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新州之行(七)

字數:5944   加入書籤

A+A-


    次日清晨,陽光透過酒店窗戶,將房間照得透亮。陳秋銘和李一澤早早醒來,開始默契地收拾行李。陳秋銘將疊得整齊的衣服放入行李箱,李一澤則幫忙整理著洗漱用品,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即將啟程的平靜。
    “哢噠”一聲,房門被推開,小豪探進頭來,臉上還帶著睡意,一見屋內的景象頓時瞪大了眼睛:“銘哥!你…你這是幹啥?收拾東西幹嘛?”
    陳秋銘拉上行李箱的拉鏈,抬頭笑了笑:“得回去了。龍城那邊亞冬運的事情還一堆等著我呢,翁老師他們頂了兩天,不能讓人家太辛苦。”
    小豪一下子急了,衝進房間:“別啊銘哥!你這滿打滿算才來了兩天!哥幾個還沒好好聚聚,還沒給你正經送行呢!再說宇哥他們昨天都沒爬起來,今天肯定得埋怨死我!”他說著就要去搶陳秋銘的行李箱。
    陳秋銘無奈地按住箱子:“小豪,真得走了。那邊都是學生,責任重大,不像咱們哥們兒聚會,晚點就晚點。”
    “不行不行!”小豪態度異常堅決,幾乎要耍起賴來,“銘哥,你就再多待一天!就一天!我保證,今天絕對不灌你酒了,你說去哪咱就去哪,好好逛逛,然後明天一早,我親自開車送你去高鐵站,絕不攔著!”
    兩人一個要走,一個硬留,在房間裏拉扯起來。李一澤站在一旁,有些不知所措。
    陳秋銘看著小豪那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架勢,又想到昨天那幾個確實還沒見上麵的兄弟,心裏一軟,歎了口氣:“行了行了,別拽了,箱子帶子都要讓你扯斷了……我再留一天,就一天!明天一早必須走!”
    “得嘞!謝謝銘哥!”小豪立刻眉開眼笑,仿佛打了個大勝仗。
    陳秋銘轉頭問李一澤:“一澤,你呢?多留一天沒關係吧?”
    李一澤無所謂地聳聳肩:“我沒事,假期很長。銘哥你在哪我在哪。”經過昨晚的深談和今天的所見,他對陳秋銘的信任和依賴又深了一層。
    “那好,”陳秋銘對小豪說,“今天就看你的安排了。你說,想去哪兒?”
    小豪撓了撓頭:“銘哥,今天不看我的,看你的!你說你想去哪,我們就陪你去哪!重溫舊地也行,探索新景也行,都聽你的!”
    陳秋銘沉吟了片刻,目光望向窗外,似乎穿越了城市的高樓,看到了更遠的地方。他緩緩開口,語氣帶著一種明確的指向:“那就……去星九村看看吧。”
    “星九村?”小豪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好!沒問題!咱這就出發!”
    半小時後,小豪的車子駛離市區,開上了通往郊縣的公路。窗外的景色逐漸從繁華變為開闊,冬日的田野顯得有些蕭索,卻也別有一番曠達之美。
    車子駛入星九村村委會的小院。剛停穩,村委會裏聞聲走出來一位五十多歲、皮膚黝黑的幹部,正是村裏的譚主任。他一見從車上下來的陳秋銘,先是愣了一下,隨即臉上綻開驚喜的笑容,快步迎了上來。
    “陳科長?!哎呀呀!真是您啊!您來了怎麽也不提前打聲招呼?我這啥也沒準備!”譚主任雙手緊緊握住陳秋銘的手,用力搖晃著,語氣激動。
    陳秋銘笑著抽出手:“譚主任,別這麽叫了。我早就不在新州工作了,現在去龍城大學了,叫陳老師就行。”
    “龍城大學?當老師了?”譚主任更是高興,“好事!大好事!像您這樣的好幹部,早就應該高升了!去大學好,培養人才,比在我們這窮鄉僻壤有出息!”
    寒暄過後,陳秋銘關切地問:“譚主任,小屯那邊……村民的飲水問題,後來徹底解決了吧?”
    “解決了!徹底解決了!”譚主任連連點頭,感慨萬分,“多虧了您啊陳老師!那年您來檢查,發現我們打的井三年不通水,當場發火,把鄉裏、村裏、施工方的人都叫來,盯著他們整改!不到三天,清亮亮的自來水就通到每家每戶了!現在村民們再也不用走幾裏山路去挑水吃了,家家戶戶都念您的好呢!都說您是真正給老百姓辦事的好官!”
    陳秋銘欣慰地點點頭:“解決了就好,那我就放心了。走,去村小學看看。”
    譚主任領著他們走向村子的另一頭。曾經的村小學,如今校舍已經廢棄,但院子裏卻立起了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在冬日陽光下閃爍著金屬光澤。
    “這是……”陳秋銘看著這片光伏陣列。
    “這就是光伏發電項目!”譚主任介紹道,“每年能給村集體創收差不多五萬多塊錢呢!”
    “五萬?”小豪插嘴道,“聽起來不多啊。”
    “哎,這位老板,您可別小看這五萬塊!”譚主任認真地說,“對我們這小村子來說,這就是一筆活錢!有了它,我們就有錢請人打掃衛生、清運垃圾、栽花種樹,改善人居環境了!現在咱村裏環境搞得可好了!冬天看著還差點意思,等夏天您再來,綠樹成蔭,花草遍地,美得很!好多原來搬去城裏住的村民,現在都願意回來了!”
    陳秋銘看著這片將陽光轉化為財富的光伏板,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小豪在一旁對李一澤低聲道:“看見沒?這村小學的地基,當年也是銘哥幫他們要回來的。原來被一個退休的老領導長期占著當倉庫,村裏想搞這個光伏項目,死活要不過來。銘哥那年來檢查,知道了這個事,不到兩天,就讓那人乖乖把地方騰出來了。厲害吧?”
    譚主任也聽到了,連忙附和:“對對對!要不是陳科長當年雷厲風行,主持正義,這項目早就黃了,哪有現在這光景!”
    陳秋銘擺擺手:“都是過去的事了,應該做的。”
    拒絕了譚主任極力挽留吃飯的提議,三人繼續上路。小豪按照陳秋銘的指引,將車開往一個叫太平屯的自然村。
    車子在一條平整的水泥路上穩穩行駛。陳秋銘特意讓車停下,他下車,用腳踩了踩堅實的路麵,又望向路邊整齊的排水溝,臉上露出滿意和安心的神情。
    正準備上車離開,一個騎著三輪車、載著農具路過的村民停了下來,盯著陳秋銘仔細看了幾眼,突然驚喜地叫道:“哎!你不是…陳科長嗎?!”
    陳秋銘轉過身,看著這位麵容樸實、帶著些風霜的村民,一時沒認出來:“您是?”
    “我是屯子裏的張老大啊!”村民激動地跳下車,“您可能不記得我了,但我認得您!要是沒有您,就沒有我們屯子這條致富路啊!”
    李一澤好奇地問:“這條路和陳老師有關係?”
    “有大關係!”張老大聲音洪亮,仿佛要讓所有人都聽見,“當年陳科長來村裏檢查工作,找我爹老張頭談話,問咱老百姓衣食住行有啥困難。我爹是個直性子,就說咱屯子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條像樣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糧食運不出去,娃娃上學都難!陳科長一聽,二話不說,當場就讓我爹帶路,親自開車來咱屯子看那條爛泥路!”
    他越說越激動,手舞足蹈地比劃著:“看完路,陳科長立馬就把交通局、發改局和鄉裏的領導全都叫到屯子裏,就在路邊開現場會!當場製訂修路方案,要求限期開工!不到一個月,施工隊就進來了!我當時還跟著出了好多天義務工呢!瞧瞧,現在這路,多好!又寬又平!就因為這條路,原來嫌我們交通不便、不願意來的廠子也來了,鄉親們種的瓜果蔬菜也能運出去賣上好價錢了!大家都說,這就是我們的致富路啊!”
    張老大熱情地拉著陳秋銘往家裏走:“走!陳科長,去我家坐坐!我爹天天念叨您呢!”
    來到張家院子,張老大的父親,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聞聲迎了出來。一見到陳秋銘,老人激動得眼圈都紅了,顫顫巍巍地握住陳秋銘的手,久久說不出話。半晌,他才轉身進屋,拿出一個用相框精心裱起來的照片——照片上,正是當年陳秋銘蹲在田埂上,和老人親切交談的場景。
    “陳科長……好幹部啊……”老人聲音哽咽,“看見您,真好,真好……”
    陳秋銘扶著老人的胳膊,溫和地說:“老人家,您保重身體。看見屯子好了,大家日子好了,我就放心了。”
    再次婉拒了留飯的懇切邀請,陳秋銘的心情卻愈發沉重而充實。小豪默默地開著車,按照陳秋銘的指示,駛向了第三個目的地——風洛村。
    車子在一處略顯偏僻但收拾得幹幹淨淨的農家院前停下。陳秋銘深吸一口氣,走下車。
    剛進院子,一位頭發花白、佝僂著背的老婦人聞聲迎了出來。她看到陳秋銘,渾濁的眼睛瞬間亮了,激動地“啊啊”叫著,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隻是快步上前,一把緊緊抓住陳秋銘的手,眼淚瞬間就湧了出來,用力地搖晃著,用這種方式表達著積攢了多年的感激。
    屋裏的兒子聽到動靜,拄著拐杖,用最快的速度挪了出來。他一見陳秋銘,情緒更是激動,竟然扔掉拐杖,就要往下跪:“陳科長!恩人呐!”
    陳秋銘眼疾手快,一把死死托住他的胳膊,將他扶穩:“小馬!使不得!快起來!萬萬使不得!”
    小馬被扶起來,依然激動得渾身發抖,和母親一起,將陳秋銘三人讓進屋裏。屋子雖然簡陋,但收拾得異常整潔溫暖。
    陳秋銘仔細詢問了小馬和母親的身體、生活情況,聽到他們說“一切都好”,臉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一澤在一旁,看著這感人至深的一幕,心中充滿疑惑和震撼。小豪低聲向他解釋道:“當年我和銘哥來這個村檢查,走訪到小馬家。他母親是啞巴,本來沒孩子,小馬是她從垃圾堆裏撿回來的棄嬰,天生小兒麻痹,腿腳不好。就這樣,啞巴母親硬是把殘疾兒子拉扯大,日子過得……唉。銘哥知道了情況,年年自己掏錢買米麵油來看他們,後來還協調民政局,給老太太申請了長期補助,又在村裏給小馬找了個編筐的手藝活,聯係企業收購,這才讓他們娘倆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
    小馬聽到了,用力點頭,眼中含淚:“是啊!陳科長,要不是您,我和我娘真不知道咋活下去……現在我能編筐掙錢了,我覺得自己不是廢人,我能養活我娘了!”
    陳秋銘拍拍他的肩膀:“這就好,靠自己的雙手,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中午,小馬母子執意要留飯,但他們家實在沒什麽像樣的東西,隻有自家烙的煎餅和地裏種的大蔥,還有一碗自家下的大醬。陳秋銘沒有絲毫猶豫,拿起一張煎餅,抹上大醬,放上蔥段,熟練地卷起來,大口咬了下去,連連稱讚:“嗯!香!就是這個味兒!好久沒吃到這麽地道的煎餅了!”
    小豪和李一澤也學著他的樣子,卷起煎餅吃了起來。小馬的母親看著陳秋銘吃得香甜,布滿皺紋的臉上終於露出了開心又樸實的笑容。
    一天的行程結束,車子行駛在返回市區的路上。夕陽西下,給冬日的田野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
    李一澤坐在後座,望著窗外飛逝的景色,心中波濤洶湧。這一天,他仿佛跟著陳秋銘,踏過了一條由實打實的政績和民心鋪就的道路。他看到了一口井、一條路、一片光伏板、一個謀生的手藝,如何真切地改變了一個村莊、一群人的命運。他看到了基層百姓最樸素的感激,看到了什麽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他之前佩服陳秋銘,是因為他的學識、他的擔當、他對學生的愛護。而此刻,他對陳秋銘的佩服,已經升華為一種敬仰。原來他們的陳老師,不僅是一位好老師,更曾是一位真正紮根泥土、造福一方的優秀幹部!他有著如此偉大的人格和實幹精神!
    能做他的學生,何其有幸!李一澤望著前排陳秋銘的側影,心中默默地想。這一刻,陳秋銘在他心中,不再隻是一位老師,更是一座值得用一生去仰望和學習的豐碑。車窗外的夕陽,仿佛也為了映照這座豐碑,而顯得格外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