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在淵 第三十章 來自三輔的驚喜

字數:6986   加入書籤

A+A-


    來人並為著甲,一身緊束的玄色勁裝,風塵仆仆,肩頭和鬢角還凝結著細小的霜粒,竟是星夜兼程、自三輔而來的趙雲!
    “主公!”
    趙雲氣息微促,但聲音依舊清朗沉穩,帶著長途奔波的沙啞。
    他顧不得拍去身上的塵土,單膝跪地,抱拳行禮,動作幹淨利落。燭光映照著他年輕而英挺的麵龐,劍眉星目間雖有些許疲憊,卻難掩那份銳氣與振奮。
    “子龍!”
    劉珩驚喜道。快步上前雙手扶起趙雲,目光灼灼:“你怎麽來了?潼關如何?長安方向可有消息?”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急切。
    趙雲順勢站起:“稟主公!是文若先生令我前來,坐鎮右扶風的皇甫嵩將軍,已被文若先生與蓋京兆、梁長史成功說動!”
    “哦?”
    劉珩聞言猛地向前一步,及時雨皇甫嵩?自己正擔心潼關兵馬不足,屆時抵擋董卓大軍時損失大概率會很慘重!這種時候有皇甫嵩援助,那潼關壓力必會大大減輕!
    劉珩不再思忖,示意趙雲繼續說下去。
    “董卓忌憚皇甫將軍坐鎮扶風,兵精糧足,又深得右扶風軍民之心,恐其響應關東聯軍,東西夾擊,故於數日前召皇甫將軍回朝。”
    趙雲語氣中帶著一絲冷意。
    劉珩點頭道:“董卓倒是打得好算盤!”
    明升暗降,屆時授以虛職,這是想奪皇甫嵩的兵權啊。
    “皇甫將軍本欲遵旨回京,”
    趙雲繼續道:“然其長史梁衍將軍深明大義,力陳董卓禍國,進京無異於自投羅網。文若先生得知消息後,借蓋京兆(蓋順)之口,將主公欲清君側、匡扶漢室之誌,以及三輔實已盡在主公掌握之情形,婉轉告知皇甫將軍!”
    “文若先生言明,”
    趙雲加重了語氣:“董卓倒行逆施,天人共憤,覆亡隻在旦夕!皇甫將軍世代忠良,名震西州,若此時舉兵與主公合流,扼守潼關天險,斷絕董卓西歸之路,則董賊如甕中之鱉,必死無疑!此乃不世之功,亦是保全皇甫氏累世清名、不負皇恩之唯一正途!”
    劉珩負手而立,靜靜聽著。
    “皇甫將軍聞之,沉思良久。”
    趙雲的聲音帶著一絲激動:“最終,老將軍喟然長歎:‘董卓,國賊也!吾豈能為虎作倀?陽武侯乃帝室之胄,英睿果決,深孚眾望,吾願效命!’”
    “好!”
    劉珩猛地擊掌,低喝一聲,眼中精芒大盛:“皇甫義真,真國士也!不負其名!”
    趙雲繼續稟報:“皇甫將軍遂將計就計,假意奉詔,拔營啟程。然大軍行至半途,梁長史便奉將軍密令,率扶風精銳步騎兩萬直奔潼關,已於兩日前抵達!如今梁長史所部已與公明將軍合兵一處!文若先生掛念侯爺安危,特令周會賈浩二人暫替末將守武關一帶,遣末將前來汜水關。”
    帳中一片寂靜,典韋早已站起,銅鈴般的巨眼瞪得滾圓。
    劉珩緩緩踱步到帳門口,猛地掀開帳簾。一股凜冽的寒風瞬間湧入,吹得他衣袂獵獵作響,燭火劇烈搖曳。
    帳外,是無邊無際的深沉黑夜,天幕低垂,星月無光,如同巨大的墨色穹頂籠罩四野。
    如今有皇甫嵩麾下兵馬和徐晃合兵一處,潼關算是徹底穩了,董卓最後一絲生機也就被抹殺了!還可憑借潼關抵住關東諸侯,關中之地便可任由自己采擷。
    他霍然轉身,燭光映亮了他有些年輕的臉龐,那上麵再無半分沉靜,撫掌而笑,清朗的笑聲在沉寂的營帳中響起:“好!好!好!”
    “有皇甫老將軍助力,潼關可抵董卓十萬大軍!關中亦將盡入我彀中!”劉珩的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振奮,在狹小的軍帳內回蕩。
    隨後呢喃道:“董卓,看來你沒機會去長安了,潼關也夠埋你了……”
    他猛地轉身,大步回到矮幾旁,玄色深衣的下擺帶起一陣風,燭火為之搖曳。手指重重地點在輿圖上潼關的位置,仿佛要將那關隘摁進地圖深處。
    “子龍,你星夜兼程,辛苦了。文若、公明、梁衍等皆有大功!”
    “此乃末將分內之事!”
    趙雲抱拳,風塵仆仆的臉上也難掩激動。
    劉珩目光如炬,掃過輿圖,腦中飛速運轉,整合著來自各方的情報碎片:“董卓強召皇甫嵩,是怕後院起火,欲除心腹之患。如今老將軍願助我一臂之力,董卓算計不成,反而在他後心插了一把鋼刀!文若深知我心!”
    他嘴角勾起一絲笑意:“董卓此刻,恐怕還在做著挾持天子、號令關東的美夢,渾然不知其西歸之路已斷!”
    “侯爺,那咱們現在咋辦?”
    典韋甕聲問道,他雖然憨直,但也不是傻子,如今聽了劉珩和趙雲的話,便知這是潑天的大好事,心中的憋悶一掃而空,隻剩下躍躍欲試的戰意:“如今是不是該點齊兵馬,殺進關去,活捉董卓老賊?”
    “稍安勿躁,君明。”
    劉珩抬手,目光投向輿圖上蜿蜒的黃河與密集標注的關隘:“且不論我們隻有五十騎,董卓眼下主力尚在洛陽與汜水關一線,西涼根基未動。強攻汜水關,縱能破之,亦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關東諸侯各懷心思,誰肯將自家精銳填於此地?況且……”
    五十騎破關?有典韋怕是也不行,把項羽和他那二十八個超人帶過來估計都懸!
    隨後劉珩手指移向洛陽方向:“董卓若見勢不妙,未必會立刻西竄。當然,他他也有可能裹挾天子百官,退守洛陽堅城,那時,我扼守潼關,斷其後路的意義便大打折扣。”
    趙雲劍眉微蹙:“主公之意是……要逼董卓西逃?”
    “不錯!”
    劉珩眼中精光一閃:“唯有他倉惶西竄,潼關才是他的鬼門關!原本我還擔心潼關兵馬擋不住董卓,如今有老將軍神助,解我憂矣!老將軍歸附的消息,暫時封鎖,絕不能泄露一絲一毫!要讓董卓以為,他後方尚穩,隻有一個潼關稍稍受阻。”
    他轉向趙雲,語速加快:“子龍,你立刻休整一夜,待明日夜深,帶我的手令,秘密返回潼關!”
    “末將領命!”
    趙雲肅然。
    “手令有三!”
    劉珩伸出三根手指,語氣斬釘截鐵:“其一,告知公明、梁衍,潼關防務,一切如常!偃旗息鼓,外鬆內緊。沒有我的親筆火漆令箭,縱是天子詔書也絕不可開關放行一兵一卒!違令者,斬!”
    “其二,命公明、梁衍所部,加緊整訓,深溝高壘,備足滾木礌石、強弓硬弩。西涼鐵騎若敢叩關,務必使其撞個頭破血流!同時,派出精幹斥候,嚴密監視洛陽方向董卓勢力及李傕、郭汜、張濟等部動向,若有異動,令暗探報我!”
    “其三,”
    劉珩眼中閃過一絲厲色:“傳信於文公,令他動用我們在洛陽城內所有暗線,不惜一切代價,散布流言!就說……關東聯軍勢大,呂布新敗,汜水關岌岌可危。董卓已有退意,欲裹挾天子、焚燒洛陽、驅趕百萬百姓遷都長安!將此消息,務必傳入朝堂公卿、市井百姓,特別是……那些與董卓貌合神離的西涼舊將耳中!”
    趙雲眼中閃過一絲明悟:“主公此計大妙!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既可動搖董卓軍心,又可讓那些擔心被董卓拋棄或當作棄子的西涼將領心生異誌!屆時,董卓內憂外患,退路又被堵死……”
    “他隻有兩條路,”
    劉珩冷冷接口:“要麽困守洛陽孤城,坐等聯軍圍困,內部生變;要麽,就隻能賭一把,倉皇西竄,試圖衝破我潼關鐵壁!隻要他敢西逃……”
    劉珩的手掌猛地攥緊,仿佛已將董卓的咽喉握在掌心:“便是自投羅網,插翅難飛!”
    “末將明白!”
    趙雲抱拳,聲音鏗鏘有力:“雲無需休整。”
    “子龍不必如此拚命!”
    “軍情緊急,雲自當即刻出發!”
    劉珩有些拗不過他,便叫住他,語氣稍緩:“一路多加小心。告訴文若他們,穩住局麵,靜待時機。時機一到,我自有安排。”
    “諾!”
    趙雲再施一禮,轉身掀簾而出,身影迅速融入濃重的夜色中。
    帳簾落下,隔絕了外麵的寒風。帳內再次恢複寂靜,隻餘燭火劈啪作響。
    典韋咂摸著方才的對話,終於理清了頭緒,咧開大嘴:“侯爺,您這是給董卓老賊挖了個天大的坑啊!就等著他自己往裏跳了!痛快!真他娘的痛快!”
    劉珩沒有笑,目光重新落回輿圖上那密密麻麻的山川河流、關隘城池。汜水關、洛陽、潼關……
    一個個地名仿佛活了過來,化作巨大的棋盤。董卓是困獸,而他劉珩,已悄然落子,布下天羅地網。隻是這盤棋太大了,董卓不過是個開始,還有一群更強的對手虎視眈眈。袁紹的野心,曹操的深沉,劉備的堅韌,還有那些心思各異的諸侯……有人在棋局之中,有人在棋盤之外……。
    “君明,”
    劉珩的聲音低沉下來:“明日聯軍大帳議事,必會議論如何乘勝追擊呂布新敗,強攻汜水關。你隨我去。”
    典韋拍著胸脯:“侯爺放心!俺這雙大戟,看哪個不開眼的敢對侯爺不敬!”
    劉珩搖搖頭:“非是動武。明日,我們隻需……看戲。”
    翌日,聯軍中軍大帳。
    果然如劉珩所料,氣氛與昨日呂布敗退時的狂喜截然不同。各路諸侯濟濟一堂,卻彌漫著一股焦躁與算計的氣息。
    袁紹高踞主位,麵沉似水。昨日呂布雖敗,但汜水關依舊巍然聳立,關門緊閉,守備森嚴。
    探馬回報,關內兵精糧足,強攻絕非易事。更讓他心煩的是,糧草竟被董卓軍襲擊,雖未傷筋動骨,卻也暴露了聯軍後方空虛、協調混亂的致命弱點。
    “盟主!”
    河內太守王匡率先開口,聲音帶著急切:“呂布新敗,賊軍喪膽,正是一鼓作氣,強攻汜水關的良機!末將願為先鋒,率本部兵馬,誓死叩關!”
    “王太守此言差矣!”
    孔融立刻反駁,他昨日折了愛將武安國,心痛不已,更不願再損兵折將:“汜水關乃天下雄關,牆高池深,呂布雖敗,主力尚存,更有董卓坐鎮洛陽虎視眈眈!強攻之下,徒耗兵力,恐非上策!不如分兵奇襲,或另覓他途。”
    “另覓他途?談何容易!”
    後將軍袁術冷哼一聲,語氣倨傲:“酸棗會盟,數十萬大軍雲集於此,若連一個汜水關都拿不下,豈不惹天下人恥笑?盟主,依術之見,當號令各軍,輪番猛攻!蟻多咬死象,耗也耗死他董卓!”
    “公路兄此言壯哉,然……”
    曹操撚著短須,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一直沉默的劉珩身上:“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強攻堅城,乃下下之策。操觀呂布雖勇,卻非無謀,董卓老奸巨猾,必有後手。昨日糧草被襲,便是明證!我軍若傾力攻城,後方空虛,若再被西涼騎兵繞後突襲,斷我糧道,則大事去矣!”
    曹操的話,像一盆冷水,澆在不少頭腦發熱的諸侯頭上。帳內一時陷入沉默。強攻,損失太大,且風險極高;不攻,數十萬大軍頓兵堅城之下,每日消耗糧草無數,士氣也會日漸消沉。
    袁紹的目光在眾人臉上逡巡,最終也落在了劉珩身上:“陽武侯,昨日貴部典韋將軍神威,與玄德帳下關張二將力挫呂布,大漲我軍士氣。不知君侯對當前局勢,有何高見?”
    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到劉珩身上。這位年輕的漢室宗親,第一個實際掌控三輔的司隸校尉,自會盟以來,先是典韋溫酒斬華雄震驚諸侯,昨日又參與擊退呂布,實力深不可測。
    更關鍵的是,他手中還扼守著連接洛陽與長安的咽喉——潼關!他的態度,舉足輕重。
    劉珩迎著眾人的目光,緩緩起身,神態從容,聲音清朗,帶著一種超乎年齡的沉穩:“諸位,珩以為,孟德公所言甚是。汜水關乃天下之雄關也,強攻非智。董卓擁西涼鐵騎之利,挾天子以令不臣,根基在洛陽,其勢未衰。若我軍傾兵攻城之下,一旦不能一鼓而破,必定陷入曠日持久之消耗戰,糧草轉運艱難,更易為其所乘。”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袁紹、曹操等人,繼續道:“然,我軍新勝,士氣可用,亦不可坐視戰機流逝。珩有一策,或可兩全。”
    “哦?請快快講來!”袁紹身體微微前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