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製度革命(十二)

字數:3243   加入書籤

A+A-


    朱慈炅對劉廷元十分讚賞,給足了情緒價值。
    “‘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劉卿能百忙中關注到百姓起居,實乃大善。”
    劉廷元還有些得意,劉一燝突然大喝,聲量驚人。
    “陛下!”
    朱慈炅剛開始很生氣,扭頭死死盯著這老頭嚴肅凝重、毫不退讓的目光,但對視良久他最終還是低頭。朱慈炅還是不太明白自己犯了什麽錯,他隻是不想跟劉一燝鬧僵。
    朱慈炅的官製改革再怎麽離譜,劉一燝都不介意,但泰州學派的話不能隨便引用的,
    因為所謂的官製改革一切都是指導意見,內閣不推進,他就可以讓他永遠停留在指導意見。就算要推進,也是緩緩而行,沒有朱慈炅想的那樣立竿見影。
    但是思想領域,絕對不行,那怕苗頭也不行。皇帝絕對不能隨便流露自己的思想傾向,那怕你真讚同,也必須隻做不說。
    劉一燝已經數次教過朱慈炅了,但今天的朱慈炅有點飄,以為自己又行了,可以一言九鼎。這場會議,除了曹思誠和呂圖南,其實都是他的自己人,真正擁護者,沒人會跟他做對。
    即便是自己人,很多事其實都是有意見的,隻不過劉一燝覺得自己可以調和,可以在皇帝意誌和官僚利益中取得平衡。
    思想領域,已經不是背鍋那麽簡單了,搞得不好,劉一燝甚至徐光啟都要主動滾蛋。“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李贄死去還不足三十年,推崇泰州學說,這已經不是改革,而是顛覆。
    小皇帝懵懂無知,但聰明異常,他引用幾句泰州學說或許無所謂,作為承擔教育朱慈炅任務的內閣必然被罵死。
    見到劉閣老發怒,直接喝止皇帝,群臣開始是震驚,繼而反應過來剛剛皇帝說了啥,都有些冷汗心悸。還得是劉閣老,沒有劉閣老,不靠譜的小皇帝能把大明玩崩。
    朱慈炅的退讓其實不是他真正反應過來了,他沒有對泰州學派思想有過研究,也沒有那麽敏感,更多是出於對劉一燝的尊重。
    泰州學派思想對大明朝堂的震動,王艮其實並不明顯,他們“非君”思想的集大成者黃宗羲已經被朱慈炅無意中發配到台灣去了。
    其他人包括李贄李卓吾,都沒有直接說皇帝是天下之大害,家天下不合法。黃宗羲等人思想的產生跟明末政局不無關係,而如今的小皇帝正被萬民歌頌呢,雖然大明好像更亂了。
    劉一燝並沒有迫使皇帝退讓的得意,這種事,其實非常傷聖眷的。張居正就是例子,他雖然一慣覺得自己比張居正更牛,但絕對不想步張居正後塵。
    “陛下重視工部的原因,臣等已經明白。內閣一定會時刻注意三大公司出現後的新情況,隨時加強工部在這方麵的管理建設。不知道陛下對官製厘清還有沒有別的指示?”
    劉一燝直接回避了這個問題,也不想讓皇帝深入討論這個問題了,而且依然給足了對小皇帝的尊重。
    朱慈炅偷偷抬眼看了垂眸的劉一燝一眼,餘光卻掃到王坤靠近了自己一點,看向劉一燝的目光充滿敵意,甚至仿佛有要把劉閣老脖子擰斷的打算。
    朱慈炅趕緊反手拍了王坤大腿一巴掌,眼神示意,退回去。想幹嘛,朕一向大度的,朕都不介意你介意什麽?
    劉一燝其實已經感受到王坤的殺氣了,他甚至看到太監群裏的李實譚進都向前走了一步。他表麵不屑,心中還是給朱慈炅很大肯定的,天子雖小,身邊已經有了幾個愚忠之徒的。
    在劉閣老眼裏,這群閹人狗屁不懂,啥也不是,就是愚忠。
    不過,譚進外袍下甲光一閃還是讓他非常意外,小皇帝剛剛還一臉大無畏的向朱由崧等人交代後事一樣,結果身邊人隨時披甲,這麽怕死?
    劉一燝不知道,這隻是譚進的個人習慣,譚進在當初方正化被錦衣衛暗算後,身上一直軟甲拳劍不離的。
    朱慈炅非常大度的喝了一口水,緩解氣氛,調解心情。
    “中樞官製,朕暫時就想了這麽多。不過,朕還有意調整品級,給六部尚書升一品。不要老是用三公三師三少三孤來升品嘛,朕都不知道大明有多少少保太保了,顯得混亂。吏部整理個具體方案出來。
    還有重點就是地方,宣令使的十品官製度,朕非常滿意,效果非常好,要發揚光大,要為在基層為大明努力工作的官員們提供完整的上升通道。
    朕的意見是,十品宣令使,工作五年如果沒有問題,就必須升一品,那怕暫時高品配低職。九品官工作十年如果沒有問題,也必須升一品。
    朕覺得,大明科舉製之外,咱們應該還有試舉製作為補充。一個十品宣令使在基層工作十五年而不出問題,朕相信他完全有能力主政一縣,甚至他的能力還在科舉出來的縣令之上。”
    劉一燝,徐光啟和錢士升麵麵相覷,小皇帝果然要對科舉製動手,不過這個所謂的試舉其實也屬於科舉係統。
    因為宣令使的為官條件就是秀才,除了原來在職的吏員轉任,也全部要經過科舉,未來必然是秀才全麵替換掉吏員。
    這一舉措實際上能極大的收取士紳之心,緩解大家因為皇民問題產生的土地矛盾,是善政。
    要是實在考不上舉人,從秀才開始做官一路升上來,那怕硬拚資曆也比一次次落榜還要死磕強太多了。
    三位大佬暗自點頭,朱慈炅皇權下鄉的理想在南直嚐到了甜頭,宣令使直接鎮壓士紳煽動的民亂事件已經上報了三起,充分展現了這一新製度的優勢。
    中樞不會再對下麵無能為力了,而所謂試舉製,也非常合士紳胃口,反對阻力大大減少。
    已經沉默許久的曹思誠撚須仰頭,神色鄭重的望向朱慈炅。
    “陛下,六部擴大,還要向地方派遣直屬機構,再加上十品官,陛下算沒算過,大明要增加多少官員才能實現?三倍,還是十倍?
    陛下,太倉也是最近才開始有錢的,這錢也是抄家所得,用完就沒了。大明養得起這麽多官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