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全麵升級榆次城防禦,打造最前根據地,驚現全民參軍盛況

字數:9212   加入書籤

A+A-


    此時。
    筱塚義男沉默了,他靠在椅背上,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案。
    指揮部裏靜得能聽到每個人的呼吸聲。
    每一聲都像在提醒他:時間不多了。
    他心裏清楚,太原的兵力已經捉襟見肘,飛行大隊剛剛支援完第六師團,飛行員還沒來得及休息。
    地麵部隊要防守四麵的城牆,根本抽不出多餘的兵力去石嶺關。
    可鬆井師團是關東軍的主力。
    如果真的被李雲龍殲滅,不僅會影響關東軍的士氣,還會讓大本營認為他“見死不救”。
    到時候,他麵臨的就不隻是戰敗,還有軍法的製裁。
    “沒辦法……”
    筱塚義男長歎一聲,語氣裏滿是無奈,他抬起頭,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通訊兵身上。
    “命令飛行大隊:立即休整,半小時後再次出兵。”
    “所有可用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全部調往石嶺關,務必支援鬆井師團突破李雲龍的防線!”
    “告訴鬆井,就算拚了飛行大隊,也要把石嶺關拿下來,盡快趕來太原解圍!”
    “哈衣!”
    通訊兵連忙應聲,轉身跑出指揮部。
    隨後,筱塚義男走到窗邊,看著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剛才因擊退晉綏軍而升起的喜悅,早已被鬆井師團的求救電報衝得無影無蹤。
    他知道,這隻是新麻煩的開始。
    李雲龍的裝備、江晨的逼近、鬆井的無能,像三張網一樣。
    正慢慢將他和太原城困死在這片土地上。
    參謀長走到他身邊,輕聲說:“將軍,飛行大隊連續作戰,飛行員的體力恐怕撐不住……”
    “撐不住也得撐!”
    筱塚義男的聲音帶著一絲決絕:“現在不是考慮體力的時候,是考慮能不能守住太原的時候。”
    “如果鬆井師團完了,我們就真的成了孤軍,江晨和李雲龍一匯合,太原就徹底沒救了。”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沙盤,手指在“石嶺關”和“太原”之間畫了一條線。
    這條線上,此刻正上演著一場決定華北命運的激戰。
    而他和第一軍,顯然已經沒有了退路。
    ……
    此時。
    榆次八路軍獨立縱隊司令部。
    由於榆次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所以,江晨在占領榆次後,決定對其進行了改造。
    準備把榆次打造成一個後勤補給戰,甚至成為江晨揮師北上的重要根據地。
    隨著部隊的發展,裏隆村根據地已經無法支持獨立縱隊了。
    所以,擴大根據地是江晨目前首要任務。
    作為獨立縱隊司令員,他很清楚,占領隻是第一步。
    要將榆次打造成堅不可摧的堡壘、支撐後續戰局的根據地,此刻才是真正的開始。
    “命令各營,除留一個連肅清殘敵、維護城內秩序外。”
    “其餘部隊即刻集合,隨我勘察防禦要點!”
    江晨的聲音沉穩有力。
    狗剩等人迅速記錄命令,轉身奔向各部隊駐地。
    半個時辰後,江晨帶著周衛國、李大本事,金戈連骨幹以及本地鄉紳代表,踏上了繞城勘察的行程。
    榆次地處太原以南,是正太鐵路與同蒲鐵路的交匯節點。
    東接太行山脈,西臨汾河平原,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此處地勢低窪,若遇敵軍炮擊,城門極易受損。”
    站在南城門外,江晨指著被炮彈炸出缺口的城牆,眉頭微蹙。
    工程連連長趙鐵牛立刻上前:“司令員,俺們連夜趕工,先用沙袋填補缺口,再用磚石加固。”
    “我跟你保證三天內讓南門恢複原樣!”
    “好!”江晨點頭,又指向城門內側:“光補不行,要改。”
    “在城門後加築一道甕城,甕城牆體厚度增加到三米。”
    “內側設置射擊孔,就算敵軍攻破外門,也能在甕城裏打一場殲滅戰。”
    “好,我來處理!”
    隨後,江晨勘察至西城時,正太鐵路的鐵軌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鐵路是命脈,但也可能成為敵軍快速推進的通道。”
    江晨蹲下身,手指沿著鐵軌延伸的方向劃過:“命令鐵道連,在城外五公裏處的鐵軌上安裝道岔機關。”
    “平時正常通行,遇敵來襲可迅速切換道岔,讓敵軍列車脫軌。”
    “再在鐵路兩側修築隱蔽的機槍陣地,每五百米一個,配備重機槍和迫擊炮,形成交叉火力網。”
    “是,司令!”
    江晨頓了頓,看向身旁的周衛國:“另外,把城內的火車站擴建,增設貨運站台和隱蔽倉庫。”
    “既能方便物資運輸,又能在戰時快速轉移傷員和群眾。”
    “放心吧,司令,我來處理!”
    緊接著。
    城北緊鄰瀟河,河上的石橋是連接城外的重要通道。
    江晨望著石橋上殘留的彈痕,沉聲說道:“這座橋要加固,橋麵兩側加裝沙袋掩體,橋墩下埋設炸藥。”
    “一旦敵軍逼近,能及時炸橋斷敵退路。”
    “同時,在瀟河南岸挖掘戰壕,戰壕與城內街道相通,形成立體防禦體係。”
    “好!”
    在接下來的半個月(趁著晉綏軍和日軍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
    榆次城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工程連的戰士們帶著百姓加固城牆,將原來兩米高的城牆增高到三米五。
    牆體外側削成陡坡,陡坡上密布尖刺和絆馬索。
    城門處安裝厚重的鐵皮,鐵皮上預留射擊孔,城門內側設置絞車,可快速關閉城門。
    城內主要街道交匯處修築碉堡,碉堡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配備輕重機槍和擲彈筒,能覆蓋整條街道。
    城外則挖掘三道環形戰壕,戰壕之間設置交通壕,壕溝內鋪設木板。
    防止雨水淤積,戰壕外側埋設地雷和鹿砦,形成層層阻隔。
    火力部署上,江晨采取“重點防禦、交叉覆蓋”的原則。
    四個城門處各部署一個重機槍排和一個迫擊炮班,控製進出城通道。
    城牆每隔一百米設置一個火力點,配備輕機槍和步槍手。
    城內製高點,如鍾樓、鼓樓和高大建築屋頂,部署狙擊手和觀察哨,監控城外動向。
    同時,在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交匯處部署一個炮兵連,配備四門山炮。
    可隨時轟擊來襲的敵軍列車和裝甲車輛。
    兵力部署則分為城防部隊和機動部隊,城防部隊由兩個營組成,負責城牆、戰壕和碉堡的防守。
    機動部隊由一個營和一個騎兵連組成,駐紮在城內中心區域。
    一旦某個方向出現險情,可迅速馳援。
    同時,基礎設施的修複與重建也同步推進。
    被戰火破壞的道路由百姓和戰士們共同修補,主幹道鋪設碎石,保證車輛通行。
    受損的車站被重新修繕,新建的貨運倉庫采用隱蔽式設計。
    倉庫頂部覆蓋泥土和雜草,從空中難以發現。
    城內的水井進行清理和加固,確保水源安全。
    同時挖掘蓄水池,儲存雨水,以防敵軍切斷水源。
    防禦工事初見規模時,江晨開始著手將榆次打造成獨立縱隊的根據地。
    首先在城內原縣衙舊址成立警察局,任命作戰經驗豐富的老戰士李建國為局長。
    抽調三十名政治可靠、作風過硬的戰士組成警察隊伍。
    警察局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肅清城內殘餘的漢奸和敵特分子。
    通過走訪百姓、排查戶籍,短短十天便抓獲二十餘名隱藏在城內的漢奸。
    這些人有的為日軍傳遞情報,有的囤積糧食哄抬物價。
    經審訊後,罪大惡極者依法處決,其餘者在勞動改造後釋放。
    二是維護城內治安,打擊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
    設立巡邏隊,晝夜在街道上巡查,確保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三是協助部隊進行防空預警。
    在城內高處設置瞭望塔。
    一旦發現敵機來襲,立即鳴鍾示警,組織百姓進入防空洞躲避。
    “李局長,記住,警察局是為百姓服務的,不是作威作福的衙門。”
    成立大會上,江晨的目光掃過全體警察:“咱們既要抓漢奸、打敵人。”
    “也要護著老百姓,讓他們在榆次能安安穩穩過日子。”
    李建國挺直腰板,用力敬禮:“請司令員放心,俺們保證不辜負老百姓的信任!”
    緊接著,後勤醫院在城內一座廢棄的教堂內建立起來。
    江晨從縱隊衛生隊抽調十名醫護人員,又從百姓中招募二十名有護理經驗的婦女,組成醫院的醫護團隊。
    醫院分為門診區、病房區和手術室,配備從敵軍手中繳獲的醫療器械和藥品。
    同時開辟專門的通道,與城外的戰壕和交通壕相連,方便戰時轉運傷員。
    “接下來咱們要打太原,傷員肯定少不了。”
    江晨在醫院視察時,對院長王醫生說:“以前傷員要送回裏隆村根據地,路上得走十幾天,耽誤治療時間。”
    “現在有了榆次醫院,傷員當天就能送回來,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王醫生點點頭,指著病房裏整齊的病床:“司令員放心,俺們已經做好準備,保證讓每個傷員都能得到及時救治。”
    另外,糧食倉庫的建設同樣緊迫。
    江晨組織戰士和百姓在城內西北角修建兩座大型糧倉。
    糧倉采用磚木結構,屋頂覆蓋瓦片,牆體塗抹防火泥,防止火災和潮濕。
    同時,在糧倉周圍挖掘護城河,設置崗哨,確保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部隊打仗也離不開糧食。”
    江晨對負責糧食管理的幹部說:“要盡快統計城內的糧食儲量。”
    “同時向周邊村鎮征集糧食,與百姓簽訂收購協議,公平定價,絕不強征。”
    短短一個月,兩座糧倉便儲存了足夠獨立縱隊三個月消耗的糧食。
    為後續作戰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
    另外,江晨還成立了軍校。
    軍校的設立則是為了培養軍事人才。
    江晨將城內一所廢棄的學堂改造成“榆次軍事學校”,親自擔任校長。
    從縱隊中挑選有戰鬥經驗的軍官擔任教官,招收縱隊內的年輕戰士和榆次城內的進步青年入學。
    軍校開設戰術、射擊、爆破、偵察等課程,采用理論教學與實戰演練相結合的方式。
    計劃是每期培訓三個月,為獨立縱隊輸送合格的基層指揮員。
    沒辦法,揮師北上必定會損失指揮官。
    江晨這是在未雨綢繆。
    “咱們的部隊要發展壯大,就得有懂戰術、會指揮的幹部。”
    江晨在軍校開學典禮上說:“希望你們珍惜學習機會,學好本領。”
    “將來在戰場上多殺敵人,為國家和百姓立功!”
    與此同時。
    在所有舉措中,土地改革無疑是最受百姓歡迎的。
    江晨成立土地改革工作組,深入榆次城鄉,調查土地占有情況。
    經過調查發現,榆次城內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掌握在少數地主手中。
    廣大農民沒有土地或隻有少量土地。
    隻能租種地主的土地,繳納高額地租,生活困苦。
    針對這一情況,江晨頒布《榆次土地改革條例》。
    規定沒收地主的多餘土地,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
    同時保障地主的基本生活,給地主分配一定數量的土地。
    土地改革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
    工作組的成員帶著丈量土地的工具,挨家挨戶登記土地。
    然後按照“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將沒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
    當農民們拿到寫有自己名字的土地證書時,激動得熱淚盈眶。
    城西的農民王老漢,一輩子租種地主的土地。
    如今終於有了自己的三畝地。
    他捧著土地證書,跪在田埂上,對著土地磕了三個頭:“俺終於有自己的地了。”
    “江司令員是俺們的大救星啊!”
    土地改革不僅讓農民獲得了土地,更激發了他們的革命積極性。
    農民們主動向部隊繳納糧食,支援前線。
    有的農民還組織擔架隊,準備在戰時運送傷員。
    許多青年農民更是踴躍報名參軍,想跟著江晨的獨立縱隊打鬼子、保家鄉。
    對於八路軍來說,土地改革的好處是多方麵的:一是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
    讓根據地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百姓們成了部隊的“眼睛”和“耳朵”,及時向部隊傳遞敵軍情報,幫助部隊防範敵特分子的破壞。
    二是解決了部隊的糧食供應問題,農民們積極交糧,讓部隊不用再為糧食發愁。
    三是為部隊補充了兵源,大量青年農民參軍,壯大了部隊的力量。
    一切準備就緒後,江晨決定在榆次城舉行招兵大會,為獨立縱隊補充兵力,準備攻打太原。
    招兵地點設在城內的廣場上。
    廣場中央搭建起高台,高台上懸掛著“獨立縱隊招兵處”的橫幅。
    兩側張貼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保衛家鄉、保衛土地”的標語。
    招兵大會當天,天還沒亮,廣場上就已經擠滿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