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借勢
字數:3789 加入書籤
陳硯不置可否,與楊夫子又說了會兒話,就將連日趕路的楊夫子送去陳青闈收拾好的房間歇息。
再回到劉子吟的屋子時,將楊夫子交給他的那封信遞過去。
劉子吟拆開厚厚的信,從裏麵拿出數張紙,最上麵的就是朝廷新頒布的專利法。
在專利法下方,是禮部給陳知行頒布的“製糖”專利,連那包裝都一並記錄在冊。
劉子吟慢條斯理將其疊好,笑道:“恭喜東翁,貿易島終於可以正式吸引西洋商人前來了。”
“今日大隆錢莊的度雲初登門了,想要在貿易島上開設大隆錢莊分號,給出的條件是出資買下我們的白糖,用錦州的船引運往南潭島去賣,吸引西洋商人前來貿易島。”
陳硯有些渴,提起桌子上的茶壺倒了杯水推到劉子吟手邊,又給自己倒了杯水,一飲而盡。
不得不說陳青闈夫婦二人極能幹,剛剛陳硯將老夫子送去歇息時,夫妻二人就將桌子上的盤子碗筷等都收拾走了,此時的桌子上除了茶水,還有一些果鋪點心。
劉子吟稍一思索,便恍然了:“一旦貿易島起來,大量的金銀就會湧上貿易島,以大隆錢莊在東南的影響,再在此開設錢莊,就有可能將東南的其他錢莊徹底壓下去。”
“正因利潤足夠大,度雲初才開出豐厚的條件。”
兩份船引有六十艘船,度雲初要花費不少銀錢來買鬆奉白糖,這些銀子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到陳硯手裏。
其他商賈租鋪子的銀票屬於朝廷的,要用於建設貿易島。
度雲初這波銀子不同,這是賣白糖賺的,屬於白糖生意,可以用於擴大白糖生意的規模,也可拿出來給參與此生意的人分一波紅。
孟永長將全部家底子都砸進來,四處收蔗糖、買了三條石灰礦,手頭的銀子已經所剩無幾了。
若此時能將白糖換成銀子,就可以讓他喘口氣。
顯然,度雲初是算過這白糖生意的投入,知道花費巨大,就想出這個讓人很難拒絕的條件。
“光是建成貿易島於東翁而言並不難,不過想要讓貿易島達到東翁構想的繁榮程度,除了如今這些小商賈外,還需得大商賈進來。”
劉子吟沉思著道。
陳硯笑道:“既為貿易島,自是要貿易自由。”
隻有經濟足夠繁榮,資本主義冒頭,對金錢物質足夠貪婪,才能走出大梁,去大海上探索,去世界爭霸。
莫說度雲初隻是冷他一冷,就算是與他有舊怨的八大家,隻要想來貿易島,他也會接納。
當然,來了他的地方,就要守他的規矩。
“引入大隆錢莊這一條大魚,極容易將島上的小魚都吞沒,需得給其套上無法掙脫的枷鎖,才可保貿易島的未來。”
劉子吟細細思索著:“以在下看來,需得再引進幾家錢莊,與之相製衡方才有騰挪空間。”
聞言,陳硯便是一笑:“若再引入其他錢莊,度雲初就不會願意付出如此大的代價了。”
獨家才能賣得出價錢。
度雲初開出的價碼著實讓陳硯心動,回來的路上陳硯一直在琢磨此事。
“如錢莊這等緊要的部分,必須要掌握在自己人手裏才能放心。最穩妥的法子,是讓族人代我與大隆錢莊合夥,在貿易島上開一個新的錢莊。”
陳硯用手指沾了杯子裏的水,在桌子上寫下大隆錢莊後,又在下方寫了個陳字,再在旁邊寫了下一個胡字,將三人的名字連起來,便行成了一個三角形。
“如今我等雖與胡益聯盟,隻是暫時用以對抗劉守仁,不過是自保。一旦張潤傑的開海之策被我貿易島破壞,劉守仁就無法借此勢力大漲,到時候我等與胡益的聯盟就不攻自破。”
陳硯的手指落在胡益的名字上。
話隻需點破,劉子吟便明了,順著陳硯的話道:“到時候貿易島這塊肥肉就是無主之物,上麵必定覬覦。憑東翁如今的勢力守不住,東翁是想徹底將開海與胡益綁定,讓胡益擋住朝堂上那些覬覦?”
陳硯點頭:“不錯,隻有讓胡益在此得到切實的好處,他才會維護貿易島的穩定。”
此次三處開海口,唯有陳硯這地方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全靠自己。
原因就隻有一個——沒靠山。
對這等困境陳硯早已習慣了,自己找錢,自己培養人就是了。
無非就是多費些時間,多費些力氣。
陳硯最擔心的,就是被眼紅之人摘桃子。
度雲初能看到貿易島的前景,難道其他人就看不出來了?
隻是如今處於開荒,這等苦活累活需得他陳硯來幹罷了。
等貿易島大把銀子進來時,就要有人來搶。
陳硯不止想要讓貿易島單單是賺錢的地方,更要將此地變成大梁對外的港口,變成大梁向海洋進發的跳板,所以他要紮根在此處,至少花十幾年的時間去經營。
為此,他必須要喂飽至少一位有足夠分量的大人物。
胡益此人是內閣最弱勢的一個,明麵上處處被動,實則其心思深沉,輕易就為自己謀得了一個合適的位子,讓劉守仁不敢對其動手的同時,還能發展自己的勢力。
此次開海,胡益為了能防止劉守仁一方勢力過大,竟能捏著鼻子將他陳硯給抬上去,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陳硯對他心生敬佩。
同時,也讓陳硯看到了與他合作的可能。
隻是陳硯始終不是胡益的人,所以胡益並未給陳硯太多資源上的幫助。
不過僅僅是這幾次出手,對於陳硯來說已經夠了。
那麽接下來,陳硯就要用足夠的利益喂飽胡益,喂飽胡家,讓胡益成為擋在他麵前的一堵牆。
若真有人將他陳硯調走,來此地的人要麽是首輔的,要麽是次輔的,絕不會再是他胡閣老的人。
他就不信,胡益能心甘情願舍棄到嘴的肉。
劉子吟靜默片刻,方才笑道:“東翁如今行事與以往大不同。”
“處境不同了,行事自是要變了。”
若有選擇,誰願意搏命?
當初他不搏命,就無法突破困境。
再者,那時候還有天子當靠山,如今沒了生存壓力,加之沒了靠山,自是要穩步向前。
官場上,終究還是要步步為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