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赤字,一代機【上】!

字數:3787   加入書籤

A+A-


    何明華看完,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又是一大筆支出啊……全國加起來,這樣的家庭真不少。
    特別是在西部,好多孩子到現在都沒學上,有些就算硬撐著送去了,家裏也過得特別難。”
    “你這一來,相當於是變相給他們免了學費。”
    “沒辦法。”張元初歎了口氣,“我不能明著說免除學費。要是真這樣宣布,其他家長會怎麽想?
    會不會要求全都免?真要全免,財政根本扛不住。”
    “現在用錢的地方太多,隻能盡量解決一部分家庭‘上學難’的問題,沒辦法全麵覆蓋。
    也就是這幾年經濟好轉了我才敢提,放前幾年,提都不敢提!”
    對一個正處在發展期的國家來說,財政赤字絕不是小事。
    張元初心裏清楚,現在他沒能力完全解決貧困問題,但至少可以在教育這方麵幫他們減輕一點壓力。
    ……
    “總司令,後勤部長孫銘正在找您。”
    正當張元初和何明華聊得投入,秘書長王勤推門而入。
    “孫銘?他找我能有什麽事?這會兒後勤部應該沒什麽要緊事吧?”張元初有點納悶。
    和平時期,後勤部主要也就是儲儲糧、囤囤肉,給邊防部隊運運補給,再配合一下軍方的研發計劃。
    難道……又有什麽新裝備搞出來了?
    心裏帶著疑問,張元初把政務暫且交給何明華,自己起身離開,留下老頭一個人對著文件苦笑搖頭。
    走到政府大樓門口,孫銘和車隊已經在樓下等著了。
    “什麽事這麽急?非得現在把我叫出來?”一上車,張元初就開口問道。
    “溧水研究所那邊搞出了兩款新噴氣式戰機,一款艦載、一款陸基。
    三天前他們秘密試飛成功了,性能測試也全部通過。三個小時前發來電報,希望我們盡快過去看一看。”
    孫銘如今三十出頭,嘴唇上留著兩撇約瑟夫,七年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跡。
    這些年來忙裏忙外,鬢角甚至已經能看到幾絲白發。
    .........
    科技上的許多事兒,張元初其實也說不明白。
    去年才剛研製出新型噴氣戰機、正式列裝部隊,按常理說,下一代戰機怎麽也得等個四五年才會有點眉目。
    可這才過了一年多,新式噴氣戰機居然又出來了。
    說實在的,張元初現在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
    眼下國內,不管是軍方、政府主導的科研,還是民間自發的技術探索。
    正是帶著這種說不清的感慨,他和孫銘一路來到溧水研究所。
    研究所附屬的試驗機場上,此時正停著兩架造型不一樣的噴氣戰機。
    一群設計師站在機旁談笑風生,明顯是在交流這兩架飛機各自的技術特點。
    這兩架噴氣戰機,一架是給空軍設計的,另一架則是專門為海軍航母準備的艦載型號。
    之前就說過,海軍那邊早就想換艦載機了,可惜研究所一直拿不出成熟的噴氣方案,所以到現在還在用地獄貓。
    “總司令,您來啦!”
    錢成寧笑著迎上來,握住張元初的手一邊往飛機那兒帶,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
    “這就是我們新搞出來的噴氣機!跟上一代比,可是實打實的大躍進!
    楊華誌他們對噴氣發動機進行了大幅度改動,這次用的是全新的衝壓噴氣發動機,性能比我們之前的渦輪螺旋槳噴氣強多了!”
    之前的一號噴氣戰機,用的還是渦輪螺旋槳噴氣發動機。
    雖然那技術已經比西方領先不少,可局限性也不小。
    楊華誌他們深入研究之後,幹脆推翻了原先的噴氣發動機思路,重新構思了一種全新的工作原理。
    結果,衝壓噴氣發動機就這麽誕生了。
    嚴格來說,它勉強算火箭噴氣發動機的一個分支,但不管怎樣,這無疑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一次重要革新。
    走到這架新戰機跟前,能明顯看出它比一號略大一些,氣動布局也又變了。
    一號的兩個機腹進氣口,現在合並成了一個,位於機腹正下方。
    機翼的後掠角度明顯加大,已經很有後世戰機的模樣了。
    雖然用了大後掠翼,但機翼與機身的連接方式改為垂直對接,整體翼麵積也比之前更大。
    尾翼仍然延續了雙垂尾設計,不過兩個垂尾間距拉大了。
    因為機尾不再是一個噴口,而是兩個。顯然,這次用的是雙發動力。
    機頭設計得更尖、更長,線條也更圓滑。
    不過飛行員座艙卻沒有延續一號那種略微凸起、視野良好的造型,反而看起來有點窄,視角似乎不太開闊。
    張元初下意識地看向錢成寧,溧水研究所的風格他是知道的,帶點漢斯國那種科研氣質:
    軍方一般不直接招標,而是讓科學家自由發揮,偶爾提點修改意見。
    他們也往往把武器打磨得像藝術品一樣完美。
    所以,他絕對不信這幫人會在視野上妥協。
    錢成寧一看張元初的目光在座艙和他之間移動,立馬會意,笑嗬嗬地走上前,拍了拍起落架:
    “總司令,別小看這個座艙啊!我們最初確實沒打算用窄視野設計,畢竟不符合咱們一貫的要求。
    但後來為了速度和機動性,不得不做些取舍!不過我們在視野方麵也做了其他補償。”
    他說著招手叫來一名研究員,接過一份大幅圖紙,遞給張元初:
    “您看,雖然直接視野受限,但我們在雷達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研製出的小型雷達探測距離達到十公裏,我們在機頭裝了這玩意兒,機身也加了特殊信號發射器。”
    “空戰的時候,飛行員可以通過座艙內的顯示屏掌握周圍敵機的動態。
    視野窄,主要是對機身下方有影響,而雷達,正好把這個短板給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