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潛龍在淵 第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

字數:6602   加入書籤

A+A-


    劉珩繼續道:“就在數日前,皇甫嵩將軍假意奉詔拔營!然大軍行至半途,其心腹長史梁衍將軍,便奉皇甫將軍密令,率右扶風精銳步騎兩萬,偃旗息鼓,星夜疾馳,已抵達潼關與我麾下徐公明合兵一處!”
    轟——!
    這個消息如同九天驚雷,狠狠劈在張濟和所有西涼將校的心頭!
    皇甫嵩的扶風兵馬!整整兩萬精銳!竟然……竟然悄無聲息地並入潼關?
    “此刻!”
    劉珩繼續道:“梁衍所部兩萬精兵,已與我麾下大將徐晃的潼關守軍合兵一處!潼關守軍已逾三萬!皆是能戰敢戰之銳卒!且潼關城高關險,可抵董卓大軍否?”
    劉珩目光掃過堂中一眾麵無人色的西涼將領:“三萬精銳,扼守雄關!張將軍!賈都尉!諸位將軍!試問,董卓驅趕著疲憊不堪、心懷怨憤的流民和同樣士氣低落的中軍,前有鐵壁雄關,後有十數萬關東義師追兵,他拿什麽來撞開潼關?”
    他猛地踏前一步,氣勢迫人:“是拿他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去砸關牆?還是拿那些被驅趕的婦孺老弱去填壕溝?亦或是指望將軍你,帶著這數萬被拋棄在此的孤軍,擋住關東聯軍,而後再去攻打潼關,為他打開一條血路?”
    劉珩的質問,一句比一句誅心!
    他用無可辯駁的事實——皇甫嵩倒戈、梁衍兩萬精兵並入潼關、潼關守軍激增至三萬精銳——徹底粉碎了張濟等人心中最後一絲關於潼關能被董卓攻破的幻想!
    堂內一片死寂,落針可聞。張濟臉色慘白如紙,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氣。他最後的心理防線,被劉珩用這冰冷殘酷的事實徹底擊潰了。
    賈詡也是倒吸一口涼氣,看向劉珩的目光充滿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皇甫嵩投誠,梁衍帶兵入潼關……如此關鍵的情報,劉珩竟能壓得如此隱秘,並在此時拋出,其情報網絡和對人心的把握,簡直可怕!潼關已是真正的絕地!
    張繡等將校更是麵如土色,眼中隻剩下絕望。三萬精銳守潼關?董卓完了!他們……也完了!除非……
    劉珩看著眾人的神情,知道火候已到。
    他語氣緩和下來,卻帶著威嚴和一絲誘惑:“張將軍!賈都尉!諸位將軍!歸順朝廷,棄暗投明!我劉珩在此立誓:既往不咎,一視同仁!保爾等官職、家眷、部曲!待掃清董逆,迎奉天子,諸位皆是大漢功臣,封妻蔭子,青史留名!若執迷不悟……”
    劉珩的聲音陡然轉冷:“潼關之下,玉石俱焚!爾等身死名裂,家眷親族,亦難逃國法!到那時,悔之晚矣!”
    “何去何從,將軍一言可決!”
    劉珩的目光落在了失魂落魄的張濟身上。
    張濟看看那些麵如死灰、眼中已無戰意的部將,再看看一旁沉默不語、但眼神深處已傾向明確的賈詡,最後看向站在劉珩身後虎視眈眈的典韋,以及劉珩那洞悉一切的平靜麵容……
    所有的掙紮、不甘、恐懼,最終都化為一聲長長的歎息,他仿佛瞬間蒼老了十歲,緩緩站起身,對著劉珩,深深一揖到底。
    聲音嘶啞而疲憊,帶著認命的絕望:“陽武侯……算無遺策,濟……心服口服。然濟非降盟軍,隻願率本部兵馬歸順……陽武侯,聽憑……侯爺驅策。”
    此言一出,堂內緊繃的氣氛驟然一鬆,隨即又陷入一種複雜的死寂。
    堂下一眾西涼將校,皆是麵麵相覷,最終也紛紛抱拳俯身,對著劉珩無聲地躬身行禮。
    大勢已去,主將都已明言歸降,而西歸的命脈又被潼關三萬大軍死死捏住,皇甫嵩倒戈的消息更是徹底擊碎了他們的幻想……除了歸順,他們已無路可走。
    賈詡也站起身,對著劉珩拱手深深一揖,姿態放得極低:“詡……亦願追隨侯爺,共扶漢室。”
    他的聲音依舊平靜,但那份平靜之下,是對眼前這位年輕侯爺深不可測的謀略、情報與掌控力的徹底折服。
    皇甫嵩、梁衍、潼關……這些關鍵棋子竟被劉珩運用得如此精妙絕倫!他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也隻有跟著這樣的人,才能在這亂世中保全性命,甚至……一展所長。
    劉珩臉上也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意。他快步上前,雙手扶起張濟和賈詡,語氣誠摯而有力:“張將軍深明大義!文和先生棄暗投明!此乃國家之幸!快快請起!”
    他轉向堂內諸將,朗聲道:“諸位將軍,亦是有功之臣!自今日起,前塵舊怨,一筆勾銷!爾等皆是我大漢忠勇將士!待他日掃清叛逆,匡扶社稷,本侯必為諸位向朝廷請功!”
    安撫的話語,加上明確的承諾,讓堂內殘餘的緊張氣氛徹底消散。不少西涼將領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神情,甚至隱隱有些期待。
    劉珩隨即臉色一肅,沉聲道:“然,事不宜遲!張將軍,請即刻下令,開汜水關門,迎聯軍入關!同時,封鎖消息,整肅軍紀!凡有異動者,格殺勿論!”
    “諾!”
    張濟此時再無半分猶豫,抱拳領命。他知道,自己已無退路,隻能全力配合劉珩。
    “文和先生,”
    劉珩看向賈詡:“請即刻草擬一份詳細軍報,將董卓西竄路線、兵力部署、隨行人員、以及……李傕前鋒動向,盡可能詳述。此報,需以最快速度,設法於董卓大軍到達之前送往潼關徐晃、梁衍二位將軍處!事關全局,至關重要!”
    賈詡眼中精光一閃,立刻明白了劉珩的用意——不僅要拿下汜水關,更要利用他掌握的情報,為潼關決戰鋪路!他躬身應道:“詡領命!必不辱使命!”
    劉珩滿意地點點頭,目光投向西方,那裏是潼關的方向,也是董卓最後的掙紮之地。他對賈詡道:“此地事了,先生可願隨我……同往長安?”
    賈詡心頭一震,迎著劉珩那深不可測的目光,再次深深一揖:“敢不從命!”
    他知道,這是劉珩的信任,也是他賈文和在新主麵前立足的真正開始。潼關,將是董卓的墳場,也將是他賈詡新生的起點!
    劉珩此行可謂大豐收,不僅有張濟和三萬西涼軍,更有張繡這員猛將,最重要的,還是賈詡這個頂尖謀士的加入,這使得劉珩的羽翼日漸豐滿。
    沉重的汜水關門,在無數雙或震驚、或複雜、或釋然的目光注視下,轟然洞開!
    關外,接到劉珩信號的聯軍先鋒孫堅部,早已嚴陣以待。
    當看到關門大開,劉珩與典韋當先策馬而出,身後跟著神色複雜的張濟、賈詡及一眾西涼將校時,孫堅眼中爆發出難以置信的光芒!
    “陽武侯……竟真的……成了?還收了張濟賈詡?”
    他喃喃自語,隨即猛地一揮手中古錠刀,聲震四野:“兒郎們!汜水關已下!隨我入關!”
    聯軍如潮水般湧入這座阻擋了他們多日的雄關,兵不血刃!
    而劉珩在孫堅複雜的目光中,隻是微微頷首,隨即目光便再次堅定地投向了西方——潼關,那裏,才是最終的戰場!
    汜水關被聯軍控製後,諸侯便在汜水關內休整三日,劉珩也借此時機整頓西涼降兵,對有異心者,劉珩讓張濟嚴格貫徹落實他用過很多次的“就地格殺”政策。
    三日後諸侯聯軍再次拔營,直奔洛陽。
    大軍抵達洛陽時,洛陽的焦土仍在冒著縷縷青煙,空氣中彌漫著焚燒後的刺鼻氣味。
    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大漢王朝昔日最繁華的帝都隻剩下無盡的悲涼。
    各路諸侯的營帳駐紮在洛陽殘破的宮城外,入城的喜悅很快被眼前的慘狀衝淡。
    士兵們在斷壁殘垣間搜尋著可能的幸存者或遺落的財物,將領們則忙於接收殘存的府庫——盡管府庫已被董卓洗劫大半。
    同時眾人也在安撫或者說控製洛陽周邊惶惶不安的百姓。
    變故,發生在宮城南麵一處坍塌的殿宇旁。
    這一日,長沙太守孫堅正帶著程普、黃蓋等一眾心腹將領在一片瓦礫堆中巡視。
    突然,有士兵來報,說在清理一口深井時,發現井中有異樣。孫堅心中一動,親自帶人前往查看。
    那口井位於廢棄的宮殿一角,井口被碎石半掩。士兵們汲幹部分井水後,果然在井底淤泥中,發現了一個以金鎖緊扣的朱紅漆匣!
    那匣子古樸精致,雖浸水多時,卻難掩其華貴。當匣子被打撈上來,在眾人緊張而期待的目光中打開後。
    一方方圓四寸,通體瑩潤,散發著溫潤光澤的玉璽靜靜躺在黃錦之上。璽麵一角,以黃金補鑲,正是傳說中象征著天命所歸、至高無上皇權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
    程普失聲驚呼。黃蓋等幾名將領也瞬間瞪大了眼睛,呼吸都為之停滯。
    孫堅的瞳孔驟然收縮,心髒狂跳,一股難以言喻的狂喜瞬間攫住了他!他猛地一把將玉璽抓在手中,溫潤的觸感仿佛直透孫堅心底。
    他環顧左右,目光如電,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同時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此實乃天授於我!今日之事,不得有半點泄露,否則定斬不饒!速將玉璽妥善藏好!”
    程普、黃蓋等人都是跟隨孫堅多年的心腹,雖然都震驚萬分,但立刻凜然遵命,以最快的速度將玉璽重新封入匣中,由孫堅最信任的親兵貼身藏匿。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孫堅部卒在井中發現異寶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在聯軍大營中悄然傳開。而其中最關注此事的,莫過於盟主袁紹。
    幾日後,中軍大帳中。
    此時帳中的氣氛有些緊張。
    袁紹端坐在主位,麵沉似水,眼神掃視著帳下諸人。曹操若有所思,劉珩目光沉靜,袁術則難掩貪婪之色。而孫堅,昂然立於帳中,神色坦蕩,仿佛無事發生。
    “文台兄,”
    袁紹的聲音帶著一種刻意的平和:“近日營中多有傳言,言道兄之部卒於宮中廢井之內得了一件稀世之寶?不知是何寶物,可否取出一觀,也讓我等開開眼界?”
    孫堅心頭一凜,臉上卻是極度平靜,甚至還露出一絲被冤枉的憤怒:“盟主此言從何說起?洛陽遭此大劫,十室九空,宮室盡毀,何來寶物?堅率部清理瓦礫,安撫百姓,所獲者不過些殘破器物,早已登記造冊,交由盟主處置!此等無稽流言,分明是有人嫉恨堅前番先入汜水關之功,惡意中傷於我!盟主明察秋毫,豈可輕信小人讒言!”
    孫堅聲音洪亮,擲地有聲,一副受了天大委屈的模樣。
    袁紹一聲冷笑,顯然不信:“哦?文台兄何必動怒?畢竟無風不起浪嘛,若是文台兄真得了那傳國之璽,此等國家重器,實非人臣所能私據!當暫交由本盟主保管,待日後奉還於天子!”
    “傳國玉璽?”
    孫堅仿佛聽到了天大的笑話:“哼,袁本初,你休要血口噴人!我孫文台若是有此物,天地厭之!日後必受萬箭穿心,不得好死!”
    孫堅指天立誓,神情激憤,似乎真的蒙受了奇恥大辱。
    帳內一片寂靜,現在還沒有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的那檔子事,大家對於發毒誓這事兒還是比較看重的。而且孫堅這毒誓發得太狠了,連袁紹一時間也被噎住,不知道該怎麽繼續逼問。
    曹操眉頭微皺,劉珩則是冷眼旁觀,心中卻跟明鏡似的:孫堅越是如此激烈否認,越是坐實了玉璽在他手中。這誓言,不過是他權宜之計。而且這貨亂發誓的毛病得改改,不然報應馬上就要來了!
    袁紹臉色鐵青,眼神陰鷙地盯著孫堅,帳內的氣氛凝重得幾乎讓人窒息。
    最終,袁紹強壓怒火,冷哼一聲:“既然如此,望文台兄好自為之!此事,本盟主自會查個水落石出!”
    孫堅毫不畏懼地回視袁紹,抱拳道:“堅行事曆來光明磊落,隻求無愧於心!盟主若是無事,堅便告退了!”
    說罷,也不等袁紹回應,轉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中軍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