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想要糧草,請拿人口來換
字數:3471 加入書籤
潼關易主、鍾會反叛的噩耗,如同最凜冽的北風,瞬間席卷了整個洛陽城,也徹底凍結了司馬昭心中最後一絲僥幸。
宮殿內,藥味與血腥氣混雜,氣氛壓抑得令人窒息。司馬昭斜倚在榻上,麵色蠟黃,嘴角殘留著擦拭過的血痕,但那雙深陷的眼眸卻燃燒著駭人的火焰,那是羞憤、暴怒與極致殺意交織成的寒光。
他強行壓下胸腔內翻湧的氣血,用嘶啞卻不容置疑的聲音,接連下達了全麵征討的命令。
司馬望強攻潼關,石苞渡河取蒲阪,胡奮出武關襲長安後方!三路大軍,如同三把出鞘的利劍,直指關中叛賊鍾會的心髒。
他要的,不僅僅是勝利,更是鍾會的人頭,以及所有附逆者的鮮血,來洗刷這接連不斷的奇恥大辱!
命令以最快的速度發出,整個曹魏的戰爭機器在司馬昭的盛怒之下開始瘋狂運轉。
與此同時,長安城,鎮西將軍府。
鍾會手握來自洛陽的密報,嘴角勾起一絲冷冽而複雜的笑意。那笑意中,有對司馬昭反應的預料之中,有一絲計劃得逞的得意,但更深處的,卻是一種破釜沉舟後的凝重與緊迫。
“司馬昭老賊,果然不肯納我‘清君側’之言,竟直接興兵來討了。”
他放下絹帛,對下首的心腹將領道,聲音平靜,卻帶著山雨欲來的壓力。
“也好,倒也省了諸多口舌。他既視我為逆賊,我便做給他看!”
廳內諸將,多是鍾會心腹或與司馬氏有隙者,聞言皆麵露肅然,亦有人隱隱興奮。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已與鍾會綁在同一輛戰車之上。
鍾會起身,走到懸掛的巨幅地圖前,目光銳利如鷹隼。
“司馬望率軍五萬,不日即將兵臨潼關城下。潼關雖險,有邕弟鎮守,然司馬望乃沙場老將,兵力雄厚,強攻之下,壓力巨大。”
“石苞自河東來,若讓其渡過黃河,占據蒲阪津,則我軍側翼洞開,關中震動。”
“胡奮自南陽北上,武關若不能阻其兵鋒,則長安以南再無屏障!”
他手指快速點在地圖上,分析著三路大軍的威脅,隨即開始調兵遣將:
“令我軍隴右之兵,速向長安靠攏,重點防禦東、北兩個方向!”
“調撥一萬精銳,即刻增援潼關,歸鍾邕節製,務必死守,不得有誤!”
“派一軍前往蒲阪,加固城防,沿河設哨,絕不能讓石苞輕易渡河!”
“再遣一將,率兵馳援武關,依托險要,節節阻擊胡奮,拖延其進軍速度!”
一道道命令發出,顯示出鍾會出色的軍事才能和臨危不亂的氣度。麾下將領紛紛領命,快步離去執行。
然而,當眾人散去,書房內隻剩下鍾會一人時,他眉宇間的自信稍稍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的憂色。三路大軍來勢洶洶,他雖據有關中,但兵力分散,根基未穩。最致命的一點,如同毒蛇般纏繞在他的心頭,大將和糧草!
他猛然之間發現,身邊除掉鍾邕之外,就沒有其他人值得信任了,衛瓘是監軍,雖然和自己關係比較好,但心思卻不一定在自己身上,杜預等人也都是如此,這使得鍾會不敢信任這些人。
糧草更是不妙了。
司馬昭掌控的中原腹地,物阜民豐,糧餉供應源源不斷。而他呢?隴西、關中曆經戰亂,民生凋敝,存糧本就不多。先前伐蜀大軍消耗甚巨,雖在巴蜀劫掠了一些,但丟在漢中了,從西城三郡搜刮了不少,大部分需用於維持軍隊和剛剛掌控的地盤。支撐一場與整個中原對抗的大戰?遠遠不夠!
他深吸一口氣,走到了書案前。如今,能快速提供大量糧草支援的,隻有一方了——那個他原本意圖利用,如今卻不得不倚仗,甚至可能反被其鉗製的人。
鍾會鋪開絹帛,提起筆,略一沉吟,終於落筆。信中,他先是強調了雙方合作的“大義”與共同利益,隨後詳細說明了司馬昭三路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最後,筆鋒一轉,提出了核心訴求:
“……今司馬昭老賊遣三路豺狼之師來犯,氣焰囂囂。會雖不才,願率關隴忠義之士,扼其喉舌,挫其鋒芒。然軍中糧秣,實為燃眉之急。素聞蜀中天府之地,糧儲豐盈,望伯約兄念及同盟之誼,火速調撥糧草十萬石,經斜穀或子午道運抵長安,以解我軍倒懸之危。此恩此德,會必銘感五內,待克定中原,必當厚報!”
寫罷,他仔細檢查了一遍,用了極其正式的印信,喚來絕對心腹,令其以最快速度,秘密送往漢中薑維處。
漢中,蜀漢大營。
薑維收到了鍾會的求援信。他仔細閱讀著每一個字,目光沉靜,仿佛早已料到會有此事。
他當然不會怠慢。鍾會與司馬昭內訌,正是蜀漢夢寐以求的天賜良機。無論最終誰勝誰負,都將極大削弱魏國的實力。支援鍾會,讓他能更久地拖住甚至消耗司馬昭的力量,符合蜀漢的利益。
但,如何支援,卻大有講究。
薑維即刻修書一封,派快馬飛報成都的劉諶,一方麵開始籌措糧草,運到陳倉,隻要等到劉諶命令一到,立刻搬運糧草。
送出給劉諶的信後,薑維提筆給鍾會回信。
薑維的回信同樣客氣而富有策略。他先是對司馬昭的無道和鍾會的“義舉”表示了一番“讚同”與“欽佩”,隨後對鍾會麵臨的困境表示“理解”。接著,筆鋒巧妙一轉:
“……然,士季兄亦知,我蜀中連年征戰,府庫亦非充盈。十萬石糧草,實非小數目,征集調運,皆需時日,更需動員大量民夫,損耗國力。且,如今魏軍三路進逼,糧道恐有被截之險……維雖竭力促成,然朝中亦有議論,恐難平複。”
先訴一番苦,鋪墊之後,薑維圖窮匕見,提出了真正的條件:
“……然,為表同盟誠意,共抗國賊,維願力排眾議,為士季兄籌措糧草。唯願士季兄能體諒我方之難處。近聞關中、隴西之民,久慕漢化,多有南遷之願。不若以此為契機?兄可許我,遷關中、隴右之民入漢中、蜀地安置。每遷一戶,我即支付相應糧帛作為安家之資,此資亦可直接充作軍糧。如此,一則可解兄之糧秣急需,二則可安民心,顯示兄之仁德,三則亦可減輕兄之撫民壓力,專注於軍事。豈不兩全其美?望士季兄慎思,盼複。”
這封信,寫得冠冕堂皇,既指出了困難,又給出了“解決方案”,將赤裸裸的人口交易包裝成了互助互利的合作。但核心意思無比明確:要糧?拿人來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