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王爺約會小情郎(二)
字數:10963 加入書籤
沈硯之的朝服沾著淩晨的寒氣,青銅獬豸補子在宮燈的光暈裏泛著冷光。他站在紫宸殿外的廊下,看著內侍們提著食盒匆匆走過,食盒裏飄出的酥酪香,讓他想起昨日蕭書瑤親手做的杏仁酪,瓷碗邊還沾著她指尖的胭脂印。
“沈主事可是在等李大人?“ 旁邊傳來輕笑聲,戶部侍郎的公子趙珩搖著折扇走來,孔雀綠的錦袍在晨光裏晃眼,“聽聞昨日永樂王府的宴席,聖上親賜了西域的夜明珠?“
沈硯之拱手行禮時,袖口的褶皺裏掉出半片海棠花瓣 —— 那是今早蕭書瑤替他整理衣襟時,鬢邊簪花不慎落下的。趙珩的目光在花瓣上打了個轉,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不過是家宴尋常賞賜。“ 沈硯之將花瓣攏進袖中,指尖觸到冰涼的朝珠,“趙大人若無事,下官先行入殿了。“
紫宸殿內的檀香混著朝臣身上的熏香,織成一張無形的網。沈硯之站在文官隊列的末尾,看著禦座上的聖上揉著眉心,聽著戶部尚書奏報今年的漕運虧空。忽然,聖上的目光掃過殿中,落在他身上時停頓了片刻。
“沈愛卿前日呈上的《江南水利疏》,朕看了。“ 聖上的聲音透過龍涎香傳來,帶著金鑾殿特有的威嚴,“想法不錯,隻是......“ 他話鋒一轉,指尖叩著龍椅扶手,“江南水患自古難治,你一個寒門出身的主事,如何能保證可行?“
殿內瞬間安靜,沈硯之能聽見自己的心跳撞著朝服的補子。他想起昨夜蕭書瑤趴在案頭,替他修改奏疏時,燭火將她的影子投在牆上,像幅溫柔的仕女圖。她指著其中一段說:“這裏要寫得再懇切些,父皇最吃軟不吃硬。“
“臣以為,水利不分出身,隻論實效。“ 沈硯之抬頭時,看見站在前列的幾位老臣正交換著輕蔑的眼神,“臣願親赴江南,督辦此事。“
聖上挑眉的瞬間,沈硯之瞥見蕭書瑤的兄長,那位手握兵權的英王,正用折扇柄輕輕敲著掌心,眼中閃過一絲讚許。
退朝時,趙珩追上來,折扇幾乎要戳到他鼻尖:“沈主事好大的膽子,江南那泥潭子,多少世家子弟栽在裏頭,你想去填命?“
沈硯之沒理會,轉身往永樂王府的方向走。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打濕了靴底,他想起三年前在西市,蕭書瑤也是這樣踩著露水,將高麗紙塞進他懷裏。那時她鬢邊的茉莉香,和此刻袖中海棠花瓣的清甜,竟有幾分相似。
王府角門的侍衛見了他,忙不迭地放行。繞過栽滿芭蕉的影壁,就聽見蕭書瑤在正廳裏笑 —— 那是他在紫宸殿永遠聽不到的聲音,像簷角風鈴被春風拂過。
“回來了?“ 蕭書瑤正對著銅鏡摘鳳釵,金步搖上的珠翠撞出細碎的響。她今日穿了件石青色的宮裝,領口繡著纏枝蓮,是親王才能用的紋樣。看見他進來,忙讓青禾端來熱參湯,“今早朝會如何?“
沈硯之接過湯碗時,手腕被她輕輕按住。她指尖劃過他袖口的褶皺,摸到那半片海棠花瓣,忽然踮起腳在他耳邊說:“趙珩那隻笑麵虎,定是為難你了?“ 她鬢邊的珍珠垂到他頸間,帶來微涼的癢意。
“無妨。“ 他握住她的手,掌心的薄繭蹭過她腕間的玉鐲,“聖上讓我去江南督辦水利。“
蕭書瑤舀湯的銀勺頓在碗沿,漣漪裏映出她驟然收緊的眉:“江南現在是什麽時候?梅雨季節,疫病橫行,那些世家盤根錯節,你去了......“
“正因如此才要去。“ 他替她將散落的發絲別到耳後,指腹擦過她耳垂上的珍珠,“你記得慈恩寺的桃花嗎?那年你說,最豔的花總開在最險的枝頭。“
她望著他眼底的光,忽然想起他們初遇那年,他蹲在石欄邊畫錦鯉,筆尖的墨汁滴在她宮裝上,卻倔強地說:“墨汙了衣裳,臣賠不起,但這池魚,臣能畫得比誰都好。“
“我讓英王兄給你調三百親兵。“ 蕭書瑤放下銀勺,聲音裏添了幾分親王的果決,“再讓太醫院備足藥材,青禾跟著去打理起居。“
沈硯之按住她要起身的手:“不可。“ 他從袖中取出那半片海棠,放在她掌心,“我若事事倚仗王府,永遠隻能是別人口中的 " 裙帶官 "。“ 他指尖撫過她掌心的紋路,像在描摹一幅需要精心嗬護的畫卷,“待我功成歸來,便在曲江池邊築座小院,種滿你喜歡的海棠。“
蕭書瑤看著掌中的花瓣漸漸失了水分,忽然將臉埋進他肩頭。朝服上的寒氣混著他身上的墨香,讓她想起那年華清宮的溫泉,他穿著濕透的青衫,卻挺直脊梁說 “臣不輸“。
“要帶好這個。“ 她從發髻上拔下那支蘭草玉簪,塞進他貼身處,“江南潮濕,玉能安神。“ 玉簪的棱角硌著他胸口,像枚滾燙的印信。
三日後的黎明,沈硯之帶著兩名隨從登上了南下的官船。蕭書瑤站在碼頭的柳樹下,看著船帆被晨霧染成灰白色。青禾遞來的披風上繡著暗紋的同心結,是她連夜趕製的,針腳裏還沾著未幹的淚痕。
“殿下,江風大。“ 青禾替她攏緊披風,看見沈硯之站在船頭揮手,青衫被風灌得鼓鼓的,像隻即將展翅的鶴。
船影漸遠時,蕭書瑤袖中滑落一張紙條,上麵是沈硯之的字跡:“待得蓮開並蒂日,共折江南第一枝。“ 墨跡洇了邊角,想來是寫時心緒難平。
回到王府時,長史捧著一疊文書候在正廳,最上麵的卷宗封著朱漆 —— 那是彈劾沈硯之 “借王府勢力謀奪江南水利差事“ 的奏折,署名處蓋著三個世家的印章。
蕭書瑤將奏折扔進香爐時,火苗舔著宣紙發出細碎的聲響。她忽然想起昨夜沈硯之收拾行裝時,從書箱底層翻出的那幅《曲江春意圖》,畫裏的白鷺正振翅飛過水麵,帶著一往無前的決絕。
第二章 梅雨裏的家書
江南的雨總帶著股子纏綿的濕意,沈硯之的青衫在驛站的油燈下泛著水光。他將蕭書瑤送來的蘭草簪擺在案頭,簪身上凝著從窗縫滲進的雨珠,像極了長安冬夜的霜花。
“大人,河工們又在鬧了。“ 隨從阿福端來的茶湯裏漂著片荷葉,是從附近池塘剛摘的,“說是給的口糧摻了沙土,還說...... 還說您是靠女人上位的,根本不懂治水。“
沈硯之蘸著雨水研墨的手頓了頓,硯台裏的墨汁漾出漣漪,映出他眼底的紅血絲。來江南的半月裏,他每日隻睡兩個時辰,腳底板磨出的血泡結了痂又被水泡開,可那些河工看他的眼神,總帶著看雜耍藝人似的戲謔。
“把糧倉的鑰匙給我。“ 他放下狼毫,將寫了一半的家書攏進硯台底下 —— 信裏本想告訴蕭書瑤,江南的荷塘開了第一朵並蒂蓮,卻終究沒能落筆。
糧倉的黴味嗆得人睜不開眼。沈硯之抓起一把口糧,指縫間漏下的果然有細沙。管糧的小吏縮在牆角,看著這位年輕的京城官爺捏碎糧塊,喉結滾了滾:“沈大人,這...... 這是按規矩來的......“
“規矩?“ 沈硯之將糧塊砸在他麵前,布袋裏的沙土揚起嗆人的灰,“讓河工們吃這種東西,你敢說這是朝廷的規矩?“ 他忽然想起蕭書瑤曾說,她母妃教她辨認宮糧時,總說 “米粒要像人的脊梁,得挺直了“。
小吏撲通跪下時,沈硯之看見他靴底沾著的錦緞碎片 —— 那是蘇州織造專供世家的雲錦,尋常小吏哪能穿得起。他忽然明白,這摻沙的口糧,不過是那些盤踞江南的世家給的下馬威。
“明日起,糧倉由我親自掌管。“ 沈硯之踢開腳邊的糧袋,聽見外麵傳來河工們的喧嘩,夾雜著 “要回北方“ 的呼喊。他走到門口,雨絲打在臉上,帶著荷葉的清香。
“弟兄們!“ 他揚聲喊道,聲音被雨聲泡得有些發沉,“我知道大家辛苦。但這堤壩早一日修好,家鄉的妻兒就能早一日安穩。“ 他解下官服外的腰帶,露出裏麵打滿補丁的裏衣,“我沈硯之雖出身寒微,卻懂得 " 衣食父母 " 四個字。從今日起,你們吃什麽,我吃什麽!“
人群安靜了片刻,一個絡腮胡的漢子忽然喊道:“沈大人若真能讓弟兄們吃飽飯,俺老張就跟你幹!“ 話音未落,周遭響起一片附和聲。
沈硯之望著雨幕中的堤壩雛形,忽然想起臨行前蕭書瑤塞給他的小瓷瓶,裏麵裝著長安的花椒 —— 她說江南潮濕,煮肉時放些能去寒。此刻瓶底的花椒散著辛香,像團小小的火苗,在他胸腔裏越燒越旺。
深夜的驛站裏,他終於拾起筆,繼續寫那封未完成的家書。燭火將他的影子投在牆上,與案頭的蘭草簪重疊成奇異的形狀。
“...... 今日見荷塘有並蒂蓮開,想起長安的海棠應已落盡。河工們雖粗鄙,卻皆是赤誠之人。昨日查糧倉,竟在糧袋底發現世家的私印,想來這水患背後,牽扯著不少利益糾葛......“ 寫到此處,他忽然停筆,聽見窗外傳來異樣的響動。
月光透過雨簾照進來時,他看見窗台上多了隻信鴿,腿上綁著的密信封著火漆 —— 那是蕭書瑤專屬的鳳凰紋印。展開信紙,她的字跡帶著慣有的淩厲,卻在末尾添了行小字:“青禾說你總忘記添衣,江南多雨,莫要貪涼。“
信紙背麵畫著隻簡筆的兔子,耳朵長長地垂著,像極了他書房裏那隻蕭書瑤送的玉兔鎮紙。沈硯之將信紙湊近燭火,看見火漆下還藏著半行字:“英王兄已在暗中調查江南世家,凡事小心。“
雨又大了起來,打在船篷上劈啪作響。沈硯之將密信燒成灰燼,混著茶汁喝下 —— 這是他們約定的暗號,重要的消息看過即毀。他重新提筆時,筆尖的墨汁滴在紙上,暈成朵小小的墨花,像極了那年慈恩寺石欄邊,他潑在她宮裝上的那團濃墨。
“...... 夜深了,雨還未停。案頭的蘭草簪愈發溫潤,想來是沾了江南的水汽。待堤壩合龍那日,定折並蒂蓮寄回長安,與你鬢邊的海棠相映。“
信寫完時,天已微亮。沈硯之將信紙折成錦鯉的形狀,塞進信鴿的腳環。那隻白鴿撲棱棱飛起時,翅膀上還沾著雨珠,在晨光裏劃出道銀亮的弧線。
此時的永樂王府,蕭書瑤正對著銅鏡卸下朝珠。青禾捧著剛收到的家書進來,見她耳後貼著張小小的膏藥 —— 那是昨夜處理彈劾奏折時,被燭火燙傷的。
“沈公子在信裏說,江南的並蒂蓮開了。“ 青禾展開信紙時,掉出半片幹枯的荷葉,“還說要折來給您簪鬢呢。“
蕭書瑤摸著荷葉的紋路,忽然笑出聲來。她想起那年曲江池畔,他笨手笨腳地替她摘蓮子,指尖被蓮莖的細刺紮出血,卻還逞強說 “不疼“。
“備筆墨。“ 她推開銅鏡前的胭脂盒,露出底下壓著的《江南輿圖》,圖上的河道被紅筆圈出多處,“告訴他,蘇州織造的李大人是母妃的遠親,若遇難處,可持我玉佩去見。“
青禾研墨時,看見她在信紙末尾畫了隻威風凜凜的老虎,尾巴卻卷成個圈,像在撒嬌。墨跡未幹時,殿外傳來長史的通報:“殿下,聖上召您即刻入宮,說是...... 江南急報。“
蕭書瑤捏著信紙的手猛地收緊,墨跡在紙上暈開,將那隻老虎的尾巴染成了團墨漬。她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像那年華清宮的溫泉池邊,看見沈硯之嘴角的血跡時一樣,心髒被無形的手攥得生疼。
太極宮的暗流
太極宮的偏殿裏,香燭燃得正旺,將聖上的臉映得忽明忽暗。蕭書瑤跪在冰涼的金磚上,聽著內侍宣讀江南傳來的急報 —— 沈硯之在巡查堤壩時遇襲,隨行的兩名隨從一死一傷,他本人墜入湍急的河道,至今下落不明。
“書瑤,你怎麽看?“ 聖上的聲音透過繚繞的煙霧傳來,帶著難以捉摸的意味,“沈硯之年輕氣盛,怕是觸了江南世家的逆鱗。“
蕭書瑤的指甲深深掐進掌心,血珠滴在明黃色的地毯上,像極了那年沈硯之送她的第一支紅梅。她想起他臨行前說的 “功成歸來築小院“,想起信裏寫的 “並蒂蓮寄回長安“,喉嚨像被滾燙的烙鐵堵住,發不出半點聲音。
“依兒臣看,此事絕非意外。“ 英王蕭景琰從屏風後走出,玄色王袍上的金線在燭火下跳動,“江南水患背後牽扯著鹽運利益,那些世家向來無法無天。“ 他彎腰扶起蕭書瑤,指尖觸到她顫抖的肩膀,“臣弟願即刻領兵南下,徹查此事。“
聖上的目光在姐弟倆臉上轉了圈,忽然歎了口氣:“不必。“ 他從龍案上拿起份奏折,扔在蕭書瑤麵前,“這是三日前收到的,江南巡撫奏報,說沈硯之治水不力,強征民夫導致民怨沸騰。“
蕭書瑤展開奏折,見上麵的字跡與彈劾沈硯之的奏折如出一轍,隻是換了個署名。她忽然明白,這是場早就布好的局,沈硯之不過是棋盤上,那些世家用來試探王府底線的棋子。
“父皇!“ 她猛地抬頭,鳳釵上的珍珠撞出清脆的響,“沈硯之絕非貪功冒進之人!江南的水患刻不容緩,那些世家......“
“夠了!“ 聖上猛地一拍龍案,鎮紙跳起來砸在地上,“你是朕的親女兒,是大唐的永樂王!怎能為了個寒門出身的臣子,屢次頂撞朕?“ 他的聲音裏帶著疲憊,“此事朕自有定論,你且回府待著,沒有旨意,不得出宮。“
蕭書瑤走出偏殿時,暮色已浸透了太極宮的飛簷。簷角的銅鈴在晚風裏嗚咽,像極了江南水鄉的夜船謠。青禾扶著她走過長長的甬道,看見她袖中的信紙被淚水浸得發皺,上麵那隻老虎的尾巴,早已模糊不清。
回到王府的當夜,蕭書瑤換上了三年未穿的親王鎧甲。甲片碰撞的聲響驚醒了沉睡的侍女,青禾舉著燭台進來時,看見她正往腰間佩刀 —— 那是聖上親賜的 “斷水“,刀鞘上鑲嵌的寶石在燭光下泛著冷光。
“殿下要去哪?“ 青禾的聲音發顫,看見她將沈硯之送的雙魚玉佩係在刀柄上。
“去江南。“ 蕭書瑤係緊鎧甲的係帶,鏡中的女子眉眼淩厲,褪去了平日的溫婉,像極了開疆拓土的前朝公主,“他說過,待並蒂蓮開時便歸來。如今花已開了,我去接他。“
青禾撲通跪下,死死抱住她的腿:“殿下三思!聖上有旨不準出宮,您這一去,便是抗旨啊!“ 她抬起頭,淚水混著燭油滴在鎧甲上,“沈公子若知曉,定不願您為他......“
“他不會有事的。“ 蕭書瑤彎腰扶起她,指尖擦過她臉上的淚痕,“那年華清宮,他中了李公子的圈套,尚且能挺直脊梁。這次......“ 她聲音忽然哽咽,“這次我不能讓他一個人。“
正說著,殿外傳來輕響。英王蕭景琰推門進來,身上還帶著夜露的寒氣。他看著妹妹一身戎裝,忽然從懷中掏出塊虎符:“這是調兵的信物,可調動江南沿岸的守軍。“ 他又遞過封信,“這是母妃留下的,說若遇絕境,可持此信去見蘇州的靜慈師太。“
蕭書瑤接過信時,指尖觸到兄長掌心的槍繭 —— 那是常年征戰留下的印記。她忽然想起小時候,英王總把她架在肩頭,在太極宮的梨樹下轉圈,花瓣落在他們發間,像場永遠不會結束的春日宴。
“兄長......“
“去吧。“ 英王替她理了理歪斜的盔纓,動作裏帶著難得的溫柔,“長安城有我。待你帶他回來,咱們還在曲江池邊,吃你最愛的桂花糕。“
三更的梆子聲敲過第三響時,一支由百餘名親兵組成的隊伍,悄無聲息地出了長安城門。蕭書瑤騎在純白的 “踏雪“ 馬上,鎧甲在月光下泛著銀輝。她回頭望了眼沉睡的皇城,看見永樂王府的方向,還亮著盞孤燈 —— 那是青禾按她的吩咐,徹夜不眠的記號,好讓歸來的人能在茫茫夜色裏,找到回家的路。
隊伍行至灞橋時,蕭書瑤勒住馬。橋下的流水裏漂著片荷葉,像極了沈硯之信裏夾著的那半片。她忽然想起他畫的《春江圖》,畫裏的孤舟在驚濤駭浪裏前行,卻始終朝著對岸的燈火。
“出發。“ 她揚鞭指向南方,馬蹄踏碎了橋麵上的月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銀。前路漫漫,或許有驚濤駭浪,或許有暗箭明槍,但她知道,隻要朝著有他的方向,哪怕踏遍千山萬水,也終將抵達。
第四章 蓮池畔的重逢
江南的荷塘在暴雨後泛著墨綠色,蕭書瑤的鎧甲上還沾著泥點。她勒住馬韁時,看見岸邊的草棚裏,有個熟悉的身影正彎腰煮藥。青衫洗得發白,袖口卷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纏著滲血的布條。
“沈硯之!“ 她翻身下馬時,鎧甲的重量讓她踉蹌了幾步。草棚裏的人猛地回頭,藥罐 “哐當“ 一聲摔在地上,褐色的藥汁濺濕了他的青衫。
沈硯之的頭發亂糟糟地貼在額前,左頰有道新添的疤痕,從眉骨延伸到下頜,像條猙獰的蜈蚣。可那雙眼睛,在看見她的瞬間,亮得像落滿了星辰。
“書瑤?“ 他聲音嘶啞,像是被砂紙磨過,“你怎麽來了?“ 他想走上前,卻因為腿傷踉蹌了一下 —— 那是墜入河道時被礁石劃傷的。
蕭書瑤撲過去抱住他時,聞到他身上的草藥味混著淡淡的血腥味。鎧甲的棱角硌得他悶哼一聲,她才驚覺自己還穿著沉重的甲胄,慌忙後退時,卻被他死死攥住手腕。
“別碰我。“ 他忽然低喝,眼神裏閃過痛苦,“我身上髒......“
“閉嘴。“ 蕭書瑤扯開他的衣襟,看見他胸口纏著的布條早已被血浸透,“誰讓你這麽傻?明知道是圈套,還要往裏麵鑽!“ 她的聲音發顫,淚水砸在他傷口上,激得他微微發抖。
旁邊的老郎中捋著胡須歎氣:“這位姑娘莫怪他。沈大人墜河後被衝到下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拖著傷腿往堤壩趕,說要看著合龍......“
蕭書瑤忽然明白,他信裏說的 “並蒂蓮“,或許隻是托詞。那些世家在糧裏摻沙,在堤壩上動手腳,甚至設下殺局,他都一清二楚,卻選擇獨自扛著 —— 就像那年在華清宮,他明明被李公子的人打傷,卻還是挺直脊梁說 “臣不輸“。
“青禾,拿金瘡藥來。“ 她按住要掙紮的沈硯之,聲音裏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還有,把那些藏在蘆葦叢裏的 " 客人 " 請出來吧。“
青禾吹了聲口哨,草叢裏立刻竄出幾名親兵,押著幾個穿著黑衣的漢子。為首那人看見蕭書瑤的鎧甲,臉色瞬間慘白 —— 那是永樂王府的親軍甲胄,在江南地界,比聖旨還好使。
“說,是誰派你們來的?“ 蕭書瑤的刀抵住他咽喉,月光照在刀麵上,映出他驚恐的臉。
沈硯之忽然按住她的手:“不必問了。“ 他從懷裏掏出塊玉佩,上麵刻著蘇州織造的印記,“他們是李大人的人。“ 他看向蕭書瑤,眼神裏帶著歉意,“我本想查清楚再告訴你,不想......“
“現在說這些有什麽用?“ 蕭書瑤別過臉,卻在轉身時,被他從背後輕輕抱住。他的手掌貼著她鎧甲的冰涼,帶著江南特有的潮濕暖意。
“書瑤,“ 他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帶著劫後餘生的沙啞,“那支蘭草簪,我一直戴著。“ 他鬆開手,從貼身處取出玉簪,簪頭的棱角已被體溫磨得圓潤,“掉進河裏時,我死死攥著它,想著你說過,玉能安神。“
蕭書瑤看著那支曆經劫難的玉簪,忽然笑了,淚水卻順著臉頰滑落,滴在甲片上,發出清脆的響。她想起那年在曲江池邊,他笨手笨腳地替她簪花,指尖的薄繭蹭得她耳根發癢。
“愣著做什麽?“ 她轉過身,將玉簪重新插進他的發髻 —— 雖然他現在短發淩亂,根本簪不住什麽,“還不快處理傷口?難道要等我親自給你上藥?“
沈硯之笑著點頭時,青禾已生起了火堆。藥草的清香混著烤魚肉的香氣,在荷塘邊彌漫開來。親兵們圍坐在一起,聽著遠處傳來的蛙鳴,仿佛忘記了連日的奔波。
蕭書瑤靠在沈硯之肩頭,看著螢火蟲在荷葉間飛舞。他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卻緊握著她的手,仿佛怕一鬆開,她就會像那些流螢一樣飛走。
“等這事了結,“ 她輕聲說,“我們就在江南築座小院吧,種滿並蒂蓮。“
“好。“ 他的下巴抵著她的發頂,聲音裏帶著滿足的喟歎,“再在院裏搭個畫案,畫你簪花的模樣。“
遠處的堤壩在月光下泛著輪廓,像條即將騰飛的巨龍。蕭書瑤知道,前路的風浪或許還未平息,但隻要身邊有這個人,有手中的刀,有心中的信念,就沒有跨不過的難關。
夜漸深,荷塘裏的並蒂蓮在晚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為這對曆經磨難的戀人,吟唱著江南水鄉最溫柔的歌謠。而在長安的方向,太極宮的燈火依舊亮著,英王蕭景琰站在紫宸殿的丹陛上,望著南方的星空,手裏捏著妹妹留下的那封信,信紙上的淚痕早已幹涸,卻仿佛還能聞到江南的水汽,和那永不凋零的並蒂蓮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