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逐糧天子
字數:8082 加入書籤
因為吃飯問題,唐中宗李顯曾經發了很大的脾氣。
大唐景龍三年(709年),長安城所在的關中地區接連遭受水旱災害,再次出現糧荒,於是有大臣建議唐中宗效仿他的父親唐高宗和母親武則天,搬到洛陽“就食”,以方便接受江淮一帶的糧食供應。 沒想到唐中宗憤怒地說: “豈有逐糧天子耶?!”
其實“逐糧天子”還真的有,而且為數不少。 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地區發生嚴重旱災,夏糧顆粒無收。隋文帝不得不帶著一幹王公大臣東移到洛陽就食,因為在當時,長安所處的關中地區地窄人稠,所產糧食在平時就難以滿足關中地區日益增長的人口所需,一旦出現水旱蝗等自然災害,更是經常發生饑荒和“人食人”的現象。
鑒於關中地區出產日益不足的困窘,隋煬帝楊廣發動男女百餘萬人開鑿通濟渠,從而掀開了隋唐大運河的浩瀚工程,以方便接收來自江淮地區的糧食和財賦。 由於開鑿大運河工程浩大,使得民怨沸騰,這也是隋朝滅亡原因。
隋煬帝若不是急於求成濫用民力,其治水之功,甚至不亞於大禹,而隋唐兩朝,正是通過大運河來接收江淮地區的糧食和財賦,才確保了帝國的運轉。
從西周開始,帝國的首都一直在長安洛陽一帶來回擺動,因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一直在長安、洛陽一帶,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已逐漸不堪重負。 618年唐朝建立後,缺糧的魔咒像隋朝一樣,時時困擾著唐朝曆代皇帝,隨著唐朝進入盛世,糧食缺口愈加扶搖直上, 在此情況下,即使是豐收年份,長安城也仍然糧食緊缺,一旦發生水旱蝗等自然災害,就不得不東遷到洛陽就食。
以唐高宗為例,他在位共34年,其中有11年5個月住在洛陽,史書明確提到是因為長安缺糧遷到洛陽“就食”。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更是有19年住在洛陽,主要原因也是因為洛陽更加靠近江淮地區等糧食主產地,沒有漕運之苦。 到了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發動神龍政變,擁戴太子李顯上位,武則天被迫退位。為了恢複李唐,第二年唐中宗便迫不及待地西遷回到長安。 但是回到長安的第四年,關中地區由於水旱災害,再次發生饑荒。大臣們請求唐中宗效仿高宗和武則天前例,東遷“就食”洛陽,惹得唐中宗發了好大的脾氣。
但缺糧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唐帝國。
唐玄宗在位時期,由於關中地區缺糧,有五次遷到洛陽“就食”。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第一次前往洛陽“就食”前,當時長安城內太廟由於梁柱腐朽崩塌,唐玄宗認為是上天警示,就猶豫要不要前往洛陽,宰相姚崇勸他說:
“王者以四海為家,陛下以關中不稔幸東都,百司供擬已備,不可失信。”
姚崇以“不可失信”的名義勸說唐玄宗東遷,但根本原因仍然是糧食歉收供應不足。在第五次東遷洛陽“就食”後,唐玄宗終於受不了了,於是廣召臣下商討對策。
當時的京兆尹裴耀卿提出對策,一是在漕運經過的沿岸廣設糧倉;二是優化漕運的辦法,將通過大運河的漕運從全程通航變為分段通航,例如在黃河三門峽段開鑿18裏山路,通過陸運以避開三門峽的黃河天險,然後再繼續船運。
按照裴耀卿的改革措施,唐朝三年間共漕運糧食700萬石,僅運費就省下了“三十萬緡”。此後一直到安史之亂前,通過大運河加陸運的方式,每年江淮流域進入關中地區的糧食,每年都能達到200多萬石的水平,基本滿足了關中地區的糧食需求,唐玄宗終於不用再為“就食”東遷洛陽了。
唐玄宗非常高興,立了大功的裴耀卿逐步升為宰相。
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帝國的糧食運輸再次進入困境。 755年,安祿山在河北起兵叛唐,哥舒翰兵敗潼關後,唐玄宗倉皇出逃,由於事出倉促,唐玄宗一行在離開長安幾天後,就遇到了糧食不足的問題,以致當地百姓在獻上一些粗糧後,昔日錦衣玉食的皇親貴戚和王公大臣們竟然爭相用手抓著吃飯。 由於糧食問題越來越突出,太子李亨和大將陳玄禮利用禁軍的不滿情緒和騷動,殺死楊國忠並且逼迫唐玄宗處死了楊貴妃。
不過楊貴妃之死,並不能拯救大唐帝國的糧食危機,隨著安史之亂的持續發酵,叛軍開始向位處江淮流域要衝的睢陽城發起衝擊,以求將大唐帝國的糧食生命線徹底掐斷。 為了保衛江淮流域這個大唐帝國的糧倉,守衛睢陽城的名將張巡前後堅守兩年,與叛軍交戰400多次,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唐朝中央調派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人前往助陣平叛,當時平叛的士兵經過長安,希望能得到一些賞賜養家糊口,沒想到唐朝中央卻僅僅供應粗茶淡飯應付了事,涇原士兵大怒道:“我們為朝廷去送死,卻連飯都吃不飽!” 於是暴怒的涇原士兵鼓動著攻破長安城,並殺死唐德宗的皇叔李僅和皇弟李溯,還大肆搶掠國庫,唐德宗帶著皇妃和太子等人倉皇出逃。
盡管涇原兵變在第二年就被平定,但唐德宗卻成為繼唐玄宗、唐代宗之後第三位逃離長安的大唐皇帝。從此以後,大唐天子的威嚴掃地,中央權力被進一步削弱,而唐德宗經過涇原兵變以後,更加猜忌將領,並大肆重用宦官掌兵,從而為宦官控製唐朝中央打開了魔鬼之門。
涇原兵變三年後,由於漕運不濟,關中地區再次爆發糧荒,有的禁軍士兵公開解下頭巾怒擲在地說:“把我們束縛在軍隊中卻不給飯吃,這些人都是我們的罪人!” 麵對禁軍騷動,唐德宗憂心忡忡,這時韓滉運送的三萬斛米進入陝西,得知消息後,唐德宗喜出望外,特地跑到東宮跟太子說: “米己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在缺糧的魔咒下,大唐帝國陷入死循環。 由於能夠控製的戶口、稅源銳減,為了征收更多的糧食,唐朝加緊了對農民的盤剝,農民不堪重負隻能逃亡、“匿戶”。公元806年,當詩人白居易前往長安拜見著作佐郎顧況時,顧況看著白居易的名字說道: “長安米貴,居住不容易啊!”
唐朝中央為了減少糧食運輸的耗費,於是將軍隊分散到地方供養,這就使得唐朝中央與地方藩鎮“弱幹強枝”的不利局麵更加突出,從而加劇了藩鎮割據和唐朝的衰亡。
卻說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個兒子,820年,唐憲宗暴斃時,李忱才10歲。皇位由他同父異母的三哥唐穆宗李恒繼承。4年後李恒駕崩,接下來李恒的三個兒子相繼稱帝,分別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李忱成為“三朝皇叔”。
雖然是叔父輩,但李忱與三個侄子皇帝的年齡相仿。三個侄子對這個同齡的皇叔態度都不好。
李怡為人持重少言,宮中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他十多歲時身患重病,當時病勢沉重,忽然有光輝照耀其身,李怡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他的乳母認為這是心病。但穆宗看過後卻撫摸著李怡的背說:“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並賜給李怡玉如意、禦馬、金帶等物,並安排母親郭太後的堂弟擔任他的師傅。李怡常常夢見乘龍上天,他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對他說:“這個夢不應該讓旁人知道,希望你以後不要再說。”
光王的出身不是很高,他的母親原來姓爾朱,從這個姓氏看應該是胡族。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地位,後來與山東的士族鄭氏聯親,才改姓鄭。光王的母親曾經是叛臣李琦的侍妾,李琦兵敗被殺後被沒入掖庭,成了郭太後的侍女。憲宗出入往來,見鄭氏秀色可餐,便召入別室演了一出龍鳳配,後來就生了光王李怡。
婦人家容易懷妒,況鄭氏是個犯婦,郭太後便經常嘲笑她是個宮婢,稱其為“洗腳婢”。
不受寵與庶出的現實使得光王殿下從小就懂得“扮豬吃老虎”,宮內的所有人都以為其“不慧”,是個癡呆。他的兩個侄子文宗與武宗也公開拿他開玩笑。
因為鄭太後是胡族出身,受其母影響,光王十分擅長弓箭、馬球,並精通音樂。光王利用這些才藝來降低文宗、武宗對他的猜忌與懷疑,讓他們認為他胸無大誌,從而放鬆對他的警惕。
李怡隱晦不露,與眾人在一起時也不多言。文宗、武宗常在宴飲時強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稱其為“光叔”。武宗對李忱尤其不尊重,繼位後更是處處提防這個皇叔,欲置他於死地。
武宗密令人將李忱囚禁起來,並拋入糞池中。幸得宦官憐憫,用糞土車將他運出宮外保護起來。李忱死裏逃生,於是出家為僧,雲遊到江南避禍。
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唐武宗因為服食“仙丹”過多,進入彌留狀態。
這時擔任宰相的李德裕請求麵見聖上,結果多次被拒。
武宗本有五子,不過年皆幼弱,未識大政,左軍中尉馬元贄等宦官認為子承父統不過尋常舊例,就是擁立起來也沒有什麽功績,不若迎戴光王較為得計。於是擅傳詔命,說是皇子年幼,令皇太叔處分國事。
會昌六年六月,武宗病入膏肓,王才人侍立榻旁,武宗瞪視良久,好容易說出一語道:“我要與你長別了。”王才人忍住淚道:“陛下大福未艾,怎麽出此不祥之語?”武宗再想發言,偏喉中已是痰塞,不能再語,而兩目注視不瞬。王才人揣透意旨後說道:“陛下萬歲後,妾願身殉。”武宗略有歡容,說了一個“好”字,從此再不複言,承統問題也不提及。未幾駕崩,在位六年,止三十三歲。王才人悉取貯遺分給左右,接著解帶自盡榻下,不愧烈婦。
光王在武宗靈前即位,時年三十七歲,是為宣宗。當下尊生母鄭氏為皇太後,追贈王才人為賢妃。閱數月安葬武宗,並將王賢妃附葬陵旁。王妃生前得寵專房,後宮嬪妃多懷不滿;如今殉節捐軀大義凜然,宮人都為之感動,相率送葬同聲一哭。
唐朝中晚期,宦官的權勢極大,大到可以廢立皇帝。宦官們覺得這個傻乎乎的皇叔為人愚鈍,智商不高,擁立為帝後易於控製。誰知道李忱是個演技派,他的傻和憨都是裝出來的,他可不是一個傀儡皇帝,在激烈的宮廷鬥爭中,他裝傻隻是為了自我保護罷了。
卻說宣宗即位當天,看到武宗朝權相、李黨魁首李德裕後對左右說:“剛才在我旁邊的人是太尉李德裕吧?他每次看我,我都不寒而栗。”
李德裕曾在文宗朝和武宗朝兩次為相,共7年有餘。尤其是在武宗會昌年間,李德裕“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裁抑宦官,討平藩鎮,擊破回鶻,使會昌政局為之一振,“王室幾中興”。史家因此讚譽李德裕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是可與姚崇、宋璟並肩而立的賢相。
這樣的能臣,在唐宣宗的眼裏,卻是讓他不寒而栗的人物。
即位不到一個月,唐武宗還未下葬,唐宣宗就將李德裕外放為荊南節度使,李德裕所提拔的一些官員也紛紛落馬。唐武宗下葬後,李德裕又被貶為東都留守。
大中元年(847年)二月,再次將李德裕由東都留守貶為太子少保。同年十二月,李德裕被貶潮州。
在大力貶黜李德裕的同時,宣宗又大力提拔被李德裕趕出朝廷的牛黨等人,最後宣宗與牛黨大臣團結一致,將李德裕直接貶往崖州。
就這樣,李德裕一貶再貶,直到大中三年(849年)十二月淒涼地死於崖州。
以拿李德裕開刀為開端,唐宣宗對武宗朝的一切政策,不管好壞都進行反對。行動之快,基本上沒留下緩衝時間。
有地方獻給李忱一支女子組成的歌舞樂隊,其中有位絕色佳麗被李忱收入後宮加意寵幸。一段時間之後,李忱認為這樣下去會重現玄宗朝的故事,於是把這名女子召到跟前對她說:“我留你不得。”左右奏道:“可以將她放出宮。”李忱卻說:“放她回去,我就會想念她,不如賜給她毒酒一杯。”一名國色天香的女子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宣宗的行為簡直稱得上恐怖。
武宗朝實行裁汰冗官政策,削減了一些州縣官員。這本身是一個好政策,但唐宣宗不能容忍,他繼位一年後,武宗朝裁減冗官的州縣又增加了380多名官員。
滅佛是武宗朝非常重要的國策,從客觀結果看,這一運動有利於釋放社會勞動力,減輕百姓負擔,增加國庫收入。但唐宣宗上位後完全反其道而行,原先被摧毀的寺廟紛紛複建起來,被用於鑄造錢幣的鍾罄、佛像,又重新回鑄成鍾罄、佛像。晚唐的佛教政策表麵是宗教問題,實質上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唐宣宗對武宗滅佛的矯枉過正,加劇了國家的財政困境。
宣宗盡反武宗之政,主要是為了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撥亂反正”的合法繼承人形象。
宣宗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樹立自己統治的正統性。
宣宗極力渲染自己與唐憲宗的父子之情,甚至將唐憲宗神化,連選取宰相都要在憲宗的牌位前禱告。通過這撥操作,向朝野宣示自己的皇帝身份是直接繼統於唐憲宗,具有十足的正統性。
武宗生前有五個兒子,但是史書上隻有他們的姓名和封號,事跡以及薨年全無。武宗的兒子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造成這一現象的最大可能,就是宣宗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萬無一失,對武宗的後代下了黑手。後來唐朝的皇位一直在宣宗一係流傳,唐朝的後人也不敢對這一事件進行過多的探究與宣傳。
在宣宗看來,穆宗是弑父上位的,他和他的三個兒子的統治都不具備合法性。唐宣宗因此指使下人將穆、敬、文、武四朝定性為“偽朝”,一度要把這四個皇帝趕出太廟。但因為這個認定波及麵太大了,你想一個王朝四個皇帝、接近30年,突然被宣布處於偽朝統治,這對朝臣、對社會的衝擊有多大?所以唐宣宗對於穆宗是逆黨、四帝是偽朝的定性,最終未能獲得群臣的支持,隻能不了了之。
在此情況下,唐宣宗就通過盡反唐武宗之政的做法向朝野宣告,他要把穆宗以來的“偽政”通通糾正,這樣他就可以將自己擺到對李唐王朝具有撥亂反正之功的位置上。
但是問題出現了。
如果唐宣宗反的是穆宗、敬宗或文宗朝的人事和政策,那或許是好事,因為這幾朝均無大作為,反著幹,興許可以幹出一番大事業。偏偏唐宣宗接任的武宗朝,在權相李德裕的支持下,政治上多有改製和作為,取得了不俗的政績,現在他為了反對而反對,出於樹立正統性而反對,結果隻能在政治和經濟上開起了倒車。
關於憲宗的死因,現在都沒有得出確定的答案,有的說憲宗是因為晚年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也有的說憲宗晚年對宦官動輒打罵,結果宦官陳弘誌不堪忍受鋌而走險;還有的說是郭太後和穆宗指使宦官做的,反正一直沒有定論。
唐憲宗死後,穆、敬、文、武兩代四朝統治天下20多年,基本確立了穆宗一房為李唐皇室正脈的地位。
宣宗當上皇帝後,他的媽媽鄭氏由叛賊的侍妾變成了皇太後;但是郭太後的存在讓母子二人的心裏很不是滋味。
首先郭太後是憲宗的元妻,在天下臣民看來,郭太後所出的穆宗一係是憲宗的嫡係,郭太後是正統的象征。
其次鄭太後曾是郭太後的婢女,這件事無疑是鄭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即使她當了太後也不會忘記自己曾經侍奉郭太後的日子。
最後宣宗繼承的是侄子的位置,從名義上來說,郭太後還是太皇太後,比其母鄭太後要高一個輩分。
可以說郭太後的存在使宣宗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她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在提醒宣宗其來位不正與正統性不足,並且郭太後作為郭子儀的孫女,身後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但是神奇的是,宣宗即位的第二年,郭太後就離奇地去世了。並且在她去世的當天,郭太後曾試圖跳樓自殺,但是被侍女攔了下來,隨後侍女將情況匯報給宣宗,宣宗大怒。緊接著郭太後就“暴崩”。
事實上宣宗對於郭太後十分不友好,幾乎在慢慢消耗郭太後的生命。郭太後死後,關於其祔祭問題再次引發朝廷上的爭論,宣宗堅決不允許郭太後陪葬憲宗,其原因便是如果郭太後陪葬憲宗,那麽等於是在承認穆宗一係的正統性,並且鄭太後也無法陪葬憲宗;隻有鄭太後陪葬憲宗,宣宗一係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憲宗嫡係。
郭氏一生曆經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以及唐宣宗七代帝王,其中五朝居皇太後或者太皇太後之位。她完全可以效仿武則天稱帝,但是為了郭家的名譽,也為了大唐的江山,郭氏並沒有這麽做。
郭氏為大唐王朝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她足以名垂青史,成為千古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