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經濟補貼,巨額費用!
字數:4392 加入書籤
張二娃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也沒用,結果第二天一早,他老爹出門一轉,就聽見街坊四鄰都在說這件事。
他湊上去仔細問了幾遍,才敢相信消息居然是真的。
而且政府確實要在鎮上,修一所集小學和中學於一體的新學校。
老爺子愣在原地,半天沒回過神來。
他怎麽都想不通,種地居然真的不用交稅了?
其實免除農業稅的政令早就定下來了,但不是上頭說一句話就能原封不動傳到底的。
農業部得擬定詳細條款,定好規矩,再一層一層往下傳達。
等傳到了,也不代表馬上能執行。
像免除農業稅這種大事,屬於翻天覆地的變革。
老百姓交了幾千年的稅,說不收就不收了?
基層幹部得先開會,明確政策精神,重新規劃發展,還得請示上級以後的政績考核該怎麽調整。
所以等到這條政策真正在西南地區落地,都已經是十月份了。
修學校也是同一個道理,這是西南偏遠山區教育普及的開端。
之前教育部優先照顧的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區。
把這些地方搞定了,才能一步步往偏遠地區推廣。
現在雖然輪到了小鎮,但更多深山村寨暫時還覆蓋不到,比如滇北、川南某些地方。
沒辦法,飯總要一口一口吃,不可能一口氣吃成個丘瓦那。
建校舍、分老師、調配資源……每一樣都得花時間。
教育普及不是喝涼水,說吞就吞下去了。
……
張二娃老爹正高興著,政府又通知大家去重新登記戶口。
他心裏直嘀咕:“給老子怪的,之前不是登過記了嘛?這又搞啥名堂?”
張二娃撓著頭,雖然搞不懂,還是跑到了鎮政府門口。
一去就看見七八個幹部坐在那兒,一個一個仔細問。
這回登記得比之前詳細多了:
年齡、職業、讀過幾年書。
家裏幾畝地、一年打多少糧、種地以外的收入多少。
幾個兒子、具體住哪兒……幾乎把家底三代全問了個遍。
登完記就讓回家,啥後續也沒有,好像真的隻是統計一下。
更讓他在意的是,來登記的清一色都是農民。
街上開飯館、茶館,或賣小物件的,並沒有被要求登記。
這讓他隱隱覺得,有什麽大事要發生!
…………
帝都,政府大樓。
“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我曉得;差距越來越大,我也清楚。
但現在就要拿財政去補貼西部……是不是太急了點兒?”
何明華看著張元初提交上來的補貼對象清單和分類草案,眉頭越皺越緊。
“我們財政收入是在漲,可開支也在飆啊!
你看光這幾個月,科技部新立的科研項目就多了八十多個億支出。如果再補貼西部,財政怕是要吃緊。”
張元初這次提出的,是一項針對農民種地的補貼政策,或者說,是一個扶貧計劃。
打算對西部經濟困難的農戶進行物資幫扶,偶爾搭配少量現金補助。
主要送的是肉、麵粉、食用油、新衣服之類實實在在的東西,每季度發一次,幫他們改善生活。
當然,領補貼也有條件:家裏不能出過漢奸、沒發表過反動言論、在警察局沒案底。
每戶補貼多少按家庭人口算,比如三口之家,一次能領六套新衣、二十斤油、一定數量的肉……
補貼也不是永久性的。經濟好轉、超過貧困線之後,就立即停止。
這個政策之所以能推行,一方麵是因為草原上的大型養殖場已經形成規模,牛羊出欄量穩定。
另一方麵,糧食連年豐收,國家糧倉裏舊糧堆得滿滿當當,也得適時周轉更新。
肉類方麵,有鮮肉也有儲備凍肉。
軍隊的凍肉儲備越來越充足,但現在市場肉價本來就不高。
如果大規模投放儲備肉,價格會被打崩,養殖戶得哭暈。
思來想去,張元初拿出了這套“西部貧困家庭物資補貼方案”
“不!主要是物資方麵的補貼,而且範圍也僅限於西南地區。
你看到的那部分經濟補貼,其實不屬於貧困家庭補貼,是屬於教育補貼。”
張元初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落在何明華臉上。
“教育補貼?”
何明華聽得有些糊塗,又拿起文件仔細翻看,“但這上麵列的可明明都是經濟補貼啊……”
張元初在沙發上坐下,點起一支煙,解釋道:“這項經濟補貼,本質上屬於教育用途。
我打算對全國範圍內的貧困家庭學生,實施教育經費的補助。
雖然目前我們的學費標準並不高,在中原和北境這些地方,其實已經相當便宜。”
“普通家庭,兩天的收入就夠交學費!收入稍好點的,半天一天也就夠了。
學生入校之後,吃住都在學校,家裏基本不用再額外承擔什麽。”
“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家庭非常困難。咱們國家地方大,地形複雜,山區多的是。
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目前主要還是惠及交通方便、政策能覆蓋到的區域。”
“但還有很多偏遠山區,經濟狀況依然很原始。有些家庭一年總收入還不到二十塊錢,這樣的人並不少。
五塊錢的學費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大筆錢,一年十塊,可能就是他們半年的收入,甚至是一整年的收成。”
在那些偏遠山區,經濟來源主要就靠農產品。可現在糧價不高,甚至算得上便宜。
他們一年種出來的糧食,除去自己吃的那部分,剩下的全賣了也掙不了幾個錢。
就算再賣點山貨特產,總收入仍然很低,還趕不上城裏人收入的一半。
正因為這樣,張元初才提出家裏有學生上學的,或者想送孩子上學但湊不出錢的,政府直接給教育補貼。
這筆錢不經過教育部、也不經學校,而是通過政府部門發到老百姓手上。
一家一個孩子,一年補十塊;兩個孩子,就補二十。純粹就是為了讓孩子能讀上書。
隻是因為這錢不走教育部,走的是政府渠道。
所以在名義上還叫“經濟補貼”,但實際會以“教育專款”的名義撥到基層。
這樣操作,也是信息口徑的原因。
畢竟教育部隻有已入學學生的家庭資料,但還有很多沒上學的孩子,他們的信息教育部根本沒有。
如果照常規走,這些最需要幫助的家庭,反而可能被漏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