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字數:4959 加入書籤
這個批複做得滴水不漏。
既給了地方一個麵子滿足他們的請求,維護了國策的統一性。
又通過削減名額和增加考核抬高了門檻。
保證了不會有太多異族官員,在短時間內衝擊現有的官僚體係。
還給那些落選的人留了條進官學的後路。
安撫了人心,真算得上一舉多得。
劉啟看過之後,滿意地點了點頭。
自己的這個兒子確實沒讓他失望。
無論是心性還是手腕,都已經是上上之選。
假以時日,必能成為一個合格,甚至比自己更優秀的君主。
然而就在劉啟準備在這份奏折上用印批紅時。
旁邊侍立的當朝內閣首輔,大學士魏存,卻突然站了出來。
“陛下,太子殿下,老臣有話要說。”
魏存是當年魏征的孫子。
他不像他爺爺是個隻會梗著脖子死諫的老頑固。
這個人學問做得極好,為人又懂得變通。
是劉啟親手提拔起來的新一代文官集團領袖。
這些年一直深得劉啟的信任。
“講。”劉啟淡淡地開口。
“老臣以為,太子殿下的批複雖穩妥,但似乎……有些過於保守了。”
魏存的話讓劉啟和劉據都愣了一下。
“哦?那你覺得應該如何批複?”
劉啟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感興趣的神色。
魏存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
“老臣以為,不僅不應該削減名額,反而應該增加名額。”
“不僅應該讓他們參加科舉,更應該鼓勵他們參加科舉。”
“陛下當年定下有教無類的國策,為的就是要用我大晉璀璨的文明去同化那些蠻夷。”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我大晉國力鼎盛威加四海,正是彰顯天朝氣度的時候。”
“為何還要如此小家子氣,對那些已經歸順的子民處處設防呢?”
“這樣做隻會讓他們覺得朝廷始終沒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長此以往恐怕會離心離德,反而不利於邊疆的穩定。”
“老臣愚見,我們應該敞開胸懷,用絕對的文化自信去接納他們,包容他們。”
“讓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同自己大晉子民的身份。”
“這,才是長治久安的王道啊。”
魏存這番話說得是情真意切,大義凜然。
就連劉啟聽了都忍不住在心裏暗暗點頭。
這個魏存確實有幾分見地。
他說的這套“王道”理論,聽起來確實比自己當年那套簡單粗暴的“霸道”理論。
要高明得多,也文明得多。
然而一旁的劉據聽完之後,卻皺起了眉頭。
他雖然年輕,但從小就跟在劉啟身邊耳濡目染。
對於人性中的那些陰暗和複雜,他比朝堂上絕大多數官員都看得清楚。
“魏師傅的話聽起來很有道理。”
劉據緩緩開口,他的聲音不像劉啟那麽冰冷,帶著一絲年輕人的清亮。
“但孤覺得此事似乎沒有那麽簡單。”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我們固然要有文化自信,但也不能因此就失去了最基本的警惕。”
“安西行省歸化不過二十年,人心未穩。”
“那些大食貴族,前一刻還是國家的統治者,下一刻就成了我們的階下囚。”
“你讓他們如何能夠發自內心地認同我們?”
“他們之所以表現得那麽恭順,不過是因為畏懼我大晉的天威罷了。”
“一旦我們露出絲毫的軟弱,他們立刻就會變成最凶狠的豺狼。”
“將我們撕得粉碎。”
“孤認為對待他們,教化要用,但刀子更不能放下。”
“恩威並施才是真正的禦下之道。”
劉據的這番話讓魏存的臉色微微變了變。
他沒想到這位年輕的太子殿下,看問題竟然如此深刻,而且充滿了戾氣。
這跟他平日裏表現出來的溫文爾雅的形象簡直是判若兩人。
而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他發現太子說的這套理論。
跟當年那位鐵血帝王幾乎是一脈相承。
難道這個帝國還要在那種血腥的高壓統治下繼續走下去嗎?
不,絕對不行。
魏存的心中升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位已經開始走上歧途的太子殿下給拉回正道。
“太子殿下,您的話恕老臣不能苟同。”
魏存的語氣變得有些激動起來。
“時代已經變了。”
“二十年前,我大晉初定天下根基不穩,四方蠻夷虎視眈眈。”
“那個時候我們確實需要用雷霆手段來震懾宵小,穩固江山。”
“但現在不一樣了,如今天下太平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樂業。”
“我們已經不再需要用殺戮和恐懼來維持我們的統治了。”
“我們需要的是仁政,是德化。”
“我們需要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們大晉不僅有強大的武力更有博大的胸襟。”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四方賓服,萬國來朝。”
“殿下您從小就飽讀聖賢之書,難道忘了書上是怎麽說的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啊。”
魏存的話像一記記重錘敲在了劉據的心上。
他承認魏存說的確實很有道理。
甚至比他自己堅持的那一套,聽起來要更加的光明,更加的正確。
他一時之間竟然找不到任何反駁的理由。
他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了坐在龍椅上,一直沒有說話的父親。
他希望父親能夠給他一些支持,或者是一些提示。
然而劉啟的臉上依舊是那副平靜的,看不出任何喜怒的表情。
他隻是靜靜地看著他們兩個人,就像在看一場與自己無關的辯論。
劉據的心中閃過一絲失望,他突然覺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
難道連父親也覺得自己錯了嗎?
難道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從父親那裏學來的帝王之術。
真的已經過時了嗎?
就在劉據心中開始產生動搖的時候。
一個誰也沒想到的聲音突然響了起來。
“魏大人說的真是太好了。”
說話的是站在魏存身後的一個年輕人。
他是當朝的狀元,翰林院的修撰,也是魏存最得意的門生,名叫楊修。
這個人,才華橫溢年紀輕輕,就在士林中闖出了極大的名聲。
被很多人認為是未來內閣首輔的不二人選。
“學生以為,魏大人所言正是匡扶社稷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