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之爭
字數:2268 加入書籤
工信部的標準化研討會在一座莊重卻略顯沉悶的部委大樓內舉行。會議室裏彌漫著咖啡和打印墨粉的味道,長條桌旁坐著來自各大企業、科研院所的代表,個個西裝革履,表情嚴肅。空氣中有一種無形的張力,那是利益、理念和未來話語權的交鋒。
春風團隊的入場顯得格格不入。張淑芬穿著一身利落的深色便裝,身後跟著技術宅氣質的林小雨和依舊工匠打扮的趙剛(他堅持要親自護衛原型機),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鮮明對比。他們被安排在靠後的位置,仿佛隻是來旁聽的邊緣角色。
金橡樹的代表坐在前排顯眼處,是一位戴著金絲眼鏡、言辭犀利的技術副總裁,姓王。他身邊圍繞著幾位助理和法務,氣場強大。徐文龍並未露麵,顯然“淬火”的後遺症仍在,或者他選擇了在更幕後操控。
會議前半程,幾乎是金橡樹及其盟友的獨角戲。王副總裁展示了精心準備的PPT,闡述了基於“用戶體驗”、“數據驅動”、“智能化關懷”的技術框架,大量使用著“雲原生”、“AI賦能”、“生態閉環”等時髦詞匯。他們的方案看起來光鮮亮麗,結構完整,背後有大量的“臨床數據”和“用戶增長”作為支撐。
“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高效、安全、可擴展的智慧養老平台,讓技術真正惠及每一位長者...”王副總裁的演講流暢而富有感染力,贏得了不少代表的點頭。
輪到春風團隊發言時,會場的氣氛變得有些微妙。張淑芬走到台前,沒有華麗的PPT,她隻是示意林小雨連接了那台略顯笨重的“根須”原型機。
“各位領導,專家,同仁,”她的聲音平靜卻清晰,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真誠,“金橡樹王總描繪的未來很美好。但我們想問,這個‘高效’是為了誰的高效?這個‘安全’是誰來定義的安全?這個‘生態閉環’,最終圈住的是用戶,還是資本?”
她的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滑的湖麵,引起了一陣細微的騷動。王副總裁推了推眼鏡,嘴角露出一絲不屑。
張淑芬沒有理會,繼續道:“我們帶來的,不是一套競品方案,而是一種不同的可能性。我們稱之為‘根須’係統。”
她簡要介紹了“根須”的理念:數據本地優先、算法透明可審計、用戶自主授權、強調人文交互與社區連接。林小雨現場演示了“懷表”如何溫和地提醒用戶而非強製幹預,以及係統如何將生物信號用於激活老人的記憶回溯和家庭互動,而不是用於“優化”和“引導”。
“我們的技術或許不夠‘炫酷’,”張淑芬坦然承認,“但它試圖回答一個根本問題:科技發展,究竟是為了擴大控製的精度,還是為了滋養人的自主性和連接感?我們認為,尤其是麵對老年人,後者的價值遠高於前者。他們的經驗、記憶和情感,不是需要被‘優化’的數據,而是值得被守護的財富。”
她最後提到了“琥珀記憶”的警示(未透露具體細節,隻抽象為技術倫理風險),強調任何標準都必須包含對技術濫用風險的硬性約束條款。
會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有些代表陷入沉思,有些則不以為然。一位學者模樣的老者點了點頭,低聲對旁邊的人說:“這話在理,不能隻要效率,丟了人性。”
王副總裁立刻起身反駁,語氣尖銳:“張校長的話充滿了感性的情懷,但忽視了技術的先進性和規模化的現實需求!本地處理如何實現大數據協同優化?算法透明會不會導致核心知識產權泄露?用戶自主?很多老人根本沒有能力做出複雜選擇!我們的係統正是在用AI幫助他們做出更優決策。至於所謂的倫理風險,更不能因噎廢食,通過嚴格的監管就可以避免...”
辯論變得激烈起來。支持金橡樹的一方強調效率、規模、先進性;支持春風的一方則更關注倫理、自主、社會長期影響。雙方的觀點代表了對未來截然不同的想象。
張淑芬團隊準備充分,用具體的技術細節和哲學思考回應質疑,但她也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戰場上,技術和理念的優勢並非唯一決定因素。她看到不少代表雖然內心可能認同,卻因為金橡樹的龐大勢力和可能帶來的商業利益而保持沉默,或者幹脆倒向另一邊。
研討會沒有當場達成任何共識,但這本身就是一種成果——春風團隊成功地將一顆質疑的種子,種進了標準製定的討論之中,打破了金橡樹試圖一言堂的局麵。
散會後,王副總裁走到張淑芬麵前,皮笑肉不笑地說:“張校長,情懷可嘉。但市場很現實,老人也很現實,誰給的好處多,就跟誰走。你們那套,太小眾了。”
“也許吧,”張淑芬平靜地回答,“但總要有人記得技術是為了服務人,而不是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