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德王府外現廝殺(一)
字數:7180 加入書籤
殘陽如血,潑灑在德王府朱紅的宮牆上,將那鎏金銅釘映得格外刺目。蕭琰背著半舊的書篋,剛走到王府外的石橋上,便聽得一陣金鐵交鳴之聲破空而來,震得簷角銅鈴亂顫。他下意識地縮到石橋石柱後,探出半顆腦袋望去,隻見王府門前已亂作一團。
數十名黑衣蒙麵人手持長刀,正與王府護衛廝殺。那些護衛雖身著明光鎧,手持長戟,卻顯然不敵黑衣人的淩厲攻勢。一名護衛剛挑飛一名黑衣人的長刀,便被另一名黑衣人從側麵襲來的短刃刺入咽喉,鮮血噴湧而出,濺在門前的石獅子上,順著獅口獠牙緩緩滴落。
蕭琰的心髒猛地一縮,他雖飽讀詩書,卻從未見過如此慘烈的廝殺場麵。他緊緊攥著書篋的背帶,指節泛白,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追隨著戰局。就在這時,一名黑衣人頭目注意到了石橋上的蕭琰,眼中閃過一絲冷光,揮了揮手,兩名黑衣人立刻朝著石橋奔來。
“不好!” 蕭琰心中暗叫,轉身就要跑,卻因慌亂腳下一絆,重重摔在石橋上,書篋裏的書籍散落一地。那兩名黑衣人已追到近前,長刀寒光閃爍,直劈而下。蕭琰閉上眼睛,隻覺一陣勁風襲來,他以為自己必死無疑,卻聽得 “鐺” 的一聲脆響,睜眼一看,隻見一名身著青色勁裝的女子手持長劍,擋在了他身前。
“多謝姑娘相救!” 蕭琰連忙爬起身,拱手謝道。
女子並未回頭,隻是冷冷地說道:“此地危險,快離開!” 話音未落,她便揮劍迎向兩名黑衣人。長劍在她手中如臂使指,劍光流轉間,已與黑衣人戰作一團。蕭琰看著女子單薄卻挺拔的背影,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他知道自己不能就這麽離開,可他手無寸鐵,根本無法幫忙。
就在蕭琰猶豫不決之際,王府大門突然 “哐當” 一聲被撞開,一隊身著黑色鎧甲的士兵衝了出來,他們手持長槍,整齊劃一,瞬間便將黑衣人與護衛們隔開。為首的一名將領身材高大,麵容冷峻,他掃視了一眼戰場,沉聲道:“拿下所有黑衣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士兵們得令,立刻行動起來。黑衣人們見狀,心知不敵,紛紛想要突圍,卻被士兵們死死纏住。那名黑衣人頭目見勢不妙,虛晃一招,朝著蕭琰的方向奔來,顯然是想抓個人質。蕭琰嚇得連連後退,卻被身後的石柱擋住,無路可退。
千鈞一發之際,那名青色勁裝的女子再次衝了過來,長劍直刺黑衣人頭目的後心。黑衣人頭目被迫回身抵擋,兩人瞬間便戰在一起。女子的劍法靈動飄逸,黑衣人頭目的刀法卻剛猛霸道,一時間難分勝負。
蕭琰看著兩人激戰,心中焦急萬分。他目光掃過散落一地的書籍,突然看到一本厚厚的《孫子兵法》,心中一動。他彎腰撿起那本書,朝著黑衣人頭目的腳下扔去。黑衣人頭目正全神貫注地與女子對戰,腳下突然被書本絆倒,身形一個踉蹌。女子抓住機會,長劍一揮,便將黑衣人頭目的長刀挑飛,劍尖抵住了他的咽喉。
“束手就擒吧!” 女子冷聲道。
黑衣人頭目看著抵在咽喉的劍尖,眼中閃過一絲不甘,卻最終還是緩緩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士兵們立刻上前,將黑衣人頭目捆了起來。
此時,戰場已基本平定,大部分黑衣人都被士兵們製服,隻有少數幾人趁亂逃脫。那名將領走到女子身邊,抱拳道:“多謝蘇姑娘出手相助。”
女子微微頷首,道:“李將軍客氣了,我隻是恰巧路過此地。”
蕭琰這才知道,女子名叫蘇凝,將領名叫李默,都是德王府的人。他走上前,再次向蘇凝拱手謝道:“多謝蘇姑娘兩次相救,在下蕭琰,敢問姑娘和李將軍,為何德王府外會有如此廝殺?”
蘇凝和李默對視一眼,李默沉聲道:“蕭公子,此事說來話長,此地並非說話之地,若公子不嫌棄,可隨我們入府一敘。”
蕭琰心中本就對這場廝殺充滿疑惑,如今有機會一探究竟,自然不會拒絕。他點了點頭,道:“那就有勞李將軍和蘇姑娘了。”
三人收拾好戰場的殘局,便朝著德王府內走去。蕭琰跟在蘇凝和李默身後,看著王府內宏偉的建築,心中感慨萬千。他雖出身書香門第,卻從未踏入過王府這般地方,如今卻因一場意外的廝殺,得以進入德王府,不知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麽。
第二章 王府秘事
德王府內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庭院中種植著各種奇花異草,假山流水相映成趣,盡顯皇家氣派。蕭琰跟在蘇凝和李默身後,穿過一道道回廊,來到一座名為 “靜思堂” 的大殿前。
大殿內,一名身著紫色蟒袍的中年男子正坐在主位上,他麵容威嚴,眼神深邃,正是德王朱高燧。在他身旁,還站著幾名身著官服的大臣,神色凝重地商議著事情。
看到蘇凝、李默和蕭琰走進來,德王抬起頭,目光落在蕭琰身上,沉聲道:“這位便是被蘇姑娘所救的蕭公子吧?”
蕭琰連忙上前,拱手行禮道:“在下蕭琰,見過德王殿下。”
德王微微頷首,道:“蕭公子不必多禮,坐吧。”
蕭琰謝過德王,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他剛坐穩,便聽到德王問道:“蕭公子,你可知今日為何會有人在王府外廝殺?”
蕭琰搖了搖頭,道:“在下不知,還請殿下明示。”
德王歎了口氣,道:“那些黑衣人,是衝著本王來的。他們是漢王朱高煦的人,想要刺殺本王,奪取本王手中的兵權。”
蕭琰心中一驚,他雖隱居山林,潛心讀書,卻也聽聞過當今朝廷的局勢。當今皇帝朱棣年事已高,太子朱高熾體弱多病,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都對皇位虎視眈眈,暗中爭奪不休。沒想到,自己今日竟無意間卷入了這場皇室爭鬥之中。
“殿下,漢王為何要刺殺您?” 蕭琰疑惑地問道。
德王沉聲道:“因為本王手中握有一份足以扳倒漢王的證據。這份證據是當年漢王謀逆時留下的,若將其公之於眾,漢王必將身敗名裂。”
蕭琰恍然大悟,原來這場廝殺是為了爭奪那份證據。他看著德王,道:“殿下,既然那份證據如此重要,您為何不將其交給皇上,以除後患?”
德王苦笑一聲,道:“蕭公子有所不知,當今皇上對漢王十分寵愛,即便有證據,皇上也未必會治漢王的罪。更何況,漢王在朝中勢力龐大,若貿然行動,隻會打草驚蛇,反而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蕭琰沉默了,他沒想到皇室爭鬥竟如此複雜。他看著德王,道:“殿下,那您打算如何應對?”
德王目光堅定地說道:“本王不能坐以待斃,必須想辦法保護好那份證據,同時尋找機會,將漢王的罪行公之於眾,以正朝綱。”
就在這時,一名侍衛匆匆走進大殿,抱拳道:“殿下,不好了,漢王派人在京城各處搜捕蕭公子,說蕭公子是刺殺您的同黨。”
蕭琰心中一驚,道:“什麽?漢王為何要誣陷我?”
德王沉聲道:“想必是漢王知道你目睹了今日的廝殺,怕你泄露消息,所以才想誣陷你,將你滅口。蕭公子,你現在處境十分危險,若不盡快離開京城,恐怕會有性命之憂。”
蕭琰看著德王,道:“殿下,我如今已是漢王的眼中釘,肉中刺,就算離開京城,也未必能躲過漢王的追殺。不如,我留在王府,助殿下一臂之力。”
德王看著蕭琰,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又露出一絲欣慰。他道:“蕭公子,你雖飽讀詩書,卻從未涉足過官場爭鬥,留在王府,隻會讓你陷入危險之中。”
蕭琰堅定地說道:“殿下,我雖無縛雞之力,卻也懂得知恩圖報。今日蘇姑娘兩次救我性命,殿下又對我坦誠相待,我若就此離去,心中實在不安。況且,漢王謀逆,擾亂朝綱,我身為大明子民,豈能坐視不理?還請殿下成全。”
蘇凝和李默也在一旁勸道:“殿下,蕭公子雖無武功,卻足智多謀,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
德王沉吟片刻,道:“好吧,既然蕭公子執意如此,那你便留在王府吧。不過,你要記住,在王府中,一切都要聽從本王和蘇姑娘、李將軍的安排,不可擅自行動,以免發生危險。”
蕭琰連忙謝道:“多謝殿下成全,在下一定謹遵殿下的吩咐。”
接下來的日子裏,蕭琰便在德王府住了下來。他一邊幫德王整理文書,分析局勢,一邊向蘇凝學習一些基本的防身之術。蘇凝的劍法高超,人也十分耐心,在她的指導下,蕭琰的防身之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天,蕭琰正在書房整理文書,蘇凝突然走了進來,神色凝重地說道:“蕭公子,不好了,漢王派人送來一封信,說要在三日後在城外的百花樓與殿下會麵,商討議和之事。”
蕭琰心中一驚,道:“議和之事?漢王向來野心勃勃,怎麽會突然提出議和?恐怕其中有詐。”
蘇凝點了點頭,道:“我也是這麽想的。殿下已經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你也一起過去吧,或許能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議。”
蕭琰跟著蘇凝來到大殿,隻見德王和大臣們正爭論不休。有的大臣認為漢王是真心議和,應該赴約;有的大臣則認為漢王是想趁機設下埋伏,刺殺德王,不能赴約。
德王看到蕭琰走進來,道:“蕭公子,你來得正好,你對漢王提出的議和之事有何看法?”
蕭琰沉思片刻,道:“殿下,依在下之見,漢王提出議和,必然是有陰謀的。他若真心議和,為何不選擇在王府或皇宮等安全之地,反而要選擇在城外的百花樓?而且,百花樓地處偏僻,易守難攻,很容易設下埋伏。”
一名大臣反駁道:“蕭公子,你這隻是猜測,並無證據。若我們不赴約,豈不是顯得我們膽怯,讓漢王有機可乘?”
蕭琰話鋒一轉,目光掃過殿內眾臣,語氣愈發堅定:“若漢王真心議和,便不會在意會麵地點的更改。反之,若他執意要在百花樓會麵,那便更能說明其中有詐。我們不妨先答應他的議和請求,再暗中派人去百花樓探查,若發現埋伏,便將計就計,讓漢王自食惡果。”
德王聞言,眼中閃過一絲讚許,道:“蕭公子所言甚是。李將軍,你立刻挑選百名精銳士兵,喬裝成百姓,暗中前往百花樓探查情況,務必摸清漢王的部署。”
“末將遵令!” 李默抱拳領命,轉身大步離去。
蘇凝看著蕭琰,輕聲道:“蕭公子,你這計策雖妙,但也十分危險。若我們的人被漢王發現,恐怕會打草驚蛇。”
蕭琰點了點頭,道:“蘇姑娘所言極是,所以我們還需另做準備。我建議,在李將軍探查的同時,我們再安排一隊人馬,埋伏在百花樓附近的山林中,一旦發現情況不對,便立刻出兵支援。另外,我們還要在王府內加強戒備,防止漢王趁虛而入,襲擊王府。”
德王對蕭琰的考慮十分滿意,道:“就按蕭公子說的辦。蘇姑娘,王府的戒備就交給你了。”
“是,殿下。” 蘇凝領命後,也迅速退下安排事宜。
接下來的兩天,德王府內一片忙碌。李默派出的探子陸續傳回消息,說百花樓周圍確實有不少可疑人員活動,看其裝扮和行蹤,很可能是漢王的手下。而且,百花樓的二樓被人整體包下,門口有專人看守,不許任何人靠近,顯然是在秘密布置什麽。
蕭琰得知消息後,心中更加確定漢王是想在百花樓設下埋伏。他找到德王,道:“殿下,根據探子傳回的消息,漢王在百花樓的部署十分嚴密,我們若貿然赴約,恐怕會陷入險境。不如,我們再想個辦法,打亂漢王的計劃。”
德王皺了皺眉,道:“蕭公子有何妙計?”
蕭琰沉思片刻,道:“我們可以派人散布謠言,說漢王此次議和是假,實則是想趁機刺殺殿下,而且他還勾結了外敵,意圖謀反。這樣一來,京城百姓必然會對漢王議論紛紛,朝廷也會對漢王產生懷疑。漢王為了撇清嫌疑,或許會改變計劃,甚至取消議和。”
德王眼前一亮,道:“此計甚妙!蕭公子,此事就交給你去辦吧。你要確保謠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遍京城,而且要讓謠言聽起來真實可信。”
“是,殿下。” 蕭琰領命後,立刻召集了幾名王府內的親信,讓他們喬裝成小販、乞丐等,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散布謠言。
不出蕭琰所料,謠言很快便在京城傳開了。百姓們紛紛議論漢王的野心,對他的行為十分不滿。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也聽到了謠言,紛紛上奏皇帝,請求徹查漢王。
漢王得知消息後,氣得暴跳如雷。他知道,若不盡快平息謠言,自己的處境將會十分不利。他原本打算在百花樓刺殺德王,奪取兵權,可現在計劃被打亂,他不得不重新考慮。
思來想去,漢王決定取消在百花樓的議和,改為在皇宮的偏殿與德王會麵,而且還邀請了皇帝和朝中的重要大臣參加,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清白。
德王接到漢王的通知後,心中十分高興。他知道,蕭琰的計策成功了。他立刻召集眾人商議,蕭琰道:“殿下,漢王雖然改變了會麵地點,但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皇宮雖然安全,但漢王在朝中勢力龐大,難免會有他的親信埋伏在周圍。我們必須加強防範,確保殿下的安全。”
德王點了點頭,道:“蕭公子說得對。李將軍,你挑選兩百名精銳士兵,隨本王一同前往皇宮,務必保護好本王的安全。蘇姑娘,你留在王府,繼續加強王府的戒備,防止漢王趁機偷襲。”
“末將遵令!”
“屬下遵令!”
會麵當天,德王帶著李默和兩百名精銳士兵來到皇宮。皇宮內戒備森嚴,皇帝和朝中的重要大臣早已在偏殿等候。漢王也帶著幾名親信來到了偏殿,他看到德王後,臉上露出了虛偽的笑容,道:“三弟,許久不見,別來無恙啊?”
德王冷哼一聲,道:“二兄,你我之間不必如此虛偽。今日你邀請皇上和各位大臣前來,想必是為了澄清謠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