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冒死進諫
字數:4655 加入書籤
同樣需要一個明確的繼承人來穩固人心。
這本來是一件,足以讓整個帝國上下都歡欣鼓舞的大事情。
可這個消息,傳到某些人的耳朵裏,就完全變了個味道。
國子監,是大晉的最高學府,也是新時代文官集團的搖籃。
祭酒孔穎,是劉啟當年親手提拔上來的儒學大家。
這個人的學問很深,在士林中名望也極高,被人稱作當代的文宗。
劉啟當初推行新學,建立皇家學院的整個體係。
孔穎是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也是執行者。
可以說,要是沒有孔穎,劉啟的教育改革,根本不會進行的這麽順利。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孔穎和他身後那一批新派文官。
在朝堂上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了。
他們自認為自己是新時代的開啟者,是皇帝思想的代言人。
這些人漸漸忘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他們手裏的權力,到底是誰恩賜下來的。
當皇帝打算立後產子的消息傳過來時,孔穎的第一反應,根本不是欣喜而是警惕。
他立刻召集了幾十個心腹門生,在自己的府邸裏麵,開了一場秘密的會議。
“各位,想必都已經聽說了宮裏麵的消息。”
孔穎端坐在主位上,神情很嚴肅,完全沒有即將迎來國母的喜悅。
“陛下春秋鼎盛,想要立下後嗣,這本來是國家的大幸。”
“但是,皇後的人選,以及未來皇子的生母,卻關係到國家的根本不能不謹慎。”
一個年輕的禦史,馬上就領會了意思,接過了話頭。
“老師說的沒錯,那趙氏姐妹出身太低了。”
“不過是陛下還沒發跡的時候,身邊的侍女罷了。”
“要說德行,要說才學,要說家世,她們到底哪一點,配得上母儀天下?”
“要是讓這種卑賤的人,誕下了皇子,那未來我們大晉的血脈豈不是要蒙羞。”
另一個翰林學學士也跟著附和起來。
“是啊,陛下是千古一帝,未來的太子,也必然是人中之龍。”
“龍的母親,又怎麽能是凡俗的女子?我們身為臣子,有責任替陛下分憂。”
“必須勸諫陛下,另外選擇名門閨秀,才能保證我們大晉江山萬代傳承。”
一時間,整個書房裏群情激奮,就好像他們正在做一件,匡扶社稷的偉大事。
他們的話裏,充滿了對趙氏姐妹的鄙夷和不屑。
也充滿了他們對自己身為士大夫階層的,那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
在這些人看來,治理國家,是他們這些讀書人的事情。
皇帝負責坐穩江山,武將負責開疆拓土。
而他們這些文官,則負責教化萬民,維護綱常。
皇後,作為天下女子的表率,未來的國母。
她的出身和德行,實在是太重要了。
趙含嫣和趙如煙,兩個連大字都認不全的村姑,根本就不配坐上那個位置。
這不僅僅是丟皇家的臉,更是丟他們整個士大夫階層的臉。
孔穎聽著門生們的議論,很滿意地點了點頭。
他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需要把這件事,上升到國本的高度。
隻有這樣,他才有足夠的理由,去幹涉皇帝的家事。
“說得很好,我們吃著朝廷的俸祿,自然就應該替君王分憂。”
孔穎的聲音裏,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
“這件事,不隻關係到皇室的顏麵,更關係到我們大晉的未來。”
“自古以來,外戚幹政,就是取亂的根源。”
“那趙氏姐妹要是得了勢,她們的家族,必然是雞犬升天。”
“一群泥腿子,突然得到高位,根本不懂禮數。”
“也不知道進退,將來一定會成為禍患。”
“我們這些人今天要是不仗義執言,那將來的史書上,後人會怎麽評價我們?”
“難道要讓我們背上一個,諂媚君上,坐視國本動搖的罵名嗎?”
“老師說的對,我們絕對不能坐視不管。”
“明天早朝,學生就聯名上書,請陛下三思。”
“我等應當效仿前朝的魏征,冒死進諫,才不辜負聖賢的教誨。”
看著這些被自己煽動得熱血沸騰的門生。
孔穎的眼睛裏,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得意。
他根本就不在乎皇後到底是誰,也不在乎未來的太子,到底是誰的兒子。
他在乎的,是這件事背後,所代表的權力。
自從軍改之後,武將集團的勢力空前的膨脹。
霍渠,蘇勳這些人手握重兵,權傾朝野,幾乎壓得他們這些文官喘不過氣來。
如今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正是他們文官集團。
收複失地,重新掌握話語權的好機會。
而立後,就是一個絕佳的突破口。
隻要他們能夠在這件事上,成功地影響皇帝的決定。
這就等於向天下人宣告,文官集團,依舊是這個帝國,不可或缺的力量。
皇帝,也必須尊重他們的意見。
至於得罪皇帝的風險,孔穎也不是沒有想過。
但在他看來,這種風險,是完全可以控製的。
畢竟,他們是出於“公心”,是為了“國本”在著想。
皇帝就算再不高興,也不可能因為這點事情,就殺了他們這些國家的棟梁。
最多,不過是斥責幾句,罰俸禁足罷了。
而他們,卻能夠因此,收獲巨大的政治聲望。
這筆買賣,怎麽算,都是劃算的。
孔穎的算盤,打得劈啪作響,他覺得自己的計劃,簡直是天衣無縫。
他甚至已經開始想象,當自己力排眾議。
成功地為帝國,挑選了一位賢後之後。
史書上,會如何濃墨重彩地,記載自己的功績。
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和他身後的這群,自作聰明的讀書人。
正在將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推向一個萬劫不複的深淵。
他們根本就不了解,坐在龍椅上的那個男人,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存在。
他們用自己那套可笑的“聖賢道理”和“為官之道”。
去揣測一個擁有著,超越這個時代千年眼光的,鐵血帝王的心思。
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笑話。
第二天,早朝。
當太監剛剛宣布完“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口令。
禦史張誠,便第一個站了出來,他的手裏,高舉著一份早已準備好的奏折。
“臣,有本啟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