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國際建築界的“笑話”
字數:5721 加入書籤
如果說【生命性纖維束】是【雲夢城】的血肉,【工蜂】無人機是它的骨匠,那麽這座城市的靈魂,則是它那套無處不在的環境交互係統。
在項目啟動之初,何宇就提出了一個核心要求。
一個近乎狂妄的要求。
“我不要一座智能城市。”
在那場決定了【雲夢城】底層邏輯的最高級別會議上,何宇的聲音平靜,卻擲地有聲。
“智能城市是被動響應的工具,是更高效的仆人。”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所有學院的院長,從建築學泰鬥到生命科學的權威。
“我要的,是一個能夠主動感知、理解,並關懷每一個居民情緒的‘生命體’。”
他停頓了一下,讓這個顛覆性的概念在會議室裏激起無聲的漣漪。
“【雲夢城】本身,必須具備‘情商’。”
這個目標,近乎科幻。
它意味著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與數據流,而是一個有溫度、會呼吸、懂悲喜的同伴。
為了實現這個構想,環境工程學院的學生們,在【盤古】的全力協助下,研發出了一套徹底顛覆城市管理邏輯的係統。
【城市情緒感知與交互係統】。
這套係統的核心,是遍布城市每一個角落的、肉眼幾乎不可見的微型仿生傳感器。
這些神經末梢,能夠實時采集海量的、以往被人類科技徹底忽略的環境數據。
光照的強度與色溫。
氣流的速度與方向。
空氣中由人群聚集而產生的、信息素的微妙濃度變化。
甚至是城市背景音中,那人耳無法分辨的、代表著集體無意識的極低頻聲波。
這些龐雜到足以在零點一秒內燒毀任何傳統超級計算機的環境數據,會與居民個人終端上自願上傳的、經過最高級別加密脫敏處理的情緒狀態數據,進行實時交叉比對。
心率的瞬間波動。
皮膚電反應測出的隱性壓力指數。
所有數據洪流,最終在【盤古】的雲端匯聚,經過那份源自“靈感”的非線性分析模型進行處理,最終呈現為一幅實時變化的動態圖像。
一幅“城市情緒熱力圖”。
這套係統,賦予了【雲夢城】一種從未有過的能力。
同理心。
……
數個月後,龍河大學正在建造一座“活的”城市。
這個消息,伴隨著那些通過官方直播渠道泄露出的、宛如科幻電影特效般的建設畫麵,如同一場跨越了物理國界的數字風暴,迅速席卷全球。
它不再是某個小圈子裏的技術簡報,也不是學術期刊上一段枯燥的論文。
它變成了全球最大的視頻網站上,熱度排名第一的直播流。
變成了無數科技博主、建築愛好者、未來主義者徹夜不眠分析的像素盛宴。
變成了深夜脫口秀節目裏,主持人用來調侃“未來已來”的絕佳素材。
那些在【盤古】指令下,如同空中芭蕾舞團般精準協作的【工蜂】無人機。
那些能夠根據環境光線與人群情緒,自主調節色彩與質感的【生命性纖維束】牆體。
這些在普通民眾看來神乎其技,甚至帶著一絲魔法色彩的景象,徹底引爆了全球的互聯網。
然而,當這場風暴刮入另一個更加傳統、更加講究資曆與傳承的領域時,它遇到的,不再是驚歎與好奇。
而是堅冰。
國際主流建築界。
尤其是那些將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奉為圭臬,手握行業話語權的權威們,在短暫的沉默後,發出了普遍的質疑,以及毫不掩飾的嘲笑。
他們無法理解。
他們也不願意去理解。
在他們看來,這種完全由AI主導、材料本身擁有“生命”、建造過程如同3D打印的模式,是對“建築”這門古老藝術的終極褻瀆。
在這股席卷了整個西方建築學界的質疑聲浪中,一個人的聲音,最具分量。
漢斯·穆勒。
當今世界建築領域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的評委會**。
一位在業界德高望重,以一生推崇建築的“真實性”與“紀念性”而著稱的德國老牌建築師。
他的作品以厚重的混凝土、粗糲的石材、以及對光影的極致運用而聞名,每一棟建築都像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沉默雕塑,充滿了曆史的重量感。
此刻,一場備受矚目的國際建築論壇,正在德國包豪斯大學曆史悠久的大禮堂內舉行。
現場座無虛席。台下坐著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建築師、評論家和知名建築學院的學生。
空氣中彌漫著舊紙張、拋光木材和濃縮咖啡混合的、屬於精英知識分子的獨特氣味。
漢斯·穆勒就站在那古老的講台後。他穿著一身剪裁得體的深灰色西裝,銀發梳理得一絲不苟,鼻梁上架著一副設計簡約的無框眼鏡。
論壇的提問環節,一個年輕記者將那個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問題,拋了出來。
“穆勒先生,請問您如何看待最近在全球範圍內引發巨大討論的,由龍河大學主導的【雲夢城】計劃?”
全場的目光,瞬間聚焦。
漢斯·穆勒的臉上,沒有流露出任何意外。他似乎就在等待這個問題。
他抬手,示意工作人員將【雲夢城】的官方直播宣傳片,投射到他身後巨大的幕布上。
那震撼人心的畫麵再次出現。
數萬“工蜂”如星河倒灌,從母艦機庫中傾瀉而出。
巨大的仿生建築,在它們的飛舞中,從地麵上優雅地“生長”。
城市的“皮膚”隨著雲影的飄過而變換著呼吸般的色澤。
台下響起了一陣輕微的、混雜著驚異與不解的騷動。
穆勒靜靜地看著,直到視頻播放完畢。
他拿起話筒,目光掃過全場,一種居高臨下的平靜,讓禮堂內的溫度都下降了幾分。
“很精彩的表演。”
他的第一句話,就為整件事定了性。
“我看到了很多由無人機呈現的、華麗的空中舞蹈。我看到了那些會變色的牆壁,看到了所謂的‘智能交互’。”
他停頓了一下,嘴角勾起一抹幾乎無法察覺的、帶著明顯不屑的弧度。
“恕我直言。”
“這不叫建築。”
他的聲音不大,卻如同重錘,敲在每一個人的心上。
“這叫主題公園的廉價戲法。”
話音剛落,台下,尤其是前排那些與他同時代的建築大師們,爆發出一陣表示強烈讚同的掌聲與會心的笑聲。
穆勒抬手,輕輕向下壓了壓,示意安靜。
他扶了扶眼鏡,鏡片後的眼神,銳利而固執。
“真正的建築,其核心是探討人與空間、光影、材料之間那種永恒不變的關係。是它的‘在場感’,是它的‘物質性’!”
他的聲調開始提高,帶著一種捍衛信仰般的激情。
“建築的魅力,在於它的厚重感,在於它能夠承載歲月流逝的曆史沉澱。
當我們走進一座偉大的建築,我們撫摸一塊磚石,能感受到它的粗糙質感,能感受到幾百年前工匠留下的溫度,能感受到時間在它表麵留下的痕跡。這才是建築與人的對話!”
他的手在空中揮舞,仿佛在觸摸那些無形的、隻存在於他理念中的光影與材質。
“而龍河大學展示給我們的是什麽?”
他轉過身,用手指了指身後那已經定格的、美輪美奐的【雲夢城】效果圖。
“一些轉瞬即逝的、華而不實的數字技術戲法。”
“一種可以隨意變換顏色,沒有任何真實質感的‘材料’。一座由冰冷的中央電腦控製,剝奪了所有偶然性與不確定性的城市。它光滑、完美、高效,卻也因此失去了靈魂。”
他的語氣愈發嚴厲,如同一個審判者。
“一座沒有曆史沉澱、沒有真實質感的城市,一座你甚至無法在牆壁上留下一道劃痕,因為它會‘自我修複’的城市,說到底,隻是一個昂貴的、巨大的塑料玩具罷了。”
“塑料玩具”這個詞,帶著極強的侮辱性,從這位建築界泰鬥的口中說出,瞬間引爆了全場。
掌聲雷動。
漢斯·穆勒的這番言論,在論壇結束後的幾小時內,就被各大建築專業媒體、主流新聞頻道爭相報道。
《建築評論》:“穆勒:【雲夢城】是對建築精神的背叛。”
《泰晤士報》:“普利茲克獎**痛批東方‘數字奇觀’為華而不實的塑料玩具。”
《明鏡周刊》:“一場脫離了建築學本質的、嘩眾取寵的、屬於技術宅的自嗨表演。”
他的話,迅速被奉為圭臬,精準地代表了整個西方主流建築界對【雲夢城】的普遍看法。
在他們眼中,【雲夢城】隻是一個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