝重。
    他們既盼著新政能帶來寬仁的治理環境,又害怕朱高熾的影響力過大,讓文臣集團的利益受損。
    與文臣們的惴惴不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武將勳貴們的從容不迫。宋國公馮勝與信國公湯和、潁國公傅友德站在一起,神色輕鬆,甚至還在低聲談笑。
    “有大將軍王在,咱們還有什麽可擔心的?”馮勝爽朗地笑道,“陛下仁厚,大將軍王深知武勳的重要性,新政必然不會虧待咱們這些老兄弟。”
    他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與朱高熾也多有交集,深知朱高熾對武勳的重視,也信任他的能力與擔當。
    湯和捋著花白的胡須,點頭道:“是啊,洪武朝咱們武將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天下承平,雖不用再像從前那般征戰,但守護邊疆、穩固國防,還得靠咱們。大將軍王絕不會讓武勳的心血白費。”
    他深知朱高熾在軍事上的遠見,也明白“文武並重”對王朝穩固的重要性,心中毫無擔憂。
    這個昔日的小胖墩,真正厲害的不是國政,而是征戰沙場啊!
    傅友德也附和道:“大將軍王開拓南洋、整頓海防,事事都離不開武將的支持。新政若是能平衡文武,對咱們武將來說,反倒是好事。咱們隻需做好自己的本分,鎮守好邊疆,訓練好軍隊,其他的事,有大將軍王在前麵頂著,無需多慮。”
    武將勳貴們大多對朱高熾充滿發自內心的信任與敬重,這份信任絕非憑空而來——朱高熾自小便隨軍曆練,深諳兵法謀略,無論是統籌遼東開墾、天津港口建設,還是主導南洋開疆拓土、整頓三大水師,每一項舉措都彰顯著卓越的軍事眼光與務實的行事風格,絕非紙上談兵之輩。
    更重要的是,他始終顧全大局,深知武勳集團是大明江山的基石,從洪武朝到如今,武將們浴血沙場、鎮守邊疆,為王朝穩固立下汗馬功勞,這份功績與付出,朱高熾從未忽視。
    他們清楚記得,朱高熾多次在朝堂之上據理力爭,維護武勳將領的合法權益,反對過度打壓武將的提議;在開拓海外疆土、鞏固邊防的過程中,更是始終倚重武勳力量,給予充分的信任與支持,讓武將們得以施展才能、建功立業。
    基於此,他們堅信朱高熾絕不會讓武勳集團的利益受損,更不會允許建文朝那種重文輕武、武將淪為文臣附庸的局麵重演。
    相較於文臣們的患得患失,武將勳貴們心中毫無波瀾,神色坦然從容。
    他們深知朱高熾在新政製定中擁有重要話語權,必然會堅守“文武並重”的底線,既不會延續洪武朝重武輕文的偏頗,也絕不會走向重文輕武的極端,能為武將們守住應有的地位與尊嚴。
    因此,他們無需揣測新政是否會觸及自身利益,隻需整肅衣冠、靜候新政宣布,滿心都是對未來鎮守邊疆、再立新功的期盼,毫無文臣們那般的忐忑與焦慮。
    辰時三刻,鍾聲響起,午門緩緩開啟,群臣魚貫而入。
    大朝儀,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