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德王府外現廝殺(三)

字數:6492   加入書籤

A+A-


    另一名漢子見同伴被殺,紅著眼撲上來,招式愈發凶狠。蕭琰漸漸體力不支,手臂被刀鋒劃開一道口子,鮮血滲出。他咬緊牙關,想起德王府中蘇凝舞劍的姿態,腳步輕盈輾轉,避開對方的猛攻,再尋機會反擊。終於,在漢子再次揮刀時,蕭琰一劍刺入其胸膛,結束了這場廝殺。
    他癱坐在地,喘著粗氣,看著滿室狼藉與兩具屍體,心中一陣發涼 —— 周將軍,想必是漢王親信周勇的殘餘勢力。看來,漢王雖敗,但其黨羽仍在追殺自己,歸鄉之路,遠比想象中凶險。
    第二日清晨,蕭琰將屍體拖至客棧後院的柴房,又用銀兩安撫了受驚的店家,才匆匆離去。他不敢再走官道,轉而抄小路前行,可心中的不安卻愈發強烈 —— 周勇的人能找到自己,想必還有更多追兵在暗處。
    行至一處山林時,忽聞前方傳來女子的呼救聲。蕭琰猶豫片刻,還是握緊青鋒劍循聲而去。隻見三名壯漢正圍著一名身著粉裙的女子,拉扯她的包裹。那女子雖驚慌失措,卻仍緊緊護著包裹,不肯鬆手。
    “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強搶民女!” 蕭琰大喝一聲,衝了上去。三名壯漢見有人多管閑事,其中一人持棍朝蕭琰打來。蕭琰側身躲過,青鋒劍直刺其手臂,壯漢慘叫一聲,棍子落地。另外兩人見狀,也紛紛上前圍攻,蕭琰憑借著昨日的實戰經驗,與三人周旋起來。
    那粉裙女子趁機從包裹中取出一把短匕,朝一名壯漢後背刺去。壯漢吃痛,轉身欲反擊,卻被蕭琰一劍劃傷大腿。三人見勢不妙,連忙逃竄。
    “多謝公子相救!” 女子整理好衣裙,向蕭琰躬身道謝,“小女子柳如煙,乃是蘇州柳家之人,此次前往京城尋親,不料途中遭遇劫匪。”
    蕭琰拱手回禮:“姑娘不必多禮,舉手之勞罷了。隻是這山林凶險,姑娘獨自一人,怕是不安全。”
    柳如煙歎了口氣:“實不相瞞,我尋的親人便是前幾日被抓的張誠大人。如今他身陷囹圄,我無依無靠,不知該往何處去。”
    蕭琰心中一凜 —— 張誠是漢王的謀士,柳如煙竟是他的親人。可看柳如煙的模樣,不似奸邪之人,或許她並不知曉張誠的所作所為。他猶豫片刻,還是說道:“我正要返鄉,若姑娘不嫌棄,可與我同行一段路,待出了山林,再做打算。”
    柳如煙大喜,連忙點頭:“多謝公子!”
    兩人結伴而行,柳如煙性子活潑,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說著蘇州的風土人情,倒也緩解了蕭琰心中的緊張。途中,蕭琰旁敲側擊地詢問張誠的事情,柳如煙隻說張誠是個正直的官員,從未提及他與漢王的勾結。蕭琰心中明白,柳如煙或許是被蒙在鼓裏,便也不再多問。
    行至傍晚,兩人尋到一處破廟歇息。蕭琰生火取暖,柳如煙則從包裹中取出幹糧,分給蕭琰。就在這時,破廟外傳來馬蹄聲,越來越近。蕭琰心中一緊,連忙熄滅柴火,拉著柳如煙躲到神像後麵。
    片刻後,幾名身著黑衣的漢子走進破廟,為首之人麵色陰沉,正是周勇的副將趙虎。隻聽趙虎說道:“那蕭琰殺了我們兩名兄弟,定是往這個方向逃了。你們仔細搜查,務必找到他,為兄弟們報仇!”
    黑衣漢子們應了一聲,開始在破廟內翻找。蕭琰握緊青鋒劍,手心滿是冷汗 —— 趙虎武功高強,自己絕非對手,若被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柳如煙見蕭琰緊張,悄悄從包裹中取出一個香囊,遞給蕭琰:“這香囊裏裝的是迷煙,可趁他們不注意時點燃。”
    蕭琰眼前一亮,接過香囊。待一名黑衣漢子走到神像附近時,蕭琰突然起身,將香囊扔到漢子腳下,同時點燃火折子。迷煙瞬間彌漫開來,漢子吸入後,立刻倒在地上。
    趙虎見狀,怒喝一聲:“誰在那裏?” 他揮刀朝神像砍來,神像轟然倒塌,蕭琰與柳如煙暴露在眾人麵前。
    “蕭琰,果然是你!” 趙虎目露凶光,揮刀朝蕭琰劈來。蕭琰連忙舉劍抵擋,卻被震得手臂發麻。柳如煙手持短匕,從側麵偷襲趙虎,卻被趙虎一腳踹倒。
    就在趙虎再次揮刀欲殺蕭琰時,破廟外突然傳來一聲大喝:“趙虎,休得傷人!” 隻見一隊官兵衝了進來,為首之人竟是李默!
    趙虎見狀,臉色大變,轉身欲逃,卻被李默一箭射穿大腿,摔倒在地。黑衣漢子們見首領被擒,紛紛投降。
    “蕭公子,你沒事吧?” 李默上前扶起蕭琰,關切地問道。
    “李將軍,你怎麽會在這裏?” 蕭琰驚訝地問道。
    李默笑道:“殿下擔心你路上不安全,派我暗中保護你。沒想到,還真遇到了周勇的殘餘勢力。”
    柳如煙見官兵到來,心中有些慌亂。李默注意到柳如煙,問道:“這位姑娘是?”
    蕭琰連忙解釋:“她是蘇州柳家之人,名叫柳如煙,途中遭遇劫匪,我便與她結伴而行。她是張誠的親人,卻不知張誠的所作所為。”
    李默點了點頭,對柳如煙說道:“柳姑娘,張誠已被定罪,但你並無過錯,我們不會為難你。你若想回蘇州,我們可以派人護送你。”
    柳如煙感激地說道:“多謝將軍!”
    次日,李默將趙虎等人押往京城,又派兩名士兵護送柳如煙回蘇州。臨別時,柳如煙遞給蕭琰一塊玉佩:“公子,這塊玉佩是我家傳之物,你拿著它,若日後到蘇州,可憑此玉佩來柳家找我。”
    蕭琰接過玉佩,拱手道:“多謝姑娘,後會有期。”
    送走柳如煙後,李默對蕭琰說道:“蕭公子,如今周勇的殘餘勢力已被清除,你返鄉之路應無大礙。我需即刻回京複命,便不再送你了。”
    蕭琰點頭道:“李將軍一路保重,代我向殿下和蘇姑娘道謝。”
    兩人道別後,蕭琰繼續踏上返鄉之路。此時的他,手中握著青鋒劍,懷中揣著柳如煙所贈的玉佩,心中雖仍有對過往的感慨,卻多了幾分從容與堅定。他知道,這場德王府的風波,不僅讓他見識了權謀與廝殺,更讓他明白了正義與擔當的意義。未來的路,無論再遇到何種挑戰,他都會以書生之智、俠客之勇,堅定地走下去。
    曆經半月行程,蕭琰終於回到了家鄉 —— 蕭家村。村子坐落在青山腳下,一條小河穿村而過,炊煙嫋嫋,雞犬相聞,仍是記憶中寧靜祥和的模樣。他剛走到村口,便看到一名白發蒼蒼的老者坐在大槐樹下,正是他的父親蕭老秀才。
    “爹!” 蕭琰快步上前,跪倒在父親麵前。
    蕭老秀才抬起頭,看到蕭琰,眼中滿是驚喜與激動:“琰兒,你終於回來了!這些日子,為父天天擔心你。”
    父子倆相擁而泣,隨後一同回到家中。蕭老秀才早已備好了飯菜,蕭琰一邊吃飯,一邊將在京城的經曆娓娓道來,隻是隱去了其中的凶險,隻說自己在德王府中做文書,如今事情了結,便返鄉了。
    蕭老秀才聽後,欣慰地說道:“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咱們讀書人,不求功名利祿,隻求平平安安。”
    接下來的幾日,蕭琰在家中陪伴父親,偶爾會去村中私塾幫忙教書。村民們見他歸來,都十分熱情,紛紛前來探望。可蕭琰心中明白,自己雖回到了故裏,卻再也不是當初那個隻知讀書的書生了 —— 德王府的經曆,已在他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一日,蕭琰正在私塾教書,忽聞村口傳來一陣喧嘩。他走出私塾,隻見幾名官差正押著一名村民往外走,村民的家人在一旁哭喊著。蕭琰上前詢問,得知那村民因欠了地主劉老爺的地租,無力償還,被劉老爺告到縣衙,官差前來抓人。
    蕭琰心中一怒 —— 劉老爺是村中有名的惡霸,平日裏欺壓百姓,搶占良田,村民們敢怒不敢言。他上前攔住官差,拱手道:“官差大哥,這位鄉親並非有意拖欠地租,隻是今年收成不好,還請通融幾日,容他湊齊地租。”
    為首的官差斜睨了蕭琰一眼:“你是誰?竟敢管官府的事!劉老爺已在縣衙打點好了,今日必須將人帶走!”
    “我乃蕭家村的蕭琰,曾在京城求學。” 蕭琰不卑不亢地說道,“官差大哥,律法雖嚴,卻也講人情。這位鄉親家中尚有老幼,若被抓走,家人如何生存?還請大哥三思。”
    官差見蕭琰談吐不凡,又提及在京城求學,心中有些猶豫。這時,劉老爺帶著幾名家丁匆匆趕來,看到蕭琰,冷哼一聲:“哪裏來的黃毛小子,也敢管老子的事?這窮鬼欠我地租,就該被抓去坐牢!”
    蕭琰怒視著劉老爺:“劉老爺,你身為地主,本該體恤鄉親,如今卻逼得鄉親家破人亡,難道就不怕遭天譴嗎?”
    “天譴?老子有錢有勢,天也奈我何!” 劉老爺囂張地說道,又對官差喝道,“還愣著幹什麽?把人帶走!”
    官差不敢違抗,再次上前抓人。蕭琰見狀,擋在村民身前:“誰敢動他,先過我這一關!” 他握緊拳頭,眼中滿是堅定。村民們見蕭琰為他們出頭,也紛紛圍了上來,與官差對峙。
    劉老爺見村民們群情激憤,心中有些害怕,卻仍嘴硬道:“好,好!你們等著,我這就去縣衙告狀,說你們聚眾抗法!” 說完,便帶著家丁狼狽地離開了。
    官差見劉老爺走了,也不敢再抓人,悻悻地離開了蕭家村。村民們圍上來,紛紛向蕭琰道謝:“蕭公子,多謝你為我們出頭!”
    蕭琰歎了口氣:“鄉親們,劉老爺不會善罷甘休,我們必須想辦法應對。” 他知道,劉老爺在縣衙有關係,若真的告到縣衙,村民們恐難抵擋。
    當晚,蕭琰召集村民們在祠堂商議。一名年長的村民說道:“蕭公子,劉老爺與縣令是拜把子兄弟,我們去縣衙告狀,也是白費功夫。不如,我們湊些銀兩,送給劉老爺,求他放過那位鄉親。”
    “不可!” 蕭琰搖頭道,“劉老爺貪得無厭,今日我們送了銀兩,他日他定會變本加厲地欺壓我們。我們不能一味忍讓,必須想辦法揭露他的惡行,讓他受到應有的懲罰。”
    “可我們沒有證據,如何揭露他的惡行?” 一名村民問道。
    蕭琰沉思片刻,道:“劉老爺搶占良田、欺壓百姓,鄉親們手中定有線索。我們可以收集他的罪證,再聯名上書,送到府城的按察使衙門。按察使大人公正廉明,定會為我們做主。”
    村民們聽後,紛紛點頭讚同。接下來的幾日,蕭琰帶領村民們收集劉老爺的罪證 —— 有的村民拿出了劉老爺強占良田的地契,有的村民寫下了劉老爺逼債傷人的證詞。蕭琰將這些證據整理好,又寫下一封聯名信,帶著幾名村民代表,前往府城。
    府城的按察使衙門戒備森嚴,蕭琰等人幾經周折,才見到了按察使周大人。周大人接過證據和聯名信,仔細翻閱後,沉聲道:“沒想到竟有如此惡霸欺壓百姓,本官定會徹查此事!”
    蕭琰連忙拱手道:“多謝大人為民做主!”
    周大人隨即派人前往蕭家村調查,核實了劉老爺的罪行。不久後,縣衙便傳來消息 —— 劉老爺被革去功名,沒收家產,其所占良田歸還給村民,逼債傷人之事也被依法處置。
    蕭家村的村民們得知消息後,欣喜若狂,紛紛來到蕭琰家中道謝。蕭老秀才看著兒子,眼中滿是驕傲:“琰兒,你做得好!為父沒白教你讀書識字。”
    蕭琰笑道:“爹,這都是我應該做的。讀書不僅是為了考取功名,更是為了明事理、辨是非,為百姓謀福祉。”
    經曆了這件事,蕭琰在村中威望大增。他不僅繼續在私塾教書,還帶領村民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善生活。蕭家村漸漸變得更加富裕,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一日,蕭琰收到一封來自京城的書信,是蘇凝所寫。信中說,漢王已被判處流放,周勇、張誠等人也被依法處置,朝廷局勢穩定,德王十分掛念他,邀請他若有機會,再到京城一聚。
    蕭琰讀完書信,心中感慨萬千。他提筆回信,感謝德王和蘇凝的掛念,說自己如今在家鄉過得很好,若有機會,定會前往京城探望他們。
    放下筆,蕭琰走到院中,望著遠處的青山。夕陽西下,餘暉灑在身上,溫暖而寧靜。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因德王府的那場廝殺而改變,從一個隻知讀書的書生,成長為一個有擔當、有勇氣的人。未來的日子,他或許不會再卷入權謀紛爭,但會以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家鄉的寧靜與祥和,用書生的智慧,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而那段在德王府的歲月,也將成為他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激勵著他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