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震驚李世民!皇太孫的長江黃河論!

字數:6902   加入書籤

A+A-


    魏王府。
    “好一個吳承恩、武承恩,這是承的誰的恩?”
    李泰臉色陰沉的將麵前的《大唐周報》拍在桌上。
    他心裏著實嫉妒。
    媽的,這《西遊記》寫的真特麽好。
    他一直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的才華。
    哪怕李易那小兔崽子在父皇麵前備受寵愛,展露才能,但是他自己也有著自己的一份驕傲。
    可是如今,這份驕傲,似乎也被擊碎了。
    這《西遊記》寫的太特麽好了。
    旁邊的蘇勖等人麵麵相覷。
    要不是早就站隊了魏王,他們真要誇一誇這《西遊記》。
    這位皇太孫殿下簡直是神童中的神童。
    ...............
    甘露殿。
    “大孫這《西遊記》倒是有些意思。”李世民捋了捋胡須,若有所思。
    旁邊的一眾官員麵麵相覷。
    魏征則是微笑上前拱手。
    “皇太孫殿下的《大唐周報》,微臣也是拜讀過,頗為新穎,收集了諸多新聞,倒是奇異,且頗有時效,還收納了諸多朝廷政令,倒是頗為有趣的讀物。”
    “其中刊載的《西遊記》,更是寓意深刻。”
    “皇太孫殿下的《西遊記》看似誌怪傳奇,實則以天庭暗喻朝堂。”
    “那孫悟空大鬧天宮,隻因蟠桃盛會仙官瀆職、天庭綱紀廢弛......”
    “天上與地下其實並無分別。”
    “若權貴奢靡成風、官吏腐敗失察,則‘天庭’亦會傾覆!”
    “老臣鬥膽進言,我大唐當以‘天庭’為鑒!”
    “太孫之筆名‘吳承恩’承的是陛下納諫之聖恩!”
    “望陛下開貞觀盛世之清明,勵精圖治。”
    其餘等人聞言,頓時麵麵相覷。
    這魏老兒果真是一刻也不消停。
    這個時候也要諫一下?
    李世民聞言,卻是沒有他們想象中的不高興,而是淡淡一笑。
    “魏卿所言甚是。”
    “天庭若不清明,遲早要被那無法無天的孫猴子掀翻!”
    李世民的聲音陡然拔高,充滿了痛心疾首:
    “看看華州之事,看看那一個個披著官衣的蛀蟲!朕的聖旨昭告天下,歸還血汗錢,到了他們手裏,竟成了盤剝百姓的工具!”
    “好大的狗膽!他們眼裏還有沒有王法?有沒有朕這個皇帝?!”
    “如此豈非就是如‘天庭’那般腐朽。”
    “朕主持的這場‘蟠桃盛會’是發還百姓的血汗錢,是安民心的好事!”
    “可到了下頭呢?”
    殿內群臣聞言,心裏一凜。
    有聰明的已經反應過來不對勁。
    這位皇帝陛下怎麽感覺話裏有話啊。
    李世民目光如電,掃了一眼群臣,淡淡道。
    “查華州、查小龍鰝一案涉案官吏,是治標!但朕要的,是治本!是長治久安!”
    “魏征聽旨!”
    魏征連忙上前,恭敬道。
    “陛下,微臣在。”
    李世民嘴角含笑。
    “命你即刻總領其事,會同三省重臣,詳加籌劃。朕要設立一個新署衙,專司監察百官、刺探吏治、訪查民情、通達冤滯!”
    “此署衙不受三省六部常規節製,直屬禦前!其官吏由朕親簡,或由你舉薦可靠清正、不畏權貴之人充任。”
    “賦予其密奏直達之權。”
    “賦予其風聞奏事之權!”
    “賦予其赴各地明察暗訪、定期巡查之權!”
    “凡地方官吏,無論品級高低,其貪贓枉法、瀆職懈怠、陽奉陰違、欺壓良善之舉,皆在其嚴密監察之內!”
    “此署衙非為一時一案而設,乃是為我大唐常設之耳目,為朕緊握監察之權柄!”
    “以此為機,在製度上紮緊籠子,使宵小之徒無處遁形,使貪墨之吏日夜驚心,使清正之風遍行州縣!”
    魏征嘴角含笑,上前恭敬一禮。
    “微臣領旨。”
    殿內其餘群臣麵麵相覷。
    尼瑪,他們這是讓魏征這老小子和皇帝唱了一出雙簧。
    旁邊一幫禦史台的官員臉色難看。
    皇帝這是明顯對他們禦史台不滿意。
    這勞什子的新署衙不就是他們禦史台的翻版,甚至權力更大,監察天下官員,直達天聽。
    眾多禦史臉色漲紅,下意識看向那兩位禦史大夫、禦史中丞的背影,見到他們一動不動,便也無奈的歎了口氣。
    皇帝借這什麽《西遊記》,借力打力,愣是分權禦史台,叫他們這些以上諫為基本功的禦史們毫無還手之力。
    ...............
    半日後。
    “哈哈,大孫,你是沒見到那些禦史們的臉色。”李世民笑眯眯的捋了捋胡須,大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
    李易瞥了他一眼,也有些吃驚。
    這皇爺爺借力打力的政治手段還真是老練的很。
    不過,他旋即想起來,在自己麵前和藹可親的皇爺爺,那可是玄武門上位的天可汗。
    這等人物隻要抓住一點機會,便會迅速轉為最淩厲的攻勢,連消帶打,叫人連半點反應的機會也無。
    跟這樣的老狐狸比起來,他這個政治萌新,還嫩的很。
    李易搖頭晃腦道。
    “皇爺爺,你還真是老奸巨猾啊。”
    李世民哈哈一笑。
    “大孫,皇者禦極,帝王心術,首重借勢與造勢。”
    “你這本《西遊記》,看似不過是一本誌怪小說。”
    “但在魏征那樣的老臣眼中,能看出其中暗喻朝堂綱紀廢弛、權貴奢靡,這是他的本事,也是他的職責。”
    “朕順勢而為,將話題從一本小說,引向吏治之弊,引向禦史台監察不力之實。”
    “其二,便是分化與製衡。”
    “禦史台一家獨大,久而久之,難免懈怠,或結黨營私。”
    “就像上次關中衙門卡朝廷分給百姓的錢,禦史台卻是毫無作用。”
    “朕設立新署衙,直屬禦前,分其權柄,使其與禦史台形成互察互監之勢。”
    “魏征剛直,朕用他掌此要害,既是用其所長,亦是將其置於風口浪尖,成為百官矚目的焦點,使其不敢有私。”
    “最後,便是恩威並施。”
    李世民眼眸中目光灼灼。
    “對魏征,朕委以重任,是恩。”
    “對新衙門,賦予風聞奏事、明察暗訪、直達天聽之大權,是恩。”
    “對那些隱藏在暗處的蛀蟲,朕要讓他們日夜驚心,知道頭頂懸著利劍,這便是威。”
    “而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政令暢通,還天下以清明,這又是最大的恩。”
    “大孫,治國如弈棋,落子需有謀。”
    “帝王心術,不在於陰謀詭詐,而在於審時度勢、借力打力、善用人心、名實相副,最終達到江山永固、黎民安泰的目的。”
    “大孫,你可明白幾分了?”
    李易聞言,若有所思,忽然道。
    “皇爺爺,孫兒受教。”
    “不過,要是沒有這《西遊記》,皇爺爺還怎麽借力打力,孫兒怎麽著,也能算首功。”
    李世民聞言哈哈大笑。
    “不錯,大孫才是首功。”
    “不過你小子搞出這《西遊記》來,還要以你皇爺爺為背景,怎麽都不跟皇爺爺吱一聲。”
    “你接下來可得把皇爺爺寫的神氣一些。”
    “不然,皇爺爺就不高興啦!”
    李易搖頭晃腦道。
    “皇爺爺,你放心吧。”
    “我辦事,您操心。”
    “我能有什麽壞心思呢。”
    李世民:“......”
    他搖了搖頭,頗為哭笑不得。
    “對了,大孫,今日皇爺爺再考考你。”
    “這禦史台是旁人眼中上諫君王的清流賢臣,為何皇爺爺卻要限製它?”
    “這天下之臣,何分賢臣與奸臣?”
    李易聞言,略微思索,旋即笑嘻嘻道。
    “皇爺爺,這天下沒有真正的賢臣。”
    “有時候賢與不賢也由不得他們。”
    “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李世民臉上的笑容略微收斂,頗為鄭重的看向李易,虎目中閃過一絲讚賞。
    “大孫,繼續說......”
    李易眨了眨烏黑透亮的眸子,清脆的聲音回蕩在殿內。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天下臣民時常將江山放在一起,將皇帝當做山,群臣百姓當做江,實則江和山又有什麽關係?”
    “江水滔滔,拍山而去。”
    “天下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
    “江山是名江山,非實指江山。”
    “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
    “古語雲:聖人出,黃河清。”
    “可黃河什麽時候清過?”
    “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道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道兩岸之田地,隻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隻能不因水濁而偏廢。”
    “豈能廢黃河而隻用長江?”
    “若是黃河泛濫,便須治理。”
    “這便是皇爺爺為何要大動幹戈,巡查關中數十州府官員,查清他們其中若有貪腐百姓血汗錢者,便廢職流放的道理。”
    “反之,長江一旦泛濫,皇爺爺也要治理。”
    “這便是皇爺爺為什麽要限製禦史台這等清流官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