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能力展示
字數:3492 加入書籤
會議室內向皇帝展示眼光能力的活動還沒有結束,侯恂臉上露出凝重之色,一副憂國憂民的樣子。
“陛下,臣覺得上海的擴張無可避免,所謂民失稼穡之本,臣不是很同意徐閣老的說法。上海不種地,自然有商人運糧到上海。
西銀流入,臣認為最大問題是加劇了南北差距。臣根據戶部銀行近期開戶統計,參與和西人貿易的商人,九成五來自南方,唯有京師勳貴些微有些參與。
若長此以往,北貧南富,社稷有失衡之危,南北成割裂之局,望陛下明察。”
朱慈炅眨巴了下眼睛,侯恂雖然是討厭的東林中人,但也是北方官員,不得不說,他的觀察非常有道理。
他眼含期待,正要聽聽侯總理的解決之道。卻看到一位陌生官員拱手開口。
“陛下,臣認為西銀流入引發的後果雖多,但最大的惡果莫過於逐利之心。陛下駐蹕南京,湖廣江西浙江福建甚至廣東流民齊齊湧入南直,州縣官員不能製矣。
臣以為,《通報》、《朕問》要為此承擔主責,他們吹噓如何解決民工潮,致使民間皆以為陛下有無窮法力,南直有無盡財貨。西銀流入,無疑更加做實這種荒謬流言。
而今,軍隊開道,一船又一船的瓷器沿江而下,沿江周邊便是有地良民也無不眼紅,有棄耕從工商者不在少數。
臣以為,此為白銀迷眼,天下失道也。陛下,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董子又言: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朱慈炅心頭一跳,袁可立?朱慈炅有種老家夥死而複生,仗劍立於虛空,怒目圓睜,死死盯著自己的即視感。
他轉頭低聲問王坤,“這位是?”
王坤連忙稟告。“補戶部侍郎,陳以聞。”
朱慈炅點點頭,卻聽天工院已經對陳以聞開火了。
這次上陣的居然是筆頭比舌頭硬很多王鐸。
“陳侍郎此言謬也,流民因何而生?無非州縣乏治,與《通報》、《朕問》何幹?莫非罷《通報》、《朕問》,天下就能無流民了?”
陳以聞正要開口,身邊楊一鵬大手立即搭在他扶椅的手上,卻見楊一鵬瞥目搖頭。
這場會議,實際上隻有三個半大佬。劉一燝,徐光啟、楊一鵬,半個當然是指曹化淳,他少點東西嘛。
除了徐光啟為上海發聲,大佬們都不發言。
這次與西班牙人的直接貿易,從談判到主持,南京內閣其實是徐光啟在負責。但他太忙了,又是教材又是曆書的,一會新船一會水利,根本沒有時間。
劉一燝也忙,先是安民然後春耕,一會北京宮變一會南京政改,兩個人都不怎麽重視跟西班牙人的貿易,誰有時間就過問一下,反正下麵還有人推動,天工院也盯著。
直到得知五十噸白銀,兩個人都嚇傻了,這需要整個大明辛辛苦苦兩年啊,自家妖皇果然妖,一下就解決了大明的終極財政問題。
但兩人又發現,這錢它居然不是朝廷的,朝廷居然隻能收點稅。失望之後突然拿起重啟銀幣,兩老頭大眼瞪小眼,小皇帝的銀幣精美,價值一兩,但它沒有一兩啊,隻有三錢多。
兩老頭差點哭出聲,這麽多銀子到鑄幣廠轉一圈,大明立馬發大財了,黃立極抄家和小妖皇鑄幣比起來簡直弱爆了。
在銀子麵前,一切政務都要讓路,但仔細研究才發現,這銀子多了,真的不是好事啊。徐光啟這時才有空讀讀老家的來信,天,不知不覺中,上海已經群魔亂舞了。
徐光啟不是想搶新人風頭,是上海確實很急,需要皇帝出手了。
大佬們其實都懂幾個官員心思的,皇帝出場很多時候都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問題複雜化。大佬們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會輕易發表意見。
楊一鵬製止陳以聞,是因為他知道小皇帝討厭黨爭,要是陳以聞真當著皇帝麵吵起來,沒有好果子吃的,而且陳以聞攻擊天工院,其實有些失智。
劉一燝這時也不幹涉討論主題,任由大家自由發揮。你們不就是想在皇帝麵前表現表現嗎,來吧,讓你們知道啥是伴君如伴虎,幼虎他也是虎。
有人要過線,他樂於看戲。因為他突然發現楊一鵬主持南戶部後,南戶部居然有個楚黨複興的架勢了。楊一鵬、楊嗣昌、陳以聞,全是湖廣人,這***楊一鵬,野心不小啊。
朱慈炅其實沒有發飆的打算,事情太多,發飆發不過來,無能狂怒也解決不了問題。他最近開始反思自己的脾氣了,覺得自己好像和五皇叔越來越像了,這是個危險信號。
他要溫和點,他是重啟,不是崇禎,他要做仁君,畢竟大了一歲了嘛,登基都快一年了。就算文官個個該殺,也不能亂殺,團結大多數嘛。
他想提筆記錄,群臣的意見,他覺得他們講的內容其實都很有道理。
吳宗達不認為有白銀危機,反而提到了通寶產能危機,雖然他的解決方案自己不認可,但其實他也說到了要害,要是銀幣充足,其實問題不大,銀行本來就是解決流通問題的。
呂維祺和徐光啟都提到了人的問題,民聚生亂,上海出現了一些亂象。政事是環環相扣的,這些問題都要重視,都要管,都要未雨綢繆。
侯恂提到的南北問題更是始終困擾華夏文明的大問題,先富未必能帶動後富,因為人的欲望無窮,富了還想更富,沒有中樞政策,帶動二字就是一個笑話。
而富了的南方,不僅地方有實力叫板中央,他們對中樞的滲透更強,南人不可為相的哲理從曆史實踐來看永遠都有道理。
陳以聞更狠,他關注的問題是思想領域,這讓朱慈炅突然想起,自己好久沒有看袁可立的遺書了。利與儒更像華夏文明的現實與理想,朱慈炅其實還沒有準備。
禦筆凝滯半空,把炭筆當成了毛筆,朱慈炅突然不知道寫什麽了。他餘光突然看到手上一團墨汁的李世熊,招了招手。
“給朕瞧瞧。”
李世熊大驚失色,他的確幹的起居官的活,但他不是翰林,隻是個秀才,眼珠轉了幾圈才悻悻的把手中文稿遞給朱慈炅。
會場上空氣突然安靜,連劉一燝都睜大了眼睛。
重啟元年仲春廿七,重啟帝更易起居。
朱慈炅冤枉得很,他不過是想偷懶看看李世熊的記錄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