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深入研究,名揚天下
字數:4383 加入書籤
“先生,父皇有旨,增添科學和化學這兩門新的學科,由陳修臨,陳修雲二人分別擔任博士。”
“新的學科獨立於政治學外,暫時不參與科舉,但若有研習優異者,可破例入朝為官。”
李世民大步流星地走入梨花小院,徑直奔往陳修竹的書房,滿是都是喜悅之色。
化學和物理這兩門科目,可為大唐帶來新的生機,亦能為他帶來更多的有用之士。這兩門學科,不僅有很強的實用性,亦有很強的思辨性。
原先朝堂上,無非分為文官與武將。
亂世武將,盛世文官。
這兩個派係整日吵得如同烏眼雞一般,硬是要爭個高低。
如今有了新的勢力加入,三方派係相互牽製,想來朝堂上亦能安穩些。
陳修竹聞言,徐徐點頭。
李淵雖在儲位之事上有些拎不清,但在大事上,還是非常識大體的。
那日聽了講學,他不會不明白科學和化學的重要性。
設置學科,也不過是遲早之事。
他斟了一杯茶,推到了李世民麵前,慢條斯理道:“國以民為先。”
“化學和物理這兩門學科,能給天下黎民帶來多少幫助,太子殿下應當明白。”
心係百姓者,自然能被百姓記住。
在科學之事上,陳家已然占據了大頭,剩下那些細枝末節的,倒不如交給李世民。
李世民隻一眨眼,便明白了陳修竹之意。
他收斂了臉上的欣喜之色,端起茶水飲了一口,言辭懇切道:“先生,物理和化學出自陳家,進一步推動,自然也該由陳家人來做。”
如今,物理先生陳修臨和化學先生陳修雲的名號已經響徹天下,李世民不是不明白其中利害。
若其他人能在這兩門學科上有重大突破,應當也會被百姓牢牢記住。
水可載舟。
名聲的好處,單看陳家便已可見一斑。
此時若有人要打壓陳家,恐怕陳家人還沒吭聲,天下百姓便都會護在陳家之前。
但對於陳修竹之意,李世民卻有些摸不準。
凡天下事,若細細尋之,必有其緣起。
陳公當年襄助父皇,還勉強算是有一個為了中興陳家的理由。
可陳修竹呢?
他又為何會對自己如此循循善誘,教導指點。
陳家的目的到底是什麽?
思量間,李世民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
無論陳家,陳修竹想要的是什麽,他都願意給!
陳修竹聽出了李世民話語中的試探之意,並不作答,隻扭頭望向李世民,輕笑一聲。
李世民聽出了這笑聲中的嘲諷和揶揄。
這位大唐太子,如今已經掌管了朝堂大半政事的未來君王,竟險些臊紅了臉。
感覺自己簡直像是一個在大人麵前耍心機的孩子。
輕而易舉便被看穿。
“我這便挑選幾個有潛力的,進入學宮同兩位教授好好學習。”
琢磨那麽多,當真愚蠢。
李世民摸了摸鼻子,麵上的尷尬之色已然沒褪幹淨。
如今的陳家,無論是想要財富,權勢,甚至是皇位,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
又何須他給?
……
金陵。
李建成乘一隻小舟,順河流而下。
河流雖不算深,水流卻十分湍急,小舟時不時會撞在河邊的岩壁上,急得李建成滿頭大汗。
他雖會遊泳,可若當真落入了如此湍急的水流之中,恐怕也少不得要吃些苦頭。
“後生!”
這時,一位老叟乘著舟,手中船槳隻時不時在岩壁上點一下,便如同一片順流而下的葉子一般,輕盈靈巧地到了李建成身邊。
老者用船槳勾住了李建成的小舟,笑道:“你這後生,連這樣的小舟都不會劃,想來應當不是我們金陵人士。”
“欲從哪兒來,往哪兒去?”
這一路上,李建成已經聽了這問題無數遍。
一開始,他還會為這個問題而感到心酸,如今卻隻剩了江湖客的瀟灑。
“從來處來,往去處去。”
老叟聞言,嗬嗬一笑。
“你這後生說話有趣,像我所崇敬的物理先生陳修臨所說的話。”
“既如此,我便教教你劃船的門道。”
“瞧你這模樣,應當就是在遊山玩水,不趕路的話,在順流而下時,便沒必要再劃槳,河水帶給船的初速度就已經夠快了。”
“隻需在即將撞上岩壁時,用船槳這麽輕輕一點,矯正船隻的方向就成。”
“唯一重要的一點,船槳點的方向,還是有些門道的……”
劃船這回事,金陵幾乎人人都會。
但若要如此清晰明了地說出其中的門道,恐怕就沒那麽簡單了。
畢竟對這些劃慣了船的人來講,劃船同走路,跑步沒什麽區別。
有幾人能夠講清楚,自己在走路跑步時,究竟是哪一塊骨頭,哪一條肌肉在乏力?
李建成聽得連連點頭,當真覺得開悟了不少。
略實踐一番,果真比剛才強了許多。
起碼不再需要時時刻刻地擔憂自己會不會落入水中。
“多謝老先生。”
“聽老先生的談吐,倒真像是一位山野智者。”
老叟忙不迭擺了擺手。
“什麽先生,擔不起,擔不起!”
“我不過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糟老頭子罷了,若說我哪點比人強……”
老叟握著船槳,臉上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那無非是因為,我將物理先生和科學先生的講學完完整整地琢磨了一遍。”
“為此,我可拉著問了不少人!”
說起物理和科學,老叟臉上充滿了向往之色。
他望著李建成,鄭重道:“我雖不識字,卻也從未覺得識字之人能比我強到哪去。”
“什麽千字文四書五經,那些玩意兒都有什麽用?是能幫家裏的牛下崽子,還是能當飯吃?”
物理和化學不同,這些東西根植於我們的生活,隻要能夠潛心研究,便能夠領悟到許多真正的道理,對生活造成極大的改變。”
“例如新搬來的崔氏。”
“他們就利用化學知識改進了染布之法,染出來的布顏色又多又漂亮,稀罕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