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愛是常覺虧欠

字數:3148   加入書籤

A+A-


    “爹,大哥,狗娃,”他當時語氣很認真,“娘和嫂子想二哥,都快想魔怔了。二哥每次來信,都說在那邊挺好的,讓家裏別惦記。可他那性子,報喜不報憂,什麽事都自己扛著。邊關苦寒,又不太平,他嘴上說好,背地裏不知吃了多少苦。
    遊學本就講究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增長見聞。邊關軍事、塞外風情,亦是經世之學重要一環。
    我想……順路去看看他,親眼瞧瞧他過得好不好,也讓家裏能真正放心。”
    當時,王金寶沉默了很久,旱煙一鍋接一鍋地抽,最後才啞著嗓子說:“去看看……也好。那小子,強種一個,啥事都憋心裏……你去親眼瞧瞧,回來跟家裏說實話。不過,”
    他抬起頭,目光嚴肅地看著王明遠,“邊關不是太平地界,韃子時不時就來擾邊。到了地頭,一切小心,不許任性,不許涉險!若是情況不對,立馬回來!安全最要緊!聽到沒?!”
    最後,深深的歎了口氣,嗓子仿佛帶上了一絲哽咽:“見不著……就見不著!以後總有機會!你們仨……都得給我全須全尾地回來!聽到沒?”
    王大牛立刻拍著胸脯保證:“爹你放心!有我在,絕不讓三郎掉一根汗毛!”
    狗娃更是激動:“對!我也會照顧好三叔的!”
    這個決定,他們默契地沒有告訴趙氏和女眷們。
    怕她們提前知道,日日懸心,也怕萬一到時候邊關形勢緊張,見不到麵,反而讓她們空歡喜一場,徒增失望。
    打算等到了地方,見到了二哥,再寫信回來報平安。
    “開飯啦——”
    虎妞一聲清脆的吆喝,打斷了王明遠的思緒。
    各式各樣的菜肴被端上了正屋中間那張師父送的特大號八仙桌。
    雞鴨魚肉自不必說,象征“年年有餘”的整條紅燒魚、寓意“吉祥”的燉雞、油光發亮的醬肘子;各種炸貨堆成了小山;熱氣騰騰的餃子胖乎乎地擠在盤子裏;還有狗娃特意露了一手做的幾道湘江風味菜,紅彤彤的辣椒看著就讓人食指大動。
    眾人圍坐過來,酒杯裏斟滿了自家釀的米酒,就連豬妞和定安也被允許喝一點甜滋滋的醪糟。
    王金寶作為一家之主,端起了酒杯,環視了一圈家人,目光在每個人臉上都停留了片刻,尤其是王明遠,然後清了清嗓子,聲音比平時略顯低沉,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今兒個是除夕,團圓的日子。咱老王家,從清水村搬到這府城,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這都是托了祖宗的福,也是你們一個個爭氣!
    別的不多說了,就盼著咱家人在哪兒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這杯酒,敬祖宗,也敬咱們自個兒!”
    “敬祖宗!”大家都端起了酒杯,就連豬妞和定安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捧著盛了醪糟的小碗,有模有樣地跟著喊。
    大家紛紛舉杯應和,氣氛熱烈。
    但在這熱鬧底下,大家都各懷心事。
    趙氏也不傻,豈會看不出丈夫和其他人那點強顏歡笑下的異樣?
    她也知道,這頓團圓飯後,相聚的時光就進入倒計時了,心裏像是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攥住,又酸又澀。
    她強迫自己擠出更燦爛的笑容,更加賣力地給孩子們夾菜,尤其是王明遠:“三郎,多吃點!這魚鮮嫩,娘特意給你做的!還有這餃子,豬肉白菜餡兒,你最愛吃的!到了外麵,可就吃不上娘做的味兒了!”
    她望著王明遠,眼神複雜。
    看著眼前這個挺拔清俊的少年郎,仿佛依稀還能看到那個因為早產,生下來隻有巴掌大、哭聲像小貓一樣微弱的樣子。
    她當年抱著那個小小的、軟軟的身子,心裏充滿了無盡的愧疚和恐懼,日夜懸心,生怕養不活,都是怨自己不小心,才會讓孩子生的如此體弱。
    而且小時候因為三郎體弱,兩歲多還不會說話走路,她都偷偷懷疑過這孩子是不是有什麽不足之症。
    她隻能一遍遍地教他說話,耐心地扶著他學走路,直到聽到那聲含糊不清的“娘”時,她激動得差點哭出來,覺得老天爺總算開了眼,她的三郎不是癡兒,她沒有害了他。
    如今,一晃這麽多年過去,那個孱弱的孩子早已長得和自己一般高,學問好,有出息,甚至考中了舉人,成了全家人的驕傲。
    可越是如此,她心裏那份“虧欠”感仿佛就越重。
    她總覺得兒子小時候吃了太多苦,現在又常年在外讀書,聚少離多,她這個當娘的,能為他做的實在太少太少。
    再想想那個強著去從軍、幾年不見一麵的二兒子王二牛,趙氏心裏那點強撐的歡喜再也維持不住,鼻尖一酸,眼眶就熱了。
    她趕緊低下頭,假借給豬娃擦嘴,用力眨回眼裏的濕意。
    “團圓的日子,可不能掉眼淚,不吉利。”
    她在心裏狠狠告誡自己,“我是當娘的人,得撐住,得讓孩子們高高興興的!”
    再抬起頭時,她臉上又堆滿了笑,聲音揚得更高:“吃呀!都愣著幹啥!老大,給你張叔斟酒!虎妞,別光顧著自己吃,給文濤和你嬸子夾點菜!狗娃……哎呦你這孩子慢點吃,沒人跟你搶!”
    她熱絡地張羅著,仿佛要將所有的牽掛和不舍,都融化在這頓豐盛的年夜飯裏。
    桌上推杯換盞,笑語喧嘩,窗外不知何時又飄起了細雪,襯得屋簷下那對大紅燈籠越發鮮豔溫暖。
    趙氏看著眼前這一大家子人,心裏默默地想:
    “要是……要是能永遠這樣,一家人齊齊整整地在一起,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