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實在抽不出足夠的人手
字數:3431 加入書籤
流民們看著這位傳說中創建軍城的沈姑娘,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親自為他們這些賤民盛粥,安撫孩童,那份感激無以複加。
不知是誰先帶頭,人群中爆發出一片叩拜之聲:
“青天大老爺啊。”
“活菩薩,謝謝活菩薩!”
“沈姑娘萬歲。”
無數人流著淚,掙紮著跪下,朝著沈桃桃的方向磕頭,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著他們的感恩戴德。
沈桃桃的舉動,極大地安撫了流民們的絕望,贏得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擁戴。
這一刻,她是這些苦難百姓心中的救星。
然而,站在粥鍋旁,親自感受著那洶湧的人潮,沈桃桃內心的沉重感卻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如同不斷增厚的陰雲,越來越濃重。
她的目光越過眼前拿到粥後暫時獲得安寧的人們,投向那支仍在不斷有新人加入的長隊。
幾個巨大的粥鍋,在數以萬計的饑民麵前,顯得如此渺小。
糧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減少,一袋袋米被倒入鍋中,很快便見了底。
負責搬運糧食的兵士額頭見汗,眼神中透露出憂慮。
她帶來的這批糧食,相對於城外這無邊無際的苦難海洋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照這個速度消耗下去,恐怕支撐不了三五日,便會告罄。
到那時,希望破滅的流民,將會陷入何等的瘋狂和絕望?
她簡直不敢想象。
而且,沈桃桃清醒地認識到,施粥賑濟,僅僅是最低限度的吊命手段,隻能緩解一時之急,根本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數萬人聚集在城外,暴露於荒野,眼下已是深秋,北境夜間寒氣刺骨,有多少老弱會凍斃在荒野。
衛生條件極差,一旦爆發瘟疫,後果不堪設想。這麽多人聚集,魚龍混雜,如何維持秩序,防止騷亂和搶劫。更重要的是,糧食從何而來。
光靠軍城輸血,能支撐多久?必須找到更長久的解決之道。
這一個個難題,如同沉重的大山,一座接一座地壓在她的心頭,讓她幾乎喘不過氣來。
夜幕低垂,將白日的喧囂與慘淡暫時掩蓋,但榮城守備府內卻燈火通明。
巨大的牛油蠟燭劈啪作響,映照著一張張凝重而疲憊的臉龐。
沈桃桃端坐主位,雖連日奔波,但那雙眸子如同暗夜中的寒星。
下首坐著趙青以及榮沈姑娘要的文官吏員,人人麵前攤開著卷宗,空氣中彌漫著焦慮的氣息。
城外是數以萬計嗷嗷待哺的流民,城內是捉襟見肘的存糧和巨大的治安壓力。
常規的賑濟手段,在此等規模的災難麵前,顯得蒼白無力,必須要有超越常規的思路。
沈桃桃目光掃過眾人,聲音沉穩打破了沉默:“諸位,情況危急,不容我等按部就班。當務之急,絕非僅僅開倉放糧,坐吃山空,而是必須主動破局,核心思路,在於八個字:分流管控,以工代賑。”
她站起身,走到懸掛的榮城周邊地圖前,“我們不能讓這數萬人繼續像現在這樣,無所事事地聚集在城外,徒然消耗糧食,滋生混亂,等待不知何時會到來的死亡。必須將他們組織起來,變消耗為力量,變被動為主動。”
她捋清思路,下達指令:
“第一,立即對流民進行大規模粗略登記編組。以百人為一隊,設隊長,盡可能按原籍或親緣關係劃分,便於管理。尤其要將其中所有青壯年男子單獨列出,編成勞作營,他們是關鍵力量。”
“第二,組織青壯年勞作營,立即投入基礎建設。就近砍伐木材,采集茅草,在指定區域搭建更為規整,能夠遮風避雨的臨時棚戶區,取代現在雜亂無章的露宿,這是改善生存條件,預防疾病的第一步。”
“第三,勘察周邊資源,啟動以工代賑項目。派人速去勘察附近有無可以緊急開墾的荒地,需要疏通的灌溉溝渠,或是年久失修需要修補的官道。讓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無論男女,隻要能動,就參與勞動,以付出的勞力換取糧食,讓他們自食其力,維持尊嚴,也創造價值。”
“第四,千方百計拓寬食物來源。立即派人手持銀錢,向周邊尚未受災的村鎮,甚至更遠的地方,大量收購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薯類、豆類、幹菜、鹹魚,乃至可以食用的野菜、河魚等,不拘一格,隻要能填飽肚子。”
沈桃桃臨危不亂思路清晰。
趙青聽完,先是精神一振,隨即麵露極大的難色,“此策若能施行,必能緩解當前危局。隻是……隻是這執行起來,千頭萬緒,需要大量的人手進行極其繁瑣的組織,登記,調度,尤其是每日的糧食調配,勞役工分核算,物資出入記錄……這些都需要大量精通算學且絕對可靠之人。可……可榮城現有官吏,維持城內日常運轉和治安已是不易,實在抽不出足夠的人手啊。尤其是賬房,更是緊缺。”
她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好的計劃也需要人去執行。
此言一出,堂內眾官吏也紛紛低聲附和,麵露難色。
的確,麵對如此龐雜的數據和物資流動,沒有一支專業的文算團隊,一切計劃都可能因為管理混亂而陷入更大的困境。
氣氛一時陷入了僵局,希望似乎又被現實的壁壘擋住。
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賀亦心輕步走進廳內,稟報道:“沈姑娘,府外有一位老嬤嬤求見,就是當初田府那位,說是……想為你分憂。”
沈桃桃正心煩意亂,本欲不見,但聽到是故人來尋,心中一動,道:“請她進來。”
片刻後,賀亦心引著一位衣著樸素但收拾得幹淨利落的老嬤嬤走了進來。
沈桃桃定睛一看,真的是田德方府中,為她們打探私牢消息的人。
“拜見沈姑娘。”老嬤嬤規規矩矩地行了個禮,臉上帶著期盼。
“嬤嬤不必多禮,快請起。您怎麽來了?”沈桃桃語氣溫和,對於這位曾施以援手的故人,她心存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