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決意尋根——啟動艱難的尋親之旅
字數:5012 加入書籤
巨大的悲傷與責任感如潮水般淹沒了藍溪,幾乎讓她窒息。她不再是那個隻有模糊空白的孤女,她是一個姐姐!一個弄丟了自己弟弟的姐姐!
這個認知像一道閃電劈開六年來籠罩在她意識中的迷霧,瞬間照亮了那個被遺忘的身份。必須找到小遠——這個念頭超越了一切,成為她生命中最緊迫、最核心的使命,一種近乎本能的責任感驅使著她。
她站在公寓窗前,望著外麵燈火通明的城市,第一次感到自己與這個生活了六年的地方格格不入。她的根不在這裏,她的過去在北方某個工業城市,在一條渾濁的河邊,在一個需要她保護的弟弟身邊。
“小浩,“她輕聲呼喚這個名字,淚水無聲滑落,“無論你在哪裏,姐姐來找你了。“
她立刻行動起來,展現出她一貫的冷靜與高效,但這次,驅動她的不再是職業需求,而是澎湃的情感與深埋的親情。白天,她依然是專業的美容師藍溪;夜晚和所有休息時間,她變成了一個執著追尋過去的偵探。
第一步是係統性信息整理。
藍溪購買了一個厚重的加密筆記本,不是用於記錄護理方案,而是用於拚湊記憶的拚圖。她將夢境與閃回中的所有關鍵詞、細節詳盡記錄:渾濁的河流、高聳的煙囪、鋼廠的環境、那特有的北方口音、母親憔悴的麵容與弟弟瘦弱的特征。
她開始繪製記憶地圖——用彩色鉛筆細致地勾勒出一條蜿蜒的河流,岸邊標注“泥濘、有工業油汙“;遠處畫出煙囪,標注“可能屬於鋼廠,三個以上“;勾勒出紅磚房區的輪廓,標注“家屬區?低矮平房或三層以下樓房“;甚至嚐試畫出夢中那個男人的模糊身影,標注“威脅?父親?身材高大“。
每一個細節都被仔細審視、分類、歸檔。她創建了一個加密的電子文檔,與紙質筆記本同步更新,包括:
人物特征:母親(年輕約3540歲、憔悴、北方口音、常哭泣爭吵);小浩(約68歲、瘦弱、怯懦、穿舊衣服、可能有過舊傷);模糊男性(高大、有威脅性、可能酗酒)
環境特征:河流(渾濁、有油汙、流速急);鋼廠(有煙囪、老鍋爐房、可能有鐵路專線);居住區(可能是紅磚房、有共用廚房或衛生間)
關鍵詞庫:“鋼廠“、“老鍋爐房“、“別告訴爸“、“快跑,姐“、“河邊危險“、“三車間“(某次夢中閃過)
情感記憶:恐懼感、保護欲、緊迫感、需要隱藏、饑餓感(某些夢境中的身體記憶)
這份檔案成為她尋親之旅的基礎,雖然建立在記憶碎片上,卻是她全部的希望所在。
第二步是全方位資源動用。
藍溪開始利用一切可用的現代與傳統手段展開搜尋。她意識到,單靠自己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如同大海撈針,必須借助專業平台和技術手段。
她首先注冊了國內各大尋親網站平台,仔細填寫表格。在“失蹤情況描述“一欄,她寫道:“尋找弟弟小浩(可能的小名或昵稱),約出生於20092011年間。疑似在北方某工業城市(可能與鋼廠有關)的河邊走失或發生意外。同時尋找自身身份線索,約2018年左右失憶被救。“
她上傳了自己根據記憶繪製的場景草圖,盡可能詳細描述記憶中的環境特征。每個夜晚,她都會刷新這些平台,查看是否有匹配的尋人信息,但往往失望而歸。
最科技化的嚐試是DNA檢測。在研究了多家基因檢測公司的服務後,她選擇了國內最大的尋親DNA庫,寄出了自己的檢測樣本。“生物學匹配可能很渺茫,但必須嚐試,“她在筆記本上寫道,“如果小浩也在尋找我,或者有親戚在做同樣的事情...“
同時,她開始網絡懸賞。通過一個可信的律師朋友作為第三方中介,她在北方幾個主要工業城市(鞍山、本溪、包頭、唐山等)的本地論壇和曆史信息平台上,發布了謹慎措辭的尋人啟事:
“尋找多年前(約20172019年)在北方某工業城市河邊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知情人。涉及一對姐弟,姐姐約1517歲,身高160cm左右,體型偏瘦;弟弟約79歲,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有任何相關記憶者請通過以下加密聯係方式提供線索,重要信息將有酬謝。“
她特意使用了加密郵箱和中間人電話,既保護隱私,也避免遭遇虛假信息。
最傳統的嚐試是登報谘詢。藍溪聯係了北方數家具有影響力的傳統報紙(《鞍山日報》《本溪晚報》《包頭都市報》等),付費刊登尋人廣告。她特別選擇了那些在中老年讀者中仍有影響力的紙媒,目標群體是可能還記得陳年舊事的老居民。
“尋人啟事:尋找關於2018年前後某鋼廠附近河邊意外事件的知情人。可能涉及一對李姓(或其他姓氏)姐弟。姐姐當時約16歲,身高160cm左右;弟弟約8歲,瘦弱,小名可能叫小浩。任何線索請聯係...“廣告旁邊附了一張她根據記憶繪製的河邊場景簡圖。
現實阻礙接踵而至,遠比想象中艱難。
尋親過程遠非順利。DNA匹配需要漫長等待期,工作人員告訴她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更久;網絡懸賞引來了一些虛假信息和騙局,她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篩選核實,有幾次差點上當;登報廣告則費用昂貴且效果未知,一條小廣告就要花費她幾乎一周的收入。
更令人沮喪的是地域的廣泛性。當她嚐試向美容院的北方客戶委婉打聽時,發現北方類似的鋼廠家屬區實在太多,幾乎每個工業城市都有類似的環境特征。“你說的那條河,聽起來像我們鞍山的沙河,也像本溪的太子河支流,甚至有點像包頭的昆都侖河...“一位客戶如是說。每個城市都有鋼廠,每個鋼廠附近都有河流,每個河流都發生過意外。
資金也成為現實問題。藍溪收入尚可,但持續的尋親支出——DNA檢測費用、廣告刊登費、可能的差旅費——開始形成壓力。她不得不縮減個人開支,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消費,甚至考慮接更多加班工作。她計算著,如果要去北方實地尋訪,需要攢夠至少一個月的假期和相應費用。
情感波動更是劇烈。每當收到一條可能的線索,她的心都會提起,經曆一場希望與恐懼的拉鋸戰;而當線索被證實無效時,又陷入深深的失望。有時深夜,她會突然恐懼:如果找到的真相是她無法承受的怎麽辦?如果小浩已經不在人世怎麽辦?如果她發現自己曾經是個糟糕的姐姐怎麽辦?
但她沒有放棄。每個清晨,她都會對著鏡子說:“今天可能就有突破。“每個夢境,無論多麽可怕,都被視為可能的線索而被認真記錄分析。她在筆記本扉頁上寫著:“為了小遠,堅持。“
轉機發生在一個周三的雨日下午。
藍溪正在為客人做麵部護理,律師朋友打來電話。她等到休息時間回電,聽到對方說:“有一條線索,聽起來有點意思。一位鞍山的退休鋼廠老工人說,他記得2018年左右沙河邊發生過一件事,一個女孩和她的弟弟...他願意通過視頻和你聊聊。“
藍溪的手開始顫抖,幾乎拿不住電話。她定了定神,安排了下班後的視頻會麵時間。
當晚,她提前回家,整理好記憶筆記,準備好問題。晚上八點,視頻接通了。屏幕那頭是一位約七十歲的老人,麵容慈祥,背景是典型的北方家庭布置,牆上還掛著鞍鋼的紀念獎章。
“姑娘,我看到你登的報紙了,“老人開口帶著濃重的鞍山口音,“你說的那個河邊,聽起來很像我們這兒的沙河下遊段,以前老鋼廠那邊。那時候水質不好,常有油汙。“
藍溪的心跳加速,她注意到老人說的“油汙“與她記憶一致:“您能多說一些嗎?關於那對姐弟?“
老人點點頭,眼神變得深遠,仿佛在回憶往事:“那時候是聽說老李家那對兒女出了事。姐姐叫小薇(音),弟弟叫小遠(音)。他們家情況不好,父親愛喝酒...後來好像說是弟弟掉河裏了,姐姐去救,也沒上來。但是...“老人猶豫了一下,“後來好像隻說找到了弟弟的東西,人沒找到。姐姐也不知道去哪了。大家都猜測可能是不想待在那個家,趁機走了。“
小薇?小遠?藍溪感到頭暈目眩。名字對不上,但其他細節驚人地吻合。她強作鎮定:“您知道他們全名叫什麽嗎?住在哪個廠區?“
老人想了想:“好像叫李什麽...記不清了。就住在老三宿舍區那邊,現在都拆了。那時候這事也沒人細究,他們家...唉,不太和睦。那家的男人,喝了酒就不是個人。“
視頻結束後,藍溪久久不能平靜。雖然還有很多不確定——她的名字可能是“小薇“而非“藍溪“,但這是第一次有人證實了她記憶中的一些片段——鞍山、沙河、鋼廠、一對姐弟、河邊事故、有問題的家庭環境。
她在筆記本上鄭重地寫下:“重點方向:鞍山。沙河。老三宿舍區。李姓家庭。小薇(可能是我?)和小遠。“
下一步已經很明確——她必須去鞍山。
尋親之旅不再隻是網絡和紙麵上的嚐試,現在有了具體的地理坐標和方向。藍溪開始查詢前往鞍山的交通方式,研究沙河沿岸的地圖,尋找老三宿舍區的舊址位置。她聯係了鞍山當地的檔案館和報社,查詢2018年左右的意外事件報道。
她知道,這趟旅程可能充滿困難,可能最終又是一次失望,但這是六年來她第一次感到離自己的過去如此之近。
當晚,她夢見自己牽著一個小男孩的手,走在一條滿是灰塵的路上。男孩仰頭看著她,眼睛亮晶晶的:“姐,咱們真的要走了嗎?“
“嗯,“夢中的自己堅定地回答,“去一個沒有打罵的地方。“
醒來時,藍溪眼角有淚,但心中充滿前所未有的決心。
“小浩,“她輕聲對著窗外漸亮的天空說道,“無論你在哪裏,姐姐來找你了。這次,我不會再把你弄丟。“
決意已定,尋根之旅正式啟程。