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陽謀之下 虎符催征

字數:8591   加入書籤

A+A-


    武漢會戰北線局勢正處於僵持與轉折的關鍵階段。日軍改變初期策略,集中第2軍主力(第3、第10、第13、第16師團等)沿大別山北麓西進,企圖突破固始信陽方向,沿平漢鐵路南下直取武漢;而中國軍隊雖在富金山史河一線憑借71軍血戰和139師側後奇襲重創日軍第13師團,暫時阻滯了敵軍攻勢,但北岸整體防禦仍顯薄弱,兵力捉襟見肘,且日軍生力軍(第16師團等)持續西壓,戰局焦點正迅速轉向信陽門戶的爭奪,武漢北大門麵臨空前壓力。
    武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
    會議室內氣氛凝重,北線日軍持續西壓的警報一份份傳來。蔣介石用紅藍鉛筆重重敲擊著地圖上信陽的位置,沉聲道:“信陽若失,武漢北門洞開。李德鄰(李宗仁)手裏已經沒有預備隊了,誰去遲滯這股日軍?”
    軍政部長何應欽麵露難色:“委座,北岸我軍各部皆已疲敝,且位置分散,短時間內難以抽調組成一道有力防線。目前……唯一一支成建製、且位於日軍側翼的生力軍,就隻有王林的139師了。他們在富金山之戰後,正隱匿於大別山中休整。”
    一直沉默的陳誠接口道,他的分析更為尖銳和深刻:“委座,何部長所言極是。139師戰力強悍,用之於此關鍵時節,軍事上是最佳選擇。但正因為其戰力強悍,我們更需通盤考量。王林部前身在陝西時便是共軍精銳,其組織、動員能力絕非一般共軍可比,其在江北四縣休整僅半年部隊便至3萬多人。他們此刻蟄伏於大別山,絕非僅僅是休整那麽簡單。據零星情報顯示,其正在積極發動民眾,建立組織,甚至招募新兵。大別山橫跨鄂豫皖三省,地勢險要,曆來是……(他略作停頓)容易滋生割據之地。若任其在此深耕,假以時日,恐其根基深種,尾大不掉。屆時,即便驅走了日寇,此地怕也要再生波瀾,後患無窮啊。”
    這番話點明了國民黨高層最深層的憂慮。蔣介石聞言,眼中精光一閃,他完全明白陳誠的弦外之音。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陰沉的武漢天空,仿佛看到了戰後可能出現的局麵。
    片刻後,他轉過身,做出了一個兼具軍事與政治雙重考量的決斷,語氣沉穩而冷酷:
    “敬之、辭修,你們的意思,我明白了。抗戰自然是一切之首要,139師這支力量,必須用在刀刃上,去為國家爭取時間。”
    他走回地圖前,手指從大別山劃出,點向淮河平原:“命令:即刻以軍委會名義,電令第139師師長王林。日寇西進猖獗,信陽危殆,著該師接令後,立即全部開出大別山區,北渡史河,向固始、潢川方向之敵發起主動攻勢,不惜一切代價,遲滯敵軍西進步伐,堅守待援!”
    這道命令,在軍事上合情合理,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緊接著,蔣介石的語氣變得更加深邃,說出了此次調動的另一層關鍵目的:“大別山乃敵後遊擊區,非主力兵團久駐之地。一支精銳之師,正當用於正麵戰場,與日寇主力決戰,方能彰顯其價值,也便於戰區統一指揮補給。讓他們到平原上去打,去消耗日軍,這才是他們作為國家正規部隊的職責所在。至於山區剿匪與遊擊,自有其他部隊和當地保安團負責。”
    這番話,巧妙地將“調虎離山”的政治意圖包裹在“軍事合理運用”的外衣之下。將139師調離其正在經營的山區根據地,推向一望無際的平原正麵戰場,一方麵可以利用其戰鬥力達到遲滯日軍的軍事目的,另一方麵也能使其暴露於日軍主力火力之下,承受消耗,同時切斷其與地方群眾的密切聯係,從根本上遏製其“乘機做大”的可能性。
    “是!委座深謀遠慮,此舉既可解北線燃眉之急,亦能…規範部隊之用途,實為一舉兩得之策。”何應欽與陳誠齊聲領命。他們都深刻理解了這道命令背後的全部含義。
    一道看似尋常的軍事調令,實則承載著戰局、黨爭與戰後布局的複雜重量,飛速發往了大別山深處。
    岩洞內,油燈的光暈在粗糙的岩壁上跳躍,映照著王林毫無表情的側臉。那份來自武漢的電報,此刻正像一塊燒紅的烙鐵,攤開在他麵前的簡陋木桌上,每一個字都散發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與冰冷的殺機。
    政委王光道和參謀長鍾光邦站在一旁,眉頭緊鎖,洞內的空氣仿佛凝固了,隻剩下遠處山澗隱約的水聲和電報員那邊偶爾響起的、令人心煩意亂的電流嘶嘶聲。
    王林沒有看他們,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岩壁,投向了未知的遠方。但在他的腦海深處,一場無聲的對話正在飛速進行。
    「係統,調出當前敵我態勢圖,疊加武漢軍委會命令指示的行動區域。」
    【三維立體地圖應聲展開,清晰的藍線(日軍)正從多個方向壓迫向信陽。命令要求的出擊區域——固始、潢川以東的平原地區,被係統用醒目的紅色虛線框出,像一張血盆大口。那片區域地勢平坦,極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展開和其優勢炮火、航空兵發揮。】
    「模擬執行軍委會命令:我師能戰主力(約2萬6千人)全部開出山區,進入指定區域,與日軍第10、第16師團等部進行正麵遲滯作戰。推演未來十五天戰局發展及我軍可能損失。」
    【係統界麵光芒流轉,數字和線條瘋狂跳動,旋即彈出一個冰冷的評估報告:
    戰術目標達成概率(成功遲滯日軍>7天):42%
    預計我軍傷亡: 60%75%(基於日軍火力、製空權及平原作戰環境模型)
    核心風險:部隊極可能被日軍優勢兵力粘住、分割、包圍,重裝備(炮兵)損失風險極高,有全軍覆沒之虞。】
    推演結果觸目驚心。
    「推演替代方案:僅派出部分機動兵力(例如,以陳阿海417旅為基幹,配屬騎兵、部分炮兵,約一萬人),以高度機動方式,對西進日軍側翼及後勤線進行襲擾作戰,主力仍隱匿於山中。推演效果及風險。」
    【係統再次運行,新的推演結果浮現:
    戰術目標達成概率(有效遲滯/幹擾日軍):68%
    預計出擊部隊傷亡: 15%30%(取決於指揮靈活性與接戰頻率)
    戰略收益:保存師主力,維持持續作戰能力。政治上部分響應命令,可周旋。
    核心風險:出擊部隊需極高指揮藝術,若被日軍精銳快速部隊咬住,仍可能遭受重創;可能麵臨武漢方麵“作戰不力”的指責。】
    王林緩緩閉上眼睛,深吸了一口山中微涼潮濕的空氣。係統的方案很好,幾乎是目前處境下的最優解。但是……
    他沒有立刻采納,也沒有向王光道和鍾光邦轉述係統的方案。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腦海中翻騰的不僅僅是軍事推演,更是係統無法完全量化的東西:武漢那位的真正底線在哪裏?這份命令的背後,除了陽謀,是否還有更深的陷阱?派出萬餘人,若真的損失了三分之一,對士氣的打擊有多大?根據地隱藏得夠不夠好?……還有,那成千上萬即將走向那片死亡平原的戰士們的麵孔,139師雖然壯,但是在平原直麵師團級別還是有些勉強,雖能打,甚至擊敗,但是139師估計也要損失殆盡,而且敵人有增援,自己可沒有,國民黨內部都是保全自身為己任的多,不然富金山也不至於隻有自己增援了,大別山可是還有國軍四個軍在駐守,兩個兵團一左一右駐守大別山要點呢,但是71軍都快打沒了,都沒見有部隊出來支援。
    他需要權衡的,遠不止勝負概率。
    王林睜開眼,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份電報上,眼神深邃,依舊沒有做出決斷。他隻是將目光投向焦急等待的王光道和鍾光邦,聲音平靜卻帶著千鈞重量:
    “政委,參謀長,這道命令……你們怎麽看?我們都好好想一想,必須想得更周全一些。”
    “師長,”王光道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聲音低沉而急切,充滿了對部隊的嗬護之情,“這道命令……這是把我們往火坑裏推啊!部隊剛剛經曆了富金山一場惡仗,弟兄們還沒緩過氣來,傷員需要安置,新兵大戰後的情緒需要撫平,繳獲的裝備需要時間熟悉。現在讓我們拉出山去,到平原上和鬼子的主力師團硬碰硬?這……這簡直是讓我們去送死!這是最愚蠢的打法,正中鬼子下懷!”
    他越說越激動,手指無意識地敲著地圖上那片平原:“我們現在最應該做的,是休養生息,是繼續發揮我們的長處!就像之前在江北一樣,像黃木生他們做的那樣,化整為精幹的小部隊,像牛虻一樣,死死叮咬鬼子的後勤線!打他的運輸隊,炸他的橋梁,破他的鐵路!這樣同樣能遲滯日軍,效果未必比正麵硬頂差,但我們的代價會小得多!單獨的大兵團正麵作戰,現在絕對不適合我們139師的狀態!”
    王林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政委這充滿保護欲和現實考量的發言。王光道的話,代表了部隊裏絕大多數指戰員最本能、最真實的想法——珍惜力量,避免無謂犧牲。
    待王光道說完,王林的目光重新投向腦海中的係統界麵,發出了新的指令:
    「係統,記錄政委提議。推演方案B:暫不進行大規模兵力調動。師主力繼續於大別山中休整補充。派出數個精銳偵察連、特戰大隊,輔以少量機炮分隊,重點針對日軍第10、第13師團的後勤補給線實施高強度、不間斷的破襲作戰。推演此方案對日軍西進速度的遲滯效果,以及我師可能麵臨的風險。」
    【係統接收指令,光流再次急速運轉。片刻後,新的評估報告生成:】
    戰術目標達成概率(有效遲滯/幹擾日軍):55%(效果取決於破襲強度和日軍後勤防護強度)
    預計我軍傷亡:<5%(僅限於出擊的小股部隊)
    戰略收益:極大保全主力,繼續鞏固根據地,以極小代價維持對日軍的壓力。
    核心風險:日軍可能加強後勤護衛兵力,並派出精銳部隊(如騎兵、快速大隊)對我破襲小隊進行反剿殺。若破襲力度不足,則遲滯效果有限。
    兩份推演報告——係統的“彈性響應”方案和政委的“專注破襲”方案——並排呈現在王林的意識裏。一份是高風險中等回報,另一份是低風險但可能引發極高政治後果。
    洞內再次陷入沉寂。鍾光邦看著兩位主官,等待著決定。
    王林的目光在兩份無形的方案之間遊移。係統的方案A更圓滑,更能應對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但依然要付出不小的犧牲。政委的方案B更符合軍隊的利益和當前狀態,卻可能引發難以承受的政治海嘯。
    王林指節輕輕叩擊著桌麵,發出規律的噠噠聲。他沒有對係統方案表示認可,也沒有對政委的提議表示讚同。
    王林的目光死死鎖在地圖上那幾條如同毒蛇般撲向武漢的藍色箭頭——第10師團、第16師團、第3師團……這些番號在他腦中反複盤旋、碰撞,試圖從混亂中揪出一絲破局的曙光。直覺告訴他,要抓住什麽,但那個關鍵的點究竟在哪兒?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眉頭越皺越緊。三個甲種師團的主力,配屬大量炮兵、戰車,其後勤壓力、兵力密度、進攻軸線……每一個因素都在他腦中飛速計算、推演,卻又總覺得隔了一層薄紗,差那臨門一腳的靈感。
    就在這時,他的視線不經意地掃過地圖下方——合肥。
    這兩個字如同閃電般劈入他的腦海!
    對了!合肥!
    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所在地,第二軍前進指揮部所在,如今更是畑俊六親自坐鎮、督師西進的核心樞紐!如今,第2軍主力幾乎全部壓在了西進路上,第10、第3、第13、第16四個師團像出了籠的瘋狗一樣撲向武漢北線,其後方還有多少兵力?還能剩下多少兵力來守衛這座至關重要的核心樞紐?
    最主要的是現在已經來到戰事焦灼時刻,日軍大部隊距離合肥已經很遠,遠到即使最近的日軍成體製趕回合肥都至少需要35天。
    王林的呼吸驟然急促起來,眼中迸發出駭人的精光。他猛地站起,雙手撐在桌麵上,身體前傾,幾乎要將地圖看穿。
    “合肥……合肥!”他低聲吼道,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鬼子把老巢的兵都抽空了!他現在就是個空架子!一座被掏空了的金山!”
    所有的線索在這一刻瞬間貫通。日軍之所以敢如此瘋狂地西進,是因為他們認為中國軍隊已被打得潰不成軍,無力威脅其後方。他們所有的注意力、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了武漢這場賭局之中,卻忘了自己的後心已經完全暴露!
    如果……如果此刻有一支奇兵,不需要太多,但必須足夠精銳、足夠快速,像一把淬毒的匕首,直插合肥……
    那將不僅僅是圍魏救趙,而是直搗黃龍!足以讓整個華中日軍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亂!前線的攻勢再猛,一旦整個維護武漢的後勤樞紐被毀,軍心必然動搖,整個西進作戰也都可能因此遲滯!
    一個極其大膽、近乎瘋狂的作戰構想,在王林心中瞬間成型。
    “係統,分析一下139師攻占合肥的可能性”王林心中默念。
    【分析開始:139師現狀
    兵力與士氣:總兵力約3萬人,為5個旅及特種部隊。剛取得富金山大捷,士氣高昂,但有傷兵近3000人。
    戰術與指揮:擅長運動戰、伏擊戰,具備“活點地圖”係統,指揮精準。但缺乏大規模攻城經驗。
    地理位置:位於大別山東北麓(霍山一帶),地形複雜,利於隱蔽機動。
    二、合肥敵情分析
    日軍部署分析:
    性質:合肥並非前線重鎮,而是日軍後方核心兵站(後勤補給基地)。這意味著城內倉庫堆積如山(彈藥、糧秣、被服),戰略價值極高,但作戰部隊數量有限。
    兵力:駐軍主要為第2軍的兵站守備部隊、後勤管理人員、醫療單位、13師團殘部,而非一線作戰師團。總兵力約為數千人,其中一線戰鬥人員比例較低。其戰鬥意誌和警覺性遠低於正在前線血戰的主力部隊。
    防禦:盡管有城牆工事,但守備心態可能存在“身處後方”的鬆懈。
    周邊敵軍分析:
    日軍主力(如第6、第10、第16師團)正深陷武漢會戰前線,在信陽、固始、田家鎮等地與中國軍隊激戰。
    一旦合肥遇襲,這些部隊理論上會回援,但因被正麵戰場牢牢牽製,回援速度和可抽調兵力將大打折扣。
    三、成功率分析
    有利條件:
    敵明我暗,守備薄弱:這是最大的利好。139師麵對的不再是嚴陣以待的師團精銳,而是數千名警覺性不高的後勤和守備人員以及13師團殘部。奇襲的突然性效果會倍增。
    目標價值巨大:攻占合肥兵站意味著可能繳獲規模空前的物資裝備,足以讓139師戰力飆升,實現全師標配日式裝備。
    援軍阻力:周邊日軍主力難以迅速脫身回援,即使回援距離合肥也還有不短距離,為139師贏得了寶貴的“窗口期”,為57天。
    不利條件:
    攻城經驗不足:這是139師的短板。即便守軍薄弱,攻打城牆和堅固據點仍需要專業的攻堅戰術。
    政治與戰略風險:攻占合肥的驚天之舉必然引發華中日軍地震式的反應。畑俊六司令部即使抽調不出主力,也可能集結所有可用的航空兵、以及從南京、蕪湖等地拚湊部隊進行瘋狂反撲。風險從“攻城失敗”轉變為“占領後難以脫身”。
    成功率估算:
    奇襲成功,迅速攻占城區:70%– 80%(因敵守備力量薄弱,奇襲效果極佳)
    達成占領並繳獲物資:50%– 60%
    安全撤離,避免被日軍援軍咬住:30%– 40%(這是新的主要風險點)
    總體成功率(達成攻占、繳獲、並安全撤離的戰略目標):約40%(雖初始成功率高,但撤離階段風險極大)
    四、若成功攻占的影響
    軍事層麵:繳獲的物資足以裝備數個師,徹底打亂日軍整個華中地區的補給線,對武漢前線日軍的攻勢造成致命幹擾。
    政治與宣傳層麵:“攻克省會”“影響武漢保衛戰”的象征意義和鼓舞效應無可估量。
    戰略層麵:“固守待援”絕無可能。139師必須成為“點穴”高手,一擊之後迅速遠遁。否則將不是“四麵受敵”,而是被“滔天巨浪”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