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66章 一張圖紙逼瘋總工!國家隊天降,奉旨攻關!

字數:4317   加入書籤

A+A-


    351廠,甲字7號無塵潔淨車間。
    計算機芯片項目組負責人李傑的辦公室裏,三盞大功率白熾燈將這個小小的空間照得沒有一絲陰影,也烤得人渾身是汗。
    他麵前的桌子上,攤開著一份編號為【J100光刻機構想】的圖紙文件。
    圖紙已經起了毛邊,上麵遍布著紅色的圈點和寫滿了的計算公式。
    李傑的後背早被汗水浸透,緊緊貼在椅子上。
    他用手掌根用力搓著酸脹的眼睛,視線再一次落在那份圖紙上,每一個字都認識,但組合起來,就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
    一百納米。
    之前拚盡了全力,有餘宏所長的全套圖紙資料,即便如此,在實踐過程中,也是非常磕磕絆絆才攻克了500納米芯片的實驗室製程。
    那一晚,整個項目組的人都喝得酩酊大醉,以為自己已經觸摸到了時代的天花板。
    三天後,這份來自餘宏辦公室的100納米光刻機圖紙,就拍在了他的桌上。
    圖紙上的每一個結構都堪稱完美,邏輯無懈可擊。
    從雙工件台的設計理念,到沉浸式光刻係統的流體力學模型,再到最核心的光源能量控製方案……
    餘總師已經把路鋪到了終點,甚至給出了詳盡到每一個零件的公差標注。
    可問題是,製造這些零件的設備,實現這些公差的工藝,李傑連聽都沒聽說過。
    就拿圖紙上最關鍵的一個光學部件,14組高精度鏡片組來說,上麵明確要求,每一片鏡片的表麵光潔度誤差不能超過3個原子直徑。
    3個原子直徑?
    李傑第一次看到這個參數的時候,以為是打印錯了。
    他拿著圖紙衝進總工程師辦公室,得到的答複是:
    “餘總師給的每一個參數,都是經過計算過的最優解,執行就行了。”
    執行?怎麽執行?拿什麽執行?拿砂紙手工磨嗎?
    李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三天三夜,除了思考和計算,就剩下抽煙。
    煙一根接一根,思路卻始終被卡在一個死胡同裏。
    這份圖紙,靠351廠自己,靠他李傑手下的這幫人,再幹二十年也搞不出來。
    這不是人力和意誌力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國家整體基礎工業水平的鴻溝。
    就在他幾乎要陷入絕望,準備硬著頭皮去向餘宏遞交一份項目延期五十年申請報告的時候,辦公室的門被敲響了。
    吱呀一聲。
    一股濃重的機油味湧了進來,打破了室內的沉悶。
    351廠潛艇項目總執行人,黃旭總師,站在門口。
    在他身後,跟著兩個老人。
    一位戴著厚厚的金絲邊眼鏡,一身洗得發白的藍布中山裝,袖口磨得光亮,身上有一股揮之不去粉筆灰的味道。
    另一位則穿著一身滿是油汙的工作服,兩隻手粗大黝黑,指甲縫裏全是洗不掉的油泥,眼神卻銳利得像把錐子。
    黃旭指了指戴眼鏡的老者,對已經站起身的李傑介紹道:
    “李傑,這位是中科院物理所專門搞高能光學的羅秉文教授,羅老。上麵特批的。”
    然後他又指向那個一身油汙的老人:
    “這位,167廠八級鉗工、精密機床領域的頂梁柱,曹建老師傅,你也叫他曹師傅。”
    李傑整個人僵住了。
    羅秉文,這個名字在國內光學界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
    曹建,整個兔子軍工機械製造領域,能讓他瞧得上眼的雙手都數得過來。
    這兩尊大神,怎麽會同時出現在他這個小小的芯片辦公室裏?
    還不等他開口,黃旭繼續說道:
    “從今天開始,羅老的小組負責攻關鏡片組。曹師傅的團隊負責雙工件台及主軸承精密加工。他們以後就是你這個項目組的常駐技術顧問和生產外援。”
    黃旭總師說完,指著辦公室角落裏另一張剛搬進來的桌子。
    桌子上沒有文件,隻有一個加密內線電話。
    “這是數據直報電話,線路連接著全國上百個實驗室、研究所、製造廠。”
    “你所需要的一切。材料學數據,化工院合成的新型光刻膠配方樣品,超算中心模擬出的熱形變模型,所有的一切……隻要這份圖紙上有的,電話那頭就有人正在攻關。”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351廠也不再是一個工廠在攻關。”
    “李傑,是整個國家在為你的這個辦公室服務。”
    黃旭沒有多停留。
    他說完,把空間留給了技術人員。
    羅教授推了推眼鏡,走到李傑的辦公桌前,無視了那刺鼻的煙味,直接拿起了圖紙。
    他的手指顫抖著撫過圖紙上那精密複雜的蔡司鏡片組結構圖,眼睛裏的光越來越亮,那是一種學者見到畢生追求的瑰寶時才會有的狂熱。
    “天才!這……這是天才的設計!不,這是神跡!”
    而曹師傅,他沒去看圖紙。
    他的目光落在了李傑辦公室牆上掛著的一副結構分解草圖上,那上麵是李傑自己推演的工件台內部滾珠軸承和驅動結構。
    他的目光就像一把遊標卡尺,在圖紙上來回掃視。
    “工件台要求運行時軸心振動低於0.01微米……定位精度要求三個納米……這個Z軸升降平台要同時承受XY軸的G4級超高加速度……對導軌的要求已經不是機加工了,這簡直是在分子層麵搭積木。”
    曹師傅眉頭擰成一個疙瘩,他掏出一個掉漆的鐵皮煙盒,點上一根,猛吸一口,然後緩緩吐出:
    “……但這玩意兒,要是真給造出來,乖乖……以後全世界的機床,在我們麵前,就都是一堆燒火棍。”
    李傑看著這兩位泰山北鬥級的人物,一個對著光學部分如癡如醉,一個對著機械結構一邊咒罵一邊眼冒精光。
    之前壓在他心頭的那座名為不可能的大山,瞬間崩塌了一半。
    他忽然明白過來。
    原來是這樣。
    原來餘總師的模式是這樣。
    不是讓一家企業包打天下。
    而是他作為唯一的核心,提出那個超越時代的終極構想和完美藍圖,然後將這張大網撒向全國。
    將光學的問題還給光學家。
    將機械的問題扔給機械匠。
    將材料的問題交給材料院。
    將化學的難題,甩給化工廠……
    大家不用知道這張圖紙最終服務的目標是什麽,每一個單位,隻需要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裏,朝著圖紙標注的那個恐怖參數,用盡一切手段去死磕!
    所有的攻關成果,不論好壞,數據、樣品、甚至是失敗的經驗教訓,最後都會像百川歸海一樣,重新匯流到他,匯流到351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