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末代滇王、門願法師與華嚴字母
字數:6209 加入書籤
兩千餘年前,雲南滇池之濱,有一古老國度崛起,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稱其為“滇國”。據《史記》記載,滇國大約存續於公元前 278 年至公元 115 年,然據現代考古,其曆史或可追溯至更早時期。
滇國者,乃中國西南邊陲古代民族所建之王國,從興起、繁盛直至衰亡……走過了500多年的曆史。其曾因出土“滇王之印”而震驚考古學界,又以絢爛獨特之青銅文化而聲名遠揚。
據傳,戰國時期楚國將軍、楚莊王之苗裔莊蹻,乃古滇國之締造者。楚頃襄王當政之際,莊蹻統率楚軍攻下巴郡與黔中郡以西之地,攻占滇地。而後秦國進襲楚國,莊蹻難以回歸,遂於滇地稱王,創立滇國,定都於今昆明市晉寧區晉城鎮。此乃有史料可考之中國內地首開雲南邊疆之曆史人物。
而“雲南”之名,何以來之,或可考《滇略》“有彩雲見於白崖,遣使跡之,乃置雲南縣”。《雲南通誌》也說“元狩間,彩雲見南中,遣使跡之,雲南之名始此”。
莊蹻入滇,實乃戰國時期楚國向西南拓展影響之舉,此傳說素被視作民族團結之豐碑,增進了西南與內地之民族情感。
然而,據毋波國王所述,古滇國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數百年前古句町國的分裂。
彼時,百濮部落分裂為三,形成三個部落聯盟,由三兄弟各自統禦。三部落聯盟各自結盟為邦,興集市、築都城,自邦族社會邁向邦國社會,初顯國家之雛形,繼而演化為相鄰之句町國、古滇國與夜郎國。
後因甘青高原之羌人及源自太行山麓之氐人民族融合後加入,古滇國益發強大,其原著民即為氐羌人和濮人,亦可謂皆為羌人之後裔。直至後來,莊蹻率楚軍攻占滇池等地,“滇國”方正式立國,為外界所知。
東女國女王擁中拉姆亦認同此說,據聞現任青羌滇王乃莊蹻之晜孫嚐羌,其無意理政,常外出遊曆,遂將攝政之權委於其舅嶺嶺甲布。
嶺嶺甲布或為霍光所收買,對漢廷恭順至極,遂應允滇國被收編為漢朝一郡(益州郡),繼而漢廷遣郡治官員及軍隊,且已實際接管滇國,然因始終未能尋得“滇王之印”,故漢廷治滇難以“名正言順”也。
而帝賀接下來要尋覓的“青晶”,實際上是源自於原句町國分裂出去的濮人所傳承下來的。然而,要想找到這神秘的“青晶”,就必須先找到嚐羌。可問題在於,嚐羌已經失蹤很長時間了,至今都沒有人能夠找到他的下落。正因如此,“青晶”如今究竟在何處,也就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謎團。
(鏡頭切至金蓮山)
於撫仙湖(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以北三裏之處,有一座“聖山”,遙瞻之,其宛如一朵綻放的金蓮花,周邊村民恭稱其為“金蓮山”。(距益州郡治所,即今之昆明,約一百二十裏地)
村民們或許並未察覺到,不知從何時起,金蓮山上悄然多了一位麵容滄桑、仿佛從遙遠之地雲遊歸來的山僧。這位山僧遠離塵世的喧囂,摒棄世俗的浮華,獨自置身於這片寧靜的山林之中,一心追求著內心的道。
他身著一襲破舊的衲衣,這衲衣早已被歲月侵蝕得褪色,但卻透露出一種古樸而堅韌的氣息。他的居所僅僅是一座簡陋的茅庵草舍,隻能勉強遮蔽他的身形,但他對此毫不在意,反而在這狹小的空間裏找到了內心的寧靜。
山僧常常直麵峽穀山澗,極目遠眺,那遼闊的視野讓他的心境也隨之開闊起來。清風拂麵而過,帶來陣陣涼爽,他的心境如同那平靜的湖麵一般安寧。他的身姿閑適而沉穩,仿佛與周圍的野莽荒蒿、岩壑林穀、青巒白雲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了一幅清幽的畫卷。
他與山花爛漫相伴,那絢爛的花朵在他身旁綻放,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他喜歡在鬆間的白石上靜坐入定,讓心靈在靜謐中得到滋養。寒溪中的清泉是他的生命之源,他每日都會去汲取那清澈的泉水,感受大自然的恩賜。
山僧的生活簡單而充實,他每日都會滿懷欣喜地敲擊著木魚鼓,那清脆的聲音在山間回蕩。他邊哼唱著不知名的般若慧曲,邊記錄著一些感悟和心得,仿佛在與天地對話,與內心的道共鳴。他的樣子顯得十分自愉自樂,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對外界的紛擾毫不在意。
他不僅常常在撫仙湖畔輕聲吟唱那悠揚的佛歌,而且還會將這些美妙的旋律唱給村裏的人們聽。每一次演唱,他都會專注地觀察著村民們的反應,仔細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他會微笑著詢問大家是否能夠理解他所唱的歌詞,是否覺得這佛歌動聽悅耳。他對村民們的反饋充滿了期待,希望能夠從他們那裏得到最真實的評價。
此外,他還會進一步探討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用歌曲和音樂的形式來講解佛經,是否會更容易被村民們所接受呢?這個想法源於他對傳播佛法的熱情以及對村民們理解能力的關注。
他心裏很清楚,對於此地那些擅長歌舞的眾多部族而言,傳統的講經方式或許會略顯枯燥且不易理解。而通過音樂這種更具感染力和親和力的媒介,或許可以讓佛法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讓村民們在欣賞美妙歌聲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
第五空間的胡文元道長又跳出來了,這次他為讀者朋友們提供如下訊息:
於金蓮山後一公裏處,有一處舉世聞名的古生物學聖地——帽天山(澄江地區)。
澄江動物化石中的雲南蟲、撫仙湖蟲、三葉蟲等 80 多種化石,乃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為古老且完整的軟體動物化石群之一,向人類展現了距今約 5.42 億至 4.85 億年前寒武紀早期的世界,被譽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之罕見”和“二十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堪稱國寶,是揭開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奧秘的關鍵所在。
在遠古之寒武紀時期,澄江地區原為一片淺海,後因火山噴發之驟起,方才形成如今這般豐富壯觀之化石寶庫。
胡道長的言外之意,就是海底龍族自“龍宮”遷徙至哀牢山地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這算是對個別讀者質疑海底龍族一事的回應。且不爭論之,讓我們先回到東女國的王庭。
(鏡頭切回美人穀東女國王庭)
據墨癡所言,其曾於金蓮山稍作停留,聽當地自曼尼普爾遷回之九黎部落苗裔村民講,自金蓮山始,有一古道,可通曼尼普爾,乃至遙達天竺。然因西南之地部族繁多、山高林密、瘴氣橫行,素被視作險徑,極難安然走出大山。
一聽說金蓮山有古道可通曼尼普爾,帝賀雙眸微凝,心中念起熊羌及其女熊倩,仍欲日後往曼尼普爾尋之,此次當探聽明白前往曼尼普爾的路徑。帝賀須臾決定,待祭罷紅衣,即刻啟程赴金蓮山。
帝賀揮手招來諸葛亮,令其即刻傳訊戴驚鴻,囑其即日起程,由李尋歡、令孤衝、張無忌、楚留香四大護法負責安保,途經麗江古城,抵達哀牢山,繼而前往金蓮山。同時,叮囑其前往梁清波處取得斷腸崖十六節玉佩,並隨身攜帶,以備墨癡拆解破譯之用。
(畫外音VO:鑒於娜菌王妃與安然小王子已搬入北典城新皇宮,其安保事宜交由以陸吾為首的“摩梭十八騎”統領五千王宮衛士負責,因此原負責他們安保的四大護法李尋歡、令孤衝、張無忌、楚留香則調派給未來的側妃戴驚鴻親王。)
墨癡麵色凝重地對帝賀言道:“若您欲往金蓮山,吾可為汝導。蓋因吾於此地頗為熟稔。”
帝賀聞之,心下甚喜,亟道:“善哉!吾正憂無人引道,謝汝矣!”
墨癡輕搖其手,笑道:“勿謝,些許小事耳。”
帝賀感激地望墨癡一眼,遂言:“待吾自瀘沽湖歸,吾等即同往金蓮山。”
墨癡頷首,應道:“然,無妨。”
而後,帝賀辭別東女國女王擁中拉姆、墨癡這對新婚夫婦,與大舅旦增比馬、小姨旦增直瑪等眾多摩梭族人組成的百人代表團一同返回瀘沽湖。
甫抵瀘沽湖,帝賀便徑直奔向雛菊花叢中梅紅衣的墓地。於墓前,帝賀且訴且泣,且泣且訴,與梅紅衣傾談一日一夜,哭至力竭,終在梅紅衣墓碑前昏厥過去。
諸葛亮看著昏睡在梅紅衣墓前的帝賀,無奈地歎了口氣。他輕手輕腳地走上前,想將帝賀扶起帶回住處。就在這時,一陣奇異的香氣飄來,諸葛亮警覺地環顧四周,卻不見異常。
可帝賀卻在這米蘭香氣中眉頭緊皺,似陷入了痛苦的夢境。
突然,墓地旁的花叢中隱隱約約出現一個模糊的身影,諸葛亮拔劍在手,大喝一聲:“何人?”
那身影卻不說話,隻是緩緩向帝賀靠近。諸葛亮正要阻攔,卻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受控製,動彈不得。
那身影來到帝賀身邊,伸出手輕輕撫摸著他的臉,帝賀在睡夢中喃喃呼喚著“紅衣”。那身影微微顫抖,似有淚水滑落。
就在這時,帝賀猛地睜開眼睛,看到眼前的身影,驚喜道:“紅衣!”可身影卻漸漸消散,隻留下一句若有若無的話:“去找嚐羌吧。自己多保重……”
隨後,帝賀傷感地離開了瀘沽湖,徑直奔向美人穀,與墨癡會合後,便快馬疾馳向金蓮山。
待抵達之時,已至深秋。金蓮山上,秋色正濃。楓葉似火,銀杏金黃,將山林映襯得如詩如畫。帝賀與墨癡沿著山間小徑前行,腳下落葉簌簌有聲。
此時,他們遙遙望見那身著破舊衲衣的山僧正端坐在鬆間白石之上,敲著木魚,口中念念有詞。待行至近前,方才聽清其在哼唱著一種令人聽之安祥但又聽不懂語言的歌曲,去過天竺華氏城的帝賀聞之似是梵音。
帝賀心有所動,趕忙趨前詢問山僧是否知曉嚐羌的去向。山僧徐徐睜開雙眼,凝視帝賀片刻,並未言語,而是起身朝著茅庵草舍徐行而去。帝賀與墨癡、墨塵不明就裏,遂亦緊隨其後。
待到進入屋內,帝賀卻驚見已數年未見的畢摩法師以及其師弟白拉拉、白安安、白西西三位法師。
原來,畢摩法師謹遵慈光法師遺願,屢次前來西南部族弘揚佛法,然收效甚微。幸而有緣得遇自天竺取經歸來的山僧門願法師,此人正是帝賀所尋之“嚐羌”,末代滇王也,亦是慈光法師圓寂前托付畢摩法師尋覓的衣缽傳人。
門願法師將自己於天竺所學梵語,並以漢字標識的梵語字母表,與西南部族之民族音樂相融,以唱誦《華嚴字母》之法弘法,未料竟深得西南部族百姓喜愛,再近而宣揚佛經則易之也。
他們數日來一直在此總結門願法師的弘法感悟,已將門願法師之心得著錄為華嚴四十二字母。
帝賀聞悟華嚴字母之玄妙,亦通於道家之洞經,遂將梅紅衣與白妙子所研究之洞經音樂與之交流。門願法師及畢摩法師等人皆認為二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甚是殊勝。
前巨子墨塵沉聲道:“夔!命汝掌樂,授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不虐,簡而不傲;詩以言誌,歌以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相諧,無相亂序,神人相和。何其妙哉!”
華嚴字母
此時,第五空間的胡道元道長再次前來,言辭懇切地說道:“《華嚴字母》,乃是古代佛教僧侶為學習梵語,以漢字標識的梵語古印度語字母表。憑借華嚴字母,可倒推中國彼時漢字之讀音。華嚴字母可視作中國古代音韻‘反切’之根源。它使我們知曉,於唐代,‘佛陀’二字讀‘BOda’。
華嚴字母乃東方文明最為完美之‘歌樂’。曆經兩千餘載之傳承整理與弘揚,《華嚴字母》已成為中華文化遺產之重要部分,亦為佛教梵唄之璀璨明珠,實乃東方文明最為完美之‘歌樂’。
唱誦《華嚴字母》,功德無量,乃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之殊勝法門,亦是深入‘般若波羅蜜門’,生出諸般不可思議之‘字智法門’。‘或以歡喜心,歌唱頌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華嚴字母》乃梵唄唱誦音樂中之經典曲目。其唱誦詞分為單音字母、雙音字母、三音字母三類,《華嚴字母》之曲譜結構包含三個部分,即三個樂章。《華嚴字母讚》為第一部分,即第一樂章;《華嚴字母》每卷唱三個字母及小回向為第二部分,即第二樂章;《總回向》為第三部分,即第三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