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漢土

字數:3757   加入書籤

A+A-


    “我一生使用了太多的陰謀詭計,這是道家所禁忌的。
    我的家族世係可能從此廢黜,無法再興盛起來,這是我積攢了太多陰禍的緣故。”
    陳平臨終之際如是評價自己。
    陳家命運似乎與陳平預言一般,一落再落,直至本朝元光五年,陛下除了陳家曲逆侯爵位。
    如果沒有上君崛起,陳家或者說大多數元功家族的命運,基本都會這樣敗亡,在大漢君主中,削弱乃至滅亡開國功臣集團,這是種“正確認識”。
    無論如何詮釋諸呂之禍,元功之臣和宗室藩王的行為,都改變不了“政變”的事實。
    大漢君主不允許呂氏外戚的存在,同樣,也不允許開國功臣集團、宗室藩王的強權存在。
    時至今日,大漢的開國功臣集團和宗室藩王,在幾代天子和上君的努力下,已經無關大局。
    衛氏外戚,的確比曾經的呂氏外戚更加威武,一門雙大司馬大將軍,左列侯右封君,往前數五百年,外戚之家無出其右,但是,上君提前給衛氏外戚“剪了枝”。
    大多數衛氏族人,都被送往了“安樂之地”,終其一生,甚至數代族人,都不會在人前露麵。
    衛青、霍去病、衛步、衛廣及所剩無幾的衛氏族人,以謹慎存於世,即或有不法族人,這幾位都是可以大義滅親的存在。
    總言之,大漢政治三大權力集團,功臣、宗室、外戚,在上君這裏,得到了基本解決,大漢權力的先天缺陷,上君以無上智慧予以了彌補。
    不過,天地間或許真有天道之說,“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
    剪枝的衛氏外戚,光芒萬丈,拔毒的宗室藩王,得到了監政的參政議政王大臣之位,而凋零的元功集團,在這風雲之際,有了“嘯穀”的機會。
    監察天下的繡衣使,仿佛為陳家量身打造似的,陳家抓住機會,融入其中,不分彼此,然後,在陛下造反,太子不孝的天家困境中,找到了兩難自解的辦法,同時,這也是陳家反客為主繡衣使的辦法。
    曾經引以為“國家受其禍”的三大權力集團,竟然都迎來了新生。
    這就是造化的神奇。
    君臣三人唏噓不已。
    丞相府和開國功臣集團會解決陛下複辟之事,劉據提前知道了結果,但開花過程卻不能說。
    公孫弘回歸了正常君臣奏對的內容,“上君,韓說軍順利撤回了右北平郡,在此次牽扯、騷擾匈奴左翼的任務中,韓說軍創擊了數十個匈奴左賢王部部落,殺死、驚悸了十數萬匈奴牛羊馬等牲畜,殺傷匈奴軍士三千六百五十二人,未及斬首砍傷者其眾,堪稱出色。”
    “韓說軍多少人?”
    “生入草原三千騎,今歸華夏兩千人。”
    “一千陣亡換得匈奴軍士三四千死傷和眾戰利,斬虜過當,不易了。”
    劉據點點頭,滿意道:“有首虜嗎?”
    “回上君,在攻擾匈奴部落時無,然及撤退之際,遇到匈奴左翼一當戶出獵,韓說順手將之拿下。”
    在大漢軍功製中,相國、當戶已是匈奴高級官員,在首虜之列,雖然不是在陣中將之斬捕,但有了首虜,朝廷就有了恩典的理由。
    “丞相府有擬封嗎?”
    “臣以為‘按道侯’。”
    “食邑呢?”
    “兩千戶。”
    “加一千戶。”
    自從大漢藩王撤藩入漢後,列侯封國也在悄無聲息的發生改變,列侯失去了在封國所有行政權力,“僅食邑”,朝廷督促地方按時把食邑租稅交給對應列侯,但食邑的人、田,統歸地方衙署管理,而列侯無權幹涉地方事務。
    大漢食邑租稅,以每戶每年兩百錢為基,食邑兩千戶,一年可得四十萬錢,食邑三千戶,一年可得六十萬錢。
    這不少了,在墨家巨子之後,朝廷廢除了“以錢乞身”的律法,在此之前,五十萬錢便能買一條命。
    多一千戶,多二十萬錢,是劉據對韓說的恩典。
    父皇識人,有時還行。
    “是,上君。”
    公孫弘領命,頓了頓道:“上君,李敢、李陵叔侄率一百多名軍騎投降了匈奴左賢王烏維。”
    衛青的許諾到底是晚了。
    就算不晚,李敢、李陵叔侄也很難願意回國伏誅。
    隴西李家李沮造反,對族人影響最大的,就是這叔侄倆了,要是什麽都沒有發生,大軍正常回歸,哪怕沒有斬捕首虜,功勞換兩個關內侯還是可以的。
    尤其是李陵,李家三代,小小年紀,便能功侯關內,絕對冠絕冠軍侯以外的同齡人了,一顆大漢新星冉冉升起,轉眼即逝。
    李家數奇的命運啊。
    “派出天使去草原,命令匈奴交出李家叔侄及所有漢家叛將、叛軍,勿謂言之不預。”劉據直接道。
    趙信、李敢、李陵……這些從漢家叛逃的,他一個都沒有打算放過,當漢奸叛徒,就要有身死族誅的覺悟。
    “上君,以漢匈現狀,匈奴左賢王烏維恐怕很難聽命。”公孫弘委婉道。
    漢家才在代地布下陷阱,殺、降匈奴十數萬軍士,連匈奴大單於都被逼得逃入大山之中不見蹤影,正在爭奪汗位的烏維不可能在這時聽從大漢命令,交出所有漢奸,說不定出使的使節都會有危險。
    “拒不奉詔,寡人不久就會讓匈奴知道什麽是王者之師,什麽是吊民伐罪!”劉據淡漠道。
    就知道烏維不會奉命,如果匈奴奉詔反而不好做了,沒有大義,大漢如何能滅亡了匈奴。
    至於漢使,有的是人不懼風險,闖上草原。
    肅殺之氣漸起,老丞相瞬間便明白了劉據的意思,答道:“臣回到丞相府後立刻挑選使者出使匈奴。”
    “張湯。”劉據看向了張湯。
    張湯連忙答道:“臣在。”
    “繡衣直指禦史要不止於國內,可以有更廣闊的未來,這方天地,是萬族之場,亦是大漢的未來,日月所照,山河所至,皆為漢土。”劉據說道。
    張湯眼睛的光一亮,又是一黯,苦澀道:“是,上君。”
    繡衣使事有了更大的未來,卻要與他無關了。
    “對了,還沒有找到李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