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資助

字數:3711   加入書籤

A+A-


    十月初,美院舉辦“新生創作營”,要求以“邊界”為主題進行創作。予安思考了很久,最終決定畫一組對比作品:軍事邊界線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邊界。
    她嚐試用全新的風格——抽象與寫實結合,大膽的色彩碰撞。作品完成時,她自己都感到驚訝:這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畫風。
    評閱時,那位曾經批評她的陳老師駐足良久:“予安?這組畫讓我刮目相看。你突破了自我的邊界。”
    更讓她驚喜的是,這組作品被選送參加全國高校藝術聯展。
    展覽開幕式上,一位策展人找到她:“我是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關注你的作品很久了。有沒有興趣參與我們的青年藝術家扶持計劃?”
    予安的心怦怦直跳:“我需要考慮一下...”
    當晚,她給父親打電話。宋霆野聽完沉默片刻,說:“記住,無論做什麽決定,都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
    與此同時,予寧在小學裏也遇到了新挑戰。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他被選為少先隊大隊長,負責組織“紅色教育基地”參觀活動。
    “我想帶同學們去爸爸的營區參觀。”予寧在電話裏對姐姐說,“但是好多流程要審批,好難啊。”
    予安給他支招:“你可以先做一份詳細的活動方案,說明教育意義和安全措施...”
    在姐姐的幫助下,予寧做出了人生第一份策劃書。令人驚喜的是,營區領導不僅批準了活動,還特意安排了豐富的體驗項目。
    參觀日那天,予寧穿著小軍裝,有模有樣地擔任“小講解員”。當他講述父親和爺爺的故事時,同學們都聽得入了神。
    “予寧,你爸爸真厲害!”活動結束後,同學們圍著他,“你以後也要當兵嗎?”
    予寧搖搖頭:“我不一定當兵,但我會像爸爸一樣守護重要的事物。”
    十一月,予安參加了上海的雙年展籌備會。策展人希望她創作一組關於“記憶與傳承”的作品,與另外三位青年藝術家共同展出。
    “時間很緊,三個月要完成十幅作品。”予安對室友們說,“我可能要經常熬夜了。”
    李薇拍拍胸脯:“放心,我們給你帶飯!”
    林溪細心地說:“我幫你整理文獻資料。”
    趙小萌眨眨眼:“需要模特隨時說!”
    最讓予安意外的是,周嶼主動提出幫忙做畫框:“我木工還不錯,可以幫你省去買畫框的錢。”
    創作過程比想象中艱難。予安決定以“軍旅記憶的當代傳承”為主題,采訪了不同年代的退役軍人,記錄他們的故事與感悟。
    有一天,她在采訪一位退伍老兵時,老人拿出一個鐵盒,裏麵珍藏著幾十年來戰友們的來信:“每次想他們了,我就讀這些信。記憶會褪色,但白紙黑字永遠都在。”
    這句話擊中了予安。她決定以“信件”為線索,創作一組名為《紙間山河》的作品。
    創作到第五幅時,予安遇到了瓶頸。無論怎麽畫,都表達不出那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
    深夜的畫室裏,她疲憊地坐在地上。這時手機響了,是予寧發來的視頻通話。
    “姐姐,你看!”視頻裏,予寧展示著他收集的“校園守護故事”,“同學們寫的都是關於友誼和幫助的故事,我要把它們做成一本故事集。”
    看著弟弟發亮的眼睛,予安突然有了靈感:她不需要刻意追求宏大敘事,就像予寧做的那樣,最動人的永遠是最真實的情感。
    她重新拿起畫筆,畫下了老兵讀信時的側臉,畫下了泛黃信紙上的字跡,畫下了淚水滴落在紙頁上的瞬間...
    展覽前一周,予安終於完成了全部作品。布展那天,周嶼來幫忙掛畫,看到作品時怔了很久。
    “這些畫...好像在說話。”他輕聲說。
    予安笑了:“因為畫裏都是真實的故事。”
    《紙間山河》在雙年展上引起了轟動。藝術評論家寫道:“予安用畫筆搭建了一座跨越時代的橋梁,讓觀者看見記憶的重量與溫度。”
    展覽期間,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一幅畫前駐足良久。畫上是位讀信的老兵,眼角有淚光閃爍。
    工作人員告訴予安,那位老人是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已經九十多歲了。
    予安鼓起勇氣上前:“爺爺,您喜歡這幅畫嗎?”
    老人緩緩轉身,眼中含著淚:“畫裏的老李,是我的戰友。去年走了...謝謝你讓他活在了畫裏。”
    那一刻,予安深深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
    寒假回家,予安發現予寧長高了不少,言談間也成熟了許多。
    “姐姐,我成立了‘校園守護者聯盟’。”予寧認真地匯報,“現在我們幫助低年級同學解決困難,還組織安全教育活動。”
    最讓人驚喜的是,予寧的“校園安全故事集”被出版社看中,即將正式出版。
    “小寧要當小作家了!”孟沅驕傲地摟著兒子。
    除夕夜,全家圍坐在一起包餃子。予安講述著大學生活的點滴,予寧分享著校園裏的趣事。
    宋霆野忽然說:“你們媽媽和我有個決定——我們想資助幾個貧困學生學藝術。就像予安說的,藝術應該被更多人接觸。”
    予安眼睛一亮:“我可以幫忙輔導!”
    予寧也舉手:“我可以教他們畫安全標誌!”
    窗外,雪花悄然飄落。予安看著家人溫暖的笑臉,忽然明白:守護可以有很多形式,而藝術是她選擇的方式。
    新學期開始後,予安發起了“藝術進社區”公益活動,組織同學們為老人畫肖像,教孩子們畫畫。
    予寧則在姐姐的啟發下,開創了“用藝術講安全”的新形式,把安全知識編成漫畫故事。
    五月,予安的作品《紙間山河》意外獲得了全國美展的金獎。頒獎禮上,她說:“感謝所有用生命守護山河的人,是你們給了畫筆重量。”
    與此同時,予寧的校園安全漫畫被教育局推廣到全市,他還被聘為“兒童安全宣傳大使”。
    暑假,予安沒有休息,而是帶著藝術係的同學到偏遠山區支教。在那裏,她遇到一個聾啞女孩,用畫筆描繪著無聲世界的美。
    “老師,我能成為像你一樣的畫家嗎?”女孩用手語問。
    予安用力點頭,在畫紙上寫下:“你已經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