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一份“不可能”的入學摸底
字數:4576 加入書籤
                    阿爾卑斯山的冷風,帶著雪域的凜冽,吹過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每一寸石板路。
    當龍河大學的數百名交換生,在國寶級院士周思民的帶領下踏入這片土地,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
    迎接他們的,是這座百年學府深入骨髓的沉默與驕傲。
    一排排哥特式的建築尖頂撕裂了鉛灰色的天空,每一塊磚石都沉澱著厚重的曆史,無聲地審視著這群來自東方的年輕麵孔。
    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嚴謹到近乎刻板的學術氣息,壓抑得讓人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
    沒有歡迎儀式。
    沒有校長致辭。
    幾名身穿學校製服、表情嚴肅的工作人員,用最簡練的手勢和最公式化的語言,將他們直接引向了學校最大的階梯考場。
    腳步聲在空曠的走廊裏回蕩,單調,且冰冷。
    考場內部的燈光亮如白晝,將每一張桌椅的輪廓都勾勒得無比清晰。
    講台前,站著一個男人。
    他頭發梳得一絲不苟,每一根銀絲都服帖地待在原位。金邊眼鏡的鏡片後,一雙眼睛透出審視的、不帶任何溫度的光。
    他就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教務長,克勞斯教授。一個以鐵麵無私和極度嚴謹聞名於整個歐洲學術界的老派德國人。
    他的目光掃過台下數百張年輕的東方麵孔,如同精密儀器在掃描數據。
    他清了清嗓子,那聲音不大,卻瞬間攫取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歡迎龍河大學的同學們。”
    他的英語發音標準得無可挑剔,但語調平直,沒有任何情感起伏,仿佛一個設定好程序的機器。
    “在你們的交流學習正式開始前,為了確保各位能順利跟上我校的教學進度,我們將進行一次小規模的入學分班測試。”
    他停頓了一下,鏡片反射著燈光,讓人看不清他眼底的情緒。
    “請不要緊張,這隻是一次常規的學術水平評估。”
    話音剛落,早已等候在兩側的工作人員便開始分發試卷。
    那不是幾張紙,而是一疊。
    一疊厚重得堪比學術專著的試卷,帶著油墨的清冷氣息,被一份份放在了龍河學生們的桌上。
    當第一個學生下意識地翻開試卷的封麵時,他的動作停滯了。
    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
    整個考場,數百人,幾乎在同一時間,響起了一片細微卻無比清晰的、齊刷刷的倒吸涼氣的聲音。
    那聲音刺破了考場的死寂,又瞬間被更大的死寂所吞噬。
    這哪裏是什麽“小小的入學摸底測試”?
    這分明是一份足以讓全世界任何一所頂尖大學的博士生都感到頭皮炸裂的“勸退”宣言!
    一名學生的手指下意識地收緊,將試卷的邊緣捏出了淺淺的褶皺。他的目光死死釘在第一頁的標題上,瞳孔在瞬間收縮。
    【論基於新型拓撲絕緣體的室溫超導材料的理論設計與實驗驗證路徑】
    他的視線機械地向下移動。
    【關於強人工智能非馮·諾依曼架構的‘混沌鍾’算法猜想及其數學證明】
    再往下。
    【量子色動力學在高能粒子對撞‘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相變過程中的非微擾應用模型構建】
    ……
    每一個題目,都不僅僅是一個問題。
    它是一座山,一座橫亙在現有知識邊界上的、高不可攀的學術壁壘。
    每一個字,都散發著令人窒息的、近乎絕望的氣息。
    這已經不是在考察知識的深度,而是在拷問人類智慧的極限。
    考場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空氣的流動都仿佛遲滯了。
    龍河大學的學生們,在最初的震驚過後,幾乎是立刻就洞悉了這一切的本質。
    這不是摸底。
    這不是評估。
    這是一場由這所驕傲的、站在世界學術之巔的歐洲學府,為他們這些在西方眼中如同“學術暴發戶”一般的東方來客,精心準備的“禮物”。
    一場充滿了居高臨下的審視與毫不掩飾的學術傲慢的——
    下馬威!
    講台後方,幾位蘇黎世的監考老師嘴角已經噙著一抹難以察覺的弧度。他們等待著,等待著看到預想中的畫麵——那些年輕的東方人臉上浮現出慌亂、憤怒,或是被巨大難題所震懾的恐懼與無助。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卻讓他們的表情僵在了臉上。
    預想中的騷動沒有發生。
    那群年輕的東方學生,臉上的確有驚訝,但那驚訝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僅僅泛起一圈漣漪,便迅速消失無蹤。
    慌亂?憤怒?恐懼?
    完全沒有。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讓監考老師們完全無法理解的平靜。
    不,那甚至不是平靜。
    那是一種……近乎是“有趣”的、躍躍欲試的神情。
    一名坐在前排的男生,甚至將身體向後靠在椅背上,發出一聲輕微的、帶著些許玩味的歎息。他拿起筆,在指尖優雅地轉了一圈,筆尖在燈光下劃出一道銀色的光弧。
    他身邊的女生,則是低頭看著試卷,嘴角控製不住地上揚了一下,仿佛看到的不是一道道世紀難題,而是一盤剛剛開始的、頗具挑戰性的棋局。
    這種詭異的反應,如同病毒一般在龍河大學的學生群體中迅速蔓延。
    最初的凝重氣氛被一種無形的、輕鬆的磁場所取代。
    他們甚至開始相視而笑。
    那不是苦笑,也不是無奈的自嘲。
    那是一種隻有他們彼此才懂的眼神。
    一個眼神交換,傳遞出的信息遠比任何語言都豐富。
    ——“有點意思,比校長在學校裏搞的‘每周驚喜’有挑戰性。”
    ——“室溫超導?這不是去年陸教授在《未來科學》上發表的那篇論文的延伸方向嗎?當時我們還分組討論過來著。”
    ——“強人工智能的算法猜想?我記得咱們學院AI實驗室的‘伏羲’模型,好像已經迭代到可以初步驗證這個猜想的階段了。”
    ——“我還以為蘇黎世能拿出什麽壓箱底的東西,鬧了半天,考的都是咱們的‘課堂作業’?”
    那眼神中傳遞的,是一種隻有龍河大學學生才懂的默契。
    一種在無數次被非人道的學術難題、被那些走在時代最前沿的導師們瘋狂“內卷”和“壓榨”之後,所錘煉出的、深入骨髓的自信與從容。
    他們看著這份在外界看來足以“封神”的試卷,感覺……無比親切。
    考場內,數百支筆被幾乎同時拿起。
    沒有絲毫猶豫。
    落筆的聲音,清脆,而堅定。
    一名學生在答題前,抬起頭,目光越過層層人頭,與另一名相隔甚遠的朋友對視了一眼。
    兩人同時無聲地笑了。
    那笑容裏,帶著一絲隻有他們自己才能品味出的調侃。
    ——“哦?原來,這就是世界頂尖學府的水平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